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夫天文网

 找回密码
 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法大教授被砍死 传死者与凶手女友保持暧昧

[复制链接]
rjxie 发表于 2008-10-30 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辽宁省大连市 联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

x
昨天晚上6点40分左右,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端升楼201室内,该校法学院教授程春明在上课前,被一个手持菜刀冲入教室的人砍倒,随后不治身亡。据该校目击学生称,嫌疑人为该校政管学院大四学生。有知情学生在网上发帖称,程春明曾与嫌疑人的女朋友保持暧昧关系,但这种说法并未得到校方的证实。



事发该校201教室 嫌疑人神情镇定


事发时间为昨晚6点40分左右,死者名叫程春明,系该校教师。


当时他正在该校端升楼201教室内准备上课。程春明昨晚的课程为《比较法总论》,上课时间为晚间6点45分。事发时,尚未开始上课。该课程为校内大二、大三学生的专选课,晚间共两节课程。事发的教室为多媒体教室,共能容纳52人,事发时教室内已经坐有许多学生。


有目击同学称,嫌疑人所用凶器为一把菜刀。事发时,教室内尚未上课,程春明正在做课前准备。嫌疑人突然手持菜刀冲入教室,向程春明右颈部砍去,共砍两刀。目击学生称,嫌疑人砍伤程春明时,神情镇定。随后,该嫌疑人走出教室,掏出手机并报警。


事发后,校方将该201教室封闭。在楼道的地板上,仍可以见到带着斑斑血迹的脚印。在201教室的后门把手上,也有带着血迹的手印。目击学生称,程春明被砍后,急救人员将其抬出时,程春明尚有呼吸,但从右颈处向外喷血。晚间10点30分左右,校方开始对案发教室进行清扫。案发教室内,过半的课桌上仍有该校学生未取走的书包及书本。


刀伤砍到右颈 失血过多死亡


程春明被砍后,被送到了昌平中医院急救中心。急诊护士介绍,约晚上6点55分程春明被送到急诊室,当时被确认死亡。医生及护士称,程春明所中的两刀在颈部右侧偏上处,刀口约1尺长、2寸深。伤口确认为刀伤。程春明的颈动脉、颈椎被砍断,由于失血过多死亡。医生及护士称,从刀口判断,嫌疑人下手较狠。


急救中心随后正式确认程春明死亡。目前,程春明的遗体已经被送至昌平中医院太平间。


目击者称,嫌疑人砍伤程春明老师后,并未逃离现场,而是自己拨打电话报警。松园派出所民警随后赶到现场,并将嫌疑人带至派出所审问。派出所方面证实,该嫌疑人系该大学学生,目前已经带至派出所审问。


事发后,有学生在该校BBS上发帖称,嫌疑人为该校政管学院大四学生。发帖学生称,嫌疑人的女朋友与程春明曾有暧昧关系,嫌疑人不堪忍受。发帖学生还表示,据了解嫌疑人对此蓄谋已久。


事发后,校内众多学生来到现场。一些学生表示,程春明教师学问很好,很有风度,上课时比较有特色。但也有一些同学表示,程春明个性过于突出,并不好接触,因此选修程春明课程的学生比较少。一些听过程春明课程的学生称,留法归来的程春明上课时,有“地中海的自由、宽容”。


夫人怀胎五月 几度昏厥


晚间11点左右,程春明的夫人及一些亲友来到学校。程春明的夫人一直大喊“老公你在哪儿?他们骗我,老公!”程春明的夫人约30多岁,目前已经有5个月的身孕,来到学校后,一直痛哭不止,并几度昏厥。晚间11点55分左右,程春明的夫人在校方工作人员的搀扶之下,被送回家。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发言人昨晚11点45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确认该案的发生,并表示校方已经为此开会讨论。目前,校方已经对程春明的家属进行安抚,并表示一定会妥善处理善后事宜。校方随后表示,将于今天上午召开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向社会说明此案的情况。北京青年报
程春明简介


程春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1965年1月3日出生于湖北省大悟县,汉族,中国致公partyparty员。


主要讲授课程:


