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螺旋星系运行规律和地球的灾难周期(瞎猜)——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ppenppen 发表于 2022-8-17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巴中 电信
本帖最后由 ppenppen 于 2024-11-12 20:43 编辑

                                                     行星生成机理
      恒星和行星的原始星云都是球状被动漩涡星云。这样的星云在收缩时,必然会先收缩成飞碟状星云。(为什么会这样,根据是星系演化规律的经验)之后,因盘状部位转速较高,受离心力作用大,很难快速向中心部位收缩,只能向转动平面靠拢。核心转轴部位转速低质量大,密度大,注定先收缩。当转轴部位物质间距离小于分子间作用力距离时,两极物质受分子间引力作用,快速的向核心部位收缩,因原始星云是气体液体固体混合物,他们汇聚之后,仍然是流体状态。当这些流体到达星云中心附近时。(因南北两极物质不一定是完全对称分布)它们会相互碰撞挤压形成一薄饼状向转盘面扩张。如图1所示。这种扩张同时加速了转盘面的物质向薄饼汇聚,这样薄饼会在转盘处快速增大直径。当惯性作用消失,薄饼型的流体圆盘天体会因表面张力和分子间引力作用开始收缩,最终成近似球体形状,形成球体之后,不论是在表面还是在内部,它们的物质运动仍然会保留收缩时的状态,这样的综合运动,逐步构建形成有规律的内核运动,当天体内压力和温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就产生了内核的(请看我之前的帖子《解读天体核心机密(第二版)》)周期核反应。
      当园饼状天体收缩时,位于园饼边沿附近的物质因引力突然减小,会向外围振动,振动会形成一个圆环状物质的汇聚,这个汇聚的物质环带又会触发临近它的外围物质振动凝聚成环带,如此向外循环发生凝聚反应。最后会在天体的赤道平面上形成多个环带物质的星环。这类天体比如我们太阳系的土星,木星等。如图2  。星环内的物质并不只是沿着圆环轨道做圆周运动,它们会在星环内波动前行,如图4是一个放大了的星环,星环内物质在做圆周运动同时在内外环之间波动。之所以会这样运动,是因为在星环形成的时候物质凝聚的时间有先后,加之星环内物质本身就在振动,这样就造成星环带上不同段位形成振动相位差。
      假若核心天体生成的是恒星,在它的周围形成的物质环带质量和密度足够大,之后会在分子间力和引力以及表面张力的共同作用下,开始收缩,因物质环带的大小不均匀,它们在收缩过程中,从最薄弱的部位断裂,然后裂口越来越大,假设裂开后形成的弧形物质环是均匀的,最后将在这段弧形的中间位置收缩成一个球体,在这个形成的球体中,弧形前面的物质因被拉后,使得它的环恒星的速度降低,在收缩过程中会向星体的靠恒星面汇聚,弧形后面的物质,因收缩过程中环恒星的速度增加,在收缩过程中会向星体的远离恒星面汇聚,在这两股作用力共同效应是行星自转。如图A,B所示。
       如果在形成的弧形物质内部,质量分布不均匀,在后期收缩过程中又发生二次断裂,最后将形成孪生双星。就像我们的地月系统。如图C,D所示。如果收缩成弧形的物质条,在空间位置上,与黄道平面有一定的夹角,那么最后形成的行星转轴同恒星的转轴也会有一定角度,如果形成了双星系统,它们旋转平面会波动,类同我们的地月系统。根据以上原理,如果把我们的太阳系内所有行星打碎均匀散布到它们所在的轨道空间,这样就可以还原成原始的太阳系星云。
           20220816 彭军
         在恒星周围形成的多个物质环带,因距离恒星的远近不同,环带的直径会按一定的比例增加。直径大的环带所拥有的角动量更大,加之恒星外围的物质旋转速度更大,(之前我讲过恒星星云是被动旋涡,这个是被动旋涡的特性。)所以外围的物质环收缩形成的行星,自转速度会以一定的比例增加。加上直径更大的物质环(环的宽度同是一个宇宙波长度),包含的物质更多,故质量成比例增大。这个比例标准是在原始星云的状态下,并且在不受外力干扰自然形成的行星才成立。在行星成型期间,实际情况下会或多或少受到外来天体干扰。因有些物质环的内的物质密度不够,这些物质颗粒所之间的引力不足以使它们全部聚合在一起,这个情况结果会只有局部或部分区域聚合成小行星,到最后就形成了小行星带。
           2023 5 25

