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aliam 于 2025-2-16 04:27 编辑
望远镜:锐星107mm f/6.5 PH 台架:晶华Z-II 目镜:天虎SWA 20mm(35倍,视野120') 不明牌子UltraWide 66° 9mm(78倍,视野51') 不明牌子ED 5.2mm(135倍,视野24') 时间:2025年2月15日21:00~23:00 地点:长沙市所住小区内
开头的碎碎念 故事得从大约二十年前讲起。03年到05年那一阵子,《天文爱好者》杂志曾经刊载过“巡访梅西叶”专栏,基本就是节选翻译自斯蒂芬·奥米拉(Stephen James O'meara)的《深空伴侣:梅西叶天体》。而我也中了4英寸折射镜的毒,07年初中毕业考上理想的高中,家里凑了将近4000块钱买了台天狼TQ4-102DS(不是画师,反倒接近更早的TQ4-102S)。因为各种原因只使用了几次,被我装进箱子在床底下放了十几年,哪怕后来搬到有电梯的新家。上大学那年又开始看着天虎102ED流口水,一直想买一只,后来和本地爱好者一起出去观测,也蹭过一些器材。后来出国留学,嫌后续处理麻烦,用的一直是在当地天文展会上买的二手10×50双筒。如今回国工作,总算是有点闲钱可以买自己想要的器材了。 刚上大学那会儿,看牧夫天文论坛坛友分享的《天空与望远镜》杂志,我最喜欢的专栏是苏·弗伦奇(Sue French)的“深空奇观”(Deep Sky Wonders),当时阅读她的文章总会让我有一种马上出去观测的冲动。CloudyNights论坛上关于她的著作的书评也反复阅读,于是11年下半年买了她的《天体集锦》(Celestial Sampler),12年初又下单买了11年10月才出版的《深空奇观》,这两本是我买的第一和第二本英文原版天文书。而且现在回头看,这两本原版书在当时还挺便宜的。《深空奇观》前两年已经有中文版了,EasyNight翻译,我当时也发过长微博介绍原作者苏·弗伦奇。书里有一只让我很感兴趣的镜子,那就是苏的Astro-Physics EDFS 105mm f/5.8 Traveler。虽然苏在书里尽可能避免提及自己4英寸折射镜的具体型号,但还是会被熟悉A-P产品线的同好认出来。我现在用的头像也是某位西班牙爱好者的Traveler和银河的合影。
Sue French和她的Traveler,赤道仪是A-P 400 QMD
我的头像原图 于是我就有了个非理性的冲动:想要一只口径尽可能接近105mm的折射镜。最开始看上的是艾利的106APO,但是一看8000块的价格和银行卡上的存款,转头就去逛海鲜市场了。想了想,锐星十几年前的107PH评价很高,甚至被APM拿去贴牌过。而且参数和艾利的106APO很像,有时候就觉得当年是不是艾利帮忙生产的镜头。在错失某要价4500的二手107PH后,刷到某位同好出全套深空摄影器材,过年期间就问了下107PH单出要多少钱,得到的回复是主镜+铝箱4000。好,这次果断下单,终于在几天前得到了自己的第一只4英寸APO。 架子花1千出头买了晶华Z-II,但是到货当天组装调试时就出了岔子——水平锁紧螺丝卡死。找汽修试着用钳子拧出来却拧断了,只好又去找机加工把螺丝取出并重新攻丝,再买新的扳手螺丝。其他七七八八的像是寻星镜、天顶镜这两天也陆陆续续到货了,这次先见之明是买了天缘星美的携行包。出门时一手提主镜铝箱,一手提装了经纬仪的包,比起当年要整机抱着走两三百米到观测点好了很多,但整套重量也有小20kg了。 但哪怕是二手的镜子,到手后也还是会遭遇开光定律,好在15号晚上回家看天气似乎可行,于是回家后先试着将经纬仪、三脚架和各种附件装包,等确定天气后就提下楼去之前在小区内勘察过的空旷地带开光。
开光! 到地方后,只能说周围灯光干扰还是比较强烈,好在自己选定的目标都挺亮。于是,组装好器材,用边上居民楼里的灯校准寻星镜,然后将望远镜指向天狼星。星点测试对于经纬仪上的望远镜来说还是算了,而且今晚用的目镜放大倍数都达不到星点测试所需的倍数,只能以后蹭赤道仪和焦距更短的目镜试了。 第一个目标是天狼星南边的M41,我曾经几次试着在城里用50口径双筒寻找这个星团,但最后还是得靠那台床底下的102普消才能看到。十几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光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再加上当晚透明度并不算好,78倍下能看到的成员星比十几年前初次在102普消用同样的目镜看到的少了很多,但似乎能看到某颗成员星的橙色。