西方法律思想史、法理学、比较法、法语、法国行政法


教育背景


◎2000年至今,中国政法大学任教


◎ 1988—2000:留学法国。先后获普罗旺斯大学法国语言及文学文凭、蒙彼利埃第一大学经济学院发展经济学DEA文凭(对等中国硕士学位)和法学院公法与政治学博士学位、朗格多克科技大学高等企业管理学院获DESS-CAAE(MBA ,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保罗·瓦雷里大学文学大学文凭。


◎ 1982—1988:武汉华中农业大学获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士学位并被保送硕士研究生。


人物背景


“他那标志性的花格裤再也不会出现了”


“他那来自地中海的标志性的红色花格裤再也不会出现在法大校园了。”——昨晚9点48分,中国政法大学“沧海云帆BBS”上,网友“法大往事”这样评价程春明的遭遇。


在学生们有限的描述中,程春明是一位颇具学生缘,有鲜明个性,且富有浪漫气质的教授。


留法12载造就浪漫性情


1988年,程春明被母校华中农业大学推荐并由教育部公费送至法国攻读博士学位。本来,程春明在蒙彼利埃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后攻读的是发展经济学博士学位,然而一次偶然的际遇,让他师从法国著名的公法学家和法哲学家米歇尔·米雅耶。


12年的留法生涯,造就了程春明浪漫的性情,他曾感慨:“站在蒙城最高处佩鲁广场终端的台地上,可俯瞰地中海,海上红帆点点,我常常去那里看海,看着看着就掉眼泪。”


程对法国的生活方式也十分留恋。


法大执教 衣着出位


2000年,程春明回国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教授法理学和比较法等课程。


在法大的众多教师中,程比较“出位”的是不羁的穿衣风格,不止一位学生提到他的那条红色花格裤。有一次接受采访,头戴鸭舌帽、腿上套着一条皮裤的程春明对记者说:“我喜欢着一条漂亮的领带让法大增色添彩!”


曾经的一篇新闻报道描述,程春明从没把传统式样的行为看得很重,而是将自由、宽容的气氛带进了法大的课堂,不过更多的是严格要求自己。“在我们聪明的法大学生面前,任何一位不思进取的老师随时随地都可能感到自己的知识不足,我也有此感悟。所以呀,我现在正在拼命充电,以不辜负我法大学生的聪明和睿智。”


曾为大四女生作诗


或许由于程春明鲜明的性格,让他在学校里很有学生缘。一位曾采访过他的记者说,在法大学生的博客上看到这样的帖子,“昨天在主楼看到他了……”这个“他”指的就是“程老师”。


程春明曾管大四女生们都叫“丫头”,还写了一首诗送给即将告别“白衣飘飘的年代”的她们——“六月里的梧桐枝中/有一只孤独的布谷鸟/头顶着烈阳/期待着秋日的辉煌/六月的校园中/有一群待估的骄女/头戴着学士帽/盼生活一份轻松/六月的思念中/有一位旷世的天使/匆忙中莞尔一笑/留给我两份憬憧/六月的一切中/有一个硕大的问号/永恒的追寻/不正是一场春梦”。


以上内容根据中国政法大学网站和《法制日报》整理
吾牵友肠人情暖,心系宇宙天地宽!QQ:22427993
MSN:xrj5@hotmail.com
Email:postmaster@astronomy.com.cn
愿结交天下朋友,欢迎随时联系我。
lumeng 发表于 2008-10-30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电信互联网数据中心
是啊,挺惨…但那教授也太浪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idao 发表于 2008-10-30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北省秦皇岛市 联通
唉!大学四年没有培养起一点人文精神,还如同野兽般蒙昧。现在大学生的质量真是不堪啊!