     在形成原始星云的初期,从星系核心逸散出来的星际物质,速度分布特点是质量体积越大速度越小,所以最先聚集的物质是,陨石和尘埃,其后气体物质,因速度快会围着陨石和尘埃团转圈。这么一来原始星云就形成了一个自然的物质筛选系统。直到后来塌缩成恒星时,外围的行星也就自然的,形成靠内的岩石类地行星,靠外的形成气态行星,中间部位尘埃团和气体团的交界处,会因界面不平整,收缩之后,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就自然演化成众多小天体的小行星带。如下面最后一图所示。
        2024   4   22  彭军

     行星的自传轴角度: 在恒星塌缩后的激波,在周围形成物质圈,这些物质圈收缩最后形成行星,如果在形成的物质圈是标准的无缺陷的环形空间体结构,那么行星的自转轴一定是垂直于黄道面的。但是实际的物质圈内质量分布不均或是有部分缺陷,那么行星的自转轴会有对应的偏移。甚至有些特殊的质量分布,会形成离谱的自转轴。或者是在形成过程中,有外来天体的碰撞,也会偏移。
       2024 11 12  彭军
行星恒星成型原理图1.jpg
行星生成机理.png
行星生成机理2024.pn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ppenppen 发表于 2022-12-23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巴中 电信
本帖最后由 ppenppen 于 2023-11-3 09:11 编辑

