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历史上的今天

[复制链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5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立者海森堡出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5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791年——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莫扎特逝世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5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870年——是法国19世纪作家大仲马逝世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5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89年——画家李可染逝世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5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2007年——魏云,豫剧《朝阳沟》中银环的扮演者、著名的现代戏表演艺术家。在郑州去世,终年71岁。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6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历史上的今天12.6

 


465年——南朝刘宋将领沈庆之逝世
  沈庆之

  [公元三八六年至四六五年]字弘先,吴兴武康人。生于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卒于宋前废帝景和元年,年八十岁。晋末,孙恩作乱。时庆之未冠,随乡族击之屡捷,以勇闻。年四十,未知名。后为宁远中兵参军。竟陵蛮屡为寇,庆之为设规略,每击破之。由是致将帅之称。元嘉中,累功为建威将军,讨平诸蛮元凶劭杀逆,庆之助孝武帝讨劭。旬日间内外整办,时谓神兵。孝武帝即位,论功封始兴郡公。竟陵王诞反,又讨平之,进侍中、太尉。孝武帝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手不知书,眼不识字,帝亦逼令作诗。庆之曰:“臣不知书,请口授师伯。”帝即令颜师伯执笔,庆之口授之曰:“微生遇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冈。辞荣此圣世,何异张子房?”帝甚赏悦。废帝凶暴,诛戳大臣。庆之尽言谏争,遂被害。明帝立,追谥襄。

  沈庆之

  沈庆之(386—465.12.6),字弘先,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南北朝时期宋朝著名将领。

  沈庆之少有志力。时值东晋末年,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政刑谬乱,朝中party派林立,互相倾轧,朝政腐败,不断爆发流血斗争。浙东地区赋役苛重。东晋隆安三年(399年),五斗米道教主孙泰之侄孙恩率众起义,并派军进攻武康。当时沈庆之未满二十岁,便跟随乡族与义军作战,并以勇猛闻名。

  起义被镇压后,乡邑百姓流转失散,沈庆之耕种田地,勤苦自立。到三十岁时,还未出名。沈庆之的哥哥沈敞之是赵伦之的征虏参军,监南阳郡。一次,沈庆之去看望兄长,遇见了赵伦之,赵伦之对沈庆之很赏识。时赵伦之之子赵伯符为竟陵太守,赵伦之便让赵伯符任命沈庆之为宁远中兵参军。当时竟陵境内的蛮人经常攻打来犯,沈庆之便为赵伯符出谋划策,每次作战都取得了胜利,赵伯符由此得将帅之称。有时赵伯符外出作战,沈庆之没有跟随,赵伯符常无功而返。

  永初二年(421年),沈庆之被任命为殿中员外将军。宋元嘉七年(430年),和赵伯符随到彦之北伐(北伐时间在《南史·到彦之列传》有此记载)。赵伯符中途病归,沈庆之则随檀道济继续北伐。次军,宋军回师,檀道济对文帝说沈庆之忠谨晓兵,文帝于是让他领队防卫东掖门,稍得引接,出入禁省。后出戍钱唐新城,回京后,领淮陵太守。

  领军将军刘湛知道沈庆之的才能后,便想拉拢他,对他说:“卿在省年月久,比当相论 。”沈庆之正色说:“下官在省十年,自应得转,不复以此仰累”(《宋书·沈庆之列传》)。不久,转为正员将军。

  宋元嘉十七年(440年)十月,文帝欲收捕刘湛。当日,文帝召沈庆之,沈庆之穿戎装来见。文帝见他如此打扮,大惊,问沈庆之:“卿何意乃尔急装?”沈庆之回答:“夜半唤队主,不容缓服”(《宋书·沈庆之列传》)。文帝很满意,派他收捕吴郡太守刘斌,斩首。后又迁始兴王刘浚后军行参军,员外散骑侍郎。

