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罗布泊-彭加木 专集贴

[复制链接]
张瀚 发表于 2007-6-25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中电飞华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罗布泊发现干尸 与彭加木有五处相似

天山网讯 (记者李俊梅 李奎何报道) 6月2日,探险爱好者刘先生和朋友一行4人在位于哈密大南湖戈壁与罗布泊相接部位的雅丹地貌群拍照时,一具干尸出现在了他们的视线里。  他们上前细看,发现这具干尸身长约170厘米左右,其上身穿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衣,还有一件黄色的手工编织的毛背心,下身穿蓝色长裤,左手边的沙土中有一块流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牌机械表。从干尸的风干程度和其身边所有的物品特征来看,其死亡时间指向了上世纪80年代。
  这个人会是谁呢?
  刘先生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30岁以上人都熟悉的名字——彭加木!看过一些资料的他依稀记得,彭加木的身高在172厘米左右,走失时好像就是这样的穿着。
  于是刘先生来到本报,想请记者协助自己查清这具干尸的身份,他说:“首先,我觉得他有很多特征与彭加木先生极为相似,其次,无论干尸是谁,弄清他的身份,都可能是对他以及他亲人的一个交待和安慰!”
  尸体特征
  穿白衬衣蓝长裤 手戴上海牌机械表
  干尸仰面朝天平躺着,1/3还埋在黄沙中。野外探险者们走近细看:此人体型偏瘦,高鼻梁,紧闭着双唇,眼眶深陷,面朝向罗布泊方向,尸长约170厘米左右,脸部和裸露的双脚皮肤完全焦黑,薄薄的一层贴在骨骼上,双手只剩白骨,无异味。
  其上身的白色的确良衬衣因为年代已久已不完整;但上身穿的一件黄色手织毛背心和下身的蓝色长裤还比较完整,皮带头为老式的插扣式,左手边的沙土中有一块流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牌机械表。
  为保护现场,刘先生等人没有翻动干尸及其周边的沙土,因此暂时也没有得到其他能证明死者身份的物品。当同伴们根据经验和遗留物做出死者遇难时间至少在25年以上的判断时,刘先生忽然想起了一个名字——彭加木!
  难道真的会是他吗?
  6月15日,结束此次探险的刘先生迫不及待地来到本报,希望通过媒体把这具干尸的身份弄个水落石出。
  彭加木失踪之前 就是这样的衣着
  22日,记者带着干尸照片的打印件找到了曾经给彭加木先生开车的王万轩老人,就我们的疑问进行求证。
  老人接过照片打印件看过后,并没有直接表态。
  但他却详细问了发现干尸的地点和特征。在听记者说了大概方位后,他说基本上是一个方向,但没有那么远。
  他还谈到,彭加木先生走失时,罗布泊温度很高,因此他不记得彭加木先生穿了毛背心,但他清楚地记得,彭加木当时穿着蓝色长裤和外衣,至于衬衣,彭加木先生有一件蓝色的,一件白色的。对于记者提到的手表这一细节,老人说,彭加木先生肯定是戴了手表的,但具体是什么牌子的,他不知道。
  记者采访结束将要告别时,王万轩老人又特意嘱咐我们:“这两年,常常有人在寻找彭加木,也有人说找到了他的尸体,但最终都被否定了,因此,这一次你们应该格外慎重!”他还提醒我们,当时探险团共有10个人,3名司机,他是彭先生指定的车队队长。现在,大多数当年探险队成员已退休回了内地,只有他与另外两人生活在乌市。
  五大特征与彭加木极为相似
  核心提示“我往东去找水井。”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留下纸条,往东去了!其实无论是官方组织的搜救队,还是民间的探险团队已在这块土地上苦苦寻找了27年,但彭加木就像是空气一样在罗布泊地区神秘蒸发了,留下诸多的猜测给后人。27年之后的今天,几位野外探险者发现的这具干尸会是彭加木吗?
  1、在罗布泊附近
  当年,彭加木的走失地,在库母塔格沙漠罗布泊镇附近以东,而此次野外探险者们发现的干尸,则在罗布泊相接部位的雅丹地貌群附近。
  2、170厘米身高
  在有关彭加木的特征描述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文字: 他生前为宽额头,身高172厘米。此次发现的这具干尸,身高恰恰在170厘米左右,从图片上也能看出,死者生前是宽额头。
  3、白色的确良衬衣
  据曾经给彭加木先生开车的司机、当时的车队队长王万轩老人回忆:至于衬衣,彭加木先生有一件蓝色的,一件白色的。而此次发现的这具干尸,身上穿的正是一件白的确良衬衣,而这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流行的衣料。
  4、蓝色长裤
  王万轩老人清楚地记得,彭加木当时穿着蓝色长裤,这与探险者们发现的干尸特征也是一致的。
  5、上海牌手表
  彭加木走失前戴了一块上海牌手表,但是已经没有人记得这块手表的表带是金属的还是皮革的了。而在这具干尸身上,恰恰有一块上海牌手表。
  专家声音
  可能是哈密大风所为
  这具干尸是在库母塔格沙漠一处偏僻的沙窝里发现的,如果是彭加木,为什么几位野外探险者这么轻易就找到了呢?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所长魏文寿介绍,以硅化木为例,许多硅化木都被埋得很深,可是经过山体的生长、沙丘的移动和风蚀等原因,它们就可能会暴露在地表。而今年哈密地区出现了几场大风,掩埋在沙子下面的尸体是完全有可能在风将沙子吹开后重新暴露在大家面前的。
  沙丘移动可能带走干尸
  魏文寿所长也表示,要确定这具干尸是不是彭加木,确认发现地点非常重要。当然,沙丘的移动可能带动干尸移动,但是移动的距离一般不会太远。同时,魏所长还表示,如果确定了地点后,最好还是进行DNA鉴定,从而确定干尸身份。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时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稿源: 新疆都市报