看看林徽因的故事,浪漫和丰富,这个凶手如同瘪三般凶残和苍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牡丹江阿坤 发表于 2008-10-30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牡丹江阿坤 发表于 2008-10-30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meteorobs 发表于 2008-10-31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联通

中国学者反思当前家庭与学校教育

记者: 陈苏 香港
2008年10月30日
  


中国政法大学一名教授日前被本校一名学生用菜刀砍死。这是10月份一个月内中国发生的第三起学生杀害老师的事件。有政法大学学者认为,现在到了反思家庭与学校教育方式的时候了。

43岁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程春明10月28日晚间在昌平区校园教室内,正准备上课时,该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一名付姓学生冲进教室,用菜刀砍伤程教授右脖颈,程春明不治身亡。

中国政法大学10月2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事件的发生“深感震惊”,正在调查疑凶犯动机。据中国政法大学的“知情人”在网上讨论区说,付姓学生不满留法教授程春明与其女友关系暧昧,蓄意报复,但这种说法没有得到校方的证实。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学教授杨帆今年初为阻止一名女学生在授课期间随意出入教室与这名学生发生冲突,爆出的所谓“杨帆门”事件,一度成为媒体焦点。杨帆教授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程春明教授被杀案并不说明中国政法大学有什么特殊问题,所凸显的问题也不是政法大学一个学校的问题。他说,程春明教授被杀案所凸显的问题是,目前在校学生的成长过程正处中国30年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对他们的道德法制教育显然出现了缺失。

他说:“他们是在14岁和18岁期间正好在行为规范形成的时期,结果正好是中国规范最弱的时期,大家都忙着发财,教育产业化,商品化,造成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跟不上。”

*充满暴戾之气*

杨帆说,这批被称为手机族的孩子通过手机、电脑进入虚拟世界,一些孩子成年后还是分不清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把虚拟世界的无规则、不负责、与暴力带到现实世界中来。

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任教的滕彪认为,虽然程春明教授被杀案是一起偶然事件,但也显示出中国社会充满暴戾之气的现象。

他对美国之音讲述其原因时说:“为了一件小事情就动手伤人、甚至杀人,可能也是目前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病症的一个反映。很多问题通过法律的渠道,通过和平沟通的渠道得不到解决。我想这也是一个深层因素吧。”

中国政法大学程春明教授被杀案是中国10月份里发生的第三起教师被学生杀害的案件。10月4日,山西省朔州市二中23岁的新老师郝旭东到晚自习教室巡视,当他走过一名16岁的李姓学生时,这名学生突然跳起,用弹簧刀扎死了郝旭东。据信刚刚到该校教书一个月的郝旭东与李姓学生没有个人恩怨。警方在李姓学生宿舍里找到一页死亡日记,称对生活失去信心,认为自己的人生毁在老师的手里,并说希望用杀老师的方式“可以唤醒人们对学生的态度...让教育业可以改变。”

*受不得一点挫折*

时隔不到20天,10月21日,浙江省缙云县盘溪中学31岁潘伟仙被她的一名16岁丁姓学生杀害。其原因是,潘伟仙老师发现丁姓学生经常请假上网,决定与他一起去他的外公家家访。在路上,潘伟仙被丁姓学生推下山崖后,用绳子勒死。

滕彪律师说,一个月出现三起学生杀害老师的事件,说明现在到了对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的时候了。他说,在中国独生子女占多数,一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受不得一点挫折,遇到失败和逆境就想用极端手段解决。此外,他认为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失去了方向。

他说:“各种教育机构都太急功近利,整个社会的空气也不太正常,就觉得谁当官,谁有钱就是成功的标志,整个教育好象都是朝着这个方向来努力。这实际上忽略了最重要,更根本的东西,比如说对他人的关爱,内心的健康和幸福感。这是长期被忽略的东西,这恰恰是对一个人的幸福、对一个社会的和平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据中国卫生部10月份披露的一份统计,在大约3.4亿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当中,至少有3千万患有各类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疾病,也就是有近三成的中国未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疾病。越来越严重的未成年人心理障碍疾病问题被视为还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qliu 发表于 2008-10-31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省青岛市 联通IDC机房
逝者已矣,生者自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mile123 发表于 2008-11-2 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弗吉尼亚州劳登县阿什本地区Verizon Online有限公司
原帖由 lidao 于 2008-10-30 08:51 发表
... 这个凶手如同瘪三般凶残和苍白!  

说的好.