  元嘉十九年(442年)十二月,宋雍州(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刺史刘道产卒。刘道产善于为政,民安其业,大小丰赡,山蛮走出深山,沿沔水(今汉江及其北源陕西留坝县西沮水)为村落,户口殷盛。继任者治理不善,不久,山蛮即群起反宋,征西司马朱修之率兵镇压,初战不利。宋廷以沈庆之为建威将军,助朱修之。朱修之失律下狱,沈庆之代其征讨,俘杀万余人。迁广陵王诞北中郎中兵参军,领南东平太守,又为武陵王刘骏(后为孝武帝)抚军中兵参军。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沔水沿岸诸蛮连年聚众反宋,使水陆梗阻。七月,武陵王刘骏为雍州刺史,将至襄阳(今属湖北)赴任,遂派沈庆之率兵突然进击,大破之,降二万口。刘骏抵达襄阳后,诸蛮切断驿道,欲攻随郡(治今湖北随州),随郡太守柳元景率招募所得的六七百人进行拦击,又破之,俘7万余口。时涢山(今湖北潜江东北)蛮最强,沈庆之率兵进攻,获3万余人,将1万余人迁移至都城建康(今南京)。沈庆之又为广陵王刘诞北中郎中兵参军,加建威将军、南济阴太守。

  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十二月,沔北诸山蛮攻雍州。沈庆之随刘诞至襄阳,奉命率后军中兵参军柳元景、随郡太守宗悫、振威将军刘颙、司空参军鲁尚期、安北参军顾彬、马文恭、左军中兵参军萧景嗣、前青州别驾崔目连、安蛮参军刘雍之、奋威将军王景式等2万余人前去征讨。宗悫自新安道入太洪山,柳元景从均水据五水岭,马文恭出蔡阳口取赤系邬,王景式由延山下向赤圻阪,八道俱进。各路讨伐兵马皆营于山下以迫之,诸蛮凭借山势居高临下,连发矢石击打宋军,宋军不断受挫。沈庆之乃会诸军于茹丘山下,对诸将说:“今若缘山列旆以攻之,则士马必损。去岁蛮田大稔,积谷重岩,未有饥弊,卒难禽剪。今令诸军各率所领以营于山上,出其不意,诸蛮必恐,恐而乘之,可不战而获也”(《宋书·沈庆之列传》)。于是命诸军斩木开道,8道并进,鼓噪登山。群蛮首尾难以兼顾,十分震恐。宋军乘机直捣腹心,占据险要,诸蛮奔溃。沈庆之自冬至春,屡破雍州蛮,并用诸蛮所聚之 谷以充军食,前后斩首3000级,俘蛮民2.8万余口,降 者2.5万余户。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正月,沈庆之复率众攻山。大羊蛮凭险筑重城,施门橹,甚峻。山中蛮民积以为礧(即礌石),守御甚固。沈庆之命诸军连营于山中,开门相通,各自在营内掘池以供食用之水。不久,大风,蛮民潜兵夜来烧营,宋军以池水灌灭。并多出弓弩夹射之,蛮兵散走。蛮民所据山高路险,一时难以攻克,沈庆之乃置东冈、蜀山、宜民、西柴、黄徼、上夌六戍,围守而还。蛮民被围日久,粮尽,纷纷下山归降,悉迁至京都建康(今南京)为营户(南北朝时,战争使人口耗损,为扩充民力,多以所得战俘,或所占地居民集中编为户籍,归军队管辖,称为营户)。沈庆之患有头风,常戴狐皮帽,所以当地蛮民称其为“苍头公”,每次看到沈庆之军,都畏惧地说:“苍头公已复来矣”(《宋书·沈庆之列传》)!

