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面和偶板吻合不错,刚刚加砂浆时主镜全不着力,非常容易自己滑掉。由于玻璃薄,推动起来毫不费力,但感觉和磨小镜子完全不同——很过瘾的 ^^
别高兴的太早了,1000号一上,沙眼全出来.磨镜是很辛苦的! 强,很费功夫吧?
不知道哪里有这方面的资料? 用什么工具粗磨? 电动沙轮片?
如何保证最起码的精度? 想请教一下,做多点支撑如何保证多点都完全接触,比如三点支撑肯定是完全接触的,但如果6点支撑的话,如何保证呢 有几个问题?
1、是用两块玻璃相对磨的还是用一个什么特殊工具磨的?
2、磨好抛光后自己怎么镀反射膜?
3、玻璃薄能否再贴一块10mm厚的玻璃?
4、球面的相对容易磨制一些,抛物面的自己怎么磨呢?
5、能否磨成偏的,让反射点落到主轴外边,这样付镜就不会影响成像了。 “立起来测试的时候都会变形的”,我想有可能。
有没有想过检测时,底边用4浮点支撑方法。
别高兴的太早了,1000号一上,沙眼全出来.磨镜是很辛苦的!
多谢提醒!希望不会太糟,至少以前每道砂都“磨到底”了(即完全磨平前道砂的砂眼)。
做多点支撑如何保证多点都完全接触,比如三点支撑肯定是完全接触的,但如果6点支撑的话,如何保证呢
我没有做过18点支撑,看网上公布的图片这些支撑都是6x3的形式,第一个6点支撑盘精度要求很高,感觉做不好的话肯定不如3x3的9点支撑。如果用2X3X3的形式则太麻烦。所谓3X3就是第一个3点支撑盘的每一个顶点固定一个3点支撑盘。
不知道哪里有这方面的资料?
论坛顶部青岛交流会专版有香港WONGSIR的磨镜讲座记录稿,很全面。 用什么工具粗磨? 电动沙轮片?
如何保证最起码的精度?
硬要说“工具”的话,就是各种粒度的研磨砂。磨制方法本身就能保证精度。
有几个问题?
1、是用两块玻璃相对磨的还是用一个什么特殊工具磨的?
2、磨好抛光后自己怎么镀反射膜?
3、玻璃薄能否再贴一块10mm厚的玻璃?
4、球面的相对容易磨制一些,抛物面的自己怎么磨呢?
5、能否磨成偏的,让反射点落到主轴外边,这样付镜就不会影响成像了。
1,是用两块玻璃相对磨的,下面的叫偶板,上面的是主镜。
2,计划找光学厂商镀膜。
3,主镜最好不这样做,但偶板要求相对低些。我用的偶板是三层厚15mm的浮法玻璃胶合成的。
4,镜面的抛物线化操作在wongsir的讲座里有详细说明。
5,可以的,但要付出代价:第一是像质肯定下降(这种离轴的设计早就有,不严格地说赫歇尔望远镜就是这种光路);第二难度要比磨一般抛物面大得多,且难于检验。总之,感觉得不偿失。 “立起来测试的时候都会变形的”,我想有可能。
有没有想过检测时,底边用4浮点支撑方法。
扫雷兄可否详细说说? 3*3比单一3点支撑有好多少,按你的镜子的情况可以达到支撑要求吗?(你的这么薄要都可以的话,我的肯定没有问题,呵呵)
别高兴的太早了,1000号一上,沙眼全出来.磨镜是很辛苦的!
多谢提醒!希望不会太糟,至少以前每道砂都“磨到底”了(即完全磨平前道砂的砂眼)。
做多点支撑如何保证多点都完全接触,比如三点支撑肯定是完全接触的,但如果6点支撑的话,如何保证呢
我没有做过18点支撑,看网上公布的图片这些支撑都是6x3的形式,第一个6点支撑盘精度要求很高,感觉做不好的话肯定不如3x3的9点支撑。如果用2X3X3的形式则太麻烦。所谓3X3就是第一个3点支撑盘的每一个顶点固定一个3点支撑盘。
只是设想,也没试过
更 未计算过。1,是用两块玻璃相对磨的,下面的叫偶板,上面的是主镜。
2,计划找光学厂商镀膜。
3,主镜最好不这样做,但偶板要求相对低些。我用的偶板是三层厚15mm的浮法玻璃胶合成的。
4,镜面的抛物线化操作在wongsir的讲座里有详细说明。
5,可以的,但要付出代价:第一是像质肯定下降(这种离轴的设计早就有,不严格地说赫歇尔望远镜就是这种光路);第二难度要比磨一般抛物面大得多,且难于检验。总之,感觉得不偿失。
谢谢。
祝你早日完成。磨这东西可是件苦差事,而且很费时间,估计得几个月吧。 今天下午结束了600目细磨,本打算用水选法得到更细的砂;但结果却不理想,用选出来的砂浆研磨时主镜和偶板多次粘在一起,费尽力气才分开;又有表面互“啃”的问题,主镜偶板上各被划出2道深痕。只好返工600目半个多小时才磨掉。
为什么会这样呢?用显微镜观察了一下研磨砂~ 上面两个图中,墨绿色的大颗粒是研磨砂(绿刚玉);白色的小颗粒是磨下来玻璃屑,平均粒度在2400目以上。
很显然,选出的所谓砂浆实际上是玻璃屑浆。它很粘,很软,不能保证隔开两块玻璃。
换句话说,如果要水选,必须采取区间式水选的方法;这似乎太麻烦了些。现在准备直接抛光了。 灾难性事故 浇铸沥青模时主镜炸裂
具体过程:在室外融化沥青,用石蜡作了些调整降低硬度;主镜和偶板放在水中加热到摄氏70度;沥青冷却到100度以下(熔锅外滴上水不再沸腾),均匀浇铸在偶板上;主镜涂肥皂水后压在沥青上,再加木板、重物压住。偶板放在旧木凳上。
约5分钟后,听见轻微爆裂声,主镜和偶板的第一片(3片粘合)各炸裂成4个碎片。
痛定后检查,问题应该出在冷却过程上。室外温度较低,约16~17度,玻璃外层迅速冷却造成应力过大。教训深刻~
马上找出b角——316mm备用镜坯,清理好偶板,从0开始~~ 天啦~~~~~~~~~~~我真~~~~~~~搞的我都不敢抛光啦 :shock: 现在的的气温下,浇铸完沥青模一定要放在热水里慢慢冷却!必要时隔水加热。 可惜啊,缩水成12.4寸了。 重新开始未尝不是好事。
大而薄的镜片,业余爱好者很难弄,就算是专业的工厂也会尽量回避,精度往往要打折扣。
在精度、口径之间我一定选择精度,20cm精度1/8波长镜片的观测效果远远超过30cm一般精度的镜片。
多点支撑仅仅回避了镜片的重力形变,对抗的是重量。
在磨制的过程中,加在镜片上的力量比镜片的重力大的多,这个力量足以使镜片形变了。
另外在用刀口仪检测的时候,是否也考虑用多点支撑呢。
我们为什么要薄的镜子呢,是为了最终望远镜轻了3千克吗?这不是好的理由!
是因为没有材料吗?这更加说不通,光学工厂可以有很多镜胚的。
镜片厚一倍也许加工难度低的不止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