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通俗天文学》在线阅读

[复制链接]
michaelfans 发表于 2008-5-18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吉林–通化 联通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michaelfans 发表于 2008-5-18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通化 联通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zxdyx 发表于 2008-5-18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电信
好书, 呵呵, 有时间在拜读! 先收藏起来吧, 谢谢分享!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oy440801 发表于 2008-5-18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电信

在这本书中找出的BUG,供读者参考。

多次请出版社、现译者给个说法,一年多了,毫无音讯。供读者参考:

《通俗天文学  和宇宙的一场对话》相关资料
(Astronomy  For  Everybody  [美]西蒙•纽康  原著    金克木   译    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  2006年9月第一版)  策划编辑:宗平    责任编辑:高玉祺
社址  北京市复兴路4号(100860)  网址  http://www.worldpress.com.cn    编务电话  (010)83908400
书号  ISBN  7-5090-0127-7/P•001    定价:30.00元

我认为《通俗天文学  和宇宙的一场对话》一书中的BUG
文/刘  惠
一本在网上好评如潮的书引起了我的兴趣。书名《通俗天文学  和宇宙的一场对话》。打开该书的《出版说明》,其中这样写道:“出版《通俗天文学》是因为它是一本非常“传奇”的书。说它传奇,是因为它的作者西蒙•纽康教授是个传奇人物。……说它传奇,是因为它的译者金克木先生是个传奇人物……本书第三个传奇之处在于它的引进、翻译过程。……除了这些传奇之处以外,这本《通俗天文学》能长销不衰的原因还有它文字的流畅、描述的形象、内容的及时更新。……大量现代知识的补充能适应现代读者的需求,使这本《通俗天文学》在今日的夜空中仍能放射出耀目的光彩……”
本书原著者西蒙•纽康无疑算得上一个天文大师,原译者金克木无疑算得上一个国学大师。加上这么吸引人的介绍,自然勾起了我的阅读欲望。
一口气把它读完,收获当然不少,但遗憾的是,也记下了一大篇BUG摘录。
本书菲页的译者的压题诗、《出版说明》、《译者序》、《关于原著者》、《关于译者》,除压题诗与《译者序》标出了撰写人(金克木)外,其余全部既无撰写日期,也无撰稿人。而一般书籍,这类文字都会有撰写日期、撰写人的。这就让人对这本书出版前的背景完全没有了解。现在,书中出现了众多的BUG,这责任,在原书,在译者,还是在责任编辑?撰写出上面几篇只给本书“唱赞歌”、不给本书纠“BUG”的吹捧之词文字的,是何许人?就让读者无从知晓。而对于这种不署名不注明撰写时间的奇怪做法,是出于工作中的疏忽,还是因为心虚,怕担责任?不由得让人犯疑。
但是,不署名也好,不注明撰写时间也好,本书的出版社和责任编辑的科技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希望本书的出版社和责任编辑本着对读者负责、对原著者原译者负责的精神,赶快采取措施,对造成的错误进行更正,对产生的不良后果进行补救。这样做,才会得到读者的谅解,才是尊重原著者原译者的正确的态度。
现将本人对书中自认为的BUG的摘录,和本人对所摘文字的看法一一列出,提供给打算阅读这本书的人们参考。对BUG的分类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数据过时:
P.8,倒6行:“其实它(北极星)离北极只有一度多一点”,P.24,倒10行:“现在的北极星离北极约一度多一点。”以上说法与P.158,11行:“北极星靠近图的中心,到(北天)极的距离在1度以内”矛盾。“北极星离北极约一度多一点”,这是一百多年前的数值。现在北极星离北天极的距离已不到0.8度。再过一百多年,它会达到离北天极最近的距离,相距不到0.5度。
P.51,5行:“我们已知有编号的小行星已在10000颗以上”。 P.106,倒2行:“(小行星)一年一年增加下来,现在已经超过2万颗了。”实际上,到2006年底本书出版时,已发现的小行星有近一百万颗,获永久编号的已超过了15万,目前每天仍有上百至几百颗小行星被发现。
P.97:倒2行:“金星的自转周期又与它的轨道周期同步……”现在公认的是:金星的自转周期比公转周期慢。如果“轨道周期”指的是公转周期,那么,二者是不“同步”的。
P.107,13行:“(小行星)平常推测有一万颗是在我们望远镜所及的范围以内。”现在,发现的小行星增加了,望远镜的威力增加了,这一数据肯定已过时。
P.107,倒11行:“最小的(小行星)只能由其光度粗略地推算其大小了。它们的直径大概有32千米到48千米光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小行星直径只有1千米左右。
P.121,2行:“土星还有22颗卫星”。这是以前的数据,明显与本书P.51第9行“土星的卫星却已经发现了47颗”的数据矛盾。
P.202,倒10行:“……大云(大麦哲伦云)约有8.6万光年远,直径有1万光年以上。小云(小麦哲伦云)略远一点,距离有9.5万光年,直径是6000光年。”现在公认大小麦哲伦云距离都在十万光年以外。距离增加了,它们的大小,肯定也不会是原来认为的大小了。
P.205,4行:“仙女座漩涡星云的距离是80万光年。”这都是一百年前的说法。现在,这里的“星云”应该改为“星系”(前文、后文中,多处的“星云”也都应该改为“星系”)。“80万光年”也应改为“200万光年以上”。

