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LAN
发表于 2004-9-24 00:24
不错, 从照度上讲, 小光阑确实抵消了一部分主镜的聚光力, 但主镜口径的分辩率不会因为光阑大小而改变. MN56 副镜遮挡23%, 是针对目视优化, 因为人眼对亮度的感知是对数关系, 所以用百分比表达的亮度衰减夸大了人眼实际能感觉到的亮度变化, 用于CCD就要困难些, 因为CCD的输出对亮度是线性的.
denebman
发表于 2004-9-24 09:03
请问100%的照度范围是如何定义的?
denebman
发表于 2004-9-24 09:19
这里引用一些卢保罗老师的精彩论述:
“马克苏托夫-牛顿镜确实和经典的马克苏托夫折反镜类似,改正板在主镜焦点附近,所以马克苏托夫牛顿镜质量极好,甚至比APO 镜还好。而马-卡远比施卡象质好。但同样口径的施-卡比较轻也便宜。注意经典马-卡象质不如三片的RUMAK。 ”
不过还是有些看不懂
wzc
发表于 2004-9-24 09:22
视场内的像点是通过全口径成像,全尺寸物镜通光面积被利用。严格来讲即使排除副镜和光栏的因素,也会因光线入射角度的影响,而使非平行主轴入射的光线不是100%的照度,因为天望的光线入射角很窄,这个值非常非常之小,可以忽略不计。
ASTROLAN
发表于 2004-9-24 15:26
最初由 denebman 发表
请问100%的照度范围是如何定义的?
画个图最清楚。
jhhuang
发表于 2005-1-1 21:30
!!!!!
小蔡
发表于 2005-5-26 13:33
up!
Mikhail
发表于 2005-5-26 15:16
老帖逢新春!
高手们还要深入?
denebman
发表于 2005-5-26 15:40
其实我对MN还是有一定保留的, 因为不便宜.......
如果口径, 精度, 和遮挡都一样, MN和牛顿在轴上的性能应该是一样的.所以说行星观测性能应该是不相上下的. 如果追求偏轴特性, MN是要好一些的. 但是几乎所有市场上的MN都以追求超小副镜遮挡为目标(15%左右), 造成副镜过小, 大视野照度不均匀,并不适合大范围的天体摄影. 所以说设计上的逻辑有些矛盾, 好象主要是迎合爱好者的一些偏见(好).
因为如果是为了行星观测, 就没有必要花数倍价钱买MN, 而得到一样的性能. 而且马氏改正镜非常厚, 对于大口径的镜子会大幅度增加系统的重量和热平衡时间, 降低望远镜的可用性.
如果是为了深空的目视观测, 最大口径的MN都远远太小, 远远太贵, 远远太重......
如果是为了深空的照相观测, 就应该设计比较大的副镜才有实用价值.
一点谬论, 望大家指正
过马路,
http://planets.lamost.org
我认为该主题的精华在这里.
denebman
发表于 2005-5-26 15:41
商品牛顿镜的主要问题还是粗制滥造的居多, 主镜精度不够, 给人造成一种牛顿镜像质不好的印象.
至于眼视看到的牛顿镜慧差, 很多情况下是观测者目镜自身的散光造成的, 不能一概认为是主镜的问题, 在快速牛顿镜上普通目镜带来的星点变形比主镜慧差来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