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德里希 于 2021-11-4 08:13 编辑
152ED大型双筒望远镜开光 暨初次体验报告 转眼间,跨入业余天文爱好者这个圈子已将近两年。从最初能看到月面亚平宁山脉就惊讶不已,到现在追求Lunar100的目标;从赞叹贴吧论坛赏心悦目的天文图片,到自己拍摄投稿并获得认可;从渴望得到圈内大佬的指导,到大佬会请我评论一下他的片子修的好不好。这两年来,我学习天文学史和理论知识,学习目视观测,也学习了深空和行星拍摄,每样都体验了一下。学习的同时,也有幸结识了几位良师益友,他们的无偿帮助和指点,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感受到了小众的天文圈里热忱的友谊,也让我在天文这个领域更有进步的动力。 若要谈心得,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待有空闲慢慢梳理。九月因机缘巧合入手一台152ED双筒镜,经过半个月的配件预订和适应磨合,又熬过了大半个月的阴雨天气,终于抓住了合肥这个阴天教大本营在10月30日唯一的晴朗但透明度欠佳的夜晚,总算顺利开光了。现就望远镜使用心得,结合简要的目视体验,作为我的第一篇设备使用报告吧。
观测时间:2021年10月30日20:00-22:30 观测地光害4级,目镜:ES20mm100°,37.5倍,实际视场2.67°。 本文使用的152ED双筒望远镜,配备ES20mm100°目镜、指星笔和寻星镜 (背景是无意中拍到的刚刚升起的猎户座) 一、重量带动打野出勤 无论是目视还是摄影,口径即王道是人人都明白的。但大口径意味着大重量。由于我没有固定台,每次出摊必须搬上楼顶或者出门去郊区,因此,在口径大小和设备整体便携性上找到折中点势在必行。6寸已经属于多数业余爱好者作为移动使用的最大口径双筒了。(对于认识的两位使用8寸双筒的朋友,我只能说膜拜了。)主镜总重14kg,相较于同口径APO镜头动辄20+kg的重量,已然轻便。短时间单手持握,在夜晚环境中单人上架都相对简单。下身使用U架+美国神架的组合,可一次性完成上下楼搬运,省却了赤道仪+重锤+三脚架的烦恼。到达目的地后可在5分钟内完成设备整体的拆装,使用过程中也无需电源支持,简洁又轻松。能够经常出动的镜子,就是最好的镜子。 二、光学表现惊艳绝伦 这支镜子使用的Airy 152mmED镜头,采用非球修正,焦比F5。它具有以下优缺点:1.目前观察过的目标,月球、木星带有轻微色差,稍见紫边,其余目标均无色差;2.中心星点成像锐利,本人双眼不同程度轻微散光,除奎宿九、天大将军一、天船三、大陵五等亮星有星芒存在,其余星点均尖锐细腻,感觉良好(仅测试37.5倍和59倍下)。印象最深的是M37,黑暗的背景下如针尖麦芒一般的星点,颗颗分明,随着眼睛适应黑暗后而慢慢浮现,美妙至极;天大将军一在37.5倍下可分辨出一颗子星。与本人使用的裕众130APO Pro对比,并无明显差距;视场边缘星点有变形,亮星表现为梭形,不特意直视感受不明显,大多数星团的暗星就更察觉不到了;考虑到F5的短焦及6寸口径,还要啥自行车。 三、视场带来巡天盛宴 最后来谈谈此镜最大的优点,必然是少见的F5小焦比。大口径小焦比的物镜,曲率相对较大,对制作工艺要求较高,市面上的同口径APO物镜,焦比多在F6.5左右(甚至有F8)。焦比越大,相同目镜的实际视场也就越小。就150mm口径焦比F5和F6.5的两只主镜来说,同时使用焦距20mm视场 80°目镜,前者的实际视场比后者大整整一个满月。这是同口径APO无法比拟的超大视场,它具有如下优势:1.易于寻找目标。大视场有效提高了目标和参考星处于同一视野或处在视野边缘极近处的可能性,也即找到了参考星或大概几何位置,就很容易定位目标,如:(1)将NGC884移动到西北边缘即可见Cr29;(2)将大陵八置于视场中央,即可在南边缘见到NGC1023,若稍向北移动则可见M34;(3)将右更二置于视场中央,即可在东北边缘见到M74;(4)通过指星笔将主镜对准大陵五和卷舌四正中位置,主镜在附近稍微移动即可见NGC1342,将指星笔对准五车四和五车五中间位置,稍微移动即可见M36和M37。如此例子,不胜枚举。2.超广角巡天的暴力体验。大双筒的主要任务是中低倍巡天,特别适合观看大型疏散星团、星云、星系。本人瞳距为70mm,以ES20mm100°2寸目镜作为主力目镜,在37.5的倍率下,当第一次看到可以完整包含的M45昴星团,看到在银河纷乱恒星背景衬托下闪亮如钻石般的英仙座双星团,那份激动是无法言喻的; 当第一次看到M42猎户座大星云与NGC1977、NGC1980、NGC1981诸星团同框时,那份震撼是源自心灵的;当第一次看到M31那横贯视场的硕大星系盘,M33中央略带微亮如团块一般的敦实形状,才使我第一次真真正正感受到宇宙是如此深邃而宏大,由此产生了无比的敬畏之心。 诚然,这台主镜具有一些缺点:光轴调节花时间,且调好后只能满足我个人使用;不适合观看近处景物(有明显色差和畸形);不防水等等。但是瑕不掩瑜,它都将是长期陪伴我的主力深空天体目视望远镜。 这里还想谈一下误区。群里很多爱好者总喜欢给双筒镜上高倍目镜,对比不同主镜在高倍的极限,甚至用来观测行星细节。窃以为,双筒镜主打的就是低倍巡天的大视场爽快感,对于小的星团、星系或者星系,也就是看到即可。若反其道而行之,还因为效果不好便依此品评一款双筒的好坏,实在是本末倒置了。个人认为双筒观星最佳倍率应该是40-60,至于行星月面观测还是施卡或者马卡效果更好,4寸-8寸的价格也并不甚高。 以上提到的视场大小、视觉感受的好坏,是与我曾使用过的裕众100APO BINO,130APO Pro作为对比。需要强调的是,并没有贬低裕众的意思。100APO BINO性价比极高,是口径和便携的有效结合,配合轻便的云台和脚架就能单人出行,个人认为是普通爱好者的首选。130APO Pro高倍下星点锐利,优于152ED,本人依然留在身边作为观察双星、球状星团和行星月面细节的利器,深空摄影就更不必提了,日后有条件了还可以做日面观测。 最后,感谢几位入坑以来给予我莫大帮助的同好们: 感谢步步为营先生在光学知识、望远镜及配件使用、天文学史、月面精细地形学及目视天文学上的指导,对本文使用设备的推荐及本文的建议; 感谢湖北同好李先生对目视的指导及使用设备的推荐,并低价惠让这台主镜; 感谢北京同好廉先生对深空摄影的教学指导(他拍出了我认为无与伦比的M81&M82和M101),并无偿分享他远程台的优质摄影资源,可惜我还是不会修图; 感谢珠海同好星空狩猎老弟的“行星月面——从零到大师”全方位教学指导,并无偿分享原图资源和修图参数,让我的月面图登上了2021年11月的ALPO杂志。 不当之处,请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