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17P的爆发现象可以说是非常奇特,尤其是很长时间肉眼看上去就象一颗明亮的恒星,这是确认的第二次爆发,在这里提出一个研究方向-从古代文献疑似新星中寻找潜在的17P爆发记录,尤其是至今还没找到新星或超新星对应遗迹的。我手头的资料不多,所以希望有人能参与这个研究,先提供一个可疑的记载,做个热身
“赤方气”:古代超新星的光环?
赵复垣,蒋世仰
发现了三国时代魏国学者孟康为司马迁《史记》中关于景星的记叙所作的一则注解:“有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赤方中有两黄星,青方中一黄星”.在后来唐代人所撰的《晋书》和《隋书》等史籍中,也发现了几乎相同的记载.这种“赤方气”记载所描绘的天象,与哈勃空间望远镜(HST)拍摄的带有光环结构的超新星1987A的图像很相似.考虑古代人虽然对一些天象的意义有错误的理解,但是他们对所看到过天象的描述一般地是客观的,他们不大可能凭空臆造出“赤方气”这种天象.因此,推测古代观察者很可能目睹过其遗迹中带有环结构的暴发时非常亮的超新星,从而留下了“赤方气”的记载.孟康可能是第一个提出“赤方气”说的学者,而且他大约生活于公元180~250年,出生时间很接近于公元185年.考虑这两个条件,“赤方气”记载或许与暴发于公元185年的超新星(SN185)有关.这一推测与部分现代研究者测得的SN185可能的遗迹G315.4-2.3的距离参数相符合.如果“赤方气”之说与超新星遗迹中光环结构的关系能够被进一步证实,这一结果将再次表明,在超新星暴发一段时间之后显示出环结构应是很普遍的现象.这将是对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的一个重要检验.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北京100012 (赵复垣);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北京100012(蒋世仰)
【关键词】:天文学史;超新星;超新星遗迹;SN185
【分类号】:P1-092 145.3
【DOI】:cnki:ISSN:0023-074X.0.2005-08-001
上文分析这种现象可能是一次超新星爆发,不过有一些疑点:
1、这次超新星爆发能形成肉眼清晰可见的光环结构吗?至少1054年超新星没有形成肉眼可见的光环,而且公元185年确实出现了一颗超新星,185年12月7日出现,到公元187年七、八月间才消失,总共持续了大约一年半左右。
孟康可能是第一个提出“赤方气”说的学者,而且他大约生活于公元180~250年,也就是说185年超新星爆发时孟康还只有5岁,那么他所说的云气现象和185年超新星有无关联是很不确定的,就是说可能不是一个事件,倒是描述和彗星有相似之处,“有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赤方中有两黄星,青方中一黄星”甚至可能是彗星分裂的现象,用185年超新星解释这个记录疑点太多。
2、粗略估算,孟康生存的时间是17P第-65次回归起算,那么有没有可能他生活的时间看到一次17P的爆发?当然,孟康的记录非常简略,没有所在天区的详细记载,以及该现象的持续时间和是否有运动,这就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我没把握能够判断孟康的记录就是17P的爆发,只是抛块砖提出个思路,据我所知,古代关于新星的记录不下90次,那么是否都能落实确认为真正的新星呢?资料太少,望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好研究一下。
另外的报道
国外不少观测者取得的数据表明,17P的爆发CO成分很少,比较海尔-波普彗星在同样的日彗距离,显然是大不相同,这也可能是17P如此奇特崴形的原因,长时间曝光的照片也只拍摄到外围同样呈球状稀薄的绿色离子彗发,不过17P爆发一周以来最大的变化是直径增大许多,亮度仍然保持在2-2。5等,成为天空中一颗非常显眼的”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