[ 本帖最后由 张瀚 于 2007-6-25 18:35 编辑 ]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the Milky Way, the Dream.
MSN: australiaway@hotmail.com
 楼主| 张瀚 发表于 2007-6-25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中电飞华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彭加木罗布泊失踪之谜 外逃美国谣言止于智者

也许几年,也许十几年,也许几十年,也许隔若干世纪,人们可能有机会发现彭加木的遗骨。那时,人们又会谈起1980年中国西部瀚海的神秘失踪和艰苦寻找。

  编者按:彭加木是三十多岁以上的中国人熟悉的名字。26年前,这位著名科学家在率队进入罗布荒原进行探险考察时,意外失踪,受到举国关注,也曾风传过各种说法和猜测。彭加木的同行者、彭加木之后罗布泊探险考察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曾五次进入“生命的禁区


   



”罗布荒原的夏训诚、胡文康,撰写了《与彭加木同行》一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反映中国科学工作者在罗布泊所经历的生死考验,也披露了当年找寻彭加木的经过。

  1980年6月23日下午,新华通讯社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了新闻:“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新疆的一次科学考察中失踪,已经第7天没有音讯……”

  美国来信:彭加木在华盛顿露面?!

  彭加木失踪后的第86天,1980年9月20日,从太平洋彼岸传来了一个信息。一个自称“周光磊”的“中国留美学者”,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惠林市写信给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周光磊”在信中称周培源为“学长”,自称是彭加木30年前的老朋友,1979年春天回国时还会见过彭加木。“周光磊”在信中说,1980年9月14日下午7时许,他和中国驻美大使馆管理中国留学生的戴莲如,还有中国赴美留学生邓质方,3人一起在华盛顿一家饭馆里晚餐。“突见彭加木随同两个美国人步入馆内,当即趋前问候,未料彭兄竟当面不认,随即与两美国人匆匆离去。”信中注明,邓质方“曾是彭加木的学生”。信中还说,他已把在华盛顿见到彭加木的“详况”“专函禀告淑芳嫂(彭加木夫人),现将该信影印存本寄上。”

  10月11日,香港《中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五行大字标题,以老五号黑体的醒目字号刊登了一篇“特讯”,披露了“周光磊”给周培源的信件全文;不仅加了“编者按语”,还配了社论《彭加木失踪之谜》;不但刊登彭加木个人简历和在罗布泊失踪的经过,还刊登了一篇题为《第一大新闻》的短文,声称《中报》这条“独家新闻”是该报“创刊以来所获得的最大新闻”,从新闻学的观点看,的确是一则有趣味的大新闻;随后还吹嘘,对他们那条新闻,“港外交界议论纷纷。若确有此事,将影响卡特竞选。”那两天的《中报》版面,紧锣密鼓,热闹非凡。

  美国合众国际社立刻转发。日本《产经新闻》马上予以转载。美国之音广播了。台湾的广播电台当然也不甘落后……

  何方神圣“周光磊”?

  消息也传进了某些中国人的耳朵。这些人多半出于天真,少数出于恶意,说彭加木“有下落”了,“跑啦”!10月15日,纽约《美国华侨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中国驻美大使馆否认彭加木在华盛顿出现的消息。该报记者按照《中报》登出的“周光磊”寄给《中报》信件所用的住址,曾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惠林市电话公司联系,电话公司称,(该市)电话簿上没有其人。10月16日,周培源从日本回到北京,看了“周光磊”的信件后皱起眉头。他不认识什么“周光磊”,也从未收到“周光磊”写给夏叔芳信件的影印件。他反问:“邓质方是学物理的,怎么可能是彭加木的学生?”他说:“这可能是一个骗局,‘周光磊’也可能不是真名。这类事情并不奇怪。以书信形式搞造谣破坏的,甚至还有盗用我的名义写信捣乱的,过去都曾发生过。”

  彭加木夫人夏叔芳在乌鲁木齐时对新华社记者说:“我们从来就不认识‘周光磊’这个人,彭加木也从来没有谈起过这个人。”“《中报》刊登的‘周光磊’信中,自称三十年前同老彭交往甚密,还称我什么‘叔芳嫂’,把我的名字都写错了(把‘叔’写成‘淑’),这怎么可能是老彭‘交往甚密’的老友?”夏叔芳说,她没有收到“周光磊”写给她的专函;给周培源信中提及的“去春返国亦曾(同彭加木)晤面”也是胡诌。她说,这是一个“编造的故事”。

