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功夫熊猫》,趣味决定成败

[复制链接]
meteorobs 发表于 2008-6-29 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2008 年 6 月 25 日  星期 三 今晚报

由好莱坞梦工场推出的以中国文化为基本元素的3D动画片《功夫熊猫》,在令无数观众着迷和爆笑的同时,


也为我们提出一个沉重的命题:中国的“国宝”故事为何不是“中国制造”呢——


本报记者 杜仲华




《功夫熊猫》中的两个关键词:功夫和熊猫——这是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不会被误读的中国元素、中国符号。

这样一部彻头彻尾中国化的3D动画片却非“中国制造”,这令不少国人深感遗憾。然而遗憾也罢,“抵制”也罢,都阻挡不住蜂拥而至在影院前排起长龙的年轻影迷们。

置身凉爽舒适的影厅中,周围不时响起一阵阵会意的笑声和啧啧赞叹声,孩子们的笑声更是天真烂漫,无所顾忌。

好莱坞梦工场的动画大师真会选择档期,在2008北京奥运开幕前夕,向全球隆重推出这样一部既充满瑰丽想像又幽默搞笑的动画大片,

让我们在轻松愉悦的审美过程中,不禁思考一个多少有些沉重的话题:中国电影人何时也能做出这么好看的动画片呢?

“洋为中用”和“中为洋用”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毛泽东上世纪五十年代为繁荣文艺创作而提出的口号。几十年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30年间,很多作家艺术家都在践行着这一口号。

但至少在电影创作中,“洋为中用”的经典乏善可陈,倒是日本和美国的卡通大师不断“中为洋用”,将中国古典名著变成卡通故事,以通俗搞笑取代了原著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比之下,好莱坞迪斯尼的《花木兰》和梦工场的《功夫熊猫》,创作态度更严谨,也更具艺术价值。不可否认,梦工场的快餐式创作肯定要将市场运作、

票房收入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但了解一下《功夫熊猫》的创作背景便不难发现:此次梦工场为使《功夫熊猫》“中国化”确实下了一番功夫。

据《功夫熊猫》导演之一斯蒂文森称,他本人即是一个中国功夫和中国文化爱好者,为拍这部片子他准备了15年之久。

他选择在2008北京奥运期间全球上映这部动画大片,不仅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其文化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

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长期与外界隔膜,使中国文化在西方人眼中充满神秘感。不要说古老的儒家思想、老庄哲学,就是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常常与西方人格格不入。而“功夫”、“熊猫”这类简单而形式化的文化符号却能很快被西方人所包容、所接受。于是,《功夫熊猫》便成为西方观众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形象窗口。汉字书法、气功针灸、太极八卦、鞭炮火药、商贾庙会,以及群峰巍峙、云雾缭绕中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中国山水画加3D技术所营造出的奇幻背景,在《功夫熊猫》中比比皆是,浓郁地道,几乎无懈可击,表现出该片编导对中国文化的精深研究和透彻领悟。

这种研究和领悟,也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汉文化逐渐走向世界的一种历史潮流。只要想一想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想一想千千万万正在攻读汉语的不同民族和肤色的留学生;想一想西方对中国功夫、中医针灸和太极拳的迷恋;想一想斯蒂文森对中国文化“诚惶诚恐、充满敬意”的自白……就会对好莱坞梦工场的这部《功夫熊猫》产生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

关键在于想像 趣味决定成败

你能想像一只肥胖、懒散、憨态可掬的熊猫,会成为一位武林高手并打败代表邪恶势力凶悍无比的雪豹吗?你能想像熊猫阿宝的父亲竟然是一只鸭子吗?

你能想到将虎拳、鹤拳、螳螂拳、猴拳、蛇行拳幻化成“和平谷”的五大武林高手,而它们的师傅却是一只性情温和的浣熊吗……

看似不合情理、匪夷所思的东西被巧妙编织在一起,让你看得津津有味并最终认同,依靠的就是想像的力量。没有大胆而瑰丽的想像也就没有羽化成仙的视听感受,也就失去了童话卡通的艺术魅力。这种想像不能是平淡的,苍白的,平庸无奇和类型化的(这是我们常犯的毛病),它必须有趣,像相声或喜剧小品一样不断抖出脆响的包袱,一下下击中你的笑穴,令人捧腹大笑,欲罢不能。


关键在于想像,趣味决定成败。我以为《功夫熊猫》概括说,就是主题有趣、细节有趣、造型有趣。

主题有趣。《功夫熊猫》作为一部商业大片,娱乐性无疑是它的首要追求,却非唯一追求。它在好看、耐看的同时,并未放弃对一种东方文化情趣、甚至哲学情趣的探讨。

正如斯蒂文森所说,他正是在领悟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奥妙后,将《功夫熊猫》的主题确定为“战胜你自己,才能战胜别人”的。片中熊猫阿宝懵懵懂懂被乌龟大师钦定为“真龙战士”,

