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nnyds401
发表于 2004-7-14 13:42
新疆高兴
发表于 2004-7-14 14:18
请教楼主,这句话——“也有卡镜的偏轴特性”没看懂。
ASTROLAN
发表于 2004-7-14 16:51
卡镜指施卡, 马卡. 偏轴特性指彗差. 马牛的主镜是球面, 靠MAKSUTOV矫正镜压制球差, 经过矫正后的残余像差比相同焦比的牛反的彗差小得多, 所以其偏轴特性类似马卡.
过马路
发表于 2004-7-15 06:06
其实我对MN还是有一定保留的, 因为不便宜.......
如果口径, 精度, 和遮挡都一样, MN和牛顿在轴上的性能应该是一样的.所以说行星观测性能应该是不相上下的. 如果追求偏轴特性, MN是要好一些的. 但是几乎所有市场上的MN都以追求超小副镜遮挡为目标(15%左右), 造成副镜过小, 大视野照度不均匀,并不适合大范围的天体摄影. 所以说设计上的逻辑有些矛盾, 好象主要是迎合爱好者的一些偏见(好).
因为如果是为了行星观测, 就没有必要花数倍价钱买MN, 而得到一样的性能. 而且马氏改正镜非常厚, 对于大口径的镜子会大幅度增加系统的重量和热平衡时间, 降低望远镜的可用性.
如果是为了深空的目视观测, 最大口径的MN都远远太小, 远远太贵, 远远太重......
如果是为了深空的照相观测, 就应该设计比较大的副镜才有实用价值.
一点谬论, 望大家指正
过马路,
http://planets.lamost.org
ASTROLAN
发表于 2004-7-15 16:18
有道理, 但是:)
望远镜设计本身就是矛盾,折衷, 优化. 反射镜的副镜大小同样, 大适合摄影, 小适合目视, 本身就是矛盾, 从这点看, MN主要还是侧重目视优化, 小付镜在摄影时会使整个幅面变暗, 照度不均应该只是在校准出错时才出现, 和付镜大小无关! MN口径大后不如同口径牛反便宜, 实用, 这是事实, 但MN的设计是以APO的光学性能为准而不是牛反, 和牛反比, 其它镜子都贵, 另外, 快速牛反真正的清晰视角小得可怜, 即使是行星目视也必须一直把目标放在正中, 稍微一偏就有彗差, 解决办法无非两个, 1. 降低主镜速度, 2. 加改正镜, 而改正镜可加在物端, 也可加在目端. MN就是加在物端, 其设计好象是顺理成章的, 当然, MN也不是啥神秘武器, 以前一位网友说过, MN是 POOR MAN'S APO, 不无道理.
过马路
发表于 2004-7-15 21:01
呵呵,好!继续讨论
照度不均和付镜大小是直接相关的。副镜小(但是不是过小),只有中间是100%亮度的,而周边光有损失,副镜越大就100%照度的范围越大
一般看到的MN都是F6的,而F6的牛反可用视角并不小,不需要改正镜。以一个8寸MN的价钱,可以买(造)一个16寸F7的镜子了,不论行星,深空,还是摄影性能都远远高出一截,可以和14寸APO一拼。其实出个8寸F8牛顿镜就把MN86打败了:),重量还轻些
ASTROLAN
发表于 2004-7-15 21:45
关于照度, 我是这么看的, 副镜是反射镜的FIELD STOP, 相当于摄影镜头里的光圈, 小光圈会造成照度不均? 好象不太合理. 但不知是否想错了.
如果用INTES MICRO 的 8寸MN的价钱算帐确实感觉不值得, 那价钱里水份很足:), 而且买镜子和做镜子不好比, 你把自己做镜子的时间和心血打入成本了吗?:) 你不会把那个16寸F7的镜子以零件成本价卖出去吧, :) 8寸F/8牛反的偏轴特性和8吋MN F/6的偏轴特性没比过, 但F/6的视角和清晰视角肯定都比F/8大. MN没有付镜支架也是优势之一, 谁打败谁很难说. 不过有一点我同意, 口径越大, 物端的改正镜就越不实际, 尤其是MAKSOTOV, 在业余范围内, 大口径还是牛反比较合适, MN和马卡一样, 口径一大就比牛反贵不少, 这也是事实. 但还是比APO便宜.
过马路
发表于 2004-7-16 07:11
这个光圈可是装在胶片旁边的, 正好把胶片的四角挡住了(或部分挡住了). .....
刚注意到MN86的副镜折叠是20%, 非常合理的设计, 兼顾了观测和摄影. 而不象较小的那些MN. 实用性非常好!
不太明白为什么把MN和APO进行比较. APO的像质只是其中一个优点. 而一个成熟的爱好者买APO主要是因为:
在有放心光学质量的前提下:
很大的成像圈;
基本免维护;
寿命长;
外表美观;
携带方便(6寸以下的);
保值;(这点最重要, 不想要的时候还能把钱拿回来.......等于白玩:))
受大气扰动影响比较小(无副镜);
热平衡较快;
通光量接近100%;
无副镜遮挡带来的白天最佳的低倍观测效果;
..................