  中国科学院要院外事局和上海分院核查,结果都不曾接待过“周光磊”。11月6日,中国驻美大使馆官员对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发表谈话,断然驳斥香港《中报》刊载的离奇谣言。这位官员说:中国大使馆不知道有“周光磊”其人,更谈不上有“周光磊”1979年春回国访问之事;邓质方根本不认识这个“周光磊”,9月14日前后一段时间邓没有到过华盛顿,邓在罗彻斯特也没见过彭加木。戴莲如对记者说,9月14日,她除了到大使馆附近一家商店买了点东西外,全天都呆在大使馆内。她说:“我根本不认识‘周光磊’。说邓质方我们二人同‘周光磊’在华盛顿的饭馆里吃饭,见到彭加木,岂不荒唐!”大使馆官员说,香港《中报》那条“独家新闻”完全是别有用心的捏造。11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消息,正式辟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广播了新华社辟谣的消息。

  “外逃”谣言止于智者

  所谓“彭加木外逃”的无稽谣言,考察队员们哑然失笑:“没有到过罗布泊戈壁滩的人,可能信以为真;到过寻找现场的同志,谁也不会相信那种鬼话!”

  让我们听听当地部队朱副司令员(原为参谋长,后升任副司令员)对我们说的话:“姑且不讲彭加木同志政治上一贯表现很好,就拿地理环境来说吧,库木库都克地处新疆腹心地带,离中蒙边境直线距离470公里,离中苏边境直线距离大约700公里,离中印边境直线距离1100多公里,中间隔着戈壁沙漠和大山,怎么走得出去?说彭加木同志可能坐间谍飞机飞走啦,那简直是神话!他没有电台,连地图也没有,怎么联络?直升飞机续航能力小,从国境线飞不到这个地区。运输机吧,那里一无机场,二无导航设备,怎么降落?再说,我们那么多雷达,6月17日前后都没有发现过这类目标,因此说,彭加木‘外逃’是绝对不可能的。”同志们把“外逃”谣言当作一桩十足的笑料。

  再次瀚海捞针

  1980年11月初,根据中国科学院党组的指示,为了平息社会上的谣言风波,要再一次寻找彭加木同志。第四次进入罗布泊的队伍,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新疆军区独立5团、通讯兵部队、汽车56团和兰州407部队等八个单位共69人组成,配备大小越野汽车18辆。新疆分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王熙茂同志任现场总指挥。彭加木的夫人夏叔芳随队住在敦煌指挥部。彭加木的儿子彭海以及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朱相清随队前往现场帮助寻找。为了保障寻找队伍绝对安全,第四次寻找队在敦煌建立指挥所,敦煌指挥所与寻找分队保持无线电联系;发生紧急情况时的救援,由军区空指临时派出飞机担任;有关空地联络信号等也作了明确规定。队伍由14名科技人员、15名解放军战士、7名通讯报务人员、20名司机、4名测工、9名后勤联络人员共69人组成。军区和分院抽调水罐车、油罐车、电台车、物资装备车、吉普车共18辆,携带电台3部、帐篷6顶、行军锅2口、信号枪2支、信号弹4个基数和大量生活用品。

  队伍从11月10日由敦煌进入罗布泊地区到12月20日撤出,前后共计41天。寻找地区以彭加木同志失踪前的宿营地——库木库都克和脚印消失处为中心,沿疏勒河故道,西起吐牙以西6公里,东到科什库都克,南北宽10~20公里,总共寻找面积为1011平方公里,直接参加这次寻找的有1029人次,平均每人每天寻找近1平方公里。

  第四次寻找工作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彭加木脚印消失处的东北面开始到“八一井”以西地区,寻找3天;第二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北面和西北面,即从“红八井”到“红十井”地区,寻找7天;第三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南面和西南面,即从库木库都克到吐牙以西6公里和以东10公里的地方,寻找9天;第四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东面和东南面,即从羊塔克库都克到科什库都克,寻找12天。

  拉网战术 一寸不漏

  在寻找方法上,我们考虑到夏季的三次寻找,因受气候条件和油水供应等问题的限制,为了抢救活人,采取的是跑线为主,点、线结合的方法,面上没有来得及仔细寻找。这次我们拟定了拉网战术,点、线、面结合,以面为主的方法,步步为营,全面寻找。

  我们把直接参加地面寻找的35人,分为四个小组,每天每组按划分地段排成一线,中间有一个人携带罗盘或手持红旗,掌握寻找方向;人与人保持50~80米的间距,齐头并进,找完一片再找第二片;遇上沙丘、芦苇包、雅丹包,绕上一圈,不留空白;遇到低凹地和流沙地,用钉钯进行扒寻;每天都在找过的地段插上小红旗作为标志,防止遗漏和重复。除用拉网方法对疏勒河谷地进行全面寻找外,对脚印消失处周围的20~30公里,加大了寻找密度,进行了重点寻找。最后阶段还组织了7人小分队,乘两部汽车,以“八一泉”为中心,沿克孜勒塔格山边沿,向东西方各寻找20多公里,找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山沟,有的大山沟汽车开进去10多公里进行寻找,也没有什么结果。寻找中遇见了两副骆驼骨架,拣到了几百年前的四个驼鞍子和清乾隆时代的铜钱、串珠、海贝、马掌和两件陈腐的民族式皮大衣。

  第四次寻找,毕竟时隔5个多月,彭加木留的脚印早已模糊不清,原来的现场早已被风沙和前三次寻找时人们留下的脚印破坏得面目全非。进行搜索的1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到处是芦苇包和盐碱包,大小沙丘星罗棋布,还有几百个雅丹包;复杂的地形影响了人们寻找的视线。供应基地设在300公里以外的敦煌,汽车运油、水、粮、煤,往返一次要6天;不得不抽很多人搞后勤供应,直接参加寻找的人,每天平均只有35人。这一带,夏季酷热,冬季却是严寒。11月住帐篷,人们天不亮就给冻醒。12月中旬,水罐车里的水全部结冰,要做饭烧水就得钻进水罐车里敲冰化水。寻找的人白天回不来,只好在外边啃冷馍、喝凉水。寻找后期,有10多位同志病倒。12月20日,队伍撤出,一共找了41天。结果依旧:下落不明。

  茫茫戈壁 何处觅踪?

