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linliu
发表于 2005-7-24 11:24
benlinliu
发表于 2005-7-24 11:34
benlinliu
发表于 2005-7-24 11:37
benlinliu
发表于 2005-7-24 11:54
benlinliu
发表于 2005-7-24 12:00
benlinliu
发表于 2005-7-24 12:06
benlinliu
发表于 2005-7-24 12:30
望天
发表于 2005-7-24 13:22
————如刚刚所述,覆盖,可能不一定是深海。如果“水圈耗散假说”真实,覆盖是自然不过的事情。要忙工程师的新品开发事务去了。以后再详细谈的。
我的工程师朋友:
你连最起码的天文学事实都不放在眼里啊,还研究个啥子嘛~!
————哪个“最起码的天文学事实”?请指出。
有个老领导曾经不无感叹的说:咱们的工程师一毛钱能买11个。他们大多都只能在中专甚至技工的领导下才能混口饭吃,评定职称都要用中专生技工生的科技成果啊,白痴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了。
————没办法,我得生活,我得挣钱。不过,告诉你,我的技工水准是很有水准的。从钳工(30年前就钳工学徒,拜大师傅学艺那一种的。后来恢复高考,才到USTC上学去的),到电工,电子技术,全部能玩转的。你要是有象样的项目,我们可以谈谈的。当然,除了糊口以外,还想多挣一点……那是因为当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所给的钱太少,不足以使我能够弄明白在那个非常经典的实验课题中是否有具有冬天去斯德哥尔摩旅行的机会……
楼主不要提工程师摆资格了,科技和科学不一样,工程师离开科技领域到科学领域一般情况下就是白痴。
————在前面帖子中我已经指出,我在发表论文的时候,估计的你的导师还不一定……不重复这些了。
我说话难听,但是,是事实,民间很多搞技术的,到科学领域瞎白话,即使是科技领域的专家,到科学领域仍然要从头学起,否则就是白帽子,和小学生也差不多少,科学领域的专家到科技领域也一样,科学不崇拜权威。
————正是如此。其实,科学就是不应当相信权威。对于“水圈耗散假说”,应当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去分析,判断,而不是简单地去重复一些约定俗成的观点去套。
————没办法,我得生活,我得挣钱。不过,告诉你,我的技工水准是很有水准的。从钳工(30年前就钳工学徒,拜大师傅学艺那一种的。后来恢复高考,才到USTC上学去的),到电工,电子技术,全部能玩转的。你要是有象样的项目,我们可以谈谈的。当然,除了糊口以外,还想多挣一点……那是因为当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所给的钱太少,不足以使我能够弄明白在那个非常经典的实验课题中是否有具有冬天去斯德哥尔摩旅行的机会……
呵呵。。真厉害,七十年代就当技工了?七十年代末期就考学了?佩服你,我有一小项目,就是做不来啊 :( 。
望天
发表于 2005-7-24 13:42
谢谢。
本星期天的发言到此结束。下午应当整理一篇关于真空管道磁悬浮运输方面的文章。还应当给瑞典航空研究所一位老哥回一个长长的E-mail,那是一个有趣的工程学方面的话题。以后有机会的话,可以都送上这里的水世界来。
我也正好有事情,给XX建的两个核电站设计到现在也没完工,有个总统不让建,横扒拉竖挡着,这不刚才收到他的邮件,我懒得给他回,烦死人了都。等我把核电站的设计图纸完成了就发到这个水版来。 8)
望天
发表于 2005-7-24 13:43
你还是去把寒武纪以前的陆地动植物(化石)找出来吧,那样的话,你就有混个院士干干的本钱了。
我是民科不假的,从来没有打算隐瞒。因为我现在不从科学院里拿那份工资的。但是,我正式开始玩活的时候,估计你初中还没有毕业,或者,还穿开裆裤的,当人撒尿什么的。现在已经大了,可再不能这么干了。
呵呵,,不用找化石,这样的科学事实都明摆着的,找个化石就当院士了?太容易了吧?
你玩过啥活?跟我比老资格?我今年72岁了。我玩捣蛋的时候恐怕你还玩羊蛋呢,我玩水的时候恐怕你还是液体状态差不多。 :roll:
nngs
发表于 2005-7-24 22:26
明儿个我发个和这个话题很相关的有意思的天文东西。算是放松后的第一篇贡献。
(没想到灌水博士的第一周还这么忙,从一个火坑掉另一个火坑里了)
文章在这里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viewtopic.php?t=42366
大家开拓一下思路
很不错的文章!找到这样的文章一定不容易的。
早些时候(去年秋天),与南古所一位资深教授探讨“水圈耗散假说”的时候,试图说木卫二或者土卫六上氘的比例应当低于地球现状,但是没有能够获得适当渠道获得相关资料。
现在居然读到了金星方面的材料。定好好地品味品味。
偶然看到的. 不过, 也和这里的讨论有关, 因为这个讨论让我开始注意这方面的资料了. 不然这文章我读了就过去了.
