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nghan 发表于 2013-5-16 14:54

WASP-17b (右)和木星(左)的体积比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8/Exoplanet_Comparison_WASP-17_b.png/200px-Exoplanet_Comparison_WASP-17_b.png
---这颗巨无霸行星距离我们有1000光年远,半长轴只有0.05个AU,离心率也只有0.03不到。这颗行星高温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它靠母星太近而且它母星也是一颗F6V型恒星,温度高于我们的太阳。

zenghan 发表于 2013-5-16 14:58

下面又是一颗超短周期酷热行星:
WASP-18b是一颗环绕恒星WASP-18运行的太阳系外行星,位于凤凰座,距离地球约330光年。WASP-18b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其公转周期很短,小于1个地球日。WASP-18b是超广角寻找行星(SuperWASP,Wide Angle Search for Planets)发现的第18颗太阳系外行星。2009年8月27日,WASP-18b的发现者,英国天文学家科埃·赫利尔(Coel Hellier)等人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正式向世界公布他们的发现。WASP-18b的质量是木星的10倍,刚好低于行星和棕矮星的分界线(13倍木星质量),和WASP-18的平均距离为310万公里,约为WASP-18半径的3倍。它围绕WASP-18的公转周期很短,只有0.94145299个地球日。如此近的公转轨道导致在未来100万年内它将会被潮汐作用所摧毁。
-----又是一个走上灭亡之路的短命鬼,看来热木星不少也是这类注定要杯具的倒霉蛋。
WASP-18b(右)和木星比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4/Exoplanet_Comparison_WASP-18_b.png/300px-Exoplanet_Comparison_WASP-18_b.pn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d/Planet_WASP-18_b.png/250px-Planet_WASP-18_b.png
艺术家笔下的WASP-18b与母恒星




zenghan 发表于 2013-5-16 15:00

WASP-1b是一刻环绕着恒星WASP-1的太阳系外行星,距离地球一千的光年,大小跟木星差不多,但是和离母恒星的距离很近,因此被归类于热木星。
木星和WASP-1b的大小比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0/Circle_-_black_simple.svg/144px-Circle_-_black_simple.svg.pn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2/Jupiter.jpg/100px-Jupiter.jpg






zenghan 发表于 2013-5-16 15:02

zenghan 发表于 2013-5-16 15: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WASP-1b是一刻环绕着恒星WASP-1的太阳系外行星,距离地球一千的光年,大小跟木星差不多,但是和离母恒星的 ...

这颗行星距离我们也有1030年左右,母星也是一颗F7V型行星,表面重力很像地球,密度还不到水的百分之四十,看起来比木星密度还小。也是个被高温烤涨的热气球。

zenghan 发表于 2013-5-16 15:06

WASP-2b是一个环绕着WASP-2的太阳系外行星,距离地球500多光年远,位在海豚座。根据观测到它的质量和半径,它应该是一颗与木星组成相似的气体行星,但他与木星不一样的一点是,这跟目前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一样,他离它的母恒星很近,而且表面温度很高,因此天文学家把他归类于热木星。

---这颗行星的母恒星是一颗K1V型的恒星,半长轴只有0.03个AU,表面重力大约是地球的两倍,而温度则比地球高的太多了,可达2200K左右。

zenghan 发表于 2013-5-16 15:21

室女座70,中文名东上将增一,是位于室女座的一颗主序星,该恒星于1996年被发现有行星,其质量约为木星的7.44倍,距离恒星约为0.48天文单位。

该恒星初步计算与太阳距离为29光年,其行星的表面温度约为摄氏80度,因此被认为可能有生命存在。但最近的计算指出它与地球的距离比预期的远,因此其行星各数值需要作出重大修改。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1/70_virginis.jpg/250px-70_virginis.jpg
Celestia软件制作的室女座70图片。
---这颗行星很大,是木星质量的7.5倍左右,半长轴虽然接近0.5个AU,但是离心率很高,高达0.4,温度应该不低,而且母星周围还有一个尘埃盘,也就是类似小行星带的玩意,距离在3.4个AU的样子。前面资料说这颗行星可能存在生命,但是看看现在这个数据,存在生命的希望应该很渺茫了。

zenghan 发表于 2013-5-16 15:24

WASP-3b是位于天琴座环绕着WASP-3的一颗系外行星,距离大约727光年。它是被SuperWASP使用凌日法发现的,随后并经由径向速度的观测证实WASP-3b是一颗行星。这颗行星的质量和半径显示它是一颗气体巨星,组成类似木星的庞然大物。WASP-3b环绕的轨道距离使它成为一颗热木星,并且大气层的温度高达1983K。