  通过四次较大规模的寻找,一直没有彭加木的音讯,我们和读者都有同样的心情,总希望有个水落石出、沙动人现的场面。关于这一点,在几次寻找过程中,在访问当地部队和群众中,多少给了我们一点启示,或者说,一个不太完整的、间接的答复。

  好几年以前,当地驻军丢失了一名副班长。他出去割芦苇,到夜晚还没有回来。四处寻找,一直没有下落。3年以后,部队执行任务时路过一片沼泽地,沼泽里站着一副人的尸骨,大部陷下去了,尸骨旁平放着一根扁担和一把小镰刀。显然,这就是那位失踪副班长的下落。

  有一年,部队一名副班长带着一名战士出外打柴。打满了一挑,他叫战士挑着先回营地,而他还要再打一挑。入夜,副班长没回来,风沙却越刮越紧。失踪副班长的消息报告到团部,团里出动一个营去寻找,一直没有下落。几年后,发现了这位副班长背的冲锋枪。

  部队丢失过一名战士,他受命外出打猎,再也没有回来。隔了很久,战士们出去打柴时发现了他,已经成了一具木乃伊。1980年7月第三次寻找时,我们乘坐的直升机驾驶员,还告诉我们前一个月发生在吐鲁番盆地寻找人的故事。有天早晨新疆石油管理局在鄯善县的一个野外队,包括驾驶员和考察人员共3人,开了一辆吉普车去沙漠中调查,车行100多公里,汽车零件损坏无法前进,他们3个人沿着来的路,步行回营地报信。但由于当时天气太热,体力不支,一位年轻的同志先倒下,再往前走十多公里,中年人倒下,最后年老的同志也倒下了。出事后,这位直升机驾驶员奉命参加寻找,很快在一条线上找到了三位同志的遗体……

  彭加木,你在哪里?

  这类事故,在戈壁滩上屡见不鲜。彭加木只身外出,完全可能迷路。出事地点周围几十公里范围内,除了有一些陷车不陷人的盐泽,没有发现沼泽地。彭加木陷进沼泽的可能性似乎应当排除。如果彭加木穿出三垅沙,出疏勒河故道到达底石湖,他可能遭到狼群的袭击。底石湖一带有狼的踪迹,发现过白色的狼粪。根据当时的条件和彭加木的体力情况,我们推断他不可能到达底石湖一带。

  在浩瀚无边、茫茫一片、没有定位目标的戈壁滩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足为奇。据当地部队的张工程师说,彭加木在地图上标的八一泉,实际上是红十井,这两眼井相距30多公里!

  在戈壁滩上,常闹“罗盘失灵”的笑话,考察队员们就不止一次地把几个罗盘拿在一起互相校正。据说,人们迷失方向之后,往往头昏眼花,出于自己的本能,不相信罗盘,只相信自己,所以就出现“罗盘失灵”。

  年过50岁的彭加木,在考察中经过长途跋涉,加上6月16日下午猎捕野骆驼一战,体力消耗很大,晚上为大家煮骆驼肉又几乎整夜没有入眠,17日外出找水后完全可能体力不支,晕倒在地,再也没有起来。他走时只带了两公斤水,面临断水的危险。他没有带食品,面临饥饿的威胁。虽然是6月,白天气温很高,但下半夜气温又很低,在帐篷里睡觉还嫌冷,可他却没有带什么衣服,他平时是最怕冷的。

  彭加木同志失踪后,先后组织了四次寻找,但因地域辽阔、地形复杂,难免有遗漏之处。我现在回想起,他可能有以下两种去处:

  ①被流沙掩埋。6月16日晚到17日上午,当地刮了一场8~10级的大风,黄沙滚动,天昏地暗,沙丘形态不断随着主风向前推进。事后我们也到有关气象站查资料,当天都有大风记录。7月10日当我们第三次寻找时,在库木库都克南缘,发现6月16日捕获的那只小野骆驼尸体,已经深深地掩埋在流沙中,仅露出一只腿,小野骆驼的体积比一个人体积要大得多,彭加木同志晕倒在地后,被移动的流沙掩埋了,这种估计可能性较大。

  ②被雅丹包松土掩埋。在库木库都克附近地区,分布有数百个大小不等、高低不一的雅丹土包,这些雅丹土包是由比较坚硬的粘土层和疏松的细沙层交互组成的,由于受到风的吹刮作用,疏松的沙层极易吹蚀,经常发生崩坍,在我们考察期间,曾数次见到这种现象,而且伴随有阵阵'轰轰'声。彭加木同志那天外出时,为了防止太阳曝晒或躲避风沙,可能在雅丹土包处藏身休整,最后为雅丹土包疏松的崩坍物掩埋,一般很难发现。在雅丹土包避风处我们也找到几具自然老死的野骆驼遗体。

