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天文网

 找回密码
 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天文学家拍出恒星系旋涡照片证实了中国人的恒星旋涡论

[复制链接]
yuanyugang 发表于 2022-6-18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x
文/袁玉刚 图/来自互联网

2022年5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团队与云南大学、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合作,利用阿塔卡玛毫米/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ALMA)的高分辨率观测数据,在银河系中心方向发现了一个旋臂结构的大质量新生恒星吸积盘。该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上。

喜从天降!天文学家拍出恒星系旋涡照片证实了中国人的恒星旋涡论
图1 ALMA观测到的带有旋臂的吸积盘

文章说:“科研团队利用位于南美洲智利的ALMA干涉阵对银河系中心区域开展了长基线观测,分辨率达到了约40毫角秒。借助这样的高分辨率、高灵敏度观测,研究人员在银河系中心附近区域发现了一个直径约4000天文单位的吸积盘正围绕着一颗32倍太阳质量的早型O型星转动。这是目前发现的质量最大的有吸积盘的原恒星之一,更是天文学家首次对银河系中心的原恒星盘的直接成像。”“更加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吸积盘有一对明显的旋臂结构。这种旋臂结构在星系盘中常见,但在原恒星盘中较为罕见。”

文章明确地说:“吸积盘可以说是恒星诞生和成长的摇篮。”

喜从天降!天文学家拍出恒星系旋涡照片证实了中国人的恒星旋涡论
图2 下三幅图来自数值模拟

谢天谢地,上海天文台科研团队与云南大学、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科学家们终于认识到:恒星原来是在吸积盘上诞生和成长的。这和传统的观点大相径庭。

无独有偶,天文学家们发布了20张恒星系统旋涡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出:旋涡中心是年轻的恒星,周围是分层的行星盘。

图3 高角分辨率盘结构项目(DSHARP)所测量的20个原行星盘



吸积盘就是一个旋涡盘。诞生和成长在吸积盘上等同于诞生和成长在旋涡里。只是说法不同而已。这也是我的观点。20年前,我研究了恒星系、旋涡星系的特点,出了本书叫《旋涡里的宇宙》,系统地阐明了旋涡的特征、形成的机理和与天文现象、传统理论的关系,指出“恒星诞生于旋涡之中”。

如今,天文学家拍出的恒星系旋涡照片证实了我的恒星诞生于旋涡之中的恒星旋涡论。真是喜从天降!令我万分!



喜从天降!天文学家拍出恒星系旋涡照片证实了中国人的恒星旋涡论
图4 旋涡

现在,天文观测结果正在一个个地验证我的思考成果。

传统理论认为。恒星是在氢气的万有引力相互吸引下凝聚成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团队与云南大学、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这些科学家的文章中也说:“这些恒星形成原材料——稠密的氢分子气体一旦在自引力作用下坍缩,将开始形成恒星。”可见“万有”思想深入人心。正是因为“万有”思想,才出现所谓“中子星”、“夸克星”这些怪异名词。

好在许多科学家已经清醒过来,开始摆脱“万有”思想。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用时空扭曲解释天体的相互吸引现象。虽然没有摆脱“万有”的窠臼,但已经接近旋涡了。只要把时空扭曲图加以旋转,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旋涡。

喜从天降!天文学家拍出恒星系旋涡照片证实了中国人的恒星旋涡论
图5 时空扭曲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团队与云南大学、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也在探索外力对恒星形成的影响,写道“在恒星形成的早期阶段,吸积盘演化会频繁受到飞掠作用这样的动力学过程的影响,从而显著地影响恒星和行星的形成。”

他们明显地认为外力作用只是“显著地影响恒星和行星的形成。”

而我则明确地提出“恒星在旋涡里诞生和成长。没有旋涡,就没有恒星。没有旋涡,就没有旋聚。当然,也就没有引力。”这是我和他们的观点不一致的地方。

恒星(太阳)旋涡论要点:

在银河系猎户座旋臂上出现了一个旋涡,叫太阳系旋涡。太阳系旋涡中的绝大部分气体物质被旋聚到中心,越旋越紧。旋涡中心高速气体的相互摩擦产生高温,引起氢核聚变。核聚变产生的高速粒子从两极喷发,落向赤道。太阳就这样发光、诞生了。太阳继续在旋涡里旋聚,演绎出波澜壮阔的画卷,也留给人们一个个难以破解的谜题。例如:太阳温度异常、太阳磁场起源、太阳引力、太阳黑子、太阳核聚变之谜等等。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22-6-18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