计算、数据错误:
P.4,倒5行:“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用一粒芥子来代表。照这比例推下去,月亮……放在离地球2.5厘米远的地方。太阳……放在离地球12米的地方。其他行星……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也差不多是4.5——540米之间。……照这比例,整个太阳系便可以在不到2.6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摆下了。”按“12米代表一个天文单位1.5亿千米”这样的比例(1毫米代表1.25万千米),我们来折算一下:
1、“月亮……放在离地球2.5厘米远的地方。”“2.5厘米”约等于31.25万千米,而月地距离平均有38万多千米;
2、“其他行星……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也差不多是4.5——540米之间。”“540米”约等于68亿千米,折合45个天文单位。而海王星离太阳约30个天文单位,冥王星离太阳约40个天文单位,这离太阳45个天文单位的,是哪一颗行星呢?
3、“整个太阳系便可以在不到2.6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摆下了。”“2.6平方千米”的圆,其半径相当于0.91千米,折合76个天文单位。现在一般认为,太阳系的边界,不只在冥王星的轨道(40个天文单位),也不只在柯依伯带(约70、80个天文单位),甚至也不只在远在一、两万天文单位外的奥尔特云。由此可知,“太阳系便可以在不到2.6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摆下了”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P.17,4行:“在地球赤道上,一经度的相差约相距111.8千米,可是在南北纬45度上,它只有67.6千米了。”
1、地球赤道长为40076千米,所以一经度相差约相距111.3千米(40076÷360)。
2、在南北纬45度上,它应该有约7 9千米(111.3×cos45°),而不是“67.6千米”。
P.32,倒7行:“这一小块天空(2分的角度)在肉眼看起来不过是一点罢了。这简直就像我们从一座6米高的屋顶上一个直径3.5厘米的小洞中去看星星一样。”这样看到的天空视野有20分!“3.5厘米”应该是“3.5毫米”才对。
P.50,倒9行:“(太阳)到最远的海王星(约59亿千米)。”这是冥王星离太阳的距离。海王星离太阳只有45亿千米。
P.60,倒5行:“如果辐射体的温度加倍,它的辐射出的热量就要增大16倍。”“16倍”应该是“15倍”。
P.71,2行:“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6万千米。”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离应该是“38.4万千米”。
P.87,倒10行:“水星的最大距角通常有25度,……金星的最大距角几乎是45度。”水星与太阳的最大角距可达28度,金星与太阳的最大角距可达48度。
P.89,12行:“假定有一颗行星距太阳比另一行星远4倍,于是它绕太阳一圈比另一颗行星要慢8倍。这数目的求法是,先求出4的立方64,再求其平方根,就得8。”倒6行:“假定一颗外层行星距太阳远了4倍,它运动速率也就减了一半,因此绕上一圈才加上8倍。”这里,“4倍”、“8倍”分别都应该是“3倍”、“7倍”。
P.89,倒4行:“海王星……的路程(比地球)要远上足足30倍。”这里,“30倍”应该是“29倍”。
P.142,倒9行:“这便是取行星的圆形轨道中经过这点的速度再乘以2的平方根1.414。”地球的速度按29.8计算,乘以1.414后得42.1。与本页第15行“41.8”不符。
P.182,5行:“而全天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便是-1.6等。”全天最亮的恒星毫无疑问应该是太阳。天狼星是全天除太阳外最亮的恒星。并且它不是“-1.6等”,一般都说它的亮度是“-1.47等”。
P.201,9行:“在银河系中太阳是两千多亿颗恒星中普通的一颗,真正的中心是在300光年外南天星座船底座(Carina)的方向。”这个“中心”是谁的中心?如果是银河系的中心,那么就与P.202,11行:“(银河系)其中心在人马座大星云方向中。”句矛盾。现在都认为银河系的中心应该在人马座方向,距离约3万光年处。如指的不是银河系的中心,那“300光年外南天星座船底座(Carina)的方向”还有什么东西的真正的中心?