  此次作战,沈庆之采用多路进击、营内挖池、置戍围困等战法, 其因机制变的灵活方略,因而所向获胜。

  是年,沈庆之升为太子步兵校尉。当时北魏不断派兵南犯,所以文帝也欲伺机北伐。当文帝得悉魏诛杀谋臣崔浩,又见河道通畅,柔然遣使远来,誓为犄角,便想伐魏。六月,丹杨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彭城太守王玄谟等大臣鼓动文帝出兵。沈庆之认为不妥,进言道:“马步不敌,为日已久矣。请舍远事,且以檀、到言之。道济再行无功,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将恐重辱王师,难以得志 。”文帝不以为然地说:“小丑窃据,河南修复,王师再屈,自别有以;亦由道济养寇自资,彦之中涂疾动。虏所恃唯马,夏水浩汗,河水流通,泛舟北指,则确磝必走,滑台小戍,易可覆拔。克此二戍,馆谷吊民,虎牢、洛阳,自然不固。比及冬间,城守相接,虏马过河,便成禽也”(《宋书·沈庆之列传》)。沈庆之坚持己见,文帝又让徐湛之和江湛难为沈庆之,沈庆之说:“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文帝听了大笑,但仍未纳沈庆之之言。

  以七月,文帝遣大军伐北魏。遣宁朔将军王玄谟率沈庆之、镇军咨议参军申坦水军入黄河西进,受督于青、冀二州刺史萧斌;太子左卫率臧质、骁骑将军王方回回直捣许昌、洛阳(今属河南);徐、兖二州刺史武陵王刘骏、豫州刺史南平王刘铄各率所部,从东西两翼同时北上;梁州、南秦、北秦三刺史刘秀之进击汧、陇(陇东一带);太尉、江夏王刘义恭出驻彭城(今江苏徐州),节度诸军。由于兵力不,宋廷又又征发青、冀、徐、豫、南兖、北兖6州的民丁,三丁抽一,五丁征二,并赏募有武艺的壮士;因军费不足,一面发动臣民捐献金帛,一面又下令向富民僧尼借贷。

  时建武司马申元吉引兵趋碻磝(今山东茌平西南),魏济州刺史王买德弃城逃走。萧斌遣将军崔猛倾兵攻乐安(今山东广饶北),魏青州刺史张淮之也弃城而去。萧斌与沈庆之留守碻磝,王玄谟部进围滑台(今河南滑县东),仍领萧斌辅国司马。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认为马今未肥,天时尚热,速出必无功,需宽延至十月方可反击。九月,魏太武帝引兵南下救滑台,同时命太子拓跋晃屯漠南以防备柔然,吴王拓跋余镇守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随后征发州郡兵5万分发给诸军。

  王玄谟功滑台(今河南滑县),数月不克。十月,魏太武帝率大军渡黄河,号称百万。王玄谟恐惧,撤滑台之围逃走,遭魏军追击,死万余人,部众溃散几尽,丢弃军资器械无数。萧斌派沈庆之救助王玄谟,沈庆之说:“玄谟兵疲众老,虏寇已逼,各军营万人,乃可进耳;少军轻往,必无益也”(《宋书·沈庆之列传》)。沈庆之至半路,正遇王玄谟逃回。萧斌要将王玄谟处斩,沈庆之坚持谏止说:“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且杀战将以自弱,非良计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五》)。王玄谟这才得以免罪。后文帝问沈庆之:“何故谏斌杀玄谟?”沈庆之回答说:“诸将奔退,莫不惧罪,自归而死,将至逃散。且大兵至,未宜自弱,故以攻为便耳”(《宋书·沈庆之列传》)。

