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连连!又有几个恒星旋涡系统被发现,恒星旋涡论被彻底证实了 文/袁玉刚 图/来自互联网 2022年6月6日,我在《今日头条》上发表文章《喜从天降!天文学家拍出恒星系旋涡照片证实了中国人的恒星旋涡论》,受到很多网友的关注和支持。最近我又发现了几个恒星旋涡系统的天文照片,转发出来,以飨读者。 2022年5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副研究员吕行与云南大学、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科研人员合作,利用阿塔卡玛毫米 / 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ALMA)的高分辨率观测数据,在银河系中心方向发现了一个大质量的早型O型星。
图1 ALMA在银河系中心区域观测到的带有旋臂的早型O型恒星 上海天文台科研团队与云南大学、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科学家们认识到:恒星原来是在吸积盘上诞生和成长的。这和传统的观点大相径庭。 2020年5月,天文学家们宣布发现“御夫座AB Aurigae”可能带有行星。
图2 “御夫座AB Aurigae” 2013年,天文学家发现年轻恒星SAO 206462和MWC 758周围原行星盘具有较大规模的旋臂结构,这两颗恒星分别距离地球457光年和670光年,附近其它恒星也存在着较小的旋臂特征。
图3 年轻恒星SAO 206462周围的旋臂结构
图4 年轻恒星MWC 758周围的旋臂结构 2016年,天文学家们发现了ELIAS2-27有一对大规模的旋臂,气体结构极其不对称。
图5 恒星ELIAS2-27大规模的旋臂 2022年6月,天文学家们公布HD34700A恒星旋涡照片。
图6 HD34700A恒星旋涡
图7 恒星HD 135344B 的旋臂结构 这么多的恒星旋涡系统的发现足以证实恒星诞生于旋涡。 传统理论认为:恒星是在氢气的万有引力相互吸引下凝聚成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团队与云南大学、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这些科学家的文章中也说:“这些恒星形成原材料——稠密的氢分子气体一旦在自引力作用下坍缩,将开始形成恒星。” 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传统的恒星形成理论即“万有”引力理论是正确的。只有很少的人持怀疑态度。爱因斯坦是其中之一。 拙作《旋涡里的宇宙》关于恒星(太阳)旋涡论的要点是:“恒星在旋涡里诞生和成长。旋涡是恒星、行星的摇篮。没有旋涡,就没有旋聚,也就没有引力。没有旋涡,就没有恒星的诞生和演化。” 例如太阳系。在银河系猎户座旋臂上出现了一个旋涡,叫太阳系旋涡。太阳系旋涡中的绝大部分气体物质被旋聚到中心,越旋越紧。旋涡中心高速气体的相互摩擦产生高温,引起氢核聚变。核聚变产生的高速粒子从两极喷发,落向赤道。太阳就这样发光、诞生了。 太阳继续在旋涡里旋聚,演绎出波澜壮阔的画卷,也留给人们一个个难以破解的谜题。例如:太阳温度异常、太阳磁场起源、太阳引力、太阳黑子、太阳核聚变之谜等等。 旋涡都有旋臂。那么,旋臂是什么,是物质还是波?旋臂是怎样形成的?科学界的答案截然不同。 公认最好的答案是20世纪60年代华人力学和数学家林家翘的密度波理论:恒星绕星系中心旋转,运动慢则恒星密集,反之则稀疏,因而空间密度也呈现波动变化。恒星进入旋臂后因为恒星密集和引力场加强而减慢速度;反过来,速度减慢使恒星“拥挤”在一起,密度增大,引力场加强,因而使这种状况得以自行维持。就像堵车的十字路口,虽然车来车往,但密度最大。
