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取决于使用的数码相机。是普通的数码、单反数码、还是专门天文摄影的数码?
普通数码噪点大些,而单反数码就小得多,ISO400时几乎看不出来,天文专用的就更不用说了
2、与温度或者与季节有关。噪点主要是热噪声,温度越高、噪点就越明显,冬天零下10度一下,普通数码ISO400下噪点也很不明显
3、与是否进行后期处理有关。现在一些软件比如Neatimge,可以接收特定暗曝光的原始文件进行分析,可以在几乎不降低照片细节的情况下明显消除噪音,以至于无忌的用4500拍摄微距著名的JFSUN用过以后,宣布可以在以后的拍摄中放心大胆的使用ISO400了。这个Neatimage我一直在用(Pro 2.0版)。以前我也不相信这类软件,总感觉这类软件会在降低噪音的同时会牺牲清晰度,那还不如保留有噪音的原图呢。但用上了后才发现真是不错。在google里搜索一下就知道其用户群及其评价了。
有关亮度太小而引起的光子数目有限的问题,这的确会引起噪音,但这要在亮度弱得多得场合才会发生,普通CCD在高ISO下的噪音基本上都是热噪音。另一方面,这个噪音对于胶片或者CCD都是一样的,谁也不能幸免。相反,高级CCD所固有的全光谱高效率的响应以及快要接近理论极限的光量子效率,与胶片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反差。当然,胶片由于造价和方便性,有他的优势。 Neatimage处理效果(局部)
随便找的:http://luminous-landscape.com/reviews/software/neatimage.shtml
http://luminous-landscape.com/images9/dawn-unfiltered.jpghttp://luminous-landscape.com/images9/dawn-filtered.jpg systi 可能你对数码相机的了解还不全面。对天文了解也不够全面。
1、对于噪点的形成。形成噪点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不是是CCD(你说LCD?)不稳定,而是由于温度比较高导致电路内电子漂移形成的热噪点。这种噪点在一定条件下(降温)是可以大量减少的。请看本论坛qhyphoto先生的作品http://qhy.lamost.org 设计最大曝光时间为3600秒。里面也有一些长时间曝光的样图。
2、对于长时间曝光无论是胶片还是CCD都是叠加,CCD对光子也是累加计数的。
3、目前FC对DC的最大优势就是分辩率,但对于天文来说成像终端的分辩率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天空条件的好坏(视宁度和透明度)。只要在地面上,没有天文台级的处理手段(通过在目标和背景之间反复切换,对比减少空气影响。)我们是不可能达到1角秒以上的分辩率的。在这样的条件下,终端分辩率再高也没有意义。也就是说,胶片对于CCD的最大优势没有了。这些天文知识你还不太了解吧?
4、如果摩尔定律不变的话,DC全面超越FD也就是十多年的事。银盐技术已经走到了尽头,而CCD技术或更新的技术才刚开始。举个例子,火车刚发明的时候总有人用马车来跟火车比速度,但现在……
5、目前最好的天文照片全部来自于电子设备(HST)。
感觉语言上有点不太友好,请不要介意(主要是问题本身太尖锐了)只。针对问题不针对人。也感谢您的意见,大家可以参考您的意见。比如说有的品牌相机开降噪后ISO800和ISO100差不多(减少曝光时间后)。我用的相机ISO800明显比ISO100差(减少时间也不行)。但对于TIFF格式,本人实在看不出与JEPG有什么区别。 TIFF与JPEG在暗背景下确实损失严重!跟它的压缩有很大关系。背景越是黑暗一片,兆数也越小。
的确
我个人认为ccd得到广泛应用的理由一个是实时性,一个是长期成本较低和方便.比如专业领域用ccd来对面状天体进行多点测光非常方便,比过去用光电倍增管快得多.ccd的缺点就是本底噪音和不均匀度很难克服.专业观测这可以用一个参考拍摄来确定一个特定ccd器件的不均匀度并把它记录在一个数据库中,以便实际观测中用来做测光矫正,然而ccd的长期稳定性也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论证.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这些问题在业余观测中都不重要.业余天文摄影的主要目的是观赏而不是分析(个人认为).在眼睛能够容忍的范围之内,数码相机的确方便,不妨说业余天体摄影的火爆是数码相机催生的.而即便是很普通的数码相机,也能在星空拍摄中发挥作用.效果如何就看使用者的熟练程度和技巧了.至于胶片和天文干板,首先是对焦和曝光更难掌握,其次前者质量良莠不齐,后者造价高而且冲印不便,个人使用肯定诸多顾虑.
长时间曝光问题:我看业余条件下不必考虑,爱好者手中的镜子其赤道仪精度都很低,再加上极轴误差跟踪会更差.而且爱好者能拥有的天空条件也严重限制了曝光时间.