从极端不自信,到经师傅浣熊点化习武,彻悟“秘方就是没有秘方”、“无招胜有招”这些“秘笈”、“宝典”,从而掌握了制胜武器的成长历程,无不是对中国古代“老庄”、“无为”等哲学和文化的有趣诠释。

细节有趣。从整个故事看,《功夫熊猫》无非是一个小人物通过奋斗终获成功的励志题材,似乎没有太多别开生面之处。它的有趣,更多表现为片中一个个生动鲜活、幽默搞笑的细节。给人印象最深的如:浣熊大师为教阿宝习武,从它在厨房上蹿下跳偷吃东西的行为中发现了其“特长”,于是因材施教,在吃包子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瓷碗、竹筷等道具,边吃边打,见招拆招,增强阿宝习武的兴趣和动力,果然立竿见影。一则,这符合阿宝懒惰贪吃的习性,令人忍俊不禁;二则,编导又让阿宝的武术动作模仿成龙的派头,更是妙趣横生!在阿宝与雪豹的最后决战中,它忽而踩着青竹的“高跷”横蹚竖挡,忽而抡起铁锅打扁雪豹的面颊,无招无式却快意恩仇,“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反熊猫憨态可掬的绅士风度,让人不笑也不容易。

造型有趣。夸张、变形、拟人化,加上美国式的幽默……《功夫熊猫》中的动物造型千奇百怪,煞是有趣。自然界中的熊猫性情温顺,动作笨拙;阿宝却身手矫健,表情丰富,一对夸张的大眼睛十分传神。看它对浣熊大师五官挪位的样子,以为它在搞怪;一翻身看到它针芒刺背才知它正扎针灸,针灸刺中穴位造成面瘫而致,不禁大笑失声。片中的老虎、雪豹、仙鹤、猴子、灵蛇、猪、螳螂等动物造型,既富卡通的装饰意蕴,又借鉴了中国布玩具的风格,与中国山水的风光建筑园林和谐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充满童话意境的三维世界。
中国文化富矿有待深入挖掘

从《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中国元素不断被好莱坞成功“借用”的现实中,我们难道不应学习与思考一些东西吗?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人见人爱的珍稀动物,堪可充当“和平崛起”的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大使,但我们没有把它搬上银幕,却被别人抢占了先机。这固然有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而我们在创作理念和文化体制方面,是否也有值得反思之处呢?譬如说,习惯性思维往往会把我们围在程式化的怪圈中,熊猫既然是我们的“国宝”,形象就必须正直、善良、可爱,不能歪曲丑化,于是像《功夫熊猫》中阿宝偷吃食物的情节便成了问题,许多笑料也就无从产生了。

中国第六代导演陆川讲了这样一件事:两年前,他曾接受为奥运制作一部动画电影的任务。一年中,大家为如何在片中体现一系列相关理念争执不休,思想慢慢僵化,竟不知如何下手了。《功夫熊猫》给他的启示就是:我们熟悉的文化不再是一种束缚创作的沉重包袱,而应成为一种鲜活有力的滋养。新华社近日发表的一篇评论中也说:“《功夫熊猫》横扫全球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中国电影文化视野狭窄,缺乏发现力、创造力、想像力,实质是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层理解。”这番话可谓一语中的。

中国有着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从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到文学名著,创作和改编题材取之不尽,是一个应当深入挖掘的富矿。在此,愿借用《功夫熊猫》中的一句话:“战胜你自己,才能战胜别人”——在我们要求外部环境更加开放和宽松、更加有利于艺术生产力解放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要首先解放一下自己呢?
res01_attpic_brief.jpg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8-6-29 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对待《功夫熊猫》光痛心不行

新华社记者 孙丽萍

  20日起在我国影院全面上映的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遭遇了3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种是愤怒,一种是羞愧,还有一种是沉默。

  派拉蒙电影公司拍摄的《功夫熊猫》讲述了熊猫“阿宝”克服性格缺陷,经过磨砺,成长为武林盟主的过程。如同10年前迪斯尼公司拍摄的《花木兰》一样,好莱坞又一次用中国文化的“瓶”装了“美国文化”的酒,强势贩卖的依旧是典型的美国人的励志故事。

  连日来,不少媒体与观众感叹,美国熊猫“阿宝”令人看到了两国文化实力的差距。“影片中所有的东西都是中国的,可为什么中国人就拍不出来呢?”

