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星空狩猎 于 2019-4-24 12:33 编辑
前两周特别潮湿,虽然镜子上个月中旬清洁过一次,但还是不放心,于是便检查了下器材,果然还是长霉丝了,碰巧 @宇文蓝枫 新产品清洁剂上线,便买回来试了下,真心不错。 清洁好之后,居然晴了几个小时 (每次临近满月,总会晴天呐),果断拉出去开光,当晚视宁度很不错,透明度倒是一般,不过对于目视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刚好前阵子收了UF18,这次便搭配 TV5x 接近416倍目视月球,成像挺锐利的,不过临近满月,能观察的目标倒是很少,阿里斯塔克斯、虹湾、柏拉图、哥白尼、伽桑狄、第谷、克拉维乌斯、莫雷等目标都是比较靠近明暗交界线,有利于观测,之后便尝试对这几个目标进行摄影,由于是第二次用5x拍摄了,比上次倒是熟练了不少。
月面漫步系列是根据不同月龄,针对于明暗交界线区域一些目标的观测总结,拍摄照片方便日后查阅,做了标注信息方便大家了解。下文中,关于环形山的描述来自于香港鲍先生的《月球摄影观测图册》。通过 Virtual Moon Atlas 软件查询获取标注信息。
望远镜:12” f/4.9 Sky-Watcher DOB SynScan
相机:ASI174MM
巴罗:Tele Vue 5x Powermate
其他:Brand7 IR690 filter, WLD Focuser
时间:2019-04-16 14:50.8~15:09.4 UT
参数:exp 10ms, gain 280~350, stack 900 frames
虹湾 (Sinus Iridum)
描述:虹湾位于冷海的西北部,其直径达260公里,是昔日一个巨大撞击坑的遗迹,坑洞的东南部已全被熔岩淹没了,背靠侏罗山脉,侏罗山脉有两个海角,分别是东边的拉普拉斯海角(日出时,它会投下三角形影子)和西边的赫拉克里德斯海角。
直径:虹湾 400x260Km,侏罗山脉 497x30Km, 比安基尼 38Km, 傅科 23Km, 布格 23Km, 夏普 40 Km, 哈尔帕卢斯 40Km, 莫佩尔蒂 46Km, 拉孔达明 36Km
目视小结:当晚刚好处于明暗交界线附近,可观测细节还是蛮多的,能够看到虹湾内有一串平行的皱脊以及一些小坑洞,拉普拉斯海角投下了短小的三角形影子,在其不远处还有一群小山丘。
[图片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柏拉图 (Plato)
描述:柏拉图位于雨海的东北界,是直径达101公里的大型撞击坑,整个坑洞被熔岩填满。虽然是撞击坑,但其底部却没有中央峰,很可能是被熔岩淹没。坑底非常平滑,色调也非常暗黑,表面还布满了小坑,被称为月球上的 "大黑湖" 。在柏拉图西边缘是一座崩塌了的三角形结构。东、西两边的坑缘都有一些高达2公里的山峰,日出日落时它们会投下尖长的影子在坑底上。在柏拉图东部有一组月溪,其中一条长约87公里的月溪,很可能是昔日的熔岩通道。
直径:柏拉图 101Km, 布利斯 23Km, 特内里费山脉 111x15Km, 皮科山 25x15Km, 阿尔卑斯山脉 250x50Km, 阿尔卑斯月谷 130x11Km, 皮亚兹斯密斯 12Km
目视小结:当晚离明晚交界线比较远,可观测的细节比较少,不过对于观测柏拉图西边的崩塌三角形结构,东边长约87公里的月溪,以及阿尔卑斯山脉,阿尔卑斯月谷,皮科山,特内里费山脉等还是没有难度的。