  彭加木失踪,似乎也已有结论;但要证明这个结论,恐怕得找到彭加木的遗骨或遗物。彭加木失踪之谜,不会是一个永远不解之谜。也许几年,也许十几年,也许几十年,也许隔若干世纪,人们可能有机会发现彭加木的遗骨。
the Milky Way, the Dream.
MSN: australiaway@hotmail.com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瀚 发表于 2007-6-25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中电飞华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彭加木个人简介和探险经历

彭加木(1925─1980),广东番禹人,汉族,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山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助教,中国科学院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61年,上海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选为上海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他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3次进入巴音郭楞的罗布泊进行探险,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时,因科学考察中缺水, 彭加木主动出去为大家找水,不幸失踪,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魂,将他对罗布泊之情、对巴音郭楞之情永远系在巴音郭楞人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心中。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25年出生在广州近郊番禺县一个商人家庭。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五,父亲希望阖家和睦,故为他取名“家睦”。23岁他在中央大学毕业后,进入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解放后担任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1956年调到新疆,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进疆后,他安装了中国第一台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并用这台显微镜找到400多种动植物病毒,填补了我国在这个科学领域的空白。他撰写的40多篇论文,在国际科研界产生很大影响,从而使他成为世界上知名度较高的学者。

  彭加木罗布泊的三次探险:

  第一次是1964年3月5日─3月30日, 彭加木和几个科学工作者环罗布泊一周,采集了水样和矿物标本,对当时流入罗布泊的三条河流(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河水的钾含量做了初步的研究,认为罗布泊是块宝地,可能有重水等资源。重水是制造核能源不可缺少的物质,六十年代我国需花大量外汇购买。他不顾身患癌症的身体,主动请樱为国家找天然重水,但由于时间短促,一无所获,但他的献身精神却感动了人民,人民将其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第二次考察是1979年11月15日和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日两国电视台组成《丝绸之路》摄制组,到罗布泊实地拍摄,聘请彭加木为顾问,先期到罗布泊进行了细致的科学考察,他说:“我彭加木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路来的勇气,我要为祖国和人民夺回对罗布泊的发言权”。此行取得了许多骄人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寻找到了许多稀有的宝藏。这次科学考察发掘填补了我国一些重大科研领域的空白,纠正了外国探险者的一些谬误。科学考察结束后,又为中日两国摄制组找到了从古墓地、兴地山进入楼兰的道路,还重走了从楼兰环绕罗布泊到达若羌的丝绸之路中道。

  第三次是1980年5月8日至6月17日, 他任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长,首次穿越了罗布泊湖盆全长450公里,因1972 年前是水乡泽国,谁也无法穿越,在湖盆中采集了众多的生物和土壤标本,采集众多的矿物化石,收集了众多的第一手科考资料,为我国综合开发罗布泊做了前赡性的准备。 不幸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却失踪了,国家先后4次派出十几架飞机、几十辆汽车、几千人拉网式的寻找,面对着黑风暴刮起的沙包、沙梁、沙山,却没有丝毫蛛丝马迹,人们终于知道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魂”。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瀚 发表于 2007-6-25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中电飞华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背景资料:彭加木在新疆罗布泊考察失踪内幕

1980年6月23日,新华社向全国发了一条消息:“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新疆罗布泊的考察中失踪,已经第7天没有音讯了。”

  简短的消息犹如一声惊雷,迅速在国内外引起震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组织飞机营救。当地驻军在方圆数百里的沙漠中展开“梳头式”搜寻。美联社、路透社、合众社记者蜂拥而至 。




   



  彭加木的突然失踪,22年来一直是个谜。有人说他陷入了罗布泊的沼泽,当时还风传他被敌特劫持,也有人猜测他被风沙掩埋或被野兽伤害。那么,彭加木到底是怎样失踪的?近日笔者采访了当年与他同行的考察队员和参加大搜寻活动的部分陆、空军官兵,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进军罗布泊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25年出生在广州近郊番禺县一个商人家庭。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五,父亲希望阖家和睦,故为他取名“家睦”。23岁他在中央大学毕业后,进入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解放后担任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1956年调到新疆,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进疆后,他安装了中国第一台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并用这台显微镜找到400多种动植物病毒,填补了我国在这个科学领域的空白。他撰写的40多篇论文,在国际科研界产生很大影响,从而使他成为世界上知名度较高的学者。

  1980年5月上旬,彭加木奉命率领一支由地理、化学、气象、土壤、沙漠和考古人员组成的考察队,由北向南纵贯整个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

  罗布泊,充满了神秘色彩。这是我国西部试验原子弹和氢弹的地方,曾因“磨菇云”的升起而闻名世界。它地处新疆塔里木盆地东侧,是我国最大的咸水变迁湖。后来因流入湖内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风沙淤塞,改道南流,罗布泊逐渐干涸,沦为盐层地带和不毛的沙漠,最后竟成了人们谈虎色变的恐怖之地。维吾尔人称它是塔克拉玛干(意为“进去出不来”)沙漠。当年路经这里的高僧法显在《佛国记》里描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1900年,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从沙漠南缘进去后,中途7峰骆驼和2名仆人全部死掉。他本人最后只穿一条裤子狼狈不堪地爬到和田河畔,被当地牧民救起才捡了条命。

