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韩学者称韩国人发明汉字提出为汉字申遗

[复制链接]
rjxie 发表于 2007-12-12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联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韩国提“汉字申遗”遭强烈质疑 网友称汉字生机勃勃地活着,无须申遗

■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通讯员 王勇幸

中韩传统文化之争1 汉字之争

开篇语

近年来,韩国开展了一连串争夺中华文化的举措: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明就里,竟同意了;抢注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也成功了;论证孔子是韩国人,美女西施,神医李时珍也早被划入“韩国籍”;把中医说成是韩国发明的,连同《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急匆匆向联合国提交汉服申遗书;指称汉字是由韩国人发明的;准备在2008年前完成了“整体风水地理”项目的准备工作。

中国网友因此深受刺激,也促进了对传承推广中华文化的反思,思考如何用现代化的手段展开保卫战,在构建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要摒弃文化优越论,警惕文化沙文主义,保持批判性的思考,形成知性的力量,令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

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中韩文化之争”系列报道,欢迎关注。

从“端午祭”申遗到将中医改为韩医申遗,从号称“汉字是古代韩国人发明的”到汉字申遗,韩国人的“胃口”越来越大,中国的网民不愿意了,他们说汉字是中国的,不是韩国的,表示要维护汉字的“所有权”。“汉字对韩国人确实是遗产,因为他们不用了。但是汉字还在中国生机勃勃地活着,进化着,没死申什么遗!中国给汉字申遗?除非中国文化灭亡了!”面对挑战,网友们拿出了自己的理由,更有了应对的策略,把刺激化为机遇。

争议 韩国学者提出汉字“申遗”

今年10月“国际汉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之后,韩国《朝鲜日报》刊载消息称,为预防东亚国家因使用不同形状的汉字产生沟通混乱,由韩国领头,中、日、韩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制作5000-6000个以繁体字为基础的常用标准汉字。这一消息随即被与会的中方代表否认,提出“简体字”是中国的法定文字,不会轻易改变。中韩汉字“繁简之争”方兴未艾,又有网民热炒韩国学者提出的汉字“申遗”说。

汉字“申遗”其实在韩国已经热了一年多,去年10月10日的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说,经过他十年研究和考证,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后来朝鲜人移居中原,把汉字带到了中国,才形成了现在的汉文化。他将建议韩国政府理直气壮地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汉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篇发表在一个汉语研究的英文网站(www.chinalanguage.com)上的文章能代表不少持这个意见的韩国人的想法。这篇文章称“东夷人是韩国人,是大汶口文化的创造者。被称为‘汉字’的文字有可能是高丽人发明的”。

热评 汉字生机勃勃不用“申遗”

这一系列消息随即引起中国网友强烈反弹,加之韩国此前大动作为端午申遗,一系列“争端”,引发中韩传统文化之争网络论战。

当回顾在chinalanguage 网站上的关于汉字起源的争论时,网友们惊异地发现这竟然是发生在2002年的事情。而经过搜索后,大家又发现“韩国人发明了汉字”这个话题早已在google论坛等国际论坛上炒得沸沸扬扬,代表性观点就是:“商以前,韩国人住在山东。后来韩国人入主中原成立了商朝,并发明了一种文字(即汉字),但这种文字不能和所有部落语言相适应。只有华夏部落忍受下来并发展了和其相适应的语言,而周朝打败了商朝,韩国人退出中原后,就抛弃了汉字重新使用以前的韩语。”

“这是对中国文化的剽窃。”一位留学韩国的网友“我的中国心”表示了愤慨之情,他说:“有个韩国名校博士和我讨论,信誓旦旦地说甲骨文是从朝鲜半岛传到中原的。要知道韩国直到15世纪才有自己的文字,韩国建国后为了‘去汉化’才禁止使用汉字的,韩国学者‘参考’的史书几乎都是用汉字写成的中国史书,它们以前还根本没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呢。”

面对韩国学者一套又一套的“论据”,中国不少民众置之一笑:“任何人都知道中国有着世界最长的连续不断的历史,中国文明影响了许多东南亚和东亚的国家,比如日韩。”“当中国人有了那些发明时,还没有一个明显的关于韩国人和日本人的区分,他们还没有自己的民族,怎么可能发明汉字?”有网友指出,韩国学者的逻辑起点就有问题,他说:“韩国人发明了汉字为什么自己不用,无偿送给中国人而自己又另外弄了一套?”