[图片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阿里斯塔克斯/蛇谷 (Aristarchus)
描述:阿里斯塔克斯位于风暴洋北部,是一个非常年轻的40公里撞击坑。坑缘清晰完整,内壁呈完美的阶梯状。西壁上可看见几条明显的暗黑条纹,底部有一座小型的中央峰。阿里斯塔克斯有一个很可观的辐射纹系统,向东和向南伸展超越100公里以外,并与来自哥白尼和开普勒的辐射纹相互交织。在其东边是普林茨,是一个被熔岩淹没了的48公里的坑洞,西南坑缘已全被摧毁,坑底只有一座孤独的小山峰。普林茨以北是一个复杂的蜿蜒月溪系统,延伸远至80公里,其中一条主月溪源自普林茨北缘的小坑薇拉,另一条主月溪源自小坑伊万。在普林茨东北部的哈宾杰山脉,是一群分散的山峦,有些山峰高达2公里。在普林茨西北方的克里格,是一个呈多边形的22公里坑洞,南缘被一小坑占据了。
直径:阿里斯塔克斯 40Km, 普林茨 48Km, 克里格 22Km, 伊万 5km, 薇拉 5km, 维萨拉 8Km, 托斯卡内利 7Km, 武拉斯顿 10Km
目视小结: 当晚正好处于明暗交界线上,特别壮观,其周围的皱脊很明显,在其北边的一组蜿蜒月溪清晰可见,在其东边的普林茨,其内的孤独山峰也明显看到了,其北边源自薇拉,伊万的蜿蜒月溪也是清晰可见。哈宾杰山脉的山峰以及克里格的西坑壁都投下了短小的影子。
[图片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哥白尼 (Copernicus)
描述:哥白尼是月面上最壮丽的撞击坑,大约形成于0.8亿年前,直径达93公里,呈六角形。哥白尼有很耀眼的阶梯状内壁,外壁较为复杂,布满了沟纹和山脊。底部的南面充斥着山形的结构而北面相对平滑。坑底有三座中央峰,最高的可达1.2公里。东缘被扇贝形的结构哥白尼阿尔法所占据,日出时它会投下长长的影子在坑底上,在哥白尼阿尔法之下是3公里宽的哥白尼 A。哥白尼东面的地域相当平坦,但布满了很多次生小坑,西面的地势就崎岖不平,布满小山丘和月溪。哥白尼南面是一对钥匙孔形状的坑洞福特和福特A。北面是一座东西走向辽阔的喀尔巴仟山脉。哥白尼最为壮观的景象是满月时,它向四面八方散射出光亮的辐射纹,这些辐射纹可以延伸至800公里以外的地域,并与来自开普勒和阿里斯塔克斯的辐射纹构成一幅美丽的图案。
直径:哥白尼 93Km, 福特 12Km, 盖-吕萨克 27x26Km, 霍尔登修 15Km, 喀尔巴仟山脉 280x60Km
目视小结:当晚离明暗交界线比较远,哥白尼的辐射纹已经开始可以感觉到了,其坑底三座中央峰依旧能够看到,东边的坑壁看起来比较明显,其南面的福特和福特A看起来像葫芦一样。
[图片方向: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伽桑狄 (Gassendi)
描述:伽桑狄坐落于湿海的北缘,是一个直径达110公里的巨大撞击坑,在湿海形成时,伽桑狄曾被熔岩入侵,只有坑壁和中央峰仍然高于海平面。四周坑壁都受严重破坏,南部最为明显。小坑伽桑狄 A 在其北坑缘,在特别光照角度下,与伽桑狄组成一个耀眼的钻石环。在伽桑狄的崎岖坑底上是纵横交错的伽桑狄月溪系统。在伽桑狄西边与梅森的东边之间是一组线形月溪,组内的成员都是南北流向。最长的一条月溪有230公里,其中一条月溪在李比希峭壁以北,沿着湿海边缘流动。李比希位于梅森的东南方,约37公里阔。坑底没有可观之处,一个小坑坐落在东坑壁上,李比希以东是一段长约180公里的断层,名为李比希峭壁,峭壁分别被两个名为李比希 G 和李比希 F 的小坑隔断。多佩尔迈尔位于湿海的南端,是一个65公里且受严重侵蚀的撞击坑,它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座被同心环山脊包围的金字塔形中央峰。坑洞的东北缘已被熔岩完全淹没了,在适当的光照下,可以察觉到多佩尔迈尔之南的一座拱形小山,小山有一个长形的顶尖小坑。多佩尔迈尔之西是一段长约160公里的月溪。
