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明月高照又有薄云, 还是让我的二手SV4休息休息吧. 那就和大家交流交流拍摄不可少的器材吧. 大家都看过不少"毒"贴, 那我也先跟跟潮流. 现下个毒. 大家说takahashi毒, 毒的过Richard Crisp 这位先生吗. 大家有空可以看看他的器材篇:
http://www.narrowbandimaging.com/equipment_page.htm
他短中长超长焦比的望远镜都有. Tahakashi FSQ 106 只能沦为导星镜. 他还嫌14寸的Cassegrain太小, 用了两年不爽了, 再自己建一个18寸的. CCD噪点大嘛...没问题, 他用整个游泳池的水来冷却...
http://www.narrowbandimaging.com/aquarium_chiller_page.htm
他住在Castro Valley 山里头, 嫌光害太大了, 又在Sierra山下的买了个农庄. 至于出来的照片质量嘛...看看他拍的M1和我拍的M1比一比就知道了
http://www.narrowbandimaging.com/m1_mk1sn2_cm10_geg_baader_s2hao3_2x2_page.htm
望远镜和设备这东西吗, 人比人, 比死人. Richard再毒, 毒的过Hubble吗? 关键是能不能物尽其用, 自己的得不得到欢乐, 技术有没有提高, 从中又学了什么. Richard是非一般的猛人, 用的也是非一般的利器, 我是新人, 我的60mm 900 焦距, 打满补丁的四百块RMB无牌破破折射镜玩了十年, 架在摇摇晃晃的木架上看了无数遍的月亮行星一样很高兴. 最近玩摄影了, 又"咸鱼返生"做了导星镜, 人手导星出来的效果和用takahashi导一样好 (只是我导一个小时就累了, Richard先生的autoguider通常不导个十小时不罢休). 下回有机会再写个人手导星帖吧.
选器材嘛...还是要量体裁衣, 量入为出. 本人大力推荐有名厂家的二手货, 全世界有钱烧有没心玩的人多的是, 很多封尘的宝贝都能在Astromart.com淘到. 光学仪器不像电视机, 十年后保养的好的话成像质量还是和新的一样. 镜头虽然精度很高, 但只要没摔过, 就算有一点刮痕也是没关系的. 我的Stellarvue就有1cm长的刮痕, 但并不影响成像. 本人对reflector类的镜不太了解, 各位有心拍摄的话我个人推荐以下几款Refractor:
1. Stellarvue 115mm oil space triplet APO, 105mm air space doublet, 102mm ED, 80 mm ED; <排第一因为个人在用 , 性价比高>
2. Orion 100mm APO, 80mm ED, <质量较好, 量产, 容易得到>
3. Astrophysics出的所有年代的没摔过的新旧望远镜 <二手的能不能得到主要看人品, 太稀少了. 新的话, 有钱有恒心等七年应该能订到>
4. Televue的APO镜 <质量比stellarvue好一点点, 和Astrophysics和takahashi比差一点点, 价格比Stellarvue高一点点>
4. 其它国产的真APO <本人没用过, 持保留意见, 但Orion是在中国量产的, 质量还不错, 所以其它国货应该是可以的>
5. Takahashi <个人对他印象一般般, 成像是很不错, 但不觉得值得花两倍的价钱. 日本厂家就是会抢钱啊. 其实把Stellarvue, Televue, Astrophysics, Takahashi, 四家同样口径, 同样焦比, 用同一相机照天上同一天体, 同样setting, 同样曝光, 同样的后期制作, 99%的人都分不出来谁是谁照的.
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不要贪大, 不知道大家又没有发觉, 所有厂家都把他们60mm-80mm的小镜图片都显的特别大, 100mm以上显的特别小, 特别是中高档的APO镜是可以伸缩的, 看起来就更小了(Televue和Takahashi的图片是最蒙人的). 我知道有很多人被蒙了不看清楚就买了个150mm的, 运到的时候一看傻眼了, 提不动, 又不知放哪, 又带不出去, 好好的镜子就尘封了. 100mm (4inch) 我觉得是最最最合适的size, 搬运方便, 集光也不错.
呼....写累了, 总之, 大家一定要记得, 镜子毒不毒不重要, 使用的人最重要, 能天天都轻松提出去看的镜就是好镜 (自家建的永久天文台的除外) |
-
1cm长的刮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