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为何被称为行星年?简单来说,就是一年内可以观测到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这七大行星。那么,这些个大行星难道不是每年都可以观测到吗?这就要看地球与这些个大行星的相对位置了。对于内行星(水星、金星)最佳观测期出现在东、西大距。因为此时它们与太阳的角距离最大,可以避开阳光对观测的影响。对于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最佳观测期出现在冲(chòng)日期间。内行星的东、西大距往往一年会发生多次(例如水星),而外行星的冲日却未必每年都会发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冲日周期略大于一个地球年,所以在大多数年份还是会发生冲日的。但火星的冲日周期超过两个地球年,也即至少要两年多才会发生一次火星冲日。更重要的是由于行星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即使是冲日,它们距离地球也不是一样远。尤其像火星,不同年份的冲日,火星与地球的距离差别甚大。只有当火星距离地球最近的冲日发生时才是火星的最佳观测期。这样的冲日又被称为“大冲”。这对使用小型天文望远镜的天文爱好者来说至关重要。然而,火星大冲的周期大约15年。恰巧的是,2018年正是火星大冲年。话说15年前的业余天文观测哪有现在这么好的观测设备?可见这次火星大冲对天文爱好者的意义是多么重大。 对于15年前的火星大冲,笔者依旧记忆如新。当年就是为了观测火星,购买了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天文望远镜——76mm口径、900mm焦距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当然,现在看来也就是个玩具。第一次尝试用网络摄像头拍摄火星;第一次尝试使用叠加软件来处理火星的视频影像。现在看来,当时的设备、拍摄技术、后期程式和手法都是那么原始。但是,它开启了笔者的天文观测之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回看2018行星年,火星观测是个最大的亮点。2003年火星大冲留下的遗憾这次终于补上了。 其次是木星冲日赶上了广州的好天气,使得3寸反射镜能有令人满意的观测效果。 甚至还能有机会观测木星大红斑附近区域云带的变化 2018年的土星观测也是收获满满。有幸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天文台合作,利用12英寸口径反射望远镜观测并拍摄了土星的恩克缝。这对于3英寸口径的小反射镜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同时也观测并拍摄了火星和木星
当然,这组使用12英寸口径反射望远镜拍摄的行星效果还不够理想,没有能够发挥出大口径天文望远镜应有的水平。总结一下无非就是三点:一是第一次使用这样的望远镜进行观测,经验不足。整个观测过程还是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二是由于观测时间限制,没有能够遇到较好的观测窗口(视宁度和透明度);三是木星和土星已经过了最佳观测期。 2018行星年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尝试并实现了在白昼观测金星。由于金星刚刚通过下合点,距离太阳很近。几乎与太阳同时升落。因此最佳的观测时间只能是在白昼。选择晴朗通透的上午观测,效果良好。虽然有一定的危险性,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把观测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考虑清楚,还是比较安全。尤其使用具有自动寻星功能的赤道仪,可以大大降低搜寻目标的作业难度。
在2018年不同时期拍摄的金星,可以看出金星相位和视直径巨大的变化。
2018行星年最后一个亮点是就是3寸反射镜观测到了天王星和海王星,虽然很小很暗也没有细节,但是至少拍摄到了视圆面。使得这架15年前购买的天文望远镜完成了太阳系内除地球以外的已知的全部大行星的观测。对于这架小型望远镜来说,也算是一个圆满吧。
2018年的行星观测至此也就基本算是结束了。回顾这一年来在楼顶奋战的无数个夜晚,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