直径:伽桑狄 110Km, 李比希 36x37Km, 梅森 85Km, 多佩尔迈尔 65x64Km, 德加斯帕里斯 41Km
目视小结:当晚处于明暗交界线不远处,伽桑狄的全貌看的比较全,坑底的中央峰,复杂月溪系统均清晰可见,还留意到了坑底有几个小坑。梅森月溪,李比希峭壁,多佩尔迈尔月溪完全没难度,多佩尔迈尔的金字塔形中央峰特别有趣,多佩尔迈尔之南的小拱形山虽然看到了,但其顶部的坑洞却没有留意到。
[图片方向: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席勒 (Schiller)
描述:席勒位于海恩泽尔西南的一个奇异撞击坑,呈椭圆形,长约180公里,有70公里宽,其成因仍然是个谜。其坑缘明锐而内壁呈不明显的阶梯状。底部的南端较平滑,两座山脊占据了北端。席勒的东南端与一个小坑洞罗斯特 B 互通。巴耶在席勒之东的47公里坑洞,坑缘只有少许受损,坑底扁平,有一细小坑洞在其西部。席勒-祖基乌斯盆地位于席勒和祖基乌斯之间的地域。它是一个多环的撞击盆地,可能由3个环组成。外环直径约300公里,切穿祖基乌斯、席勒、福西尼德。次环直径约200公里,切穿塞格纳。最内环直径约80公里,是一个被不明显山脊界限的凹陷区。
直径:席勒 180x70Km, 巴耶 47Km, 罗斯特 50Km, 塞格纳 68Km, 祖基乌斯 65Km, 贝蒂尼 71Km
目视小结:当晚处于明暗交界线附近,由于地势比较复杂,事先没有做好准备,导致观测点不集中,印象中只是看了席勒。
[图片方向:上西下东左南右北]
第谷 (Tycho)
描述:第谷是月面南部高地上一座很年轻的撞击坑,估计年龄只有1.08亿年,直径是86公里。坑缘很明锐,其内比是完美的阶梯状。底部填满了撞击熔化物,并拥有一座高耸的中央峰。第谷的周围布满了很多大小不一的撞击坑。在阳光高照下,可以观察到有一圈暗黑的撞击熔化物围绕着第谷。在满月时,第谷更显现其广阔、复杂和耀眼的辐射纹。皮克泰位于第谷之东,直径62公里,饱受不断的撞击,皮克泰已被摧毁至残破不堪,其附属坑皮克泰 A 紧接着其南缘。普罗克特是一座52公里的古老坑洞遗迹,位于皮克泰之南,坑缘已被严重破损,底部平坦,布满了一些小坑洞。索绪尔在普罗克特的北面,大约54公里,紧贴着其东面很可能是一座古老撞击坑的遗迹,它被索绪尔覆盖了大部分的面积,底部较平坦,可见有几个小坑。斯特里特位于第谷之南,直径57公里,坑缘已被严重侵蚀,两个很显眼的小坑紧接着其东缘。奥龙斯位于第谷之东,直径105公里,它与哈金斯和纳西尔丁组成一串体积递减的坑链,纳西尔丁最小。奥龙斯的坑缘曾受强烈冲击,也被一些坑洞所覆盖。坑底北部被椭圆形的奥龙斯 F 入侵,而南部就布满了无数的小坑穴,一段东西走向的矮小山脊横躺在底部。
直径:第谷 86Km, 布朗 35Km, 斯特里特 57Km, 奥龙斯 105Km, 索绪尔 54Km, 皮克泰 62Km, 普罗克特 52Km
目视小结:当晚离明晚交界线较远,但第谷的中央峰以及坑壁还是很清楚的,其东面坑壁外侧的暗黑撞击熔化物也能察觉到,并且向外伸展的辐射纹已经能够感觉到了。