在2010年,使用凌日时间变分法发现WASP-3还有一颗行星存在,被命名为WASP-3c 。此一发现提醒了未来的观测者,必须要确认已发现的行星系中有没有第二颗行星的存在。

zenghan 发表于 2013-5-16 15:29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f/WASP-3_b_rv.pdf/page1-275px-WASP-3_b_rv.pdf.jpg
WASP-3因为WASP-3b的存在,造成的径向速度相对于时间的变化。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5/Exoplanet_Comparison_WASP-3_b.png/250px-Exoplanet_Comparison_WASP-3_b.png
WASP-3b和木星的大小比较。

zenghan 发表于 2013-5-16 15:47

WASP-4b是位于凤凰座,距离大约1,000光年的一颗系外行星,这颗环绕着WASP-4的行星是在2007年10月发现的。这颗行星的质量和半径显示它是类似木星的气体巨星 。WASP-4b非常靠近母恒星,因此归类为热木星,使得大气层的温度大约是1650K。

这颗行星是使用SuperWASP专案的照相机在南非发现的。在发现之后,使用WASP-4的径向速度测量出WASP-4b的质量,并且经由凌日法确认这是一颗行星。

zenghan 发表于 2013-5-16 15:51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d/WASP-4_b_rv.pdf/page1-275px-WASP-4_b_rv.pdf.jpg
存在的行星WASP-4 b造成WASP-4的径向速度变化趋势。
----该行星距离我们一千光年上下,长半轴不过0.02AU左右,质量和半径和木星相仿。

zenghan 发表于 2013-5-16 17:41

据说是最古老的行星,不过我存疑,我倒是觉得这颗行星未必是原生的那颗行星,也有可能是超新星爆炸后产生的第二代行星呢?下面是这颗行星的详尽资料:
PSR B1620-26c,是一颗脉冲星行星,也是首个被证实的。它环绕编号PSR B1620-26的脉冲星公转,该天体位于天蝎座,属于球状星团M4的一员,距离地球12,400光年。该行星曾被建议命名为“玛土撒拉”(Methuselah),但由于此名称通常不会用于天文学上,因此不被国际天文联会接受。

该行星环绕一个联星系统公转,其中一颗是中子星,另一颗则是白矮星,质量为太阳的0.34倍。两颗恒星的距离约1AU,它们互相公转的周期约为半年。而行星的质量约为2.5个木星质量,距离恒星约为23 AU,与天王星的日距差不多,其公转周期约为100年。

该天体系统位于球状星团的边缘,而该星团的估计年龄约为127亿年。由于星团中各恒星的年龄相近,而行星是多与恒星一起形成的,因此该行星的年龄也估计有127亿年。它是众多已知的行星中年龄最高的,差不多是地球年龄的三倍,因此曾被提议以圣经中一位长寿老人的名字“玛土撒拉”来命名。

zenghan 发表于 2013-5-16 17:44

与不少太阳系外行星一样,PSR B1620-26c最初是以多普勒偏移的方式侦测,它的公转使地球上观测得的脉冲星自转周期出现改变。1990年代初,一支由贝克(Donald Backer)领导的小组对该现象作出研究,认为脉冲星出现的多普勒偏移,不只是单一颗未知伴星所造成,应该以第三颗天体的存在来解释。几年后,小组已量度出这颗未知的伴星为一颗白矮星,同时也计算出系统中第三颗未知天体的质量,发现其质量根本不足以成为一颗恒星,因此以行星存在来解释之,该结论于1993年由Stephen Thorsett等人宣布。

除了行星的质量得以计算出之外,他们也同时推算白矮星的质量,又根据行星形成的理论,指出该颗白矮星仍然年轻及炽热。这些估计最后得以确认,并于2003年7月10日由Steinn Sigurdsson领导的小组对外宣布,这支小组使用了哈勃望远镜对该白矮星作出观测。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记者会上,他们表示拟把该颗行星命名为“玛土撒拉”。

人们至今仍未知这颗行星的由来,但一般认为它原本是属于白矮星的,不可能属于中子星,因为这颗中子星在经超新星爆发后,恒星大部分物质在短时间内给炸掉,并塌缩为中子星,在这种情况下,行星定不能维持原来的轨道,因此该颗行星是连同所属的白矮星,一起给中子星的引力所掳获。

在太阳所属的银河系内,很少会发生两颗恒星在近距离相遇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在密集的星团内则常会发生。人们认为原来的两个系统分散在在星团中。这颗中子星诞生时为年轻的脉冲星,其脉冲周期以秒计算。在大约100亿年前,这颗中子星与该行星原来的主星近距离相遇,并将之掳获,而中子星原来的伴星可能于这段期间逐步脱离中子星的引力束缚而遁入星团中。至大约五亿年前,这颗被掳获的恒星开始膨胀成红巨星(参閲恒星演化论)。