其他各种设计的望远镜基本都可能达到接近APO的光学质量, 却不能同时获得APO的其他优点. 所以APO虽然昂贵, 却总有市场. MN的销售商鼓吹可以取代APO而不提APO的其他优点只是一种市场行为. 因为我也可以说2000RMB的国产8寸牛顿镜可以把4寸APO打的找不到北, 所以买APO的都是傻瓜........当然是完全不对的
过马路
http://planets.lamost.org
agong
发表于 2004-7-16 09:35
好贴, 学了不少东西, 两位继续讨论。
我的4寸APO打算一直用下去了, 直到我有米上20寸RC为止, 也许要等到退休,呵。
过马路
发表于 2004-7-16 09:41
FSQ 很牛了!很多深空摄影爱好者的梦想呢!
20寸RC得有固定天文台才有实际意义
agong
发表于 2004-7-16 09:58
对, 这个“米”就是要包括固定天文台的费用, 否则没法上20寸的。 其实对我来说现在有个固定拍摄地点比一个大镜子更重要, 如果找到的话我也许可以成倍的出作品, 现在这种跑来跑去状态真是考验人的体力和意志啊。。。
过马路
发表于 2004-7-16 10:02
是啊,很多深空摄影高手都是一边睡觉一边工作的
一觉醒来,片子也拍好了,白天处理处理就行了。:)
agong
发表于 2004-7-16 10:13
非常羡慕他们, 现在拍星最大的障碍就是地点问题了。。。 好像很多美国爱好者都建造一种滑顶式简易天文台, 用木头搭就可以, 造价应该很便宜, 我要是能找到地方也考虑造一个, 放FSQ是足够了。
过马路
发表于 2004-7-16 11:07
查到一些MN56的一些资料,吓了一跳:
clear aperature 127 mm
focal length 762 mm
f-ratio F/6
diameter secondary 30 mm
central obstruction 23.6 %
tube diameter 162 mm
tube length 720 mm
tube weight 5.5 kg ( 12 lbs.)
quick relay finder bracket for 50 mm finder
meniscus corrector multicoated
optical quality 1/6 wavefront p.t.v. or better
reflectitivity of mirrors 95 %
100 % illuminated field 0.25 mm diameter
photographic field 13.5 mm diameter
illumination at edge of photographic field 68 %
spotdiameter at edge of photographic field 11 micron
100%照度的直径只有0.25mm!
直径13.5mm的地方只有68%的亮度
这个性能甚至连目视都难说符合要求!
ASTROLAN
发表于 2004-7-16 17:12
最初由 过马路 发表
这个光圈可是装在胶片旁边的, 正好把胶片的四角挡住了(或部分挡住了). .....
刚注意到MN86的副镜折叠是20%, 非常合理的设计, 兼顾了观测和摄影. 而不象较小的那些MN. 实用性非常好!
不太明白为什么把MN和APO?...
相机镜头的光圈(IRIS)都是在镜头中间, 怎么跑到胶片旁边旁边了? 关于照度还是没搞明白, 摄影时把光圈调到最小会中心亮, 边缘暗?
APO的优点是不可否认的, 这也是人们拿其它镜子和APO比较的原因, 但比也只是比成像性能. 并不是说其它因素不重要, 不能比, 一比又比不完了:)
ASTROLAN
发表于 2004-7-16 17:22
最初由 过马路 发表
查到一些MN56的一些资料,吓了一跳:
clear aperature 127 mm
focal length 762 mm
f-ratio F/6
diameter secondary 30 mm
central obstruction 23.6 %
tube diameter 162 mm
tube length 720 mm
t...
100%照度的直径只有0.25mm!
直径13.5mm的地方只有68%的亮度
这个性能甚至连目视都难说符合要求!
亲眼看一看还能吓你一跳:)
100%照度的直径应该有多少? 资料的URL? 让俺也看个明白.
ASTROLAN
发表于 2004-7-16 19:09
GOOGLE 就是好, 把以上资料打进去出来的第一条就是;
http://www.brayimaging.co.uk/Astro/TechSpecs/telescopes/IM-MN.html
MN56 的 central obstruction 是 23.6 % 而不是"15%左右"...
过马路
发表于 2004-7-16 19:24
http://www.apm-telescopes.de/englisch/index.htm
是啊, 我前面提到了,
我认为100%照度的部分应该至少有10mm左右,全视场(42mm直径)边缘的照度应该不低于70%才可以说适合目视....照相的要求还要高
0。25mm100%照度意味着观测目标必须足够小,而且绝对在视场中央才有全口径的亮度,其他所有地方都只用到了部分的口径。对於一个16mm焦距的PL来说,视场的边缘只用了68%的主镜,也就是暗了快一个星等;而如果是更长焦距的目镜就更不可想象了。。。。
ASTROLAN
发表于 2004-7-16 19:54
GOOGLE还是好, 以下一贴回答了 What is illuminated field?
http://astro.umsystem.edu/atm/ARCHIVES/AUG97/msg00542.html
引用其中一段虽然不是很懂, "Minimum diagonal size depends on your goals (2" or 1 1/4" focuser, desired size of 100% illumination of field, or max permissable
dropoff at a certain off axis distance, visual of photographic use)
but should have at least a small (0.1"?) central area giving 100%
illumination."
0.1吋= 2.54毫米!, 怎么这么小? 而根据RUTTEN的数据, 用底片摄影时, 图象四角的照度衰减到30- 40%都可以接受, 而目视需要10毫米直径的100%照度.
其实, 照度不均的问题是暗角问题, 这里有解释, http://www.mailbag.com/users/ragreiner/vignetting.html, 但不懂为啥在折射镜里不提此事, 应该也同样存在照度不均的问题啊? 折射镜设计高手呢?
过马路
发表于 2004-7-16 23:47
Try this,
http://www.catseyecollimation.com/designie5.html
maybe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