             脉冲星
      脉冲星的爆发位置是在南北两极,爆发中的点是在旋转轴的位置,也是极点处。其整个爆发过程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脉冲发动机类似。其过程如下,脉冲星从吸积盘获得物质,当这些物质到达脉冲星表面时,因角动量守恒和惯性,会向着脉冲星的旋转方向高速运动。在太空中的视觉看去,这些物质实际是围绕着星核高速旋转。这个旋转运动的作用效果,会减弱一部份引力,这个引力其实际就是物质在脉冲星上的重力。我们知道天体上的物质总有从重力小的地方向重力大的地方运动的趋势。所以到达脉冲星表面的物质会自然的向两极运动,但是在这个路径上还有之前吸收的物质,后来的物质就同之前的物质发生碰撞(碰撞会使进入的物质角动量减小,从而增加重力,同时一部分动能转化成热能。)和挤压(挤压使物质的温度和压力极具升高)由此法来强行挤进两个极点区内,这个过程相当于脉冲发动机的吸气过程。当两个极点区的高温时物质积累到一定厚度之后,底层的的高温高压物达到聚合反应的条件,底层物质首先发生核爆,这个高温高压的能量迅速引发附近和周围的物质发生核爆。这个过程相当于脉冲发动机的点火。脉冲星的极点爆炸发生之后,我们就可以接收到它的能量信号。爆发时,脉冲星从极点爆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和射线,但还是有一部分物质冲向脉冲星的表面,从而被脉冲星核吸收。也就是说每一次脉冲星爆发,脉冲星的本身质量会增加一点。在脉冲星爆发之后,还有大量物质流因惯性向外运动,但是因为速度不足以逃离脉冲星的引力。从而被强行拉回,拉回的物质在重力加速作用下,高速冲向星核表面以及后面吸入的物质碰撞,这个情况会再次引发核爆,但因物质数量不足,爆发能量很小。这个弱爆可能会反复几次。这个情况会让我们接收到脉冲星暴发之后的振铃现象。在这之后,脉冲星又开始在极区进行再次物质积累,由此反复循环。如下图ABCD所示。
    黑洞的喷流工作原理其本质上同脉冲星一样。但是因黑洞的引力强大,核反应产生的能量也不能完全逃离黑洞的极区,只有距离极点区表面上较远的高能离子才能逃逸出来。其它位置的物质会因黑洞的核心而高速转动,这些环绕核心的运动的物质,在黑洞巨大引力作用下,构成了类似发动机缸体的效果,即使发生了高能的核反应,也不能破坏极区的物质运动状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两股持续喷流出现在黑洞两极。
     脉冲星所发出的脉冲。包含有高能粒子,伽玛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全部频谱的无线电波。距离我们遥远的脉冲星,这些信息不可能被我们全部接收到。这是因为所有的脉冲信息,是从脉冲星的旋转轴两极发射出来的,但是不同的信息它们向空间发射的角度和范围是不同的。在转轴的中心两极小圆圈内,主要是高能粒子的发射源。紧挨着的小园环带,主要是伽玛射线的发射带,再接着的园环带是X射线的主要发射带,再接着的是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在赤道平面附近,无线电波高频一直到低频排列。这种频谱排列,并不是说在某一频率的发射角度上,只有这个频率的信号发射,而是在这个角度上,这个频率的能量最大。在偏离这个角度越远的地方这个频率的信号能量就越小。它的变化规律类同于黑体辐射的温度和波长分布。在转轴的中心部位,还有一些超级粒子喷涌而出,这些超级粒子可以超光速在宇宙中穿梭。比如我们地球上发现的印度死城,有可能是被它击中而形成的遗迹。(以后补图)
      那么我们到底能接收得到脉冲星的什么信息。这要看我们的视线与脉冲星旋转轴的夹角是多少。如果我们距离脉冲星太远了,那么我们将可能只能接收到它的主要能量带所指向我们的信号。也就是说只能接收到脉冲星的单频信号。但是这并不是说它没有其它频率的信号,而是因其它频率的信号,因距离远,角度偏,衰减到了,我们探测不到的程度。假如我们所处的观察角度正好是在,脉冲星的赤道平面附近,那么,我们就可以同时观察到两极发出脉冲,并且脉冲幅度基本相同,但是脉冲星的南北两极的爆发频并不相同,这个情况,让我们看到脉频率毫无规律,这是因为两个不同频率的脉冲同时被接收到了的缘故。
      脉冲星的脉冲频率。跟脉冲星的大小有关,越大频率越低。脉冲频率还跟吸集盘的物质丰度有关,吸集盘有均匀稳定足够多的物质,脉冲星发出的脉冲频率越高,脉冲间隔越稳定。脉冲星的发射能量只与脉冲星的体积有关。体积又同质量成正比,所以质量越大的脉冲星。每次暴发的能量越大。
QQ图片20221223194342.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ppenppen 发表于 2023-5-26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巴中 电信
本帖最后由 ppenppen 于 2024-6-18 08:20 编辑