不过这只是科普杂志介绍. 真正了解这些成果, 还是要顺着文中提到的研究者姓名找原始文献.
艾欧里亚
发表于 2005-7-28 15:30
TO艾欧里亚
一个典型的民科一点基本的科研方法都没有好意思把我老板扯上,说你不懂这个虽然说得有点直白,但绝对没有给你做夸张,算了既然你都说了我老板了,那我也非点口舌教教你,免得人家不知道的说我老板没出席,教出白痴学生。
————我从没打算否认现在我是民间科学探索者,或者民科的身份,因为我没有选择当一个职业科学家,也没有拿那份工资。
————“你的老板”?开旧货店的,还是修车行的?抑或开洗脚店的,还是洗头店?别说,这些行当中还真出息过一些名人,旧上海的杜老板,还有黄老板。看来名师出高徒,不久中国要来一个有“出席”的、黄金荣第二的新老板了。如果你的上司是个学者的话,我还是劝你称呼他为教授,或者导师什么的,别老板长,老板短的。这就丢面子的。
首先地幔还原海中有机质,高空甲烷分解,这两者和水如何联系起来?要知道从海底的有机质到高空的甲烷这之间有多大的跨度,这之间经历的复杂过程才叫做模式,你以为几个公式就叫做模式?
————其实,我的观点可能错误,但是所探讨的东西并不复杂。如果你没有理解,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没有看原来的帖子,要么……理解力有些问题……这个在论坛上是无法也无义务教你的。对于跟着“老板”混,并且希望成为大“老板”的人们,理解力其实非常重要的。
第二海底还原有机质被还原,氧化物随板块俯冲下地幔,高空甲烷分解,太阳补充地球的氢,以及我曾经看见过说有空间冰落入地球,这之间的量是多少?而且各个地区的量都不均匀,不提出一个模式后做数值模拟,你能信口开河的说结果?
————我没有说过“海底还原有机质被还原”。如果我们两人中有一个信口开河的,那应当不是我。
————其实,我所说“海底吸氧”是指海底物质吸收海水中溶解氧,当然这通过海水的流动与扩散从大气获得氧气补充。一般来说,海底是缺氧的。人们一般认为这是海底生态活动的后果。而按照“水圈耗散假说”,从地幔上涌的海底物质吸氧的贡献也很大。这应当是验证“水圈耗散假说”一个渠道。
:!: 典型的不懂装懂,海底养含量本来就很低,地幔还原的主要是海底的有机质,而且如你所说还原的是氧,在从洋中脊到海面这么大的范围内,还原性物质能否通过对流到达海面,这之间有些什么过程,从海面到高空大气这之间又有那些反应,你有过什么证实,是是谁在信口开河?海底扩张的部分毕竟是小范围,对全球来说这之间又是怎样的联系 :!:
第三,搞科研是根据数据来建立模型解释自然,而不是根据你的假说规定自然,特别是在这种因素影响的情况下。
————其实,我正在说的就是一个模型,一个包括三个环节的“水圈耗散”链条,这是一个比较简明的模型。
:!: 民科的模型比你的多多了 :!: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你的方法是错误的,搞科研如果方法错误,那么一切都免谈
————还不知道你说了什么,就可以“综上所述”了。
不要以为你会几句英语就多了不起,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工程师就多自得,告诉你在我们这里没有人敢拿职称来炫耀的。我对你的想法也没什么兴趣,不要自作多情。
————东扯西拉,莫名其妙。
我站出来说,是因为你说的东西某些(海底扩张导致水圈的损失)是错误的,某些东西(高空损失氢)是没有经过考察和计算的。
————希望在你弄清我所说的东西之后,提出有针对性的质疑,就象NNGS,光谱他们所做的那样。
虽然我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了解,但如果高空氢确实是大量损失,世界上这么多计算机都在做大气模拟,我不相信世界上这么多大气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居然都白痴到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的地步。而且我最讨厌听到别人说什么现在的理论是错误的,按照我的假说什么什么的。
————这些看法幼稚。告诉你吧,当年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本人做的第一件进入流通的工作就是证明“现在的理论是错误的”。别说你了,就是个别大龄院士(当年的学部委员)也指责本人不应当那样做……可我还是完成了……据说现在我的新看法是那个非常狭窄的专题的标准理论……这个不能信口开河的。你可以从原始文献查起的:
PHILOS. MAG. A, (GB)1985, VOL.51, NO.5: The shape of Shockley disloc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forming a stacking-fault tetrahedron(by Benln Liu & Haida Wang)
PHILOS. MAG. A, (GB)1985, VOL.52, NO.6: The theory of mechanical limiting size of a stacking-fault tetrahedron (by Benln Liu)
也许你在工程方面有点作为,但不要以为你在任何方面都很在行,说你不懂并没有贬低你,你本来就不懂,死撑个什么面子,另外在强调一点,我以老板的水平虽然算不上什么大师,但还论不到你来教。
————对了,上述提到一组论文差不多是我最早正式进入流通的工作了。如果你的导师有比这个还早的工作的话,我就应当撤消前面所说比你导师更早学会写作论文的说法了。不过,一般来说,根据你理解问题的水准与方式分析,估计的你的导师不会早于上述年代。
哈哈,什么叫假说懂不懂?假说至少得以目前以有的证据为依据,而你的假说却与已有发现向悖,而且研究的方法存在明显的错误,什么都是在你的假说中,这样的研究和民科有什么两样?