  5月9日,素有冒险精神的彭加木考察罗布泊腹地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和考察队员乘3辆汽车,迎着漫天风沙,在大漠中艰难蠕动着。第二天,他们进入湖中心地带,地面上全是白灰色的盐碱土。中午,这里的气温高达48℃,一丝风都没有,使人感到喘不过气来。谁也顾不得涸海中的炎热和干渴,在彭加木的指导下,立即进行考察。他们就地挖了一个深坑,里面露出灰绿色的沙土层,中间夹杂着呈颗粒状的石膏层,用嘴一尝,味咸且苦。5月13日,他们来到湖南端的盐壳地带,剥开仅两厘米的尘土,只见下面全是枕块般的盐结晶体。彭加木急忙拿出笔记本,边记边说:“这下面全是宝物,如果把它们开发出去,那用途就大了!”他们在大约东经90°23′、北纬39°56′的地方,留下一个扎着红绸带的标杆,上写“科80—001”。它标志着科学考察队的足迹第一次来到这里。

  6月2日,他们的饮用水基本用尽。队员们在滚烫的沙砾中艰难地跋涉着,个个渴得嗓子冒烟。他们有时挖一个深坑,把头埋在沙子里呼吸一点潮湿的空气。此时,彭加木的心情更加焦虑,没有水就意味着死亡的来临。他一边探路考察,一边寻找水源。一天下午,彭加木忽然发现了一片小草,高兴极了,老远就向大家呼喊:“你们快来看,发现了绿色植物,我们有活路了!”不久,他们终于穿过了盐壳带,走出了“死亡之海”。

  1980年6月5日,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考察队在彭加木的率领下,由北向南纵贯干涸的湖底,终于按计划到达本次考察的终点——米兰,打开了罗布泊的大门。史无前例的纵贯罗布泊湖底的任务,首先被中国科学考察队胜利完成。他们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汪文先、马仁文、阎鸿建、沈观星、陈百泉、司机陈大华、王万轩、包纪才和驻军某部队的无线电发报员肖万能。

  彭加木失踪

  司机王万轩说,彭加木失踪的日期准确地说应该是1980年6月17日10时30分。地点在罗布泊湖东南方向的库木库都克(维吾尔语,沙井的意思)以西4公里处。

  6月11日,完成纵贯罗布泊任务的考察队在米兰农场小憩之后,即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然后取道敦煌去乌鲁木齐,从而结束这次两个多月的野外考察工作。经过昼息夜行,风餐露宿,6月16日下午2时许,考察队来到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此时,车上所带的汽油和水都几乎耗尽,按照考察计划,还有400公里路程。

  在大漠中行走岂能缺水、断油!经讨论,他们决定就地找水。当天下午没找到。晚上,他们开会决定,向当地驻军发电求援,并准备第二天继续找水。彭加木亲自起草了电报稿:“我们缺水和油,请求紧急支援油、水各500公斤。”用直升机运水的费用水比油还贵,彭加木期望能就地解决水的问题。根据地名所示和他的判断,这地方应该是有水的。

  17日上午9时,部队回电同意援助物资,并要求提供营地坐标。考察队员们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他们有的回帐蓬休息,有的在看书。彭加木还在外面徘徊着。他考虑到直升机运送一次物资要花上万元,一公斤水要二三十元,且数量有限,国家付出的代价太大,最好能自己就地解决用水问题,倘若找到了水源,还能为以后到这里考察提供便利条件。想到这些,他准备独自行动了。

  下午1时,司机王万轩到车里取衣服时,在一本地图册里发现一张纸条,看后不由大吃一惊:“我向东面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彭加木冒着50℃多的高温单人找水,这在沙漠里是极其危险的。队员们赶忙分头寻找。天黑了,还没有找到彭加木,他们就在沙丘上点起一堆篝火,想让彭老看到火光后辨明方向回来;3辆汽车爬上山坡,向不同方向打开车灯,6条灯柱一直为他照着回来的道路;每隔1小时,一颗信号弹就飞向夜空,划出一条红色的弧线,它在告诉彭加木宿营地的方向。整整一个夜晚,考察队员们都没有合眼,仍不见彭加木回来。

  18日中午,地表温度达64℃。一架由乌鲁木齐方向飞来的直升机降落在考察队的宿营地。部队送来了紧急救援的水和其他物资。陈百泉和王万轩登上飞机,又在库木库都克地区超低空飞行,反复寻找彭加木,依然不见踪影。

  陆空大搜寻

  彭加木失踪后,中央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军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紧急寻找措施。6月18日以来,新疆军区派出数十架次的“直—5”和“运—5”飞机,以50至100米的高度超低空飞行,围绕库木库都克中心,在东西长140公里、南北宽60公里的地带反复搜索。

  6月20日,一支由28人组成的军民联合搜寻小分队乘车赶到“720”基地,然后由西向东前往库木库都克方向寻找。与此同时,由敦煌派出的地面部队,也沿着古疏勒河故道,由东向西朝着库木库都克方向搜寻。

  6月底,7月初,搜寻进入高潮,地面上黑压压的人群和天上密密麻麻的飞机密切配合,几乎将出事点方圆数百里“梳头式”地搜找了个遍。为配合这次联合大搜寻,有关部门还从上海、南京和济南借用了6条嗅觉极为灵敏的军犬……可是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仍没有找到彭加木。人们从忧虑、焦急,开始感到无能为力。后来新疆分院派出一支小分队,在原考察队宿营地,即彭加木遇难的地方,树立了一个高1.05米、宽0.7米预先用水泥制成的永久性标志,上面写着:“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同志在此进行科学考察时不幸遇难。”

  那么,彭加木究竟在哪里?