                                标态天体和非标态天体
       在螺旋星系的旋臂上的稳定恒星(位置相对于附近的恒星不再变动),都是标态天体。还有一些新生的恒星,虽然它们还在沿着旋臂向旋臂末端运动,但是它们的运动速度是宇宙波速度,这些恒星也是标态天体,因为它们最终都可以平安到达旋臂末端,并找到自己的位置定居。
        在螺旋星系核心部位,生成的标态恒星星云同时,在标态星云的前面和后面,会同时生成非标态天体星云,在前面生成的天体是因为速度比标态天体更快,我暂且称它为激进天体星云,在后面生成的天体,因为速度相比标态星云速度慢,我暂且称它为堕落天体星云。当然最初形成时都是星云的形态。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收缩成天体。源于它们的运动速度大于宇宙波速度(激进天体)。或小于宇宙波速度(堕落天体)。造成它们在旋臂上的运动状态各异。从太空看去,激进天体会在旋臂星链的宇宙波中不断穿行前进。如果在穿波的时候正好与星链上的恒星碰撞,那么可能发生超新星爆炸。从太空看去,堕落天体会被星链宇宙波追赶,从而发生被动穿波现象(因为它运动速度低于宇宙波速),同样,若正好在穿波时遇到星链上的恒星,也会发生碰撞。因星链上,恒星和恒星之间的间距较大,非标态天体同星链上的恒星发生碰撞的几率会较小。如果激进天体在所有穿波过程中没发生碰撞,那么它会入侵或撞击之前的标态天体内。而堕落天体在穿波过程中没有发生碰撞,它会入侵或撞击之后形成的标态天体内。从太空看去,激进天体和堕落天体同星链上的恒星发生碰撞时,它们的相对速度差距较大,明显激进天体相对速度较大,所以它们碰撞的能量差距较大,这会形成不同能量级别的超新星爆发。当然也不一定全都撞击到恒星上,也有可能是撞到恒星的外围行星,这会形成行星太空灾难。
      综上所述,在我们银河系里,所有恒星都在围绕银芯旋转,同时还在随核芯在银道面上,上下振动。每当恒星振动过程中穿越银道面附近的空间时,会有一定的机率同外来天体发生碰撞,在这个时期,是所有恒星的危险期。当然,我们所在的太阳系也不例外。
       根据核心星际物质,逸散出来的一般规律,质量大的固态物质速度较小,质量轻的气态离子或分子速度较大,因此堕落天体一般结构是类地星,激进天体一般为气态行星结构。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才知道,这些天体还有个现实名字,叫做流浪行星。星信息来源为  (宇宙中最孤独的星球,它现在漂泊在我们太阳系的附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8897657740433069&wfr=spider&for=pc)  (2024 6 17 增加 )

2023 5 26  彭军
2024-4-5   修改
2024 6 17 修改



非标态天体生成时空间位置

非标态天体生成时空间位置

非标态天体穿波简略图

非标态天体穿波简略图
行星生成2024.pn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ppenppen 发表于 2023-6-3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巴中 电信
本帖最后由 ppenppen 于 2023-6-6 08:31 编辑

