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探索:地球正在失去水圈
……
……
“而且每天空間中落入地球的小冰塊數量也是相當大的,地球内部物質吸氧這個到還沒有聽説過,因爲地殼中氧的含量本來就是最高的,能氧化的東西基本上都本氧化了,所以不會吸收氧,隻聽説過吸收二氧化碳,並且吸收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放出二氧化碳”
————这里是天文论坛,大家都知道,在近太阳空间,冰块是不能长期存在的。“每天空間中落入地球的小冰塊數”,只是传说与臆测。否则,周期彗星寿命将长得多。
不是传说臆测~,这是事实~。来天文论坛臆测的不是他,是你呀~我的工程师朋友。 ^^
Re: 新探索:地球正在失去水圈
……
……
“寒武紀是超大陸的形成,而非大陸形成,在陸在此之前就存在,只不過沒有聚集在一塊而已,形成的成因主要是造山造陸運動,即板塊運動造成的地殼擡升。其實在地質年代中,陸地面積的增加與減少是很正常的,原因並非你所說的耗散”
————根据“海底扩张学说”,我门可以推测,在地球形成以后极早期,就应当有大陆性地壳与海洋性地壳分异。当然,按照“水圈耗散假说”,在寒武纪以前,这些陆壳与洋壳都处于洋面之下。至于“寒武紀是超大陸”,有这种说法,似乎与本论题关系不大,不多讨论了。“造山造陸運動”,这是地学学科中提得比较多也比较老的一个概念。实际上,引入“地壳均衡”概念与“海底扩张学说”(这是两个具有坚实学术依据的学说)以后,这是一个缺少坚实依据的概念,不能随便提“陸地面積的增加與減少”概念。
“而且每天空間中落入地球的小冰塊數量也是相當大的,地球内部物質吸氧這個到還沒有聽説過,因爲地殼中氧的含量本來就是最高的,能氧化的東西基本上都本氧化了,所以不會吸收氧,隻聽説過吸收二氧化碳,並且吸收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放出二氧化碳”
————这里是天文论坛,大家都知道,在近太阳空间,冰块是不能长期存在的。“每天空間中落入地球的小冰塊數”,只是传说与臆测。否则,周期彗星寿命将长得多。
————“地殼中氧的含量本來就是最高的”,这正好说明游离氧是活泼的容易与其他物质化合。值得指出的是,地幔中氧的含量没有地壳中高,而地核中则更低。
————“地球内部物質吸氧這個到還沒有聽説過”,在“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以前,这是难以想象的。而在这之后,这其实不难理解。如果地幔物质具有还原性,随着地幔对流出露地球表面(包括洋底)以后,吸氧是自然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还不算很久,人们对于该学说的一些延伸推论还没有予以充分注意。比较欣慰的是,我们首先注意到了这个方面的问题。
“還有所謂的甲烷,要知道地球很大面積被水覆蓋,實際上海洋生物釋放的甲烷很大一部分在海底形成了天然氣水合物,也就是大家通常說的可燃冰,並不是你想象的那麽厲害”
————我们说的陆地与浅海产生的甲烷,这些甲烷并不形成水合物。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的。稍晚一些时候,我将给出一个定量一些的分析。
“損失的氫可以通過太陽風,彗星得到補償”
————不要笼统地说这方面的事情。请注意到地球磁层特性与高层大气的非匀和特性以后,再就此方面问题发言。
其实这个我也不是很熟悉,我的方向不在这方面,只不过听同学说了点而已。
但是有几点你在试图混淆一些东西,我说了甲烷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厉害,因为地球有很多地方都是海洋,深海中产生的甲烷有很多不会散发到空气中,我这里说的是量,而你扭曲成所有甲烷都生成天然气水合物。
我记得曾经在那上面看到过每天落如入地球的冰有几个放假大,我不知道冰落如地球和高层大气非均匀特性有什么区别。
而且你也说了如果地幔物质具有还原性,那我问你地幔物质到底有没有还原性?你对地幔了解多少?