印刷错误:
P.9,倒5 行:“(图2)图中也标出了找北极星的方法,就是利用大熊座中7颗星(即北斗七星)中的两颗“指极星”的延长线,那便是对着北极的方向。”实际图中并没标出“找北极星的方法”,没标出“指极星”,也没有什么“延长线”。
P.11,4行:“格林威治”,书中多处出现“格林威治”的译名。这一译名现在已改为“格林尼治”。
P.16,图3:(图中天球赤道上的“2′3′4′5′6′20′21′22′23′”应该是“2h  3h  4h  5h  6h 20h  21h  22h  23h”。)
P.40,2行:“顾名思意”应该是“顾名思义”。
P.47,2行:“观测波段为3100-100埃”。建议将“埃”折算为“纳米”。
P.57,4行:“其中最黑的部分就是黑子最多的区域。”“黑”字实际上应该是“白”字。第6行的“黑点”也应该是“白点”。
P.58,11行:“太阳风年探测卫星”。“风年“应为“峰年”。
P.62,倒7行:“这是一部关于恒星内部情况极其物理特性的卓越著作。”“极其”应该是“及其”。
P.123,图34:(图中缺一个字母“b”。)
P.167,13行;“……并用任意的字母BAFGKM代表。”这些字母最前面还应该有一个字母O,应该是“OBAFGKM”。见P.169图43。
P.169,9行:“代表太阳的黑点……”10行:“……的黑点……”。针对本页黑底的图43,这里的“黑点”都应该是“白点”。
P.190,4行:“它(蜂巢星团)在狮子座的镰刀形两边一点”。“两边”肯定系“西边”之误。

逻辑错误:
P.10,倒10行:“但是南天并没有南极星,因此也没有方法找出天球南极来。”找天球南极的方法很多,没有南极星绝不会找不出天球南极来。
P.21,倒2行:“(太阳)它在12月22日达到离赤道最南的一点,又在3月21日经过天球赤道。这些日期偶尔会有前后的不同,那是因为闰年的缘故。”实际上,这些日期经常会不同,并不只是“偶尔”会不同,原因是因为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并不是地球自转一周时间(一天)的整数倍,这不是“因为闰年的缘故”,而是产生闰年的原因。
P.54,7行:“(假如没有太阳)地球的温度绝对不会超过2K(零下271.15°C)”(书中此处遗漏一句号)。太空中的微波背景辐射都有3.5K,地球会比这个温度还低吗?
P.88,倒5行:“其次,天上的距离并不能用我们的必须准确的尺度来固定。”费解,不通。
P.105,4行:“火卫二的公转期间是30小时18分。这种迅速运动的结果便是在它一起一落之间要过去差不多两天。”费解,不知所云。
P.112,2行:“(木星)在外形和质量上都要比所有其他行星合并起来还要大3倍。”本句中“在外形上大3倍”是什么意思?木星质量约1.9×1030 (克),其它七颗行星质量之和约0.8×1030(克),只大1 倍多一点。
P.112,7行:“如果我们用一架最小的望远镜,甚至用很好的普通望远镜来看它”。P.159,倒2行:“用小望远镜甚至望远镜都可以……”在这两句中,“最小的望远镜”和“很好的普通望远镜”、“小望远镜”与“望远镜”,有什么高下或本质的区别?哪一种更好?“甚至”这个词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P.147,8行:“1994年6月16日至22日期间(彗木相撞)”。这里所说彗木相撞的时间,与P.112倒第10行“……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在1994年7月撞上了木星”不符。后者的时间才是正确的。
P.178,6行:“即使是用分离多出这么许多的两观测点,得到的恒星位置的移差还是极其微小的。”诘屈聱牙,费解。
P.188,倒5行:“其他的食双星有的是全食和食蚀的例证。”费解,不通。
P.195,8行:“在(猎户)腰带较亮三颗星的稍南一点。”“猎户”的“腰带”一共只有三颗星。
P.195,9行:“表面看来,这星云面的距离约为满月的二倍。实际上却是10光年——一块极大的云。”是说距离,还是说面积?不通。
P.199,1 行:“这条光河的全程中都充满得使人迷惑。”费解,不通。
P.201,6行:“我们的太阳所属的星系就是银河系。……其中包括我们的星座中肉眼可见的亮星……”哪是“我们的星座”?
P.202,10行:“如果我们假定球状星团正做了银河系的轮廓,那么这系统就有了20万光年了。”P.229,2行,“银河系是……直径约十万光年的盘状星系”。二者对银河系大小的描述矛盾。一般认为后者更接近实际。
P.204,4 行:“这一银河系(NGC6822)距离有62.5万光年,和麦哲伦云相似。”与P.202,倒9行:“大(麦哲伦)云约有8.6万光年远,……小(麦哲伦)云略远一点,距离有9.5万光年……”矛盾。