                                             地球陆地和大气层形成机理  
      原始的地球是一团气液固混合物,最先发生的是气体同液体固体物质分离,同时会因不断有外来陨石和流星的冲击,液体和固体逐渐沉淀在气体下方,液体和固体沉积在一起形成了类似污泥样的沼泽地,随后地球开始收缩,会在某一块地方因收缩挤压的应力而逐渐隆起,随着隆起的地块增大,这些隆起的地方,在重力作用下液体流失,逐渐硬化形成陆地。这个时候的地球表面,就形成一块类似圆形的陆地,其它地方都是像沼泽地那样的软地壳。在这之后,地球继续收缩,因地球的表面曲率变大,最先形成的陆地,四周会翘起,最终因重力作用而被折断碎裂,断裂下来的陆地小块,会自然的在地球的软地壳上漂移。最后的大块陆地,就是现在的亚非欧大陆,在这三块大陆的中间是地中海,实际上这个地中海,也是地球收缩的产物,假如现在不是地中海,那么在地球收缩的应力作用下,有三种可能,其一是地面隆起形成高原,其二,地面凹陷形成地中海的海床,其三,地面碎裂融入软地壳中而消失,这样可能形成湖泊或盆地或平原,当然若下陷很深,也可形成海洋。随着软地壳的沉积,加之地球的继续收缩,软地壳中的液体物质析出,或因地球的收缩挤压出表面,这样软地壳底部逐步硬化,硬化了一部分的软地壳,继续受到地球收缩的挤压,会造成有些地方折皱隆起,形成山脉,有些地方下陷形成盆地或海洋。在地壳薄弱的地方,会发生断裂,加之受到外来天体的碰撞冲击,裂缝会加长和增多,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板块结构。直到在现在,地球板块之间的应力,仍然是来自地球本身的收缩。
       远古地球的大小约为现在对流层空间的底部位置。所以现在的大气层结构,从平流层 底部之上的大气层保留了原始地球的运转状态,对流层则是因地球收缩而新生成大气空间。在我前面提起的地球的三个旋转中心,它们是平流层大气的旋转中心,陆地旋转中心,磁场中心。因陆地是受外来天体冲击影响最大的部位,所以磁场中心与陆地旋转中心不同轴。因流体运动有自愈性,有可能平流层气旋中心与磁场中心是同轴的。当然这仅仅是个人主观推测而已,实际情况还是要专家来观测。
                                                            20230603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ppenppen 发表于 2023-7-2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巴中 电信
                                                                   超级离子
      超级离子,在太空中广泛存在。它来自于黑洞喷流之中心,混杂于脉冲星冲击波之中心。虽然在宇宙中大量存在,因宇宙的庞大,相对于我们小小的地球来说,还是非常稀缺,也许在数千年,数万年间也没能有一粒来造访。它们实际是黑洞或脉冲星本身物质的一部分,在吸集过程中本身物质的少量逸散损失。其道理是,敌死三千,自损八百。
      超级离子,在太空中可以超光速运动,因它的密度是我们常规物质原子核的,数千倍之上,体积小于常规原子核的数千倍之上,所以它们可以以超光速运动而不自损。看到超高速,很多人会嗤之以鼻,若是常规离子,我也会这样。对于超级离子来说,本非寻常物,何遵寻常理由。再说,在黑洞和中子星表面,我们的大部分物理规律会失效。超级离子以其坚固的身躯,高速的在宇宙中直线运动,若在途中同常规原子核发生碰撞。超级离子本身不会有任何损失,但是普通原子核,就没那么幸运了。当然,普通原子核受损的情况,与碰撞的部位有关。若是从普通原子核中心部位穿过,那么,有可能原子核被击碎,瞬间分裂成数个小的原子核,若是原子核非中心部位穿过,会将穿过部位的原子核击碎,所有被超级离子撞击过的普通原子核,都会蜕变成不稳定状态,从而产生各种辐射,其中会有我们从没发现过的辐射。在这样复杂的辐射环境下,即使原本稳定的原子,也会被激发成不稳定状态,而产生辐射。超级离子,一旦高速的在太空游弋,就不会停下来,最终将归属于黑洞或中子星,也可能停留在恒星或行星内核。
      我记得在看电视时,偶然的一次看到了,一个检查外太空离子的节目。其方法是,将打磨得十分光洁的金属块放在很深的山洞里,过一段时间用精密仪器检测记录下那些金属块的辐射数值,最后统计观测这些金属块的辐射值变化情况。其实,这个方法就可以检测到超级离子,不过几率太小,还有可能是,即使有几个超级离子通过,也可能仅仅是穿场过,没能碰撞到原子核,因为超级离子体积太小了,还没撞到原子核,就已离开金属块。说到这儿,我不得不再说到,印度死城遗迹,那里的大量辐射,有可能是被脉冲星点中而形成的。问题是,我们没能在之前放金属块,怎么能检测证实呢?其实,还有其它办法,我们可以检测在那里出土的晶体,检测一下它们的晶体内,有没有原子缺失,也就是晶体缺陷。甚至,有可能在晶体里会有一排或一列原子核集体变异,或消失。或者是,我们现在放一些金属块进去,过一段时间再取出来检测同放进去之前的辐射值变化。比较一下,就会有收获。在者,利用这个环境做农作物新品培育,可能会比上太空便利很多。
          2023   6     8   彭军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ppenppen 发表于 2024-4-5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巴中 电信
本帖最后由 ppenppen 于 2024-6-4 08:52 编辑

