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俺的煽动下,很多兄弟对显微镜赶了兴趣,直接找我说给整一台,其实显微镜的学问比望远镜赤道仪可大了不少,玩显微镜主要是玩二手的器材,谁要是买新的显微镜玩肯定是外的不成了,这也是玩显微镜的好处,因为显微镜的社会资源太多了,医疗的、工业的、科研的、教学的。。。我的显微镜主要是LEICA、ZEISS、NIKON、OLYMPUS,这在天文望远镜中肯定是办不到的,没谁这么有钱,有钱也不会这么花呀。既然是旧的显微镜,那就该有时间标准,到底多旧的显微镜,够收藏还是很好的使用?
我把显微镜按照时代流行色大致分了4个时间段:
黄色时代:1910年前的显微镜,这时的显微镜还是以小作坊,手工业为主,做工精细,技术与艺术并重,注重造型和装饰,主要原材料使用黄铜,铁或其他贵金属,豪华高档的还镀金,光学结构简单,这样的显微镜在多用在家居摆设和收藏,偶尔拿出来和孩子一起看个小虫子,绿叶子什么的,告诉他,这是从前牛顿、伽利略、巴斯德用过的,那感觉多棒啊,特有科学文化的内涵哈!我曾经30元买到一个黄铜镀金的显微镜主体,就是带目镜和物镜的镜管,上面写着英国剑桥仪器公司,查了这家公司的历史,原来是达尔文的小儿子在剑桥大学创办的公司。。。。
黑色时代:1920-1970年,这段时间内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和东西方阵营的冷战,光学的大工业化加速,逐渐形成了以LEITZ、ZEISS、B&L、以及后来的NIKON、OLYMPUS和苏联的、东欧的几个牌子,显微镜不再是大科学家和象牙塔中那些人物的玩物了,逐渐成为各行业不可或缺的工具,大家不约而同的把显微镜颜色统一为黑色,全世界把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接口统一了尺寸。黑色时代的显微镜应该是人类历史上做工最好的时期了,那时的产品设计还有些艺术气息,工业化顶峰时期的工人做工精益求精,手中如果拿台黑色显微镜把玩,那种机械的顺畅和舒服以及加工的精度是现代工业产品根本不能比拟的。黑色时代显微镜的用材以铜、铝、合金为多。黑色时代的代表产品是LEITZ、ZEISS WINKEL、CARL ZEISS JENA 的L系列,由于光学的进步,许多新技术的应用,如复消色差、偏光、相衬技术等等,使得黑色显微镜既有收藏价值又有很好的使用价值。
灰色时代:1970-1980,那时的社会主义阵营还够强大,估计是东德的CARL ZEISS JENA带头把显微镜改成灰色,因为他的颜色最正,是标准的舰艇灰,CARL ZEISS JENA而且形成了一套标准件的做法,把显微镜的各个部件做成可以像积木那样快速搭建组合,这个设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特点,追求外表和形式的完美,对光学系统没有任何帮助。灰色时代的NIKON和OLYMPUS进步很快。灰色时期的光学镀膜技术使显微镜有些进步,但做工精度和外观却大大退步了,显微镜变得与艺术毫无关系,只是件仪器罢了,所以手感也差了不少,灰色时代的用材主要是铝。尤其是CARL ZEISS JENA的灰色系列,在做工精度上逐渐落到LEITZ和日系的后面,灰色时代的代表作就是CARL ZEISS JENA的大灰。去年跟随天文馆的专家去了云南天文台,那台著名的一米反射镜就是CARL ZEISS JENA的舰艇灰!崇拜死了我。建议灰色显微镜以使用为主。
白色时代:1980-现代,这时侯的显微镜注重光源的研究,大量使用专门设计的白炽灯和碘钨灯、卤素灯以及用于荧光照明的高压水银灯,光学设计的进步和镀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机械加工更粗糙的显微镜有了更清晰的画面成像和舒服的观察视野,显微镜成为不折不扣的观察工具,白色显微镜使用了大量的塑料件和电子元器件,所以说白色时代的显微镜只作为工具使用。白色时代的代表是LEITZ、CARL ZEISS、NIKON、OLYMPUS,个人感觉OLYMPUS依托商业的力量飞速进步。
如果显微镜按照用途区分:
1 体视显微镜,又称立体显微镜,相当于双筒望远镜,看到的目标是立体的,一般放大倍数小于200X,主要用于观察昆虫、植物细节、考古鉴定、纺织材料。。。。
通常体视显微镜的目镜接口30MM
2 生物显微镜,放大倍数在1600X以下,观察透明标本的用透射光显微镜,观察不透明标本的用反射光显微镜。
3 倒置显微镜,显微镜物镜在玻片的下方,方便观察液体标本和活细胞或组织。放大倍数通常不超过400X,多利用相衬和荧光技术以及微分干涉技术,我拍摄海水中的硅藻主要使用倒置显微镜。
4 金相显微镜,我理解就是方便观察金属件的反射光显微镜,多利用相衬和偏光技术。我拍的那些绚烂的结晶图片和岩石图片就是用偏光显微镜。
总之我认为比较实用的显微镜放大倍数是1600X,据说好的光学显微镜可以做到2000X,那可是极限了,再大。。。。。。就像ZEISS的广告语:蔡司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只受光学定律的限制!
[ 本帖最后由 雪山飞鱼 于 2008-3-3 22:3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