  另一方面,《功夫熊猫》在四川灾区的放映,则遭遇了一些艺术家“愤怒”的抵制,理由是反对“好莱坞在劫后余生的中国捞金”。

  更加意味深长的是,国内电影界和文艺界处于一片沉默状态。

  《功夫熊猫》无疑凸显了当今全球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复杂形势。身为中国人,究竟是该为美国人在给我们提供娱乐的同时,“越俎代庖”地宣传了中国文化而高兴,还是应该采取民族主义的激烈姿态,将好莱坞的影响力拒于国门之外?

  全球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发展的当今,在互联网与即时通讯工具让文化传播变得异常便捷的当今,空言抵制无济于事。面对《功夫熊猫》,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抵制,而是反思。

  憨厚可爱的熊猫,明明比好斗的“孙悟空”、比在东西方文化中含义不同的“龙”,都更适合进行卡通开发,也更适合充当今日“和平崛起”的中国的全球文化大使。中国的艺术家也有得天独厚的创作条件。但究竟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电影人没有尝试这样的艺术创造?

  美国《功夫熊猫》横扫全球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中国电影文化视野狭窄,缺乏发现力、创造力、想像力,实质则是缺乏对本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纵观历史,中华文化的长处就在于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洋为中用”是中国文化界的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可惜的是,我们的文化艺术界在这方面缺乏进取精神,反而让别人对中国文化的富矿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了“中为洋用”的开发。

  从迪斯尼拍摄《花木兰》到派拉蒙拍摄《功夫熊猫》,10年过去了。我们不能只是捶胸顿足、痛心疾首,我们更期待中国电影艺术“雄起”!
res03_attpic_brief.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VIVAVIVA 发表于 2008-6-29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兰州 电信
正在等待这部电影的网络版本。期待已久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poweru235 发表于 2008-6-29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此影片得导演实际上是再向中国水墨片和剪影动画致敬....看风格和梦工厂那个开头logo就知道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8-7-6 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如果请中国导演来拍《功夫熊猫

这个周末抽空看了《功夫熊猫》。在此之前我已经听到好几个朋友告诉我说他们(或者
他们的孩子)要去看第二遍甚至第三遍,还有人特意提醒我说要在看完原版的之后再去
看一遍中文配音版的。因此,走进电影院的那一刻我对这部充满中国元素的动画片已经
有了很高的期望值。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失望的几率要远远超过50%。可是这一次,这部
影片满足了我对一部耗资1.3亿美元拍摄、1.5亿美元宣传的好莱坞商业动画片的所有期
待,并且只多不少。



能把一个阳光向上而又非常简单的故事讲得一波三折行云流水般顺畅,让你一口气看完
不觉得累、每三分钟都有笑声该松的地方松该紧的地方紧、结尾获得除暴安良除恶扬善
后的心理满足并且有一种很痛快的被“娱乐”(而不是被“愚弄”)的感觉,这不是“
功夫熊猫”,这是“功夫好莱坞”。在这方面,好莱坞的确是我们中国电影产业的“Ma
ster西福(师傅)”。



我在想,如果让中国导演—至少是一部分中国导演—来拍这部影片,又会是什么情况?
我们不妨带着娱乐的心态推测一下--



1.      他们可能会觉得故事结构过于简单,不够哲理,不够深刻,不够扭曲。解决方
案:为了诠释因果报应,让引狼入室、养痈成患的“浣熊西福”死在自己一手培养出来
的“豺狼”手下;为了诠释大爱无边,让熊猫阿宝在能够绝杀“豺狼”的时候手下留情
,放他出走,结束这场跨越20年的纷争。



2.      他们可能会觉得人物(确切地说,是动物)个性过于分明,好动物坏动物太容
易分清,不够复杂,不够冲突,不够拧吧。解决方案:让熊猫“阿宝”在成为神龙大侠
之前在面馆里终日颓废不堪,凶猛酗酒甚至磕药;再在靠近结尾的某个地方交待出豺狼
走向暴力之路的最初动因是他当年最爱的女狐狸曾经被“龟大师”虎口拔牙。这样,作
恶多端的豺狼其实也是受害者。



3.      他们可能会觉得人物设置过于清淡,不够丰富、不够浪漫,不够人性,没有男
欢女爱的电影不是电影。解决方案:让阿宝和浣熊师傅共同喜欢上一只女蝴蝶,师徒二
人因爱生恨,再为了更大的天下和平捐弃前嫌,同仇敌忾。龟大师和豺豹没有解决到位
的腐朽问题被他们在大义面前神奇地解决了。



4.      他们可能会觉得叙事风格过于线性和直白,不够时空交错,不够人物交叉。解
决方案:把一个故事拆分成五个时空环,分别采用正叙、倒叙、正叙中倒叙、倒叙中正
叙、插叙等方法环环缠绕,不信绕不乱你,五环相连喜迎北京奥运。