至于造山运动, 你直接用比较老的概念反驳掉了,造山运动是地质学家做了很多考察得出的,不光是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利用海底扩张,地震等资料得到的数据对地幔对流和半块运动做了大量的数值模拟。哪里是你用老的概念就能推翻的
没有根据的乱做假设,乱设概念这是很多他们所谓民科的做法
Re: 新探索:地球正在失去水圈
god!!! 太阳以前肯定比现在温度高,那么火星就应该有一段时期类似于现在的地球环境,目前对火星的观测也说明以前火星应该是有水的(好多的疑似河道分布),但是现在火星表面干枯了,也就是说,地球最终也会如此(注意我说的是最终,很久很久以后的可能性,这是宇宙的自然规律)。但是目前我们还是要面临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体会一下这两年的气候吧,这个趋势变化是很明显的,所以极地一定程度的融化还是可能性很大的(之所以说可能性,是因为人类的破坏力不一定就可以短期内压制住自然的调节力)。
所以我认为,短期内是水多,最终是没水。
我这里说的是液态水,不是指冰。 地球为什么会欣欣向荣,一派生机,全因为是冥冥中有一种力量支配它平衡,不会没有水,也不会水太多,人类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在太空中俘获水源,之所以美国为什么不签订京都议定书,因为他已经尝到了科学技术给他带来甜头。与其在这里保护,不如全身心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宇宙中地球是孤独的,资源所以也是无尽的,别担心资源的损耗!
大家担心的是在地球毁灭(指不适合人类生存)以前,人类可能根本离不开太阳系,宇宙资源无限那是肯定的,问题是拿来救急的可能性太小了。
“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慢慢来,协调好才能长远。但是人类又是那么好战,国与国之间的疯狂竞争代价就是科技无节制的超前发展,环保被忽视了,大自然能源再造的快慢被忽视了,高科技带来的战争危害性越来越大,一旦打起来后果简直难以想象!
所以人类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发展航天科技的速度快不快,而是如何控制人口,如何提高通讯和运输(就是说缩小我们的相对距离,所谓地球变成一个村),把国家尽量融合才是我们最根本的首要问题。
实现民主意识全球化是第一步(不是目前每个国家自己鼓吹的民主,是真正的让特权、集权、霸权没有舞台的深入每个人思想里的民主意识)
国家、民族、宗教全球融合是第二步(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抑制国家的副作用-过渡疯狂的竞争和战争)
全方位发展航天是第三步(人类的大脑注定我们要开拓新的领域)
可惜我们现在离第一步还遥遥无期,第三步已经不可抑制的开始了,所以我说:恐怕人类是等不到自由翱翔于星际空间那一天了。 to 楼主:
甲烷并不像你所想象的那样只要进入大气就无法再加入物质循环,而只有分解和向外层空间逃逸一条路子。大气层有充足的手段“回收”甲烷。
引用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原文:
“甲烷(CH4)
甲烷是大气中含量丰富的有机气体,它主要来自于地表,可分为人为源和自然源。人为源包括天然气泄漏、石油煤矿开采及其它生产活动、热带生物质燃烧、反刍动物、城市垃圾处理场、稻田等。自然源包括天然沼泽、湿地、河流湖泊、海洋、热带森林、苔原、白蚁等。甲烷的产生和消除的领域主要包括废物处理、农业、燃料逸出性排放、与能源相关或无关的工业、土地变化和林业等。
全球甲烷排放源约为5.35(4.10-6.60)亿吨/年,其中自然源1.60(1.10-2.10)/年,人为源3.75(3.00-4.50)亿吨/年,人为源约占70%。人类排放源可分为与化石燃料有关的排放源和生态排放源。
甲烷的汇有:1.在对流层大气中与OH反应而被氧化掉约4.45(3.60-5.30)亿吨/年;2、一部分甲烷输送到平流层,在那儿发生光解和被OH、Cl和O(1D)等氧化约0.40(0.32-0.48 )亿吨/年;3.被土壤吸收约0.30(0.15-0.45)亿吨/年。全球甲烷汇约为5.15亿吨/年.大气中甲烷的年增加量约为0.37亿吨。” To 楼主,
首先我很欣赏你的关于地球水圈变化的思考. 我认为其最可取的地方是启发人们的思维(至少我以前从来没有从这些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 不管这个思维的结论是否最终正确.
