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追溯宇宙最初的起点(如果真有起点的话),就意味着要检验宇宙诞生的主导理论——暴涨(inflation)模型。暴涨模型于上世纪 80 年代初首次提出,弥补了更早提出的“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模型的缺陷。用“大胆”二字来评价暴涨模型都过于保守了:它暗示着我们的宇宙始于难以置信的光速甚至更高速度的膨胀。好在宇宙暴涨的持续时间远远小于一秒:尘埃一瞬,宇宙成形,造就万物。茫茫星系与星际空间,宇宙间的一切都在暴涨的一瞬尘埃落定。
预想的是耳语,却听到巨吼
BICEP2 是一台小型望远镜,它是在南极洲安置的一系列望远镜中的第二台。十多年前我曾参与第一台(BICEP)的研发,那时我还是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一个不起眼的博士后。出于一种将无形的宇宙诞生过程有形化的执念,我发明了这台望远镜。对我而言,如果我们成功了,诺奖将是最切实的奖励。
多年来,BICEP2 一直在 CMB 中寻找一种旋回盘绕的偏振图样,即 B 模偏振(B-mode polarization),因为这种偏振信号是宇宙婴儿期产生的涟漪,故被认为只能是由引力波挤压和拉伸时空造成的。又是什么引起了这些波动呢?宇宙暴涨,只有它。因此 BICEP2 对这一模式的检测将成为暴涨期间产生原初引力波的证据,证明暴涨确实存在。
然后我们真的观测到了这一模式。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哈佛天体物理学中心(Harvard's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的新闻发布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媒体,就连在线观看的人数都接近了 1000 万。从《纽约时报》到《经济学人》,再到印度发行的报刊,所有主流媒体都在头条报道了这一发现。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宇宙学家马克斯·特马克(Max Tegmark)甚至给出了这样的评论:“我在哈佛的新闻发布会上写下此文,宣布我心中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一小时内,它将传遍网络;不久之后,它将斩获诺奖。”
我们看到了长久以来整个世界都期待看到的东西。
但疑问仍存。最让人担忧的一点就是,BICEP2 获得的信号强度异常的大——本该是大海捞针,可我们却捞到了一根撬棍。消息宣布时,我们很担心会被竞争对手“普朗克”卫星(Planck satellite)击败,毕竟它是价值 10 亿美元、拥有完美天穹和优越地利的太空望远镜。在 BICEP2 的新闻发布会之前,“普朗克”已经排除了一个 B 模信号是原初 B 模偏振的可能性,而那个信号的大小约为我们这次探测到的一半。宇宙学家预想的是一声耳语,我们却宣称听到了一声巨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