                                                               恒星孕育线
        在螺旋星系的旋臂基准平面的上下一定距离位置处,(因旋臂上的所有恒星都在随星系核心上下振动,所有恒星的基准位置就是在上下振动时的中间位置。)就是恒星的孕育线。孕育线有两条,它们相对于基准平面成空间对称,它们分别是P版和C版恒星的生命线。所有新生的恒星都是在孕育线上生成和发育,并沿线运动到星系边缘后,定位并驻扎。所有老恒星(已寻址和定位的恒星),在振动过程中会穿越恒星孕育线,在一个振动周期内,老恒星会有4次穿越孕育线。在每次穿越恒星孕育线时,是恒星系统的危险时期。因在孕育线附近会有大量的来自星系核心的星际物质,和非标态天体。这些物质和天体有可能会毫无征兆的撞入老恒星系统。早造成太空灾难。
      从太空看去,恒星孕育线实际是同旋臂相同的螺旋曲线。
行星生成机理2024.pn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ppenppen 发表于 2024-6-17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巴中 电信
本帖最后由 ppenppen 于 2024-11-9 15:32 编辑

                                                                            趣味探索
       根据我之前的论述,假如引发恐龙灾难的原因是,一颗路过太阳系的新生恒星引发的。如果这颗恒星已经发育成熟,那么我们应该能够找到它。当然因为时间关系,它应该是同巴纳德星同类的红矮星。我们暂且叫这颗恒星叫恐龙杀手。当然,它的方向应该是在,那颗叫做飞星的巴纳德星同太阳的延长线的一定范围之内,这个范围有多大,取决于太阳系附近的恒星链的弯曲度,曲度越大,距离延长线的位置就越远。实际上,偏离延长线的夹角大小,同太阳所在的旋臂曲率,和恒星同太阳的距离成正比。希望有条件的朋友,在空闲时间向着这个方向去探索一下,有可能会发现恐龙杀手恒星。
       根据恐龙事件发生事件,第四宇宙速度(120千米/秒)我们可以计算出那颗路过的恒星大概距离。 120X3600X24X365X6500X10000  ,这个数据是运动的路程,但是因弧度较小,可以近似等同距离。用这个数据再除以光年的数据,得出数据大概距离是2.6万光年。当然若有兴趣我们还可以根据时间,推算出之前的几次灾难时间,推算出引发灾难的过路恒星距离和位置。假若它们都存在,而且都已孕育成恒星,那么它们应该在相距不远的空间位置上排成一串(从我们地球观察的角度上看去)。再向前2.6+4.22=6.82万光年,就有一颗恒星。假如前面的这些星云都已发育成恒星,那么就会每隔6.82光年就有一颗,一直延续到星系旋臂末端。
       引发恐龙灾难的恒星,距离我们大概距离是2.6万光年,巴纳德星同我们的距离是4.22光年(不考虑空间曲度和弯折),由此可知在这个时期,银河系产生的两个星恒星的距离是6.82光年,从我的第一个帖子的最后一图,可知两颗新生恒星的距离(实际应该是运动路程)的2倍,就是星系核心的振动波长,波长除以波速就可得到振动周期。如此一算,得出的银河系振动周期是3.41亿年,图上的数据是3.75亿年,同图上的数据相差了约10%。这个差错,我想可能有3个原因,其一,所有数据来自网络,其准确性和精度不高,其二,计算粗糙,计算时为了省事,只保留了2位小数,其三,路程和距离的差距,我们测量的巴纳德星的距离是直线距离,实际它的运动轨迹是弧线。
   2024 6  17  彭军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ppenppen 发表于 2024-11-20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巴中 电信
本帖最后由 ppenppen 于 2024-12-25 09:32 编辑

