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几乎完美的127mm口径F/5焦比的L-H望远镜镜片组
成像几乎完美的127mm口径F/5焦比的L-H望远镜镜片组--------如果你对Lurie-Houghton类型已经很熟可以跳到下一页-------------
你很难找到一种中短焦望远镜类型能象L-H型一样成像优良,容易装配而且价格便宜。
这里我们只讨论中短焦镜,因为长焦的L-H或是牛顿镜虽然质量更好,但是镜筒太长了,远不如各种卡塞格林式轻便。
传统折射镜有什么缺点?
1.消色差折射镜的色差还是很大,球差、彗差等也很大,成像很糟糕
2.采用ED材料的消色差折射镜色差小一点,但还是明显,球差、彗差等也很大,再说价格不便宜
3.APO折射镜色差小,不过紫色光的色差不小,球差、彗差也还有一些,价格更是吓死人
看完折射镜,我们再来看反射镜和折反射。
4.抛物面牛顿式反射镜没有色差,中心成像是完美的,但是彗差非常大,离视场中心远一些的星星都变成彗星一样的形状了,抛物面也不好加工,要是做球面的嘛,像质会更差
5.施密特牛顿是在球面反射镜前加了块非球面改正透镜,如果是单面的非球面,效果也只是比普通牛顿镜好一倍,但双面非球面则可以达到几乎完美的成像(衍射极限)。非球面的高技术门槛使得生产厂家不多,价格也是居高不下
6.马克苏托夫牛顿则是加了一块厚弯月改正透镜,效果和单面非球面的施牛差不多,色差还略大,极度弯曲的厚球面加工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需要很厚的原料,磨掉很多玻璃
7.卡塞格林式?它们的像质其实并不是太好,特别是彗差大,非球面又难加工,在中短焦时它们的直径遮挡比通常达到惊人的35-50%,造成图像反差低,星点面积大
20世纪40年代(2006年9月20日注:Houghton于40年代出现,但Lurie-Houghton是1975年问世的)出现的Lurie-Houghton类型折反射镜使用一块凹透镜和一块凸透镜以达到改正球面反射镜的目的。
它除了边缘有一点点畸变外,整个视场的成像都几乎完美,
五个面全是球面,容易加工,
对光轴、间距、球面半径的改变非常不敏感,即使镜片加工精度不高或是没有完全装配到位也一样能有优秀的成像,
能使用最便宜的光学玻璃BK7(K9),成本极低。
------------------------------------------------------------------------
现在,经过多方寻找和询价,我已经和一家报价最低的中国的光学厂商达成共识,定做10套口径为127mm(有效口径125mm),相对口径F/5的L-H折反射镜镜片组。结构参见附图,包括以下4块镜片:
(为保护知识产权,此处隐去所有曲率半径和厚度数据)
a.63.5半径的圆形BK7凸透镜,精度1/4波长,2面均镀MgF2增透膜,中心开半径10的圆孔
b.63.5半径的圆形BK7凹透镜,精度1/4波长,2面均镀MgF2增透膜,中心开半径10的圆孔
c.63.5半径圆形浮法玻璃反射镜,精度1/8波长,镀银+二氧化硅保护膜,另一面平面只磨砂处理即可
d.一块椭圆形浮法玻璃小平面镜,长轴半径17.7,短轴半径12.5,一面精度1/8波长,镀银+二氧化硅保护膜,另一面只磨砂处理即可
每套的团购不含税价格为1200元人民币(邮费另加20元),有意者请先将款汇至本人处,再由本人统一向厂商付10套(或更多人,我希望)的款,交货期为此后一个月左右。
欢迎email咨询:ukyochen888@hotmail.com
还等什么啊,赶快行动吧!准备组装你自己的最棒的望远镜,让所有用过你望远镜的人都对它赞不绝口吧!
我正在写的主页:http://ukyochen.lamost.org 既然这么完美,并且4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还那么容易加工,那为什么现在都没人造呢? 既然这么完美,并且4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还那么容易加工,那为什么现在都没人造呢?
呵呵,估计厂家都喜欢残缺美的东西吧。:D
一般认为完美的东西不是纸上谈兵想当然的产物,就是骗子用来糊人的。
不知道这算哪一种。 小蔡朋友我知道你算一个很资深的APO望远镜高手,但你这样说老咸鱼朋友就不太好他也是一个很热心助人的同好,他只是出于对那些国产器材不太满意又喜欢DIY的发烧友们一个很好的建议,不喜欢的人可以不理,好的望远镜不是说没钱买而到底为这些东西烧钱值不值,人除了爱好天文爱好望远镜还有很多东西要做的把大把辛苦赚的钱都投在望远镜上真的不值留多点防身不是更好吗,说得过分请原谅只是想为老咸鱼朋友澄清下他不会为这点东西骗钱我相信他 :D 小蔡是APO镜方面的自资深,地球人都知道。老咸鱼在望远镜设计和DIY方面的能力,我也是早有耳闻。
就事论事,小蔡给出了二选一,是对老咸鱼所说的几乎完美不认同。但言辞之间,语气略有点重了。
老咸鱼这个几乎完美的结论,我觉得也值得深入推敲。虽然我对该设计原理不是特别了解,但我觉得这样一种设计,反差至少是不完美的,从光路上看,这是牛顿镜的一种改良。牛顿镜本身反差就偏小,再加上前面的两块透镜,反差估计不会好到哪里。卖东西,主要说优点不可避免,但如果能谦虚一点,公正一点,缺点也说一说,可能大家更容易相信和认同。特别是现在,相信产品完美的人已经不多了。
个人浅见,说得不对请大家指正。 zhy8265
dingye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你既然说我资深,那么我就要凭我的经验说两句,这么完美的设计,这么低廉的成本,这么容易的装配,60年来没人考虑,不觉得可疑么?要说厂家不造还有可能是厂家为了蒙钱,而在国外也几乎没有爱好者问津这个设计,难道这些爱好者都是瞎子?钱多烧得慌?