PSR B1620-26c的演化过程人们相信,在红巨星膨胀期间,它逐步接近并突破了洛希瓣(Roche lobe),使它的外层物质被中子星主星吸走。因为该中子星吸取了其红巨星伴星上的外层物质,使得其质量增加,因而星体本身持续塌缩,自转速度会越来越快,每秒钟动辄可旋转数百次,这些短周期的脉冲星被分为毫秒脉冲星。这颗中子星的脉冲周期短至数毫秒,为连星系统的物质转移提供了有力证据。因为理论上,这么古老的星团中,中子星都应该是旋转极为缓慢的。

这些被吸走的物质又出现了复杂且壮观的效应,其中子星自转速度给加快,又透过角动量的转移,这些物质被加热至能放出X射线的温度,使系统在数亿年间,成为“低质量X射线连星”。

当可吸的红巨星物质全被中子星吸走后,便开始塌缩成为白矮星,两颗恒星相安无事地旋转。现时该系统正缓缓地朝着星团中央的方向迈进,那里的恒星多拥有很大的质量,预计在10亿年内,该系统很大机会将与其他恒星相遇,这种情况大多数会把最轻的天体从系统中逐出,假若真的发生,这颗行星会被逐出M4星团之外,成为在宇宙中流浪的星际行星。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9/The_evolution_of_the_PSR_B1620-26_system.jpg/350px-The_evolution_of_the_PSR_B1620-26_system.jpgPSR B1620-26c的演化过程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4/Artist%27s_impression_of_pulsar_planet_B1620-26c.jpg/300px-Artist%27s_impression_of_pulsar_planet_B1620-26c.jpg画家笔下的 "PSR B1620-26c" 行星想像图

zenghan 发表于 2013-5-16 17:47

zenghan 发表于 2013-5-16 17: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与不少太阳系外行星一样,PSR B1620-26c最初是以多普勒偏移的方式侦测,它的公转使地球上观测得的脉冲星自 ...

这颗行星距离两颗恒星相互旋绕的轨道中心大约是23个AU,即将近40亿公里,接近海王星-太阳间距离。但是这颗行星比海王星大多了,质量有2.5个木星那么大,绕两颗母恒星一圈要100年左右。

zenghan 发表于 2013-5-16 17:51

另外谈谈系外行星的卫星发现方法总结:
虽然天文学家尚未发现任何系外卫星,但是理论上许多系外行星都应该拥有卫星。尽管行星猎人利用都普勒光谱法来发现许多系外行星,但是无法利用这种技术来系外卫星。这是因为行星与卫星造成的恒星光谱的转移,将会以一个点在轨道上的移动,所以无法分辨出行星与卫星。因此天文学家将会用下列几种方式来侦测系外卫星:

凌日时间影响
照相法
凌日法
天体测量法
脉冲星计时法
都普勒光谱法(针对行星使用)
重力微透镜法
凌日时间影响 伦敦大学学院的天文学家大卫·基平在2009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概述天文学家如何观测卫星穿越行星时产生的变化。在后续的研究中,大卫·基平与其他天文学家认为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可以侦测到位于适居带的系外卫星。

照相法要对系外卫星直接拍摄照片是极具挑战性任务,比对系外行星更难,因为卫星的亮度及大小都不及行星。小型的系外卫星更是难以使用这个方法侦测到。

凌日法当系外行星通过主星前面的时候,天文学家可以观测到恒星的光度产生小幅度的下降。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掩星,与行星的半径成正比例变动。如果行星及卫星通过主星的前面,它们都会对于恒星的光度产生影响。当它们通过主星的前面时可能会出现行星-卫星蚀,但这种情况的概率相对较低。

微引力透镜韩国天文学家在2002年建议利用微引力透镜来探测系外行星附近的卫星 。研究人员发现侦测卫星在透镜光度曲线中的信号非常困难,因为信号的来源有限而被严重模糊,而恒星的半径角度过小也造成阻碍。

多普勒光谱法 天文学家已经成功利用多普勒光谱法辨识出几颗系外行星,包括HD 189733 b与HD 209458 b。天文学家侦测到的光谱质量明显比恒星光谱更受到噪声的影响。光谱分辨率及接收到的光谱特征所需要的水平远低于天文学家对于系外行星进行都普勒光谱法所需的水平。