也有天涯网友对韩国汉字申遗作了讥讽式的解读:“汉字对韩国人确实是遗产,因为他们不用了。但是汉字还在中国生机勃勃地活着,进化着,没死申什么遗!中国给汉字申遗?除非中国文化灭亡了!”对于韩国的一系列文化“发现”,网友STKAV称:“恭喜韩国人又发现了汉字是他们创造的,说不定明天他们又会发现了什么。太阳?月亮?”然后他的结论是:“韩国牛肉为啥贵——牛都吹到天上了。”

应对 有心有力保汉字“所有权”

如何保护好汉字,不让汉字成为别人的遗产?网友各出妙招,归纳起来是“有力”与“有心”。

“有力”是指过去汉字文化圈使用汉字是因为中国经济强盛、文化先进,因而有网友提出,新世纪推广汉字同样需要先国富民强,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日益强盛,从前的汉字圈国家开始有了重新恢复使用汉字的需求与热情,这是值得肯定的事。

除了经济强盛,推广汉字还有“心”。古老的汉字是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汉语热和孔子学院使汉字又一次的大步走向全球。

还要尊重汉字的发展规律,建国后推行繁体字的简化,无疑是考虑到繁体的汉字难写难认,为让更多的人易于学习和掌握汉字,并由此深入了解和领会中华文化,确有简化的必要。但凡事物都有两面性,简化过度的“第三套简体字方案”后来便被废止了。

讲到汉字,离不开书法。在广东,书法一直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近年来省教育厅也多次要求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而浙江近日也将书法教育列入中小学选修课程。

访谈 汉字表达如此接近生活

每天都在使用汉字的中国人,似乎不太注意这一古老语言背后的文化渊源。当我们听瑞典人林西莉女士(Cecilia Lindqvist)讲汉字的故事时,才发现自己正跟着一位外国向导一起浏览着中国的文化史。

林西莉女士(Cecilia Lindqvist),瑞典汉学家,曾任瑞中协会主席。其代表作品《汉字王国》是她对汉字数十余年研究的结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汉字的渊源,是西方人学习汉语的入门书籍。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为什么要在《汉字王国》这本书讲述汉字的故事呢?

林西莉(以下简称“林”):是因为汉字的结构和它最初的形态吸引了我,而且我发现,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的根也知之甚少。人们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机械地进行着汉字教学和学习,却很少加以解释。

记:你这种对汉字的解读方法有什么好处呢?

林:这样能够对这些汉字的理解会具体深入,比如,讲述这些文字的自然场景——乡野、山河、动物与植物时,效果就特别好。当我致力于对汉字的象形起源做一简明、通俗的论述时,就发现原来与汉字表达的生活是如此地接近、有趣。

记: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林:我发现中国文化有惊人的连续性,直到今天人们在广告、民间艺术和日常生活中,还能看到一些画面,与三千多年以前文字创造者们经历的完全相同,令人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愉悦感。

记:你花了八年的时间从事这本书的写作,而且采用了轻松自如的表达方式,作为一个外国人和中国通,你觉得你这项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呢?林:中国文化是人类共有的,每个人都有权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对它进行研究、解释和欣赏,而不管他的民族归属。只有这样才能使它更丰富多彩,更宜于传播和被人接受。

记:能举些有趣的例子吗?

林:就以“人”为例吧,“人”字在甲骨文中是人的剖面的形象。她直立着,手下垂或者轻轻地举到前面。两个人,一个跟着一个,组成“从”字。两个人站在一排,便成了“比”字。相反,若是两个人背靠背,则是“北”字,这与中国民居和其他场所都是坐北朝南有关。而“人”和“言”组成了“信”字,可谓“言而有信”。

新闻链接

中国使用汉字逾三千年

相传汉字的创始,有所谓的“结绳”、“书契”、“八卦”、“河图”、“洛书”、“甲子”、“图画”、“仓颉造字”等说法。《辞海》记载:“仓颉,也作苍颉。旧传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造字者。”

按我国古文字学家的意见,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它已经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3000个以上字汇。

世界在变,汉字也在变。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

历史上,朝鲜民族吸收了大量汉语,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代左右,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此后一千多年,汉字一直是朝鲜半岛唯一的书写文字。到了1443年,世宗发明了“训民正音”(韩文字母),韩语才改用字母和汉字夹杂标记的方式。