SkyTools 4目视版模拟图,效果接近当晚所见
在光污染严重的城里,最适合观测的自然是各种各样的恒星,尤其是双星。两个月前曾经蹭信达100ED上到180x看天大将军一双星(仙女座γ),橙色主星和蓝色伴星的对比让我感动到要流泪。当晚原定观测的双星里有北河二(Castor),但高度角太高,寻找起来挺不舒服的,直接pass。于是选择了有点挑战性的参宿七,78倍下能感觉到明亮的主星南边似乎有颗暗星,上到135倍确认分解。意大利爱好者做的双星网站Stelle Doppie里列出的当前参宿七主星(0.30等)和伴星(6.80等)角距9.42"。或许是因为主伴星之间巨大的星等差,Stelle Doppie居然判定用107PH无法分解!参宿七其实是对光学双星。
跪着向木星“祈祷” 下一个目标是高挂天空的木星。这次直接用寻星镜和9mm目镜找过去,78倍下就能看到木星的南北赤道带,成像很锐。用SkySafari查询,当时大红斑正好在木星正面,135倍下我也能感觉到木星南赤道带的某处收窄了。但当晚最大的失策是没拿把椅子,导致观测姿势很不舒服,眼睛的位置很难保持稳定,或许坐着观测能看到更多吧。木星的四颗伽利略卫星分别位于木星的两侧,木卫三和木卫一在上,木卫二和木卫四在下。火星因为和北河二一样高度角很高,嫌找起来麻烦也跳过了。 既然已经看过了参宿七,想想还是顺带看下我二十多年前观测到的第一个星云——猎户座大星云M42。使用之前的天狼102普消,我不记得自己“造访”这里多少次了。这次因为大气透明度不佳和光污染,我没看到一点云气,但是位于其核心的四合星还是很明显的。
危海漫步 此时已是大约22点了,看着东边天空泛起光亮,月亮已经升起到足够的高度了。于是把望远镜整体搬到能看到月亮的地方,当晚月面晨昏线经过危海,月相和一个月前跟同好去某即将建成的天文台调试望远镜时的差不多,那次是初次认识危海里有趣的月面地形。35x下,危海呈现出强烈的明暗对比,阳光打在危海北边的克莱奥迈季斯(Cleomedes)环形山的东侧坑壁上。上到135倍,能明显看到危海内的皮卡德环形山(直径22km)和皮尔斯环形山(直径18km),以及由叶凯士环形山和叶凯士E环形山组成的“海鸥”。
危海,截自《剑桥月面照相图》 上面这些月面特征都是对着SkySafari认的。目光从月面收回,我注意到轩辕十四在月亮上边很高的地方,想想附近还有对很想看的双星——轩辕十二(狮子座γ)。在小区空地周边找到一处能坐着看轩辕十二的地方,把望远镜整机搬过去。在信达8×50寻星镜里能明显看到轩辕十二的橙黄色。在主镜中,35倍和78倍都无法分解,上到135倍才将两颗星分解开。手机里的SkySafari显示两颗星角距4.8",相当于一个月前冲日的火星的视直径的1/3。于是我就坐着看着这对金黄色的双星一次次地从视野里飘过,直到将近23点。
关于轩辕十二最让我震惊的是居然白天用夕力八叉FCT-200就能分解
总结
观测结束,给望远镜拍张定妆照 抽空在云缝中给自己心心念念的望远镜开了个光,整体来说还算成功,但也有一些问题,比如没带椅子/凳子坐着观测使得效果不理想;Z-II经纬仪燕尾槽和高度角微调的朝向还需要优化,有时候会干涉到调焦手轮,以及经纬仪底座和三脚架凸台之间的间隙太大需要塞东西固定。 这些年读了那么多的观测指南,学了那么久的目视观测理论,脑子里甚至有几个目视观测文章的构思,一直就缺用自己的器材去观测、记录、积累,然后创作。自己用SkyTools 4生成了一份包含400多个星云、星团、星系、双星、变星的天体表,都是4吋镜能看的,这将是我未来几年的work list,或许还会写一本缩编版的《伯纳姆天体手册》。我期待着能带上这台望远镜去环境更好的地方观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