表述欠准确:
P.11,倒3行:“平太阳是永远顺着天球赤道运行”,一定要在“运行”二字前加上“匀速”二字,“运行”后一般加“的”字。
P.12,倒2行:“1949年之前,中国分别设置了5个时区,即:中原时区、陇蜀时区、新疆时区、长白时区、昆仑时区。”建议修改为有条理的“……新疆时区、昆仑时区、陇蜀时区、中原时区、长白时区。”
P.29,倒9行:“于是多龙德用两块透镜做成了一副物镜,其中的一部分见图10。”图10画的是一块火石玻璃,一块冕牌玻璃。两块透镜都在这里了,如果这只是一副物镜的“一部分”,剩下的还有什么?
P.33,倒4行:“太阳每天辐射在黄道上移动1度。”“辐射”二字是否应删去?
P.38,图12的说明:“牛顿式与卡塞格林式反射望远镜”。建议后面加“示意图”三字。
P.50,倒11行:“大行星一共8颗”。(本书中还有多处将“行星”称为“大行星”的。)自2006年8月24日冥王星“降级”后,太阳系中的天体只分成“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三类。不再有“大行星”、“小行星”的区分。
P.50,倒1行:“内层的4颗类地行星……合起来居然还够不上外层天王星的1/4大。”指的是直径,还是体积,还是质量?
P.56,2行:“最大的一群黑子竟遮住了太阳表面圆盘的1/6。”这样写肯定会让人以为是“遮住了太阳圆面积”的1/6。这不成了一次月食了?实际上,仅是黑子直径达到了太阳直径的1/6。
P.79,图20说明:“月食全过程”。图中照片所表示的却只有月食一半的过程。
P.91,倒8 行:“因此它(水星)在一年之中绕太阳四次有余。”应该在“一年之中”前加“地球的”三字。
P.92,6行:“当作昏星来看时,最好在东大距时(春季);当作晨星来看,水星在西大距时(秋季)就更利于观测。”这样写是否更好:“春季东大距的昏星和秋季西大距的晨星更有利于观测。”
P.115,倒13行:“公转周期都超过了两年。”应该在“两年”前面加上“地球的”三字。
P.116,倒3行:“这样一来,如果光环要保持形状,它们要被不停地补充粒子。两颗处在光环中公转的小卫星——木卫十六和木卫十七显然是光环资源的最佳候选处。”是否应为“最佳候选者”?
P.142,4行:“平面与圆锥任意相交时可能得到三条曲线。”这里,“三条曲线”是否为“三种曲线”之误?
P.143,8行:“返回的方向差不多和来的方向相同。”“相同”是否应改为“相反”?
P.154,倒3行:“通常相信黄道光是一些不断环绕太阳的尘埃微粒(也许性质和流星类似)反射太阳的光。我们也可以很自然地将对日照用同一原因解释,而流星类物质在太阳的对面积聚也有力学的理由。”流星是指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发热发光的小天体。在进入地球大气层以前,它们并没有发热发光,人们看不见它们,所以它们还不是流星,一般把它们叫做“流星体”。这句话中所指“流星”、“流星类物质”,应该都是指的流星体。“而流星类物质在太阳的对面积聚也有力学的理由。”是怎样的理由?起码应该简单介绍一下。
P.196,1 行:“……彗星的膜状尾部。”彗星的尾部怎么能是膜状的?费解。
P.202,倒10行:“北纬中部的人便看不见它们升到地平线上。”应该在“北纬中部”后加“以北”二字。
P.216,2行:“1960年代”。这种说法应该算病句。要么改为“1960年”,要么改为“上世纪六十年代”。

