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

[复制链接]
Turkish Cats 发表于 2007-8-23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温州–苍南县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8-23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河东区 电信/超越神话网吧

人民日报文艺点评:如何解读历史人物

如今一些有着学者身份和专家地位的人,也时不时会冒出一点反叛历史的冲动,如对孔老夫子的研究,有人抓住“丧家犬”来大做文章;对司马相如的风流倜傥,有人考据成“劫财劫色”;对诸葛亮的忠君报国,有人演绎成为伪君子瞒天过海的作秀;而把大诗人李白直接解读成“大唐第一古惑仔”……这些人研究历史可谓激情四溢,挥动手中的判笔任意批注古人。我们强调要还原历史的真实,但做到真正的还原委实不易。当出土的人物经过自然的“风化”,就给时人的另类解读提供了方便,再加上一些人刻意的炒作“大话”,我们离还原历史人物的目标是越走越远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当恶搞、炒作成为一个时代使用极高的词汇时,历史研究视野的狭隘和态度的不恭就暴露无遗了。能让同时代的诗文大家倾倒的伟岸男子,并在古人的书史中已成佳话;可到了今天竟然被破解成左邻右舍的阿三阿四,这确实悖离了时代发展要传承人文精神的主旋律。当然出于时代的久远,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难免会带有误差;更不讳言这些历史人物都已或多或少地打上了N个朝代的时代烙印,可学术研究绝不能沾上时下戏说、“大话”、“无厘头”的习气。

  在缺乏激情的诗歌创作氛围里,去评价诗歌史上创作的高峰,无论持哪种观点都会显露时人见识上的捉襟见肘。因此保留和传承文化经典比勉强翻新,要有价值得多。据说置身于高科技的信息时代,人们写诗可以不用殚精竭虑地推敲了,有人发明“造诗”软件,只要胡乱地敲一些文字输进计算机,电脑就会排出人脑都想象不出的句子!可现实中诗人们的日子却每况愈下,有些只能靠裸身来捍卫“诗歌的尊严”了。当评论家们对解决现状毫无见地时,就把功夫用在古人身上,扯去大诗人身上所有的华彩,只留下他的自然属性,别说李白是“古惑仔”,就是别的“什么”还有谁会持异议?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这是和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用来赞颂他的诗句,古人折服的是李白的才气;时任宰相的贺知章读罢李白《蜀道难》一篇,惊呼“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可见盛唐时代的人把评点都集中在由诗及人的欣赏上,通过诗歌的无穷韵味领略诗作者独有的情感和理想。唐以后的人也是把李白作为诗歌的顶峰来推崇的,诗歌中意象之神奇,气势之奔放,人格之洒脱,个性之高蹈,成为后人仰望的千古风流人物。此种精神岂是“古惑仔”的胸中能蕴藏得了的?

  有人会说:只许先人对历史人物的神化却不许我们把历史人物平民化?这是个问题,既然我们这个时代已不是封建时期,那么用今天的民主思想去重新解读传统文化人物,会填补多少空白啊。但历史毕竟已成为了历史,虽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是任何一个哈姆雷特的形象都可以拿出来取代已经得到世人认同的那个不朽形象。能否让现代版的平民哈姆雷特站得和经典版的丹麦王子一样高大,看来要解决的还是忠实解读原著的问题。



[稿源:人民网]
[编辑:潇湘行]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gaorj 发表于 2007-8-23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南山区 电信
我们离还原历史人物的目标是越走越远了。至少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神话过头了。而且老百姓把三国当历史了,到底要不要还原历史的真相呢?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至少不能封住以历史为依据的那些人的嘴吧,现在不是一言堂的时代了,但很多人还留有文革遗风,动不动就给别人扣帽子,容不得不同意见。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agalliant 发表于 2007-8-23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吉林市 教育网/吉林大学
不知道孔明是不是天蝎座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ilence 发表于 2007-8-24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新疆 移动/广电网络

回复 #21 Turkish Cats 的帖子

我是傻瓜,我不愁,嘿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望天 发表于 2007-8-24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通辽 中移铁通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8-28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河东区 电信/超越神话网吧

别再亵渎历史名人了!

2007年08月27日10:38 环球时报

王志耘

  近几年,颠覆性解读历史英雄的事件在文化界接连不断。有人称其为“新翻案风”。比如,不久前有人骂关公不义好色,有人称岳飞大奸伪忠,还有人说唐僧是伪善。最近又有人著书说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在文坛和民间引起不小的风波。还有人把“诗仙”李白说成 “大唐古惑仔”,也就是粤港流行语中的“耳朵穿孔,裤子打洞,行为古怪的问题少年”,甚至还有人把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也拉出来颠覆一番。如此大规模的颠覆历史英雄的“风气”,恐怕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也是非常少见的。

  历史名人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们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体现了社会的基本价值准则,受到历代官民的尊重和保护。据有关资料记载,京剧中单是演关公的戏就有20出。北京一地就有关庙上百座。在我国台湾省2000多万人口中,关公的信徒达800万之众。在日本、东南亚以及美国等国家的华人中,关公同样有众多信徒。而家喻户晓的诸葛亮,不仅在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里有真实的客观的高度评价,连他的对手曹操、孙权、司马懿等,都对他人格和才能十分敬佩。这些同代人物的评价应该是“铁板钉钉”的信史。不知说诸葛亮奸诈的评论有何依据?在当今研究评价历史英雄时,如果无视前人的定评和民间的口碑,肆意颠覆古代名人形象,就会伤害民众的感情,伤害民族的集体记忆,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失范和混乱。尤其对历史知识不多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误导,其负面影响更大,更重要的是,如果对自己国家历史名人没有足够敬畏之心,恐怕也很难得到他国尊敬。

  评价历史名人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臧否历史名人需要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尽可能客观真实地鉴别史实,阐发精义,丰富历史文献,启迪今人。如果抓住片言只语,甚至野史、逸闻,就随意颠覆前人的定评,其做法本身就令人生疑,更遑谈结论。而打着普及历史知识的旗号,对历史名人“恶搞”、“戏说”、抹黑,那只能说是对历史的亵渎,同研究、解读历史毫无共同之处。

  作为饱读圣贤诗书的文化人,理应对历史名人多一份尊重,多一份责任。如果为了一鸣惊人,刻意标新立异,这不是史学研究应持的态度。而以挖历史名人的“隐私”为能,竟然考证出古代名人的“花边新闻”以迎合某些读者,那就是“恶搞”,能称为学术研究成果吗?颠覆性解读的频频发生,说明连学术研究这样的“清水衙门”也受了浮躁之风的侵蚀。而当研究、解读历史沦落为成名、暴富的手段时,这已经离商业化、泛娱乐化越来越近,离做学问的宗旨越来越远。颠覆性的解读不仅颠覆了历史名人和社会的普遍认同,同时也颠覆了知识分子的品质和品位。西班牙哲学家、文学家乔治·桑塔亚说过:“不尊重历史的人,注定要重犯历史的错误。”个人成名事小,为国修史事大。为了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研究历史的专家、学者们应该负起应负的历史责任。▲(作者是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

  《环球时报》授权新浪独家使用,其他媒体不得转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万紫千红 发表于 2007-8-28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鹏博士宽带
不恶搞名人,恶搞谁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8 01:30 , Processed in 0.06477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