                                                                         太阳周期和行星轨道      
     在之前的短文里,我讲过恒星是由原始星云发生引力坍缩形成的。我们太阳系也一样,当太阳形成之初也开启了行星产生的进程。如下图所示,太阳收缩时由形变引起的激波,规划了行星的位置和大小。
    我们来看一下行星形成的详细过程。在太阳发生引力坍缩时在自转轴形状是扁长的椭球形,随着太阳的形体收缩和内引力增大,自转轴两端急剧向中心收缩,当收缩成球形时,因为惯性会继续压缩直到变形成平放在黄道面的一个圆饼形才会停止,从横切面看上去,这个圆饼形,是一个平放的扁椭圆。这个圆饼形状也是不稳定状态,会在引力和表张力作用下回弹到接近原始状态。这就是太阳形变的一个振动周期。这个振动整体上来看是一个阻尼谐振,振幅度逐渐衰减,最后演化位太阳内核心的振动。核心振动又产生磁周期变化,后来经计算可知,两个形变振动周期等于一个磁场周期。我们来看看太阳形变在黄道面的激发的振动波性质,它是机械波,振动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同,这不正是我们熟悉的声波么。对,他就是声波。不过频率非常低,应该叫超低频次声波,它的振动周期是11年,也就是太阳的磁周期一半。这个次声波在太阳周边沿着黄道平面向外传播,途经周围的物质都随着这个波动运动。因没有外力阻止这个波动,这个波动时间会很久,长时间振动会在途径的物质上产生谐振,根据谐振原理,振动波会在二分之一波长的物质上产生谐振,基于这个原理,最终在传播途径上生成了以二分之波长为一段的,一窜谐振区域。如下图所示。这些谐振区在波动作用下,聚集成环形带状物质环,最后物质环再收缩汇聚生成所在轨道的行星。至于小行星外的气态行星,为啥没安此规律排布,是因为波的传播过程在黄道面上下扩散,形成弯曲的类似瓦片的形状,这些瓦片的边缘运动半径是与太阳转轴的垂直距离,所以它们最后汇聚在黄道面时至少是在黄道面的投影点位置。距离越远瓦片效应就越严重。另外空间质量分布的改变,分布在黄道上下面外的物质,落到黄道面会受到更大的引力,所以当它们汇聚到黄道面时,应该落在偏离投影位置,偏向太阳的那个方向。因这两个原因,会造成气态行星多个轨道合并。
      太阳系原始星云物质结构,主要以气体包含尘埃和雾状液体颗粒的混合物,气体所占体积比例应该较大,所以整个混合物的物理特性表现为气态。我们知道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用这个单位在计算天体时会觉得很小。我可以根据声速计算出声音在一年传播的距离,我们暂且把它简称声年。经计算声年是10722240千米。为了大家直观对比,我同时做了一个数据表格,见下面图片。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地球位置偏移较多,我想这个是月球产生的原因,月球有可能是外来天体。另外,从外观和表面物质结构上看,地球和其他类地行星都是另类,由此可以推断,地球在演变过程中发生了突变或蜕变。假若在探索行星轨道规律的过程中,强行把地球纳入规律,会造成规律发生错误。
      340米/秒的声速,是在一个大气压,稳定15摄氏度下的数据。太阳原始星云的状态,不一定就是这个状态,因这个原因,我计算出的数据略有误差。
       另外,根据上述的行星生成原理,我们还可以推导出,行星的质量关系,自转速度,当然这样推导出的数据是最原始的状态的理论数据,实际情况并不是那么完美,以及历史演变过程中还有外来天体的影响,会使数据偏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自行研究。太阳系是一个严格的系统,系统内每个成员的数据和性质都可能同其它成员有关。就像一个优秀的刑侦专家,只凭借一串脚印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的身高,年龄,体重,性别等等数据。
                                    2024   11   20  彭军
                                    2024   12   6  修改
                                    2024   12  25  修改  


图1A

图1A

图2B

图2B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2-27 17:13 , Processed in 0.044035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