  揭开失踪之谜

  事后有人猜测,他可能陷入了罗布泊的沼泽。但当年随同彭加木考察的队员说,库木库都克一带干旱缺水,就连偌大的罗布泊也全部干涸,结成坚硬的盐壳,飞机都能在湖中心降落,人根本不可能陷进去。况且,彭加木还是个富有野外考察经验的人,所以这一猜测是毫无道理的。

  搜寻部队在敦煌一带曾发现地上有白色的狼粪,后来有人据此推测,彭加木有可能被野兽伤害。当年参加过大搜寻的马培武少校说:“这绝不可能。彭加木失踪那一带只有骆驼、黄羊和野兔。有狼的地方离库木库都克还远着呢!”

  还有人怀疑彭加木被敌特劫持或杀害。虽然不能绝对排除这一点,但空军官兵说,那里荒无人烟,况且茫茫大漠中气温高达50℃多,人要生存必须携带足够的水。在乘直升机搜寻中,他们也仅发现一行单行的脚印(后来地面变硬脚印消失,便无法寻找),事后证实这脚印是彭加木的。新疆军区作战部和其他权威部门也否定了被劫持或杀害的说法。

  据彭加木的队友和众多知情人判定,他在找水的过程中,因旧病复发体力不支昏倒,最后被大风卷起的流沙所埋没。因为进疆后彭加木曾患纵隔障恶性肿瘤,瘤长在心脏、气管和食道之间,有两个拳头那么大。据医学文献上讲,患这种病的人顶多能活两年。后来彭加木在上海中山医院治疗时,医生在他的骨髓里检查出有“异常网状细胞”,证实他又患有另一种恶性肿瘤——网状细胞淋巴瘤。患这种病的人除了特殊之例外,一般只能活3个月。当时组织上弄来大批稀少的进口药物,总算保住了他的生命。但医生说,他的恶性肿瘤虽然暂时得到控制,随时还可能复发。实际上在他考察罗布泊之前,就一直没断过药。进入罗布泊后,他明显感到“体力不支”、“身体不正常”,他曾自言自语地叹道:“恐怕老毛病又犯了!”并露出痛苦的神色。种种迹象表明,在找水出发前,他的恶性肿瘤已初步复发。

  当年彭加木神秘失踪之谜,终被揭开。这和1981年10月新华社有关彭加木失踪原因的报道大体一致。当时的报道原文是:罗布泊洼地地形复杂,气候恶劣,荒漠无人。根据反复寻找的情况判定,彭加木在找水过程中,可能因体力不支,迷路昏倒,被狂风吹动的流沙淹没。
the Milky Way, the Dream.
MSN: australiaway@hotmail.com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瀚 发表于 2007-6-25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中电飞华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彭加木失踪过程回放

1980年6月5日 史无前例的纵贯罗布泊湖底的任务
  1980年6月5日,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考察队在彭加木的率领下,由北向南纵贯干涸的湖底,终于按计划到达本次考察的终点——米兰,打开了罗布泊的大门。史无前例的纵贯罗布泊湖底的任务,首先被中国科学考察队胜利完成。他们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汪文先、马仁文、阎鸿建、沈观星、陈百泉、司机陈大华、王万轩、包纪才和驻军某部队的无线电发报员肖万能。
1980年6月11日 科考队准备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
  6月11日,完成纵贯罗布泊任务的考察队在米兰农场小憩后,即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然后取道敦煌去乌鲁木齐,以结束这次两个多月的野外考察工作。
1980年6月16日 考察队所带汽油和水几乎耗尽
  6月16日下午2时许,考察队来到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此时,车上所带的汽油和水都几乎耗尽,按计划,还有400公里路程。经讨论,他们决定就地找水。当天下午没找到。晚上,开会决定,向当地驻军发电求援。彭加木亲自起草了电报稿:“我们缺水和油,请求紧急支援油、水各500公斤。”
1980年6月17日 彭加木独往沙漠找水
  6月17日上午9时,部队回电同意援助物资,并要求提供营地坐标。下午1时,司机王万轩到车里取衣服时,在一本地图册里发现一张纸条,看后不由大吃一惊:“我向东面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彭加木冒着50℃多的高温单人找水,这在沙漠里是极其危险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清夜星蓝 发表于 2007-6-25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鹏博士BGP
很牛的 一个人、不光30以上的人知道他  我 一个21岁的饿人也知道
去年还说有人发现了 他的尸体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瀚 发表于 2007-6-25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中电飞华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回复 #6 清夜星蓝 的帖子