你也许了解这里我作为天文知识版主的一些反MK的做法, 但我不认为你属于那类这里不欢迎的MK人士. 因为你的观点比较清楚而且有逻辑, 讨论过程也并非坚持己见, 不考虑对方.
最后我说一点自己关于你在这一领域作为科学爱好者的个人业余研究思考的见解. 你的假说所涉及的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全球性的水循环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从研究的要求看, 要研究者在如下领域有非常好的知识基础, 地质学, 生物演化, 化学, 甚至太阳系的演化. 这个问题非常的复杂, 非常多的因素参与其中, 必须对所有的因素都要一一深入研究, 定性定量评估. 这对专业人士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很可能要很多不同领域不同专长的专家协同研究. 从我个人的感觉看, 你所提及的百科全书是不能作为这类研究的参考资料的. 因为百科全书是面向大众的一种知识介绍类丛书, 它把科学中的所以然部分基本隐去了, 只剩下表面化的介绍(而且不包含最新的研究成果), 这对科学研究来说是根本不够的. 所以, 我建议你在这些方面思考时, 一方面要找机会多读些专业第一手文献资料, 另一方面, 要对自己的很多观点抱怀疑审视的态度, 对于很多从科普书籍里来的东西, 多了解其背后所依据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路(了解它们是否有假设和局限). 对每一个自己不熟悉不了解领域的东西, 避免任何简化的似是而非的观点和断言,避免自己的任何结论建立在不可靠不了解的知识点上面.
我个人只是在天文和物理的某些方面深入了一些, 其它方面也就是读书时学到的东西而已, 所以我对你的很多观点和逻辑推理也许只能从你提供的参考资料以及详细的逻辑演绎中评价, 这也是我建议你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的原因.
在你假说所涉及的领域, 我是一个十足的外行, 不大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赞同或反对意见. 我只能从专业研究的一般感觉上说, 你现在提供的参考资料和逻辑演绎/科学定量计算, 对你所思考的这个巨大课题还远远的不够.
我很欣赏你最自己观点的态度, 承认它只是一个非常不成熟的假说, 还有待更多的证据去支持或反驳. 相信你不会在不熟悉的领域固执己见, 而是学习和倾听在各个相关领域专家的建议, 在这方面有所发现.
下面是些具体的建议:
你在文中说木星的大卫星之一——欧罗巴(即木卫二)对你的假说是个很好的支持。认为它类似于地球的早期(所以地球的水圈就是在减少)。这里的逻辑非常成问题。因为同样是木星的卫星,其它三颗就根本没有这么多的水。所以地球上的水现在不如木卫二多完全可能是因为形成时就是这样的。你要想把木卫二作为你的假说的支持证据,你就必须有非常确定的理由说明,太阳系内一个天体如果形成时表面有水的话,那它就要有木卫二那么多的水。我不认为现在有什么公认的行星形成理论可以提供这样确定的理由,所以,你引用木卫二的情形来作为支持证据是不妥的。
相对于木卫二,火星甚至对于水圈减少假说更有价值,因为火星过去存在水已经基本被近来的探测器所证实,而现在却只在大气中有可怜的一点点而已。但是,火星的水减少还很难说是你提出来的机制造成的,因为火星上还没有发现任何生命迹象,也没有板块活动。所以,火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水圈减少甚至消失是可能的,但机制是复杂多样的。
另外你没有考虑过地球从宇宙空间中收集氢的可能性。不论是太阳风还是弥散在银道面上的巨大氢云(平均1/立方厘米)都可能补充给地球氢。太阳带着地球以大约20公里/秒的速度相对与当地准静止参照系运动,地球肯定有机会俘获数量可观的氢的。
再问个问题:你文中的“在深水的情形下,水质点的轨迹为圆,半径随至水面的距离按指数规律减小”, 这个水质点的轨迹为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它来衡量水体的稳定性。深海如果没有洋流的话,感受不到上面的风浪是容易理解的,为什么用这个“水质点的轨迹为圆,半径随至水面的距离按指数规律减小”呢?深海没有大量的生物化石是因为这个原因吗?为什么不是海洋生物大量积聚浅水区域(因为有阳光利水生植物,浮游生物,进而吸引以浮游生物为食的生物,如此环环相连),而深水生命自然就少,从而导致化石形成相对于浅水区域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