劝你还是好好搞你的技术,那才是正路,你根本没有你提到领域中的研究的基本素养
另外恭喜牧夫成为民科论坛
告辞了
还忘记告诉你一句,不要以为20年前中国就没人会写文章,建议您老人家多学学中国现代史
咖啡猪
发表于 2005-7-28 16:21
。。。。。。。
。。。。。。。
哈哈,什么叫假说懂不懂?假说至少得以目前以有的证据为依据,而你的假说却与已有发现向悖,而且研究的方法存在明显的错误,什么都是在你的假说中,这样的研究和民科有什么两样?
劝你还是好好搞你的技术,你根本没有你提到领域中的研究的基本素养
另外恭喜牧夫成为民科论坛
告辞了
我来帮你提供证据,证明楼主说的寒武纪(5.3亿年)以前地球被水包裹而没有陆地的假说不成立
我们观点是,在寒武纪(5.3亿年)以前,根本没有陆地,自然不可能有陆生的动植物。到了寒武纪以后,洋面下降后,湿地出现,接着陆地出现,陆生的动植物自然只能出现在这以后了。
可是: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6亿年前有陆地植物
新华社南京2005年5月13日电 中美科学家13日公布,在中国发现了6亿年前的地衣化石,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原始陆生生物。
13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古生物学家袁训来、肖书海和美国科学院院士、古植物学家托马斯·泰勒对这一发现的最新研究成果
http://amateur.lamost.org/bootes/bbs/viewtopic.php?t=42458
nngs
发表于 2005-7-28 21:59
TO艾欧里亚
一个典型的民科一点基本的科研方法都没有好意思把我老板扯上,说你不懂这个虽然说得有点直白,但绝对没有给你做夸张,算了既然你都说了我老板了,那我也非点口舌教教你,免得人家不知道的说我老板没出席,教出白痴学生。
————我从没打算否认现在我是民间科学探索者,或者民科的身份,因为我没有选择当一个职业科学家,也没有拿那份工资。
————“你的老板”?开旧货店的,还是修车行的?抑或开洗脚店的,还是洗头店?别说,这些行当中还真出息过一些名人,旧上海的杜老板,还有黄老板。看来名师出高徒,不久中国要来一个有“出席”的、黄金荣第二的新老板了。如果你的上司是个学者的话,我还是劝你称呼他为教授,或者导师什么的,别老板长,老板短的。这就丢面子的。
首先地幔还原海中有机质,高空甲烷分解,这两者和水如何联系起来?要知道从海底的有机质到高空的甲烷这之间有多大的跨度,这之间经历的复杂过程才叫做模式,你以为几个公式就叫做模式?
————其实,我的观点可能错误,但是所探讨的东西并不复杂。如果你没有理解,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没有看原来的帖子,要么……理解力有些问题……这个在论坛上是无法也无义务教你的。对于跟着“老板”混,并且希望成为大“老板”的人们,理解力其实非常重要的。
第二海底还原有机质被还原,氧化物随板块俯冲下地幔,高空甲烷分解,太阳补充地球的氢,以及我曾经看见过说有空间冰落入地球,这之间的量是多少?而且各个地区的量都不均匀,不提出一个模式后做数值模拟,你能信口开河的说结果?