  萧斌见前军已败,欲固守碻磝,沈庆之反对此举,认为:“夫深入寇境,规求所欲,退败如此,何可久住。今青、冀虚弱,而坐守穷城,若虏众东过,青东非国家有也。碻磝孤绝,复作朱修之滑台耳”(《宋书·沈庆之列传》)。此时,文帝诏书到,下令不许后退。诸将也为应该留守,萧斌又问计于沈庆之,沈庆之说:“阃外之事,将所得专,诏从远来,事势已异。节下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空议何施 。”萧斌和在坐的人都笑著说:“沈公乃更学问。”沈庆之厉声说:“众人虽见古今,不如下官耳学也”(《宋书·沈庆之列传》)。萧斌乃命刚从滑台退还的王玄谟守碻磝,申坦、垣护之据清口(清水入黄河之口处),自率诸军还历城(今济南)。后来文帝对沈庆之说:“河上处分,皆合事宜,惟恨不弃确磝耳。卿在左右久,偏解我意,正复违诏济事,亦无嫌也”(《宋书·沈庆之列传》)。

  闰十月,魏太武帝下令全面反攻,诸将分道进击。永昌王拓跋仁率部自洛阳趋寿阳(今安徽寿县),尚书长孙真率部趋马头(今安徽怀远县),楚王拓跋建率部趋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高凉王拓跋那率部自青州趋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魏太武帝自东平趋邹山(即邹峄山,今山东邹城东南)。

  十一月,沈庆之骑驿马回朝,未至,文帝令其去回救王玄谟。此时魏军已进至彭城,无法通过,太尉江夏王刘义恭便留沈庆之领府中兵参军。时拓跋焘至卯山,刘义恭遣沈庆之率兵3000拒之,沈庆之认为魏军强盛,去必败,所以未去。时魏军在萧城,离彭城十余里。彭城兵虽多,而食少,刘义恭欲弃彭城南归。沈庆之认为:“历城兵少食多,欲为函箱车陈,以精兵为外翼,奉二王及妃女直趋历城;分兵配护军萧思话,使留守彭城”(《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五》)。后刘义恭经众人所劝,才没有南逃。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文帝派沈庆之迁彭城流民数千家于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二月,魏统治集团内讧,魏太武帝拓跋焘被中常侍宗爱所杀。三月,宋文帝刘义隆见有机可乘,欲再次伐魏。五月,沈庆之固谏不能北伐,但文帝不从,又认为沈庆之意见相佐,便没让其参加北伐。八月,宋军北伐果以失败告终。

  十月,西阳的五水(指巴水、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蛮民凭借山川险阻,聚众起事,反抗宋廷,活动于淮水、汝水以至长江、沔水一带。文帝命沈庆之督江、豫、荆、雍四州之众进行征讨。将起事镇压。

  元嘉三十年(453年)正月,文帝因欲另立太子,被太子刘劭率东官兵所杀,大臣江湛、徐湛之、王僧绰等同时遇害,刘劭自立为帝。以萧斌为尚书仆射、领军将军,以何尚之为司空,前右卫率檀和之守石头城,征虏将军营道侯刘义綦镇京口。当时刘骏统诸军讨西阳蛮,军屯五洲(今湖北浠水西南)。沈庆之从巴水出至五洲,商议军情。

  三月,刘骏典签董元嗣自京城而回,刘骏才知文帝已死。得知其父被杀,与沈庆之举兵讨刘劭。沈庆之对心腹说:“萧斌妇人不足数,其余将帅,并是所悉,皆易与耳。东宫同恶不过三十人,此外屈逼,必不为用力。今辅顺讨逆,不忧不济也”(《宋书·沈庆之列传》)。

  当时,刘劭秘密地给沈庆之写了一封信,让他杀掉刘骏。沈庆之求见刘骏,刘骏称病不敢接见。沈庆之只好冲进去,径直到刘骏面前,把刘劭的信呈给他看。刘骏吓得泪流满面,乞求沈庆之准许他到屋内和母亲诀别。沈庆之说:“下官受先帝厚恩,常愿报德,今日之事,唯力是视,殿下是何疑之深。”刘骏这才起身再拜,说:“家国安危,在于将军”(《南史·沈庆之列传》)。沈庆之于是著手内安排讨伐之事。