所以,汉字并非韩国固有文字。
吾牵友肠人情暖,心系宇宙天地宽!QQ:22427993
MSN:xrj5@hotmail.com
Email:postmaster@astronomy.com.cn
愿结交天下朋友,欢迎随时联系我。
水星人 发表于 2007-12-12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联通
吃不好的话很容易噎着,别到时候自己打自己耳光。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ZHENFANREN 发表于 2007-12-12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联通
支持,同时支持废掉因学汉语不合格而误传的韩文和日文

[ 本帖最后由 ZHENFANREN 于 2007-12-12 20:55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xtc951 发表于 2007-12-12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京东云
韩国人和日本一样恶心,但更无耻..................................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hangding 发表于 2007-12-12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重庆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harp 发表于 2007-12-12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温州 电信
高丽棒子,一帮小国沙文主义分子。弹丸之地,打起仗来连纵深都没有,也敢吹这种牛。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寻找拉玛 发表于 2007-12-13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钦州 电信
难道我国官方都没反应?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dkdoptic 发表于 2007-12-13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电信
复杂的心态.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celespace 发表于 2007-12-15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Eldghost 发表于 2007-12-15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联通
隐藏在自傲背后的东西是自卑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千眼观音 发表于 2007-12-15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柳城县 电信
荒唐之人,与荒唐之事,天下遍存之。
    只要在当前利益和虚荣的驱动下,任何在同期的利用价值获取背景中存在的潜在开发资源,都有被争夺和试图从中牟利的可能性,也涉及当前实际上形式主义套用商品经济运营规则的产品开发专利权问题的商人无所不欲垄断企图,和实际陷在主观思维玩泥水平上为救文明成果宁滥勿缺不惜利用炒作手段引诱公众(主要在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方面,实质达到欺诈怂恿程度地扮演动机不正的导游拉客角色,以赋予独特美妙称谓的条件,不言而喻地暗示某种当地社会群体将弃已弃的人文行为模式若进行旅游意义的保留,则可获得其以最高审美权威身份所作的推荐游客来探究的评价定级,典型的人本去爱骗以再守的阴谋伎俩,而以力不能尽藏则能不择手段诱使人珍惜自保就更妙为开脱,不顾合理与否不管扰乱别事地进行商业化卖牌招摇,其中部分操作恰好正得人自保旧众感贵重有趣的以商业旅游收益维持之结果,但也必然促成大量不可以此手段——而本应以实用基础自然维系并发展的手段,引发非自用者谋求专利垄断利益欺名盗世相争的本质上破坏人文科学领域也必遵守理性客观严谨原则的文明史上丑陋的伪造事实之混乱,不要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是什么高尚神圣纯洁无暇的人文科学马头,从为虚取冠名和滥扮效颦以图自利者的躁动竭力活动中,就可轻易推导出其卖牌滥诱的强烈蛊惑助阵心理,不过是物欲的横流中一个出卖学术道德的拜金小丑罢了,即便因此暂时以商业混战达成一些濒危文明成果的苟存,也必定将以大量的参与和负主要责任的故意伪造历史人文研究定性结论而被未来的理性回归操作钉在文明发展史的耻辱柱上,休想以功抵过)。
    对此类掩盖不了商业和虚荣动机的粉饼扑脸炒作活动,从当事者到充当裁判者均在学术意义上动机不纯,鸟都不必鸟之,真实的各种文明成果的存在与消亡的处置,据客观的对应各地域真实历史作无偏见认知即可,我所为者我自继为之,非我所为者,归属其祖,这就是客观的文明发展的因地不同造成的适应当地人文的结果,岂是歪曲造势伎俩所能左右,徒自取辱见笑尔。
    另外,什么东西是文化遗产?一切曾经产生、正在产生、将要产生的文化成果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延续以及消亡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客观结果,若其有产生的必要和保留的价值,必然会被人类创造出来和拒绝放弃地保护,对于已有的认为珍贵的过去成果,如果因为已被实用目的放弃而仅有未完全消失的痕迹,就以正当的促进了解提高审美水平的方式使人知美而权衡取舍,若其实用价值仍在,人自力护扶强,若仅剩余了解过去和审美借鉴的文明印痕展示价值,人自保存欣赏之,岂有不走正途反图蛊惑乱心的文明促进立场的选择道理。
    葱花怎么处理?  切!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28 15:10 , Processed in 0.10670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