因为我实际的器材看得还行,对比评测广告等,就发现很多标新立异的东西,几乎都是华而不实,真正可靠的真实的,还是那些久经考验的设计加上优良的制造。
天文器材这个东西,理论和实践往往有段距离。
至于楼主,对他的理论知识本人还是比较佩服的。 设计理论上的完美,根本不能代表成品上的优秀,理论上马卡的反差较为优秀,但是国产的马卡的反差能和进口的celestron 施卡比么?celestron 施卡的反差再比国产马卡优秀,遇到制造精良的intes-micro马卡也只有甘拜下风。
这个里面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制造成本的问题。
另外Q哥说得对,本来就是最精良的牛反的反差都不能和同口径的APO相比,何况这种廉价的镜面,还加上两片镀膜一般的透镜。
要说完美,也最多相对于1200元钱来说可能比较完美些,但就是对于这个,我也抱怀疑态度。 小蔡朋友这样解释我是接受的,多谢指教了,如果真的很有经济能力的发烧友还是直接上现成的APO好点,这里老咸鱼朋友也只是给那些喜欢比较高品质又没太多剩余资金的朋友一个比较好的建议,我还是会关注的 只是我的动手能差不知道是否可以完成那么大的工程 :cry: 大家的怀疑不难理解,光学怎么说也算是个很古老的科学了,技术方面也很少有突破,能找到的可能,也几乎都被人尝试过了,唯一能接受的应该还是最后的效果与价格,如果真能达到一定程度,将怀疑转为接受仍然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吧 还是那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要是这个镜子真有楼主说得那么好,楼主不妨自己先做个白鼠造个出来,给周围的人看看,如果效果真得那么强,呵呵,楼主卖个3,4千,肯定一大堆人买,指不定就此就发了。 :shock: 〉〉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Lurie-Houghton类型折反射镜使用一块凹透镜和一块凸透镜以达到改正球面反射镜的目的。
它除了边缘有一点点畸变外,整个视场的成像都几乎完美,
五个面全是球面,容易加工,
对光轴、间距、球面半径的改变非常不敏感,即使镜片加工精度不高或是没有完全装配到位也一样能有优秀的成像,
能使用最便宜的光学玻璃BK7(K9),成本极低。
------------------------------------------------------
光看这段文字,实在想象不出来还有什么不推广的理由,难道世界上的望远镜厂家和爱好者都傻了,放着这种好东西不要,去开发什么
----------------------------------------------------
传统折射镜有什么缺点?
1.消色差折射镜的色差还是很大,球差、彗差等也很大,成像很糟糕
2.采用ED材料的消色差折射镜色差小一点,但还是明显,球差、彗差等也很大,再说价格不便宜
3.APO折射镜色差小,不过紫色光的色差不小,球差、彗差也还有一些,价格更是吓死人
看完折射镜,我们再来看反射镜和折反射。
4.抛物面牛顿式反射镜没有色差,中心成像是完美的,但是彗差非常大,离视场中心远一些的星星都变成彗星一样的形状了,抛物面也不好加工,要是做球面的嘛,像质会更差
5.施密特牛顿是在球面反射镜前加了块非球面改正透镜,如果是单面的非球面,效果也只是比普通牛顿镜好一倍,但双面非球面则可以达到几乎完美的成像(衍射极限)。非球面的高技术门槛使得生产厂家不多,价格也是居高不下
6.马克苏托夫牛顿则是加了一块厚弯月改正透镜,效果和单面非球面的施牛差不多,色差还略大,极度弯曲的厚球面加工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需要很厚的原料,磨掉很多玻璃
7.卡塞格林式?它们的像质其实并不是太好,特别是彗差大,非球面又难加工,在中短焦时它们的直径遮挡比通常达到惊人的35-50%,造成图像反差低,星点面积大 欢迎各位参加讨论!
我个人对于光学也只是略知皮毛,谈不上高手或是资深什么的。
两年前为了设计一种较满意的宽视场望远镜,我曾在国家图书馆里度过一段周末,国内只看到一本光学书在讲望远镜时,谈到使用双透镜做改正镜,并给出了设计例子和详细计算过程,另外还有一种更复杂的结构,是用全口径的双透镜做改正镜之余还在近场端用小口径双透镜补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另外国外有一本书叫<Telescope Optics>里对L-H结构也有很详细的介绍,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我并非光学行业,不知道为何光学厂家没有这种类型的商业化产品生产,但个人爱好者中不乏制作L-H望远镜的,例如Greg Jones, Rick Scott, Roger Ceragioli, Aki Lötjönen, Mike Spooner, Torsten Clay.
