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诞生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首诗本来讲的是佛家心中的空。面对芸芸众生、大千世界,好似心无一物。对于宇宙来说,宇宙之初、宇宙之外 “本来无一物”,那么,“何处惹尘埃”呢? 1、流行的理论 关于宇宙的诞生有许多理论,盘古开天辟地是中国流传最广、最长的神话传说。说很久以前,宇宙象一个鸡蛋,一团混沌。盘古就睡在这个鸡蛋里。18000年后,盘古醒了,觉得气闷,就用利斧猛劈。鸡蛋破裂了。轻的上升为天,重的沉降为地。盘古头顶蓝天,脚踏大地,不让天地合拢。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他也日长一丈。1800万年后,天极高,地极低。盘古当然也长得极高了。后来,盘古死了。眼睛变成了日月,身体变成了山岳,声音变成了雷霆,血液变成了江河。 春秋时期,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易》则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汉代,《淮南子》中就有“道始于虚,虚生宇宙,宇宙生气”的见解。宋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了更明确的宇宙起源学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一直没有引起科学家的注意。其实,这之中隐藏了许多的宇宙奥秘。我认为:一、盘古就是物质的代名词。盘古诞生,物质就诞生,宇宙就诞生;盘古成长,物质就成长,宇宙就成长;盘古消失,物质就消失,宇宙就消失。出世前的盘古是非物质,出生后的盘古则是物质。非物质开始运动,就意味着物质和宇宙的诞生。宇宙就是在非物质的时空里硬给撕出来的物质时空。 在当代科学界,最著名的是大爆炸理论和稳恒态理论。 1946年伽莫夫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起源假说。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时,宇宙的体积为零,温度无限高,密度无限大。大爆炸后宇宙开始膨胀,温度开始降低。大爆炸后0.01秒钟,温度约为1000亿度,宇宙中充满光子、电子和中微子以及它们的反粒子。大爆炸后0.1秒钟,温度降低到300亿度。大爆炸后1秒钟,温度降低到100亿度,宇宙中充满光子、电子和中微子以及它们的反粒子,还有质子和中子。大爆炸后100秒钟,温度降低到10亿度,宇宙中的质子和中子结合成氘核和氦核。大爆炸后几个钟头,元素合成停止。大爆炸后100万年后,温度降低到几千度,核子和电子结合成原子。宇宙区域性的膨胀停止,区域性的收缩开始。出现了星系、恒星和行星。150亿年之后,宇宙成了今天的样子。 在科学界还有一种稳恒态宇宙模型。稳恒态宇宙理论认为:宇宙在大范围内稳定不变,不仅物质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均匀的和各向同性的,而且宇宙状态在时间上也是稳定不变的。宇宙是膨胀的,物质密度在变小。但同时,新物质从虚无中不断地创生,又使物质密度增大。也就是说,宇宙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只是内部有些微小变化而已。 2、旋涡论 1)物质及质量的产生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不运动的物质和无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这就明确地指明了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由此,可以认定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那么,为什么不能认为物质可以创生也可以消亡呢?就象运动可以产生也可以停止一样。为什么非要墨守“物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成规呢? 时空里原没有物质,但到处充满非物质。时空中有静止也有运动。静止是绝对的、整体的、长期的;运动是相对的、部分的、瞬间的。非物质的运动可以产生物质,也可以不产生物质。宇宙的情况刚好相反。宇宙中有静止也有运动。但运动是绝对的、整体的、长期的;静止是相对的、部分的、瞬间的。物质的运动可以产生更高一级或更低一级的物质,也可以不产生。非物质与物质没有明显的界限,只是质量、温度、速度不同而已。非物质好象水,水一旦形成水流,性质就有了变化。非物质好象气,气一旦流动,就能形成风波、风暴(台风)。水流和气流都具有质量、能量、动量、冲量、温度。非物质流动了就可能产生物质。当宇宙旋涡形成时,非物质有了运动,物质就诞生了,质量、能量、动量、冲量、温度也就显现了。因为物质都处于旋涡中,所以,粒子都具有自转、公转和进动。因为物质都是由各种基子组成的,所以物质和能量都具有量子性。 从不运动的非物质到运动的物质,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而质量正是在基子旋涡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质量在力的作用下与速度一起诞生了。质量和速度的相对论公式明确地阐述了这一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