这学生思维上是个龌龊苍白的瘪三, 行动上是个凶残的凶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zheng123 发表于 2008-11-2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杨浦区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meteorobs 发表于 2008-11-4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联通

“弑师”悲剧:问题须反思,舆论须节制

( 2008-11-03 13:08:2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3版  


■日阅谭

    上个月3起学生弑师案接连发生。这是悲剧,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无论对教育还是对社会。

    教育牵涉千家万户,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件的看法。舆论持续关注至今,角度不同已将问题深化,观点各异争论还未停止。教育问题当然需要检讨并革新,整个社会也要深思,毕竟教育不是绝缘体,媒体也需避免过度解读,从而“复杂”了真问题。

真相需要公布

    10月28日晚,中国政法大学一名男生将一名上课的教授砍死。次日上午,学校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并辟谣“情杀”传闻。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副校长马怀德强调“在案件没有调查清楚前,不应轻易做出任何结论,各种猜测都可能是片面的”。

    当然,任何的讨论都要建立在事件真相的基础上。“情杀”与否当然不能妄论,即使“情杀”是真,学生也不能挥刀向师,事已至此应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一点无疑。

    中国政法大学校友杰文津在《新京报》上发表文章认为,悲剧发生至今,在场的学生惊魂未定、社会大众一头雾水,种种传言四起。当务之急是还原事情的真相。《新闻晨报》的评论也认为,一方面真相迟迟没有公布,另一方面,部分民意由于得不到真相,动辄越过理性边界,毫无原则地支持暴力。二者其实都是一种“暴力思维”。

教育短板确须反思

    撇开“情杀”争议,“弑师”事件到底揭示哪些教育短板?

    教育专家孙云晓接受央视《新闻1+1》栏目采访时认为,这是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缺失,“表面上看我们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实际上现在校园里的心理健康的防线很脆弱”。白岩松当初上大学的体会是,“大四就应该作为一个‘高危’人群来重点关注”。他认为事件和这几年扩招有关系,学生多了就业难度加大,而且学校里学生多老师少,“很多管理变成粗线条的管”。

    10月4日,山西朔州二中一名23岁的年轻教师倒在自己16岁学生的刀下;10月21日,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一名31岁的女教师,在做家访时被自己的学生掐死。

    两起事件引起教育的“惩戒之争”。《南方都市报》引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名言:“适当的惩罚,不仅是教育者的权利,也是教育者的义务”。报纸将网络意见综合后的结论是,赏识与惩戒是教育的两翼,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孙云晓认为,师生关系是不是融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有的时候好的师生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本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的观点是,我们的教育不缺惩戒而是缺爱,师生关系正趋功利化。

    小到师生关系大到教育方针,媒体关注面很广泛。《中国青年报》的评论分析认为,个体意识的强化对以往的教育形态形成挑战。表现在学校里边,自然就是学生越来越不好管、不服管。教育忽略了根本内容——“人的教育”。

教育之“病”根在社会

    大学校园虽然被称为象牙塔,但正在受到社会上的不良习气的侵袭,那份安静与纯洁正在一点点地减少。社会也该反思需要承担的职责。

    《新京报》的社论认为,社会转型期的疼痛有些漫长,难免有人一直处在迷惘和混乱之中,弥漫出一股挥之不去的暴戾之气。

    时评家熊培云认为,不要过分苛责教师没有教好他们的学生。毕竟,公民教育并非校园所能独立完成。在此,且不说在不远的历史上曾经有人否认人性的存在,直至今天,如果你打开电视,不用换台,用不了五分钟,你一定可以听到有关“报仇”的台词(朔州弑师者就在说,“我恨老师,更恨学校、国家、社会……我要发泄,我要复仇,我要杀老师”);接通网络,更不乏“非正常死亡”的新闻。

舆论解读要有节制

    政法大学今年的事真不少,先是年初的杨帆门事件,之后又是10月的抄袭门事件,之后不久,又出现伤害案件。针对政法大学“弑师”案,媒体是否存在过度解读。

    网络媒体对事件演化过程的描述中,法大学生自身的感受值得我们重视。年初的杨帆事件,当时很多学生对媒体极其失望和怀疑,对于媒体的公信力失去信心,因为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到了媒体上就变了一个样,很多学生都觉得媒体实在很不负责任,甚至主张封锁消息,或者不讨论,以避免谣言流传,被媒体歪曲报道,损害学生声誉。