谢谢高亮设置

去年发现的好象后来运到敦煌博物馆做了DNA鉴定,结果排除可能

我是很小就知道彭加木的事情了, 自小到大看过不少相关报道和书籍, 后来对罗布泊产生好奇, GE上找过大耳朵, 搜索过几乎每一寸地表图象, 也一直梦想有机会去罗布泊探险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清夜星蓝 发表于 2007-6-25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鹏博士BGP
呵呵  有机会 一起去  哈哈  记得去年是在 快高考时 找到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sry 发表于 2007-6-25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教育网出口
27年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gaosong28 发表于 2007-6-25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教育网/长春理工大学教育网
第五个图片是什么仪器????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清夜星蓝 发表于 2007-6-25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鹏博士BGP
2楼说的  名字很眼熟
小平同志的儿子也叫邓质芳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望天 发表于 2007-6-25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通辽 中移铁通
为了科学考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悼念: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瀚 发表于 2007-6-26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中电飞华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最新消息

专家称新近发现疑似彭加木遗体可能是炒作(图)

新华网乌鲁木齐6月25日电(记者王大霖)寻找失踪近30年的彭加木,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日媒体又掀波澜,报道几位野外探险者发现了疑似彭加木遗体。为此,彭加木生前工作过的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部分专家表示,这具干尸发现的位置与当年彭加木失踪位置太远,不能排除又是一次新闻炒作。
  近日,部分媒体报道,6月2日几位探险爱好者在位于哈密大南湖戈壁与罗布泊相接部位的雅丹地貌群拍照时,发现了一具干尸。这具干尸长约170厘米,其上身穿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衣和一件手工编织的黄色毛背心,下身穿蓝色长裤,左手边的沙土中有一块流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牌机械表。从干尸的风干程度和其身边物品特征来看,其死亡时间指向上世纪80年代。
  由此,一位姓刘的探险爱好者认为这具干尸可能就是失踪的彭加木遗体,并请一家媒体记者协助查清这具尸体的身份。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具干尸与真实的彭加木信息相差很远,他们对此不予关注。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一位较为熟悉彭加木的研究员说,这次发现的干尸,距离当年彭加木失踪区域约有400公里,从位置上判断,可以排除是彭加木遗体的可能性,这可能是一次炒作。

1.jpg
探险爱好者刘先生和朋友发现干尸(图片来源:新疆都市报)


2.jpg

这是一块上海牌机械表,表上时间是10时50分。红色的表盘颜色鲜艳依旧,表带有修过的痕迹。(图片来源:新疆都市报)

3.jpg

白色衬衣大部分已经风化但却可以分辨出是的确良布料,蓝色长裤没有损坏,腰部扎着老式插口皮带。(图片来源:新疆都市报)

4.jpg

尸体上的黄色手织毛背心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最流行的织法。(图片来源:新疆都市报)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清夜星蓝 发表于 2007-6-26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鹏博士BGP
让已经死去的人安息吧  无论他是科学家还是平民  都是有尊严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望天 发表于 2007-6-27 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通辽 中移铁通
我觉得,有可能是彭加木,远离营地就不是彭加木的说法不可靠,既然营地点燃篝火都没有引导成功,说明他已经远离视距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zhangqnick 发表于 2007-6-27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门头沟区 联通
英雄安息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瀚 发表于 2007-6-27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中电飞华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原帖由 望天 于 2007-6-27 05:50 发表
我觉得,有可能是彭加木,远离营地就不是彭加木的说法不可靠,既然营地点燃篝火都没有引导成功,说明他已经远离视距了.


大哥那可是远离了400公里, 就算拿个C8也不一定能看见篝火
不过这些人太不负责了,做个DNA很难? 看都没看就妄下否定结论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望天 发表于 2007-6-27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通辽–扎鲁特旗 中移铁通
原帖由 张瀚 于 2007-6-27 09:12 发表


大哥那可是远离了400公里, 就算拿个C8也不一定能看见篝火
不过这些人太不负责了,做个DNA很难? 看都没看就妄下否定结论



假如一位有经验的人,走出沙漠隔壁是有可能的。
白天可以用手拔开沙子,把身体埋在背阳湿润的沙土里,夜间走路,可以减少水分散发。既然他以前能找到水源,这次也可能找到,假如他成功生存了半个月,走400公里有可能。沙漠里有食物也有水,何况还携带了水呢,食物可以找到,水就不容易了。

假如图中遇难者死亡季节和彭加木相同,有可能死于夜间,因为穿着毛衣,夜间很冷,应该收紧毛衣,但,他胸部裸露,不排除可能发高烧了。手表没戴手腕子上,放在手边,一定有原因的。

他双手腐烂,脚完好,说明什么?可能手被细菌感染了,脚没事,可能他用双手太多,有伤,脚最多打个泡,但只要不破就不会引起感染。


看头骨,和彭加木脸形很相象,完全可以通过画像手段画出生前大概相貌。

不能因为这位遇难者距离营地远就轻易排除,既然火光信号灯都不能引导他回归,说明他已经走出视界了,他会一直向一个方向走========》


假如确定不是彭加木,那也不能让遇难者就这么暴尸荒野吧~?科学家是人,普通人也是人,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到现在也没动静呢?什么原因呢?

[ 本帖最后由 望天 于 2007-6-27 11:28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6-28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原帖由 清夜星蓝 于 2007-6-26 13:07 发表
让已经死去的人安息吧  无论他是科学家还是平民  都是有尊严的



这么说考古学家都是批着科学外衣的盗墓者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6-28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东方卫视视频报道

相关连接: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7-06/27/content_6298245.htm

居然当时还有说法称他是被外星同行给接走了。。。。

还有人说他是携国家机密叛逃。。。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4-28 13:07 , Processed in 0.10425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