前面我也说过了,APO的紫光控制并不好,这是结构所决定的,三片式中短焦APO的球差和彗差控制都不理想,多片式会好,但是镜片多了通光量下降而且精度控制不易。APO还有一个死穴就是价格。
理论上反射镜的反差确实会比同样条件的折射镜差一些,这是先天条件决定的,但是在直径遮挡比足够小,例如本案中的20%时,肉眼是很难察觉它们之间的差别的,何况折射镜还受各种象差的困扰,很难达到理想的反差。
另外,我不是卖东西,我是帮助大家去购买镜片,我自己也要买一套,我是买家,如果厂家做一套的价格很便宜,我早就买了,何苦还在这里召集10人团购?
再说到“廉价”的问题,我想有个笑话说30元一件衣服没人买,300元就抢购一空的,大家都听过吧,还有大腕里的那一段就不说了。天文望远镜毕竟不是很市场化的东西,生产厂家也不多,并不是贵的东西就一定好,便宜就一定不好。低成本电影还能有高票房呢。有条件的话,我倒是想以后做整套,然后开个8000元的高价,是不是就很多人买呢?
镀膜方面,我是考虑到了成本,一套低成本的镜片用高成本的镀膜有点本末倒置了,所以用性价比高的MgF2和银+二氧化硅膜,没必要为了1%的性能提升多付出100%的金钱。
关于这种结构的缺点,我已经说过不止一次了,
1.边缘畸变
2.头重脚轻
3.反差略低
最后说到"理论上马卡的反差较为优秀",这点我不敢茍同,起码从光学设计上来看,两者几乎一样。而施卡若用两面非球面设计则更好。 老咸鱼朋友那现在联系得什么情况了呢,我还是很关注你的设计的,别人怎么说我们就不讨论了,毕竟我对光学的了解还是有限,我就知道那种RC的反射系统非常好就不用解释了只是大家对这种L-H望远镜系统真的没听过,可能多种的原因吧一直没被很好的传送开来,大多人对新事物总会抱有怀疑观望的态度当然也包括我 呵呵 当然我对你这样热心的朋友会很相信很支持的 :D 完美也分很多种啊,有十二万的完美,有一万二的完美,也有如同老咸鱼网友所设计的一千二的完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自己的完美不好吗?何必一定要强求最最顶级的完美呢?就算是150MM的APO,和专业天文台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比起来只怕也不值一提吧.
小蔡兄身在日本,各种高档镜子看得多了,1200的镜子当然不会放在眼里.可是对于一部分国内的天文爱好者来说,不要说两万的APO,就是这1200块的廉价镜子,也要花掉他们一两个月的工资.
穷人也有享受天文乐趣的权利啊. 十分认同seeksky893同好的看法,这里说的完美只是说系统的设计比其他系统很有他的优势,老咸鱼朋友设计的系统是有一定的历史而且得到国外朋友的认同好评,昨天晚上刚看了老咸鱼说国外的朋友的网站:http://home.comcast.net/~dac20/dac_001.htm,http://members.cox.net/rmscott/lh_scope/,http://koti.phnet.fi/lottaki
Mike Spooner,9.8,4.6,,在回来看这里这个系统会很优秀,但就是怕厂家生产的要求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质量,这个问题还得请老咸鱼朋友好好了解清楚一下哦,强烈关注着 :lol: 完美也分很多种啊,有十二万的完美,有一万二的完美,也有如同老咸鱼网友所设计的一千二的完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自己的完美不好吗?何必一定要强求最最顶级的完美呢?就算是150MM的APO,和专业天文台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比起来只怕也不值一提吧.
小蔡兄身在日本,各种高档镜子看得多了,1200的镜子当然不会放在眼里.可是对于一部分国内的天文爱好者来说,不要说两万的APO,就是这1200块的廉价镜子,也要花掉他们一两个月的工资.
穷人也有享受天文乐趣的权利啊.
赞同看法,得根据各自条件追求相应的完美。一款新设计,要有勇于吃螃蠏的精神去践现,才能最终促其成熟、让人认同...... 但就是怕厂家生产的要求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质量,这个问题还得请老咸鱼朋友好好了解清楚一下哦,强烈关注着 :lol:
所以想知道所有表面的誤差是否以加法計算?
1/4 + 1/4 + 1/8 + 1/8 = 3/4 波長誤差? 想想看,這麽好的鏡子這麽多年無人問津?況且結構複雜,很難保證精度。 所以想知道所有表面的誤差是否以加法計算?
1/4 + 1/4 + 1/8 + 1/8 = 3/4 波長誤差?
不能这样简单相加
所以想知道所有表面的誤差是否以加法計算?
1/4 + 1/4 + 1/8 + 1/8 = 3/4 波長誤差?
不能这样简单相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