  主簿颜竣闻沈庆之至,急忙去见刘骏,对刘骏说:“今四方尚未知义师之举,而劭据有天府,首尾不相应赴,此危道也。宜待诸镇唇齿,然后举事。”沈庆之厉声说:“今方兴大事,而黄头小儿皆参预,此祸至矣,宜斩以徇众。”刘骏急忙说:“竣何不拜谢。”颜竣忙起身拜谢,沈庆之又说:“君但当知笔札之事”(《南史·沈庆之列传》)。于是继续安排,十天便安排妥当,时人皆以为神兵。

  是月,刘骏从西阳(今湖北黄冈东)出发,假沈庆之征虏将军、武昌内史,领府司马。襄阳太守柳元景、随郡太守宗悫为咨议参军,领中兵;江夏内吏朱惰之兼代平东将军;记室参军颜竣咨议参军、领录事,兼总内外。南谯王刘义宣、雍州刺史臧质皆不受刘劭之命,与司州刺史鲁爽一同起兵响应刘骏。兖、冀二州刺史萧思话也自历城率部至彭城(今江苏徐州),举兵响应。

  起初,刘劭以素习军事,若有反抗,自能抵挡;后闻四方起兵声讨,始有惧意。急忙悉召宿卫,实行戒严,并将秦淮河(今江苏南部秦淮河,于南京注入长江)南岸居民迁于北岸;为防止王公大臣出奔,尽将其聚于台城(皇帝所居之处,今南京鸡鸣山南干河沿北)之内。

  四月,刘骏率军自寻阳(今江西九江西南)东下,沈庆之总领中军,柳元景统率宁朔将军薛安都等十二军由湓口(今江西九江市西北,湓浦水入长江之口)出发,司空中兵参军徐遗宝率荆州(治江陵,今湖北江陵)之众继之。不久,刘骏军至鹊头,传檄于宣城太守王僧达。沈庆之对人说:“王僧达必来赴义。”人问其故,沈庆之:“吾见其在先帝前议论开张,执意明决;以此言之,其至必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七》)。不久,王僧达果然来附。

  柳元景知船舰不坚,担心水战难于战胜,遂于江宁(今江苏江宁西南)登岸,潜进至长江边的新亭(今南京南),依山筑垒。刘劭唯恐朝中旧臣不为已用,悉将军务委于辅国将军鲁秀、右军参军王罗汉及太尉司马庞秀之,并以领军将军萧斌为谋主,天天自出慰劳将士,亲督建造船舰。不久,庞秀之投奔武陵王刘骏,由于他掌管军队,刘劭朝内大受震动。刘劭派萧斌统率步军,褚湛之统水军,与鲁秀、王罗汉、刘简之所部之精兵一起,计万人,攻新亭,刘劭自登朱雀门(建康的正南门)督战。由于刘劭出重赏,将士皆死战;柳元景军虽水陆受敌,斗志也颇昂扬。刘劭兵即将获胜,鲁秀却鸣退鼓,刘劭兵闻鼓音停止进击。柳元景乘机开垒出击,刘劭军大溃,溺死在秦淮河中甚多。刘劭亲率余众攻垒,柳元景部复大破之,刘劭兵死伤比前更多。刘劭手斩后退者,仍不能禁。刘劭只身逃回台城。江夏王刘义恭和鲁秀、褚湛之等皆先后往投刘骏。二十五日,刘骏于新亭即皇帝位,是为宋孝武帝。以沈庆之为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不久,又为使持节、督南兖、豫、徐、兖四州诸军事、镇军将军。

  五月,臧质率雍州兵2万至新亭,豫州刺史刘遵考部将夏侯献之率步骑5000至瓜步山(今江苏六合东南)。此时,会稽太宗随王刘诞亦响应刘骏,派军进攻建索。刘劭遣殿中将军燕钦等抵御东来刘诞军,大败于奔牛(今江苏常州境)。刘劭遂令沿秦淮河树栅坚守,又决破岗、方山河堤,企图以水阻挡刘诞军。鲁秀等募勇士攻克大航(又名朱雀桥,今南京市南,秦淮河上),王罗汉投降,刘劭兵纷纷奔逃。当夜,刘劭闭守台城6门,于门内凿堑立栅,准备固守。但此时城内人心已乱,文武官吏纷纷越城出降。不久,辅国将军朱修之部克东府(今南京东,为宰相、中书令所居),诸军克台城。刘劭被俘,斩于大航。