5.      他们可能会觉得画面过于清朗,不够艺术,不够心情,不够“飞”。解决方案
,让镜头摇晃起来,电影院前排座椅后背上像飞机上一样配呕吐袋。



6.      他们可能会觉得音乐过于平庸,不够震撼,不够穿透,不够大气。解决方案:
让张靓颖在结尾唱一首如泣如诉的《江山之宝》或者刘欢唱一首荡气回肠的《功夫在我
心》。



7.      他们可能会觉得台词过于日常和生活,不够铿锵,不够隽永,不够深邃。解决
方案:让乌龟大师在大驾仙去的时候意味深长地说:“记住,世界上最有力的武器是相
信,相信是可以创造奇迹的。”让浣熊大师在听到豺狼越狱逃逸的时候若有所思地说:
“该来的总会来的,你听到风的声音了吗?”让阿宝在面对豺狼开始出手之前掷地有声
地说:“宽容是上帝赐给你的礼物,可是你不要,现在,为民除害就是我最大的梦想!




于是,我们将会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一个曾经颓废的熊猫,一个被自己曾经的徒弟亲手
干掉的“西福”,一个急于复仇的豺豹,一个年轻时留下孽债的龟老,外带两个妩媚的
女动物一个风韵犹存一个含苞待放。结尾是,该死的都死了,只有阿宝还活着,但是他
发现他心爱的女蝴蝶已经怀上了豺豹的小豺豹……



中国的电影界经常会拿电影审查制度说事。虽然不能说我们的电影审查制度没有进一步
改善的空间,但有些时候还真不是电影局的问题。



你看好莱坞大片,其实绝大多数都是阳光透明的“准主旋律”电影—普通人成为英雄,
卑微走向伟大,有情人终成眷属,好人有好报,付出有回报,正义战胜邪恶,和平击败
战争,等等。再看一些中国导演们的作品,除了一些说教气息过于浓烈的政府“主旋律
”,剩下的往往是怎么拧巴怎么喝大怎么变态怎么来,好像生怕自己的片子能一下子通
过电影局审查让自己显得很没面子。



中影集团的韩三平有一次在饭桌上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电影就是给观众做足底,
你的工作就是要让观众舒服;别光自己知道做足底的时候舒服,到拍片子的时候却老想
让全国观众跟你一起练举重。”



我想象不出一句比这更让我赞同的话,尤其是在全国票房只有区区几十亿人民币的今天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文人们不约而同地开始摒弃把一个故事讲好的基本功,好
像讲故事过于低级。导演把电影当成宣泄自己理想和情绪的工具,甚至连记者和传记作
者都习惯了还没说两句事实就开始夹叙夹议。(我前两天在别人的推荐下看了一本写中
海油收购尤尼克过程的书,作者本来是这个交易部分过程的亲历者,有很好的叙事地位
,可是却总是还没讲几句过程就要跳出来议论一番,而这些议论又大多半生不熟,因此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只好遇到事实陈述就往下看、只要作者一开始议论就赶紧跳过,但又
不知道该跳几段,一本书看下来十分的辛苦。)



在这种环境下,我想中国电影产业的振兴与繁荣或许也可以从一件事开始,那就是让所
有的编剧和导演们真正意识到,能把一个故事丝丝入扣地讲好并且讲得引人入胜,是一
件比玩概念、玩感觉、玩技巧牛得多的事!因为—恕我直言—我来电影院就是为了享受
那舒服的“足底”;如同我做足底的时候并不指望按脚的师傅能帮我看病,如果我想受
教育我可以直接去看人民日报社论。



和前面提到的那个结尾相比,我更喜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结尾:大战强敌之后,面对
身边躺着的差点丧命的浣熊师傅,酷爱美食、憨态可掬的阿宝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随
口问了一句:“我饿了,你想不想去吃点东西?”



影片嘎然而止,节奏好得一塌糊涂。不知道别人如何,反正这个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
了那两个字:舒服。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VIVAVIVA 发表于 2008-7-8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兰州 电信
在电影院里看了这部电影了,真是不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dcw757 发表于 2008-7-9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广电网(移动出口)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leexeen 发表于 2008-7-10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中国人的幽默感不行,不适合拍这种片子。就算拿动画水准颇高的日本来讲,也不可能拍出这种风格的片子。说实在的,我觉得全世界就只有美国能拍出功夫熊猫。这不是一个艺术造诣和历史沉积问题,而是一种风格和态度问题。

反过来讲,中国拍的“主旋律”的片子,老美就只能望尘莫及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20 20:20 , Processed in 0.04881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