常识性错误:
P.22,11行:“这就是说:平年之间,太阳经过子午圈365次,一颗恒星就要经过366次。当然,如果我们取一颗南天的星来计算,它的出没次数又和太阳一样了。”为什么“南天的星”就会和太阳一样了呢?应该给我们讲明白呀!实际上,南天的星的出没次数也不可能和太阳一样。
P.28,7行:“我们都知道,望远镜的重要用途是使我们能把远处的东西看得近些;看一件若干千米以外的东西竟能仿佛是在几米之内。”这相当于望远镜要放大近千倍。懂一点望远镜基本知识的人都知道:放大近千倍的望远镜虽然不是不可能做出来,但它的效果是绝对不能使人满意的。因此,直到现在,还没有人实际用过这样的望远镜。
P.28,倒7行:“(望远镜的物镜)用来在望远镜的焦点上形成远处物体的像”。P.30,13行:“远处物体的像便在焦平面上形成了。”事实上,没有“望远镜的焦点”这样一个概念,所以就更不可能在那里“形成远处物体的像”。物镜不可能“在焦点上形成远处物体的像”, 远处物体只能在焦点外成像。只有无限远的物体,才能在焦平面上成像。
P.31,倒12行:“按照光学的一般定律,是不允许我们能把每2.5厘米口径的放大率提高到50倍以上,或者最多说也不能超过100倍的。这就是说,用一架2.5厘米口径的望远镜我们不能得到150倍以上放大率,更不用说超过300倍了。”这种倍率有没有用是一回事,能不能得到这种倍率是又一回事。得到这样的倍率甚至更大的倍率都是很简单的事,并不会违背任何光学定律,只是这样的倍率没有用罢了。
P.51,4行:“其中大部分(小行星)约比地球离太阳远四五倍。”木星比地球离太阳也只远四倍多,难道大部分小行星比木星离太阳还远吗?实际上,P.109图30已经告诉我们:大多数小行星轨道半长轴在2.1~3.3个天文单位之间。
P.57.7行:“与黑子相反,太阳表面还常常出现一些较光球更明亮的斑点,这些斑点经常在黑子附近出现,这就是所谓的“耀斑”。”经常在黑子附近出现的明亮斑点(往往成纤维状、网状),应该是“光斑”。耀斑中的白光耀斑才能肉眼观测到,但那是非常罕见的,不可能常常被看到。
P.61,倒5行:“太阳已用与现在同样的强度照耀了5000万年的时候”,倒2行“这种使太阳一天一天照耀过了5000万年的、仿佛永不耗竭的内在供给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呢?”这两句中的“5000万年”与P.64,2行“太阳已有50亿年的历史”矛盾。现在公认,后者是对的
P.112,倒11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木星的斑纹,与10年前所看到的已经有了不少的区别。原因是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无意间闯入了木星的势力范围,被木星的引力吸引,并在1994年7月撞上了木星。这一次巨大的撞击大大地改变了木星表面的形象。”彗木相撞对木星表面产生的影响只持续了一年左右,现在木星上早已看不到有什么遗留痕迹了。
P.151,倒6行:“它们(流星体)与地球相遇时,相对速度可以高达数十千米……甚至高达100千米以上。”流星体与地球相遇时,相对速度的上限为每秒72千米,不可能达到更高的速度。
P.152,倒2行:“它们(流星)可以在离这一点(辐射点)的90度以内任何地方出现的。”没有“90度以内”的限制。流星可以在全天球任何地方出现。
P.156,倒1行:“飞马座大正方形”。P.159,4行:“飞马座的大正方形……每边约15度。”后文多处出现这种说法。其实,这并不是正方形(四边分别约为14度、14度、17度、13度),也不是全由飞马座的星组成。所以一般都称为“飞马四边形”。
P.177,倒13 行:“那么黑洞的强大引力不仅可以使亮星摆动,而且还会把亮星上的物质吸进黑洞,炸成碎片。”物质进入黑洞后,任何信息也无法传出来,怎么知道物质被吸进黑洞后还能爆炸成碎片而不是成为别的东西?

                                                                    2007年4月28日
于东莞水濂山下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万紫千红 发表于 2008-5-21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鹏博士宽带
这本书中所述的内容本来就是百年前的事情,国内最初的版本是民国二十六年商务印书馆出的,文中所有单位,名词的译法都是当时的译法。数据什么的现在看来自然很古老了。没想到现在的出版社居然出这么古老的书。译者金克木已过逝。不知到这个最新版是否有修订,估计也是旧的没改,新的又出现,不看也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ichaelfans 发表于 2008-5-22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通化 联通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小天龙星1 发表于 2008-7-2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三明 电信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hjw13579 发表于 2008-7-6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闵行区 电信
这本书我在图书馆借了看过 还可以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timothy0292 发表于 2008-7-21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Leey23 发表于 2008-7-24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电信
原帖由 万紫千红 于 2008-5-21 23:46 发表
这本书中所述的内容本来就是百年前的事情,国内最初的版本是民国二十六年商务印书馆出的,文中所有单位,名词的译法都是当时的译法。数据什么的现在看来自然很古老了。没想到现在的出版社居然出这么古老的书。译者金克木已 ...


百年前的书?! 不会吧,我刚在网上订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tudenthewei 发表于 2008-7-25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金华–义乌市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7 20:36 , Processed in 0.13122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