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在大约二十年前(真是暴露年龄的说法),迷上天文的我,想尽办法,攒了二年的钱,终于花了600多大洋,买了一台60900双分离消色差折射镜,底座是经纬仪结构,配合木质脚架。当时使用着这个自以为很牛的望远镜,看遍了当时在《十万个为什么-天文1》中介绍的所有天体,太阳、月球、木星和伽利略卫星、土星光环、金星相位,甚至M42都进行了观测。后来,也使用物理老师给我的海鸥DF-2和柯达金100负片拍了一堆除了月球还看得过去的废片。慢慢的,一路玩下来,用上了APO,用上了制冷CCD,用上了H-alpha。
当然,三十多岁了,精力也不得不被其它所分散。现在,或许在楼下抽空得闲进行简单快速的观测,更是适合我的选择。前一阵,新出了一款新的折射镜——星特朗SCTW-80。我也得到了一个这款镜子进行使用。条件反射的,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参数,它的口径D=80mm,焦距F=500mm,这样计算下来,焦比为f/6.25。虽然比不上摄星镜,但这个焦比也是属于中偏小的,属于中快镜。这样,比较有助于观测一些暗弱的天体(当然跟目镜品质也有关系)。
它的物镜带有漂亮的绿色镀膜,配合的目镜有两款,一个焦距为23mm,一个焦距为10mm,都是标准的1.25英寸接口。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到这款镜子的观测组合倍率为21.7倍与50倍。这可比当时我的60900配的25mm,12mm和6mm的目镜组合合理多了。因为对于这个价位(小米有品599元)的镜子,显然是针对初学者的。而对于初学者,重要的是方便观测,操作简单,而不是对一个新手增加观测难度。我在使用这个星特朗SCTW-80观测月球时,基本按照以往的经验,从镜子镜子后方直接指向月球,就能够在23mm的目镜中大致看到月球照亮的天空。这意味着望远镜的指向距离目标已经非常近了,此时再松开经纬仪的二个轴,稍微晃一晃就能够在目镜中发现月球。使用23mm目镜观测月球能够将目标完全置于视场中,而如果要观测细节一些的月面结构,直接换上10mm的目镜就可以。在10mm目镜中,一些典型的结构能够很好的观测,如第谷、阿尔芬斯、托勒密环形山,都是对于新手很简单的观测目标。细致一些观测的话,我们也能在10mm目镜中看到阿尔芬斯的中央峰(大气稳定的地方更容易观测)。
而稍微专业一些看待这个物镜和目镜组合的话,它的边缘还是有一些色差,不过也无可要求太高,毕竟不能大几千上万的品质来要求一个599元的入门级镜子。另外,23mm的目镜它的出瞳大约在1.5cm左右,10mm的目镜大约在0.5cm,在这个位置观测时,能够得到最舒适的观测视场效果,但目镜不带有遮光眼罩,使用23mm的镜子有时容易受到杂光干扰。
但后来一看,这个目镜设计为这样是有原因的。它的眼端是一个橡皮圈,配合套装中的手机支架,能够很稳的将支架的环卡在目镜上。这就是很满足现代人喜欢拍摄分享的一个心理了。我以前用胶片拍摄,用Nikon4500拍摄,用单反拍摄,用CCD拍摄,面对现在喜欢快速分享的初学者,都满足不了他们对“快”的需求。而星特朗SCTW-80套装中自带的手机架,就能够很方便的使用手机进行拍摄。在实拍中,我和女朋友使用了iphone7拍摄了月球,效果虽然和摄星镜、和视频叠加拍摄的存在一定差异,但也是相当便捷,比较清晰了。
当然,拍摄比观测就增加了一部分难度,在拍摄时我们使用了二个简单的小技巧。一个是在拍摄时,如果有专业的摄影APP支持手动的,最好使用手动模式,将曝光和焦距固定,然后通过望远镜的调焦座来调整焦距。这个调焦座上带有标尺,如果我们在拍摄一些比较小,不易对焦的天体时,可以用月亮、金星这类明亮的天体来对焦,记下刻度,然后再移到想拍摄的天体。如果没有使用专业的摄影APP,我们可以长按手机屏幕上的目标进行曝光和对焦锁定,然后再调整望远镜的调焦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通过目镜加手机的视场较小,手机的镜头也很小,此时需要将手机镜头和目镜的光轴尽量调整重合,才能获得视场最大,色差最小的拍摄效果。
最后,有一些小的设计我觉得非常贴心。这个套装全套能够装进三个防水背包中,整体的长度不大,这可比我当初扛着个大箱子爬楼方便多了。另一个是这个镜子采用了红点寻星镜,在调节时非常快速。
不得不感慨呀,现在的初学者,环境真好,或许我们以前买老花镜和纸筒做镜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