  闰六月,以沈庆之为南兖州刺史,常侍如故,镇盱眙。

  不久,孝武帝思将帅之功,下诏封赏诸功臣:“朕以不天,有生罔二,泣血千里,志复深逆,鞠旅伐罪,义气云踊,群帅仗节,指难如归。故曾未积旬,宗社载穆,遂以眇身,猥纂大统。永念茂庸,思崇徽锡。新除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南兖、豫、徐、兖四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南兖州刺史沈庆之,新除散骑常侍、领军将军柳元景,新除散骑常侍、右卫将军宗悫,督兖州诸军事、辅国将军、兖州刺史徐遗宝,宁朔将军、始兴太守沈法系,骠骑咨议参军顾彬之,或尽诚谋初,宣综戎略;或受命元帅,一战宁乱;或禀奇军统,协规效捷,偏师奉律,势振东南。皆忠国忘身,义高前烈,功载民听,诚简朕心。定赏策勋,兹焉攸在,宜列土开邑,永蕃皇家。庆之可封南昌县公,元景曲江县公,并食邑三千户。悫洮阳县侯,食邑二千户。遗宝益阳县侯,食邑一千五百户。法系平固县侯,彬之阳新县侯,并食邑千户”(《宋书·沈庆之列传》)。又使沈庆之自盱眙还镇广陵。

  孝建元年(454年)正月,孝武帝考虑荆州是长江上游重镇,不愿让他叔父南郡王刘义宣(宋武帝刘裕第六子)久任荆州刺史,于是内调其为丞相、扬州刺史。义宣主持荆州10年,财富兵强,与江州刺史臧质以灭刘劭有功,益发骄横专行;朝廷诏制若与已意不同,则不遵行。今见孝武帝欲夺去其兵权,即与臧质议定先发制人,举兵反抗宋廷。刘义宣和臧质素与豫州刺史鲁爽结好,遂密遣人于宋孝建元年正月告知鲁爽及兖州刺史徐遗宝,约定当年秋天同时举兵。使者携带函至寿阳(今安徽寿县),恰逢鲁爽醉酒,误记预约日期,即日起兵。徐遗宝亦随之举兵,从兖州(治瑕丘,今山东充州)往攻彭城(今江苏徐州)。

  二月,刘义宣和臧质忽闻鲁爽已反,仓促起兵,并上表宋孝武帝,言欲除君侧之恶。臧质加部将鲁弘为辅国将军,东下屯兵大雷(今安徽望江);刘义宜遣咨议参军刘谌之率万人往会鲁弘,并召司州刺史鲁秀,使为刘谌之后继。是月,宋孝武帝以领军将军柳元景为抚军将军,统率左卫将军、豫州刺史王玄谟等诸将迎击刘义宣。王玄谟等率舟师进据梁山洲(今安徽和县南,长江西岸梁山),在两岸筑偃月垒,以待叛军。

  刘义宣自称都督中外诸军事,于三月传檄各州郡,给诸州郡官吏加官晋爵,令他们出兵响应自己。同时自率众10万由江津(今湖北沙市东南)东进,以子刘恬为辅国将军,与左司马竺超民留镇江陵(今属湖北)。益州刺史刘秀之斩刘义宣信使,遣兵万人袭江陵。刘义宣知雍州刺史朱修之与已二心,乃以鲁秀为雍州刺史,命其率兵万余击之。徐遗宝攻彭城不克,弃众焚烧湖陆城投奔鲁爽。刘义宣以臧质为前锋,军至寻阳(今江西九江西南);鲁爽也引兵自寿阳直趋历阳(今安徽和县),与臧质合兵,水陆并进。殿中将军沈灵赐率水军于南陵(今安徽繁昌南)击败臧质的前哨部队,俘军主徐庆安等。臧质至梁山,立营两岸,与宋军对峙。