————我没有说过“海底还原有机质被还原”。如果我们两人中有一个信口开河的,那应当不是我。
————其实,我所说“海底吸氧”是指海底物质吸收海水中溶解氧,当然这通过海水的流动与扩散从大气获得氧气补充。一般来说,海底是缺氧的。人们一般认为这是海底生态活动的后果。而按照“水圈耗散假说”,从地幔上涌的海底物质吸氧的贡献也很大。这应当是验证“水圈耗散假说”一个渠道。
:!: 典型的不懂装懂,海底养含量本来就很低,地幔还原的主要是海底的有机质,而且如你所说还原的是氧,在从洋中脊到海面这么大的范围内,还原性物质能否通过对流到达海面,这之间有些什么过程,从海面到高空大气这之间又有那些反应,你有过什么证实,是是谁在信口开河?海底扩张的部分毕竟是小范围,对全球来说这之间又是怎样的联系 :!:
第三,搞科研是根据数据来建立模型解释自然,而不是根据你的假说规定自然,特别是在这种因素影响的情况下。
————其实,我正在说的就是一个模型,一个包括三个环节的“水圈耗散”链条,这是一个比较简明的模型。
:!: 民科的模型比你的多多了 :!: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你的方法是错误的,搞科研如果方法错误,那么一切都免谈
————还不知道你说了什么,就可以“综上所述”了。
不要以为你会几句英语就多了不起,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工程师就多自得,告诉你在我们这里没有人敢拿职称来炫耀的。我对你的想法也没什么兴趣,不要自作多情。
————东扯西拉,莫名其妙。
我站出来说,是因为你说的东西某些(海底扩张导致水圈的损失)是错误的,某些东西(高空损失氢)是没有经过考察和计算的。
————希望在你弄清我所说的东西之后,提出有针对性的质疑,就象NNGS,光谱他们所做的那样。
虽然我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了解,但如果高空氢确实是大量损失,世界上这么多计算机都在做大气模拟,我不相信世界上这么多大气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居然都白痴到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的地步。而且我最讨厌听到别人说什么现在的理论是错误的,按照我的假说什么什么的。
————这些看法幼稚。告诉你吧,当年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本人做的第一件进入流通的工作就是证明“现在的理论是错误的”。别说你了,就是个别大龄院士(当年的学部委员)也指责本人不应当那样做……可我还是完成了……据说现在我的新看法是那个非常狭窄的专题的标准理论……这个不能信口开河的。你可以从原始文献查起的:
PHILOS. MAG. A, (GB)1985, VOL.51, NO.5: The shape of Shockley disloc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forming a stacking-fault tetrahedron(by Benln Liu & Haida Wang)
PHILOS. MAG. A, (GB)1985, VOL.52, NO.6: The theory of mechanical limiting size of a stacking-fault tetrahedron (by Benln Liu)
也许你在工程方面有点作为,但不要以为你在任何方面都很在行,说你不懂并没有贬低你,你本来就不懂,死撑个什么面子,另外在强调一点,我以老板的水平虽然算不上什么大师,但还论不到你来教。
————对了,上述提到一组论文差不多是我最早正式进入流通的工作了。如果你的导师有比这个还早的工作的话,我就应当撤消前面所说比你导师更早学会写作论文的说法了。不过,一般来说,根据你理解问题的水准与方式分析,估计的你的导师不会早于上述年代。
哈哈,什么叫假说懂不懂?假说至少得以目前以有的证据为依据,而你的假说却与已有发现向悖,而且研究的方法存在明显的错误,什么都是在你的假说中,这样的研究和民科有什么两样?
劝你还是好好搞你的技术,那才是正路,你根本没有你提到领域中的研究的基本素养
另外恭喜牧夫成为民科论坛
告辞了
还忘记告诉你一句,不要以为20年前中国就没人会写文章,建议您老人家多学学中国现代史
"另外恭喜牧夫成为民科论坛"
实在不敢接受.
楼主的东西里面的确有非常多的有问题的地方, 和比较严格正式的科学研究比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但也确实有些可取之处.
我们在这里讨论时, 双方都一再说这是个假说, 一个思路(缺乏应有的计算, 很多错误在里面), 所有的结论都有待推敲和验证(不能当作是确定的东西, 如果楼主真是来推销他的理论而不是就细节讨论, 并在讨论中理性地对待别人的合理意见的话, 牧夫早就把这楼封了). 我也非常感谢艾欧里亚来介绍了当前全球气候研究的主流方法和手段(但楼主似乎只是在考虑水成分的命运), 非常开眼界. 不过, 就象艾欧里亚说的, 他是转述他专业同学的泛泛意见, 我个人尽管听得很神往, 但确实很难在具体之处和本讨论结合起来(就是说, 我个人听了艾的意见后, 仍然没有强烈的感觉, 说这楼的所有东西都是在瞎胡闹).