[图片方向: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克拉维乌斯 (Clavius)
描述:克拉维乌斯是南部高地上最大的一个撞击坑,直径达225公里,形成于4亿年前,它非常接近月面的南边缘,由于透视效果,看起来有点椭圆。坐落在其南坑缘是55公里的拉瑟福德,53公里的波特则占据了北坑缘。克拉维乌斯的中央峰只剩下一点残余部分在坑底上,而坑底也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坑洞。在拉瑟福德的北面是一串弧形的坑链,链内的坑洞是由大到小排列,最大的是克拉维乌斯 D,其后是克拉维乌斯 C、克拉维乌斯 N、克拉维乌斯 J 和克拉维乌斯 JA。拉瑟福德略呈椭圆形,坑底崎岖不平,也有一座偏侧了的中央峰,明显的细小山脊从其北缘延伸至克拉维乌斯的坑底上。波特的坑缘已受磨蚀,西南缘较其它部分低落了很多,底部有一座偏侧了的双峰中央山脉。
直径:克拉维乌斯 225Km, 克拉维乌斯 D 28Km, 克拉维乌斯 C 21Km, 克拉维乌斯 N 13Km, 克拉维乌斯 J 12Km, 克拉维乌斯 K 20Km, 克拉维乌斯 L 24Km, 拉瑟福德 55Km, 波特 53Km, 布兰卡纳斯 106Km, 沙伊纳 111Km, 德鲁克 48Km
目视小结:当晚离明暗交界线较远,克拉维乌斯的东边坑壁比较明显,坑底的 D、C、N、J 组成的坑链也清晰可见,西边缘坑壁上的 K、L也清晰可见,坑底还能看到一些不知名的坑洞。拉瑟福德则比较有趣,其中央峰旁的几座小山也比较明显。波特受光照角度影响,感觉不出其中央峰是双峰。
[图片方向: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莫雷 (Moretus)
描述:莫雷宽114公里的撞击坑,靠近月球南极,是寻找南极的上佳路标,内壁是发展完美的阶梯状,底部的中央是金字塔形中央峰,坑底除了中央峰外,还有一些小坑散布在平坦的表面上。牛顿,位于月面的南边缘,直径是80公里,由于透视效果,牛顿看起来有点椭圆形,南坑缘比其他部分略低,坑底南部较平滑而北部较崎岖。肖特是牛顿的东北邻居,大小有50公里,肖特饱受侵蚀,沿着边缘都可以找到一些小坑洞,坑底有一座细小的中央峰,紧贴着其东北方是一个小型坑洞。格林伯格是一个位于莫雷西北的古老撞击坑,宽约94公里,坑洞已被侵蚀至坑缘变得柔顺和圆钝,来自附近撞击的溅射物铺满了其底部。齐萨杜斯接连格林伯格的东北缘,直径只有50公里,坑缘非常明显而底部相对平坦。凯布斯直径达98公里,非常接近南极,它也是恒常被阴影淹没,不容易观测到任何细节。马拉伯特位于南极附近,直径70公里,由于地缘因素,能看到的细节有限,而其内部有些地区更是恒常处于暗黑的环境。月球南极混杂在布满撞击坑的地域,要确定它的准确位置并不容易,它大约位于撞击坑马拉伯特之南,著名的月球学者云迪嘉为南极附近六座没有名称的高峰分别定名为 M1、M2、M3、M4、M5、M6。
直径:莫雷 114Km, 肖特 50Km, 牛顿 80Km, 格林伯格 94Km, 齐萨杜斯 50Km, 凯布斯 98Km, 马拉伯特 70Km, 库尔提乌斯 96Km, 辛普鲁斯 70Km, 彭特兰 56Km
目视小结:当晚就在明暗交界线附近,又靠近月球的边缘,立体感特别强。莫雷的阶梯状坑壁和中央峰清晰可见,凯布斯与南极之间的不知名山峰和 M1-M5 山峰,由于透视效果,看起来就像正对着看山一样,很立体。
[图片方向: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