图8 林家翘的密度波 恒星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并且进动,确实能够形成图8的旋臂结构。但大部分恒星并没有离开所在的旋臂,窜到另一条旋臂上,而是绕所在的旋臂旋转,跟着旋臂一起运动。太阳系永远离不开猎户座旋臂。 银河系里的恒星公转速度几乎都是相同的,不符合万有引力定律。银河系旋臂优雅地舒展着,中心黑洞的万有引力再厉害,也没有把四大旋臂缠紧。万有引力理论解释不了旋臂结构。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唐洛冰指出“迄今为止,这种旋臂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仍是一个较大的谜团。科学家很难解释这种特征。” 只有源于流体力学的我的旋涡理论能够解释旋臂结构:流体力学告诉人们,湍流有许多旋涡,流体的高速直线运动,可以形成垂直于运动方向的旋涡;流体的剪切运动可以形成平行于剪切面的旋涡。台风和冷涡就是这两种运动形成的大气旋涡。台风可以旋聚出特大暴雨,冷涡可以旋聚出特大冰雹。而冷热空气相遇、相撞虽然也会产生暴雨和暴雪,但暴的程度远低于台风和冷涡。 在流体力学里,布拉德肖1971年提出的旋涡“家谱图”告诉人们,旋涡可以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形成一个旋涡家族。我更加明确地地说:旋涡第〇层是一个棒,第一层是双旋臂,第二层是四旋臂,第三层是八旋臂。流体力学还告诉人们,旋涡可以分层,提丢斯波德法则就是实例。 分层和旋臂的结合就形成星球分布的基本规律。核外电子的分布以及核子的分布也遵循这种规律。
旋涡的中心是刚体性质,旋涡星系中心“像刚体那样以常角速度旋转”,银河系的中心棒就是刚体,太阳系的太阳也是刚体。旋涡的外围是流体性质,旋涡星系外围的“全部恒星几乎都以相同的线速度公转”,银河系外围的恒星及其旋臂和太阳系外围的行星就是流体。 旋涡的这些规律决定了旋涡里的物体的运动方式。不管是圆形还是椭圆形的跑道,在运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外侧的运动员总是滞后于内侧的运动员,这就是旋臂产生的原因。这个旋臂既是运动员个体,又是运动波。旋臂的产生不需要减速、拥挤、堵车这些画蛇添足的东西。 旋臂是物质在旋涡里旋聚时递次滞后的反映,不是外界物体的飞掠带来的扰动,也不是堵车,更不是这些物体的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旋臂的存在支持了恒星系的旋涡形成理论。更多的恒星旋涡系统的发现也证实了我的恒星旋涡论。 发现恒星系出现壳层和旋臂,科学家们应该认真研究恒星怎样诞生于旋涡。可惜的是,当代许多科学家们却武断地认为,旋臂结构不可能由旋涡激发产生。普林斯顿大学的朱兆环说:“猜测隐藏行星可以制造旋臂结构。”因此他们开始研究恒星旋涡里的行星怎样创造了恒星旋涡的旋臂。 德国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的天文学家劳拉·佩雷斯(Laura Pérez)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新生恒星(ELIAS2-27)周围的气体尘埃云中,行星还没有形成时,观测到了旋臂结构。”这是目前的标准行星形成理论解释不了的天文现象。希望借此探索行星的形成机理,并可能修改当前的行星形成理论。真是本末倒置。 其实,行星也是诞生于旋涡。只是这个旋涡是恒星旋涡里的次一级旋涡。 2020年5月,天文学家通过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在恒星“御夫座AB”旋涡中,有史以来第一次看到了一个旋涡状的“结点”,还有两条“触手”,朝着尘埃盘内外两个方向伸展着。
图9 恒星“御夫座AB”中的次一级旋涡 这个次一级旋涡可以旋聚成一个行星,也扰乱了原旋臂的伸展。但这绝不是“御夫座AB”恒星旋涡里的行星创造了旋臂,而是反过来,旋臂上的次一级旋涡诞生了行星。同理,恒星旋涡诞生了恒星,星系旋涡诞生了星系。但恒星绝不会创造旋臂,尽管星系旋臂上有众多的恒星。 亲爱的网友,你会选边站队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