我希望, 大家都还是冷静下来, 一方避免说对方是彻底的完全没科学研究基础的MK(那是些在最浅显的物理定律上犯错误, 连一些中学生都不如的人), 另一方避免说对方的导师不如自己之类的话. 大家都很有些才能, 楼主很多具体的东西在那里摆着, 有错误就明确地指出来, 不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吗?
请大家相信牧夫的管理, 如果这楼变得不是理性讨论的话, 它的命运是可以预料的.
nngs
发表于 2005-7-28 22:13
地球上的水有没有跨漫长地质年代而缓慢变化(增多,减少)?
这个问题是非常有意义也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
我们的近邻, 金星和火星, 状况都很惨, 而地球则生机勃勃. 到底什么是主要原因? 因为和太阳的距离? 行星的质量? 或是其它什么原因? 简单解释也许能对付外行, 但想清楚来龙去脉才是内行干的事, 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地球的价值.
这楼的假说结论也许就是错的, 但我相信在分析它错的过程中, 也许会发现更有意义的东西.
艾欧里亚
发表于 2005-7-30 15:20
"另外恭喜牧夫成为民科论坛"
实在不敢接受.
楼主的东西里面的确有非常多的有问题的地方, 和比较严格正式的科学研究比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但也确实有些可取之处.
我们在这里讨论时, 双方都一再说这是个假说, 一个思路(缺乏应有的计算, 很多错误在里面), 所有的结论都有待推敲和验证(不能当作是确定的东西, 如果楼主真是来推销他的理论而不是就细节讨论, 并在讨论中理性地对待别人的合理意见的话, 牧夫早就把这楼封了). 我也非常感谢艾欧里亚来介绍了当前全球气候研究的主流方法和手段(但楼主似乎只是在考虑水成分的命运), 非常开眼界. 不过, 就象艾欧里亚说的, 他是转述他专业同学的泛泛意见, 我个人尽管听得很神往, 但确实很难在具体之处和本讨论结合起来(就是说, 我个人听了艾的意见后, 仍然没有强烈的感觉, 说这楼的所有东西都是在瞎胡闹).
我希望, 大家都还是冷静下来, 一方避免说对方是彻底的完全没科学研究基础的MK(那是些在最浅显的物理定律上犯错误, 连一些中学生都不如的人), 另一方避免说对方的导师不如自己之类的话. 大家都很有些才能, 楼主很多具体的东西在那里摆着, 有错误就明确地指出来, 不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吗?
请大家相信牧夫的管理, 如果这楼变得不是理性讨论的话, 它的命运是可以预料的.
你听不懂我说什么那是你不是学这个专业,如同你跟我讲天体演化,我也照样不可能激起多大的感觉,因为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素养。我并没有完全泛泛的转述同学的话,好歹我也学过地球动力学和地球科学反演。我的话说得很明白,就一点就能证明这个所谓的理论是民科理论。根据他所谓的理论很明显,甲烷到达高空失去氢,而地幔在海底造成氧气缺乏,海底有机质被还原成碳质,这两者一个在高空一个在海底,要建立起联系,大气中要依靠大气对流,海洋中也要依靠海洋的对流,要知道高空,低空,浅海,深海由于温度,压力等情况的不同,对流情况是不一样的,能不能顺利的通过这些层,在这些不同的层中,对于各种物质有没有吸收或者补偿什么的,都没有考虑。而且在海底扩张的地方都是局部,这些地方的东西要传到上面来就要有扩散,在扩散的过程中模型也应该有变化,没有过程分析,没有数值模拟,就两个化学公式就提理论。很难想象这个人也算科研工作者。要清楚一点,搞自然科学的世解释世界,而不是规定世界,如果今年南方涝,北方旱,我说北方的水今年都跑南方去了,你认为这样的理论不算民科理论?动不动就是要推翻现行理论,都已经搞得成熟得不能在成熟的方法的,海轮到他来推翻。如果这样的理论也能被想当然的拿出来那这个论坛离民科也就不远了
如果你们真是认为这些不算民科理论的话,那我只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benlinliu
发表于 2005-7-31 07:32
benlinliu
发表于 2005-7-31 07:42
benlinliu
发表于 2005-7-31 07:53
benlinliu
发表于 2005-7-31 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