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探索:地球正在失去水圈
A,生物圈消耗水产生甲烷与游离氧;
B,海底扩张、地幔对流导致地球内部物质吸氧;
C,太阳紫外线在大气高层分解甲烷产生氢,以及氢随后在热运动、地球自转与阳光压力下向外空逃逸。
“水圈耗散假说”认为,地球在早期完全被水包围,尽管早就存在大陆性地壳与海洋性地壳,但是早期没有陆地出露海洋。
“水圈耗散假说”认为,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对应最初陆地出露洋面的时期。生态圈自寒武纪之后开始繁荣,水圈耗散也随即加速。在已经过去6亿年中,地球已经至少失去了目前水圈二倍的水量(大约30亿立方公里)。
这个假说有些意思. 核心思想就是水中的氢和氧元素被分解后, 有一部分就走上了"不归路", 氧下了"地狱", 氢上了"天堂". 久而久之, 地球上的水就不见了.
但
1. 氧是地壳里含量非常丰富的一种元素, 你描述的那个机制并不说明其它氧释放(补充大气和水)机制不存在. 现在有确定的地质学证据表明, 早期大气中氧含量非常少, 是因为生命演化出现的光合作用逐渐把大气中氧的含量积累到了今天这个水平的.
2. 假说中说的地球过去没有陆地, 全部是海洋, 而且海洋是一直减少, 直到今天这个水平. 这些说法缺乏任何可信地质证据的支持. 所以这个假说的可信度很低.
3. 游离氢在地球上的命运是只有走人不假. 但地球还是有很多机会得到补充的, 太阳风里有大量的质子流, 银河系内有大量的弥散稀薄的氢云, 这些都会给地球以氢的补充. 在氢方面你的分析还很窄(你自己的甲烷分析都没有定量的东西)太缺乏说服力. 海底扩张、地幔对流导致地球内部物质吸氧;
上面所说的内部物质吸氧是推测还是事实结论?! :shock: :shock: "一般说来,目前的流行理论认为"
"根据海洋物理学的分析结果"
这些是从你上面的回贴里摘录的. 你的观点涵盖了大量其它领域内的东西, 相信不会是你一个人都能亲身研究得了的, 引用和依赖别人的成果是必然的. 这里大家都不是什么专家, 如果你真想让大家清楚你的观点, 请把这些引用和依赖具体化, 是什么理论, 谁的分析结果, 清晰指明. 否则, 很多东西没有什么源头可查, 变成了你说什么就是什么的状态, 有什么意思. 原本这样的观点应当给有关专家们看是最好的, 他们很容易很快就进入观点的关键处审视. 但既然你喜欢到这个爱好者论坛上来讨论, 那请你理解我们都是外行, 要你把这些引用和依赖具体化, 这并非什么刁难和抬杠, 而是真心想制造一个科学地讨论气氛的, 让人相信你的依据不是什么自己的一种感觉, 确实是可以信任和依赖的科学证据.
具体的观点:
你说至于4亿多年前发生的动植物登陆的重大事件,似乎是更为直接的证据。这些也不展开讨论了。 我就看不出来, 这个和水逐渐减少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谢谢提醒。
... ...
具体的观点:
你说至于4亿多年前发生的动植物登陆的重大事件,似乎是更为直接的证据。这些也不展开讨论了。 我就看不出来, 这个和水逐渐减少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我们观点是,在寒武纪(5.3亿年)以前,根本没有陆地,自然不可能有陆生的动植物。到了寒武纪以后,洋面下降后,湿地出现,接着陆地出现,陆生的动植物自然只能出现在这以后了。
这显然很一厢情愿, 为了自己的假说的证据而忽略其它合理解释. 生物进化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证据和解释, 就是原始海洋环境更适合生命的开始, 低等生命只能源于海洋, 进化到了一定的程度, 陆生生命才有了可能. 所以, 逻辑上, 早期没有陆地生命并不意味着就没有陆地. 楼主可否给出“地球内部物质吸氧”的具体分析,能有成分分析和具体的反应方程式最好。 有危机感.关健要有行动. 人类最终将被自己毁灭 人类最终将被自己毁灭
真有远见啊! :lol: 新生物会产生的.
Re: 新探索:地球正在失去水圈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全球逐渐变暖,人们对于海洋洋面上升的担心逐步加重。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担心全球变暖与洋面上升已经成为传媒、电影(例如美国大片《海上水世界》)以及通俗文章的时髦话题。但是,经过长期探索,一些中国科学工作者不久前提出的“水圈耗散假说”:地球在其演化过程中不断地消耗水圈中的水分。长远看来,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生态圈不是海洋水位上升,而是水位下降,甚至最终海洋干涸。
根据“水圈耗散假说”,地球水的损失过程主要包括3个环节:
A,生物圈消耗水产生甲烷与游离氧;
B,海底扩张、地幔对流导致地球内部物质吸氧;
C,太阳紫外线在大气高层分解甲烷产生氢,以及氢随后在热运动、地球自转与阳光压力下向外空逃逸。
“水圈耗散假说”认为,地球在早期完全被水包围,尽管早就存在大陆性地壳与海洋性地壳,但是早期没有陆地出露海洋。
“水圈耗散假说”认为,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对应最初陆地出露洋面的时期。生态圈自寒武纪之后开始繁荣,水圈耗散也随即加速。在已经过去6亿年中,地球已经至少失去了目前水圈二倍的水量(大约30亿立方公里)。
如果大家感兴趣,进一步详细内容陆续上来。
欢迎大家对于“水圈耗散假说”提出质疑与补充。
让我们发挥www时代所具有的优势,为完成一项可能的重要自然发现作出你力所能及的贡献!
寒武紀是超大陸的形成,而非大陸形成,在陸在此之前就存在,只不過沒有聚集在一塊而已,形成的成因主要是造山造陸運動,即板塊運動造成的地殼擡升。其實在地質年代中,陸地面積的增加與減少是很正常的,原因並非你所說的耗散
而且每天空間中落入地球的小冰塊數量也是相當大的,地球内部物質吸氧這個到還沒有聽説過,因爲地殼中氧的含量本來就是最高的,能氧化的東西基本上都本氧化了,所以不會吸收氧,隻聽説過吸收二氧化碳,並且吸收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放出二氧化碳
還有所謂的甲烷,要知道地球很大面積被水覆蓋,實際上海洋生物釋放的甲烷很大一部分在海底形成了天然氣水合物,也就是大家通常說的可燃冰,並不是你想象的那麽厲害
損失的氫可以通過太陽風,彗星得到補償
按你失去二倍的估算,6億年前陸地在海平面下好幾千米深處,這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