脉冲星计时法 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的天文学家刘易斯、萨基特及Mardling 在2008年提出使用脉冲星计时法来探测脉冲星行星的卫星。作者们运用他们的方法对PSR B1620-26 b进行侦测,并发现一个卫星可以稳定存在的区域,如果卫星的轨道距离行星为行星公转轨道的五十分之一,质量为行星5%以上。

zenghan 发表于 2013-5-16 17:56

我所见过的最为怪异的系外行星系统:
双星际行星系统
蛇夫座162225-240515(Oph 162225-240515),或简称为蛇夫座1622,是第一对发现的星际行星双行星系统。 天文学家利用欧南天文台(ESO)望远镜,发现了一对双行星,其中一颗子星的质量只有7倍木星质量,另一颗较大的子星也只有14倍木星质量 年龄可能只有100万年左右,相距距离则约为240天文单位(约冥王星到太阳的6倍),距离地球约400光年远,位在蛇夫座方向一个恒星诞生区中。

zenghan 发表于 2013-5-16 17:59

一个到处流浪的过客,现在成了银河系众多行星的一员:
HIP 13044b 是一个类似木星的太阳系外行星,围绕著离地球约2000光年的天炉座恒星HIP 13044旋转的,它的发现于2010年11月18日宣布。HIP 13044形成在另一个星系内,在其母星系于6–9亿年前被银河系吸收的时候成为银河系的一员,该星系的残余成为珍珠星流。

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的赖纳·克莱门特说这个发现对天文学家们来说是令人兴奋的,因为这是首次发现源自在银河系外的星流的行星系统。这个行星的发现使用了欧洲南方天文台在智利拉西拉天文台的MPG/ESO2.2米地面望远镜,通过视向速度法检测行星造成的恒星位置扯动。

行星的发现还可能建议需要重新考虑行星的形成与生存,因为它是首次发现的围绕很古老而且极贫金属的恒星的行星。这个行星因此挑战了核心吸积模型的星球形成理论,因为它在形成时不太可能有一个足够质量的行星核,这可能意味着它的形成是通过竞争磁盘不稳定模型的行星形成方式。这个行星的恒星HIP 13044旋转稍快,也许是因为它在其红巨星阶段吞噬了靠内的行星。这个恒星现在是其生命中的晚期的水平分支阶段,在其核心进行融合氦的核反应。这个行星很可能曾在离恒星更远的地方绕恒星公转,而在恒星的红巨星阶段由于和恒星的外大气层摩擦而到达其当前的位置。由于恒星有望在成为白矮星之前进入另一个扩张阶段,这颗行星的最终命运是不确定的。

zenghan 发表于 2013-5-17 12:30

WASP-4b和木星大小的比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a/Exoplanet_Comparison_WASP-4_b.png/250px-Exoplanet_Comparison_WASP-4_b.png

zenghan 发表于 2013-5-17 15:28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a/Exoplanet_Comparison_WASP-5_b.png/250px-Exoplanet_Comparison_WASP-5_b.pngWASP-5b与木星的大小比较
WASP-5b是一颗围绕恒星WASP-5运转的太阳系外行星,距离我们大约967光年,位于凤凰座中。这颗恒星的质量和半径表明它是一颗气体巨行星,主要成分与木星类似。它的轨道半径之小表明它属于热木星。WASP-5b与恒星的距离较近使他的大气温度高达约1717K。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b/WASP-5_b_rv.pdf/page1-275px-WASP-5_b_rv.pdf.jpg
WASP-5的径向速度趋势,这是WASP-5b的摄动造成的

-------这颗热木星距离我们967光年,轨道倾角将近86度,母星是一颗G4V型黄色矮星,这颗热木星1天17个小时就绕母星转一圈。这颗行星比木星重大约百分之六十,体积比木星稍大,超过大约百分之三十。

zenghan 发表于 2013-5-17 17:48

不用多说了:有一颗热木星,名称很古怪,叫做XO-1b。XO-1b是一个环绕着XO-1的太阳系外行星,他是一个气体行星,代表它是由氢和氦之类的气体所组成,另外XO-1b距离他的母恒星很近,表面温度很高,因此它也被归类于热木星。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e/XO-1b.jpg/250px-XO-1b.jpg
画家画下XO-1b环绕着他的母恒星。
这颗行星位于北冕座,这个星座我还真没怎么听说过。距离我们大约600光年,上下偏差不超过30光年,母恒星是一颗G1V的黄色矮星,行星半长轴还不到0.05个AU,轨道离心率接近于0,可能是假定的结果,但是不到4个地球日就是这颗行星的一年。轨道倾角高达87度,貌似热木星都是高倾角近轨道,这个似乎是热木星的共性之一。其质量和木星差不多,半径比木星超出大概百分之三十,密度大约是水的百分之五十四,重力加速度只有地球的1.26倍,2006年通过凌日法发现。那几年发现的热木星非常多,似乎一发现一个系外行星,多半就是热木星。

zenghan 发表于 2013-5-17 17:53

XO-2b是一颗环绕恒星XO-2的太阳系外行星,属于热木星,表面温度有1200K。这颗热气腾腾的类木行星位于天猫座,距离我们486光年,母恒星是一颗K0V的恒星,半长轴不到0.037个AU,质量不到木星的百分之六十,密度倒还算大,有水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半径很接近木星,2.6天绕母星一周。重力比地球高百分之四十,2007年BURKES等人通过凌日法发现了这颗热木星。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维基百科中记录的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系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