  四月,孝武帝以左军将军薛安都、龙骧将军宗越等屯历阳,击斩鲁爽的前锋杨胡兴。鲁爽被阻,留军于大岘城(今安徽含山县东北),命其弟鲁瑜屯于大岘之西的小岘。孝武帝遣沈庆之渡江督战。鲁爽军食少,引兵稍退,自留断后。沈庆之派薛安都率轻骑追之,斩鲁爽,鲁瑜也为部下所杀。宋廷军进而克寿阳,徐遗宝逃出,途中被杀。沈庆之使人将鲁爽之首送与刘义宣,并写信给刘义宣说:“仆荷任一方,而衅生所统。近聊帅轻师,指往翦扑,军锋裁及,贼爽授首。公情契异常,或欲相见,及其可识,指送相呈”(《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八》)。鲁爽系出将门,骁猛善战,号称万人敌,刘义宣与臧质见爽首后,皆惊骇不已。太傅刘义恭又使离间计,派人送书于刘义宣,言及臧质“少无美行”,倘使此次反叛成功,恐你也难免成为其池中之物。义宣从此也疑忌臧质。

  五月,朱修之切断马鞍山(今湖北襄樊市西南)通道,据险固守。鲁秀率部进攻,屡为修之所败,遂退往江陵。朱修之引兵随其后。臧质遣将攻克梁山西城,即与刘谌之合兵攻东城。柳元景悉遣精兵往助王玄谟。玄漠督诸军大战,臧质兵大败,刘谌之战死,刘义宣、臧质逃走。六月,臧质被俘后斩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宣逃至江陵后被朱修之所杀。

  沈庆之因功被进号为镇北大将军,进督青、冀、幽三州,给鼓吹一部。不久又与柳元景俱开府仪同三司,沈庆之拒绝,改封始兴郡公,户邑如故。

  孝建二年(455年),沈庆之已年满七十,便于正月请求辞去职务。二月,孝武帝以沈庆之为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沈庆之固让,但孝武帝不许,于是又数十次上书推辞。并当面对孝武帝说:“张良名贤,汉高犹许其退;臣有何用,必为圣朝所须”(《宋书·沈庆之列传》)。孝武帝无奈,只好批准,每日给钱十万,米百斛,卫史五十人。不久,孝武帝想请沈庆之复出,便派何尚之去请,何尚之累陈孝武帝之意,沈庆之笑著说:“沈公不效何公,往而复返。”何尚之只好作罢。

  大明元年(457年)二月,魏军攻兖州,孝武帝派太子左卫率薛安都,东阳太守沈法系(沈庆之从弟)分率骑兵和水军前去彭城拒敌,都归徐州刺史申坦节度。宋军到时,魏军已回,当时有群盗聚任城荆榛中,世为隐患,称为“任榛”。申坦请回军讨之,但任榛闻后,皆逃散。时天旱,人马渴乏,无功而还。孝武帝执法严峻,将薛安都和沈法系以白衣领职,申坦斩首。群臣为申坦求情,但都不行。沈庆之知道后,便抱著申坦哭于市,并说:“汝无罪而死。我哭汝于市,行当就汝矣”(《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八》)!孝武帝知道后,只好将申坦赦免。

  时宋孝武帝刘骏对竟陵王刘诞多聚才力之士,蓄精甲利兵,畏而忌之。便于大明元年使其出镇京口(今江苏镇江)。又嫌其离京都建康(今南京)过于逼近,故更易其为南兖州刺史,移镇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并命心腹之臣刘诞孙前往镇守京口,以防刘诞。