景深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主要存在于低档产品,中高档产品不存在这个问题.我用过富士s1\s1pro\s2相机(配腾龙28/300和尼康28/200、50、85定焦镜头),没有发现景深和胶卷机背有差别。家用的一台柯达dc290使用固定的38/115镜头,光圈f/3 和f/4.7,
都没有广泛传说的景深问题.从理论上说也不存在该问题,景深是镜头决定的,而且在天文摄影中毫无意义.天文观测中只考虑集光力而从不考虑景深. 对于光谱版主的意见大部分我赞同但也有不同意见。
下面结合版主的意见把我的意见写出来。
1、我前面说了,镜子的分辩率不够2000万像素和300万像素是一样的。整体误差决定于误差最大的一个环节。
2、一台单反FD的价格可以买到不只一台用于天文的CCD。我说的CCD是本论坛上qhyphoto先生自制的那种类型。300万像素,设计最大曝光时间为3600秒,可以邮购。同意光谱的说法目前我们的赤道仪精度都很低。一小时以上的跟踪没有必要。
3、景深是由于胶片的面积与CCD的不同造成的,目前家用级CCD最大的为2/3英吋。也就是对角线才1.1厘米135胶片有多大,大家都清楚。(差不多大了四倍)120胶片就不用说了。
要在CCD上得到与胶片上相同的视场就必须使物体在CCD上成的像比较小,要得到小的像就必须减小像距。根据公式1/U+1/V=1/F减小像距就必须减小镜头的焦距。当焦距减少以后,物距对像距的影响就小了。这样自然景深就小了。
举例:设点A距相机光心1米,点B距相机光心2米。设使用DC的焦距为10MM则使用FD的焦距约为40MM(这样是为了看到相同大小的东西)根据公式分别算出A物体的像距为10.101010MM和4.166667MM(原来相差4倍,现在相差4.125倍了!)。B物体的像距为10.050251MM和4.081632MM。在DC上AB两点的像距差为0.050759,在FC上两点像距差为0.850340。相差了0.850340÷0.050759=16.75倍。胶片和CCD长度相差4倍但FC上形成的像焦距间相差了16.75倍。这就是形成大景深的原因了。如果你用过120相机你就知道什么是大景深了。
对于光谱版主,你用的不是家用相机,你的单反面积应该与胶片是相同的(没查过资料),所以你看不出景深的差异。大面积CCD当然是高档货,但你用高档低档来解释我不赞同。
4、光谱版主的景深问题“在天文摄影中毫无意义.天文观测中只考虑集光力而从不考虑景深.”也是我的意见。
5、目前最好的天文照片全部来自于电子设备(HST)。您知道括号里面HST是什么意思吗?是哈勃望远镜。我们最好的照片都来自哈勃的电子设备。哈勃刚换了新的相机,我们将得到更加好的照片。
其实大家意见大部分是一致的,不同意见只是少部分,感谢您提醒大家注意的问题。在使用DC时这些问题的确应该注意。
TO:周熠君
我真的看不出TIFF与JEPG的区别。JEPG只是去掉了肉眼看不出的细节。压缩是很大,但大都是肉眼看不出的,另外JEPG的压缩分很多压缩比率,压缩比率大的话才会看出区别。相机出来的一般都不会损失肉眼看得出的部分。下面是第一张今天用望远镜拍的。曝光时间10秒203F1100镜子40MM80度目镜后拍摄。第二张是同时产生的TIFF文件(太大了,裁掉一大部分,剩下的是右下角部分。)请指出有何区别。
具体参数图片内部带有。 第二张 感谢wlbx的分析,我的确忽略了ccd面积的影响(也就是镜头尺寸的影响).
对于tiff\bmp和jpeg: jpeg确实是有损压缩.在做图像细致编辑(单像素级)的时候差别明显.平时观看能发觉jpeg画面中对比强烈的边缘有很多错误像素(色彩和亮度失真的像素)显得生硬和不自然,色彩和明暗柔和过渡之处减少了层次,高压缩比时甚至能看出色块马赛克.
这些在人像摄影中都是不允许的.不过在天文摄影中似乎很少有人对图像进行单像素分析.换个方式说,日常生活中的摄影,镜头指向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很容易看出毛病,天文摄影中底片上留下的未知多于已知,眼睛就没有挑剔的资格. 说真的,到目前为止,在坛上还没见到比香港同好用toucam拍的火星更好的火星胶片。
不知道香港同好有没有用胶片拍的火星?
或者各位可否贴出比较好的用胶片拍的火星照片。 你的意思是杀鸡焉用牛刀?但目前坛上还真的没有比toucam好的用胶片拍的火星。
我觉得兄台像是从摄影转过来的,有些观点对于天文摄影来说不是很适合。你可以看看香港同好像eric、newcanon、bug等拍的照片,还有加拿大的C.K.用ccd拍的深空天体,感受一下用ccd拍的如何。当然他们的器材比我们要好,但也说明业余级别的器材也可以达到的水平。
像叠加之类的软方法,其实还是很有用的,能够在现有的器材上获得更好的效果,何乐而不为。不是个个都有钱升级硬件的。
请恕我说话有点直,我也不是说ccd一定比胶片好,只是各有各的优势,要用好各自的优势可不是小儿科的问题。我想兄台必定是摄影高手吧,希望兄台也能成为用胶片的天文摄影高手,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佳作。 iso 是什么意思, 是快門 速度?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在摄影上,ISO是胶片灵敏度的一种衡量标准,一般胶卷是ISO100的,此时在阳光下一般用f/16的光圈和1/125的快门,但在室内拍摄很可能要用到f/2的光圈1/30的快门。如果嫌灵敏度不够高,可以用高ISO的比如ISO400甚至更高,这样就可以把1/30的快门提高到1/125,但会有噪音大的弊病。对于CCD来讲,也有一个等效ISO设置的问题,高的ISO同样灵敏度高、噪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