    《东方早报》发表在校研究生元晓涛的观点认为,警惕对政法大学“弑师案”的符号化反应。“借公共事件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大概是大众舆论与生俱来的秉性,尤其在民众话语权缺失的时代,更成为一种隐蔽的泄恨方式。他认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潜规则”、“大学生”就是此次政法大学“弑师”案中的符号词汇,而“警察”、“专家”、“公务员”之类的符号亦然。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姜锦铭)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meteorobs 发表于 2008-11-4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联通

政法大学弑师案不可越过真相追求正义

2008-11-1 0:02:59  [稿源:新民网]

发生在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砍死教师案,是这个月发生的第三起“弑师”悲剧。最新消息,法大校方否认被砍教授与嫌凶女友关系暧昧,而这一说法近日在网上不胫而走,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由于警方尚在侦查阶段,外界出现种种猜测自是难免。但在网上,不少人先是将传闻当作事实,然后又以此为依据,得出“砍死活该”的结论。题为“政法大学老师被砍死的正面意义”的一则帖子,典型地反映了这种思维。帖主最后认为,这起事件给校园里那些“披着羊皮的狼”提了一个醒:当你对学生不安好心的时候,请摸摸自己的脖子。还有跟帖更直截了当:色字头上一把刀,而且是菜刀。
  
  这种说法当然经不起推敲。既然“情杀”与否还是没谱儿的事情,哪来那么多推论?把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强行戴在死者头上,太不负责任了吧。退一步讲,就算这种说法成立,就能够赞同那个大学生冲进教室砍人?这算什么逻辑!或许,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如今已经高度进化。时有耳闻,围观者对跳楼自杀者高喊“怎么还不跳啊”——网上那些对砍人者叫好的,大概也是如此这般。
  
  同样道理,法大校方这时候出来澄清谣言,也值得商榷。事情真相如何,警方还在办案,法大是率先获得内幕呢,还是为了稳定人心、一厢情愿地进行辟谣?如果是前者,那该让警方出面说明;后者的话,效果恐怕只会适得其反。法大这么一弄,不小心把自己送进尴尬境地。万一警方结论正如外界猜测,法大又该如何自处?
  
  法大校方大概不知道,网上经常有人说“现在我只相信谣言”。为何如此?就在于类似出于某种利益考虑、而非以事实为基础的“辟谣”行为太多了。往往新闻刚曝光,不管真实情况如何,一些官员和government部门首先想到的不是寻找和公开真相,而是先否认了再说。结果呢,真相大白之后,government形象受损,公众对government部门信任度下降。
  
  在一个法治社会,government不能牺牲正义来掩盖真相,民众也不可越过真相追求正义。就法大弑师案而言,事件本身并不复杂。无论从孤立个案来看也好,着眼于校园暴力的整体背景及其社会影响也罢,均应立足于事实真相。而砍人者不管理由再充分、再值得同情,都不能改变其触犯法律的事实,他也必须为此接受惩罚。这是一个理性社会应有的基本共识。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个别government官员和部门有时为了一己利益,刻意遮蔽真相;另一方面,部分民意由于得不到真相,动辄越过理性边界,毫无原则地支持暴力。二者其实都是一种“暴力思维”,再往前走一步,便是“以暴易暴”的悬崖边沿。从马加爵案——或许更早开始,这股不理性情绪就逐渐蔓延,正义与邪恶的藩篱也渐渐松垮……
  
  因此,此案的关键并不在于一时流言四起,而在于真相公开。真相大白,谣言自会消散,是非自有公论,正义才得以伸张。无论哪个国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任何行业,都会有害群之马。为魔鬼插上天使翅膀,或者给天使戴上魔鬼面具,魔鬼依然还是魔鬼,天使的美丽也不会因而减色。让真相作出正义裁决吧,这是社会理性回归的一个起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