  大明三年(459年)四月,孝武帝闻民间广传刘诞正反叛朝廷,即令掌管司法大臣上奏刘诞罪恶,请收捕治罪;并先以羽林禁兵配给兖州刺史垣阆,命其以赴任为名,与给事中戴明宝袭击刘诞。垣阆在交战中被杀,明宝从间道逃还。孝武帝诏令内外戒严,以始兴公沈庆之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率兵讨伐刘诞,沈庆之只好同意。

  沈庆之至欧阳时,刘诞便遣门客,沈庆之族人沈道愍去劝说沈庆之,并赠一把玉环刀做为见面礼。沈庆之将沈道愍遣回,并列数刘诞的罪行。刘诞焚烧民屋,驱赶居民入广陵城,闭门自守。沈庆之至城下,刘诞登城楼对他说:“沈君白首之年,何为来?”沈庆之说:“朝廷以君狂愚,不足劳少壮,故使仆来耳”(《宋书·沈庆之列传》)!

  沈庆之为防刘诞逃奔北魏,移营至距广陵18里的白土,以切断其逃路。进军至新亭(今江苏江都蜀冈)。时豫州刺史宗悫、徐州刺史刘道隆、兖州刺史沈僧明等,皆率兵来助。刘诞见诸军会集,自率步骑数百人弃城北逃,行10余里后因随从不欲北走,又返回广陵,筑檀誓师,为部属加官晋俸。时右卫将军垣护之、虎贲中郎将殷孝祖等击魏还师,也至广陵受沈庆之节度。沈庆之进逼广陵城。刘诞给沈庆之军送粮,沈庆之拒而不收,悉焚之。刘诞又让沈庆之给孝武帝送一封书信,沈庆之说:“我奉诏讨贼,不得为汝送表。汝必欲归死朝廷,自应开门遣使,吾为汝送护之”(《宋书·沈庆之列传》)。每次攻城,沈庆之都身先士卒。孝武帝提醒他说:“卿为统任,当令处分有方,何蒙楯城下,身受矢石邪。脱有伤挫,为损不少”(《宋书·沈庆之列传》)。

  六月,孝武帝急欲攻下广陵,玺书相继,督促日紧,并命沈庆之于广陵城西南的桑里修筑了三个烽火台,若克外城,举一烽,克内城,举两烽,擒刘诞、举三烽。沈庆之率部焚烧广陵城东门,为便于楼车推进以攻城,命将士填平沟堑,修整攻道,立行楼、土山并诸攻具。适值大雨连绵不断,不能攻城。自四月至七月,孝武帝见攻广陵毫无进展,十分动怒,命御史中丞庾徽之奏免沈庆之官职,而又下诏不予追究,以此激庆之攻战。沈庆之率众攻城,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克其外城;乘胜而进,又克内城。刘诞欲逃被杀。孝武帝是南朝著名的暴君,极为残忍。战后,孝武帝欲尽杀广陵城中男女老少。沈庆之请求“请自五尺以下全之,其余男子皆死,女子以为军赏”(《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九》),即使这样,犹杀男子3000余人。不久,孝武帝以沈庆之为司空。

  大明四年(460年)十月,沈庆之奉诏讨缘江蛮。

  大明五年(461年)九月,沈庆之固让司空。孝武帝同意,但仍命其参加朝会,位次司空,俸禄如故三司。

  沈庆之住在清明门外,有四所院宅,屋室都异常华丽。他在娄湖还有一处园舍,一天夜里,他带著子孙迁往娄湖居住,后又把里外亲属也迁往那里,在那里广开田园之业,常常指著地对人说:“钱尽在此中”(《宋书·沈庆之列传》)。沈庆之“身享大国,家素富厚,产业累万金,奴僮千计。再献钱千万,谷万斛”,“妓妾数十人,并美容工艺。庆之优游无事,尽意欢愉,非朝贺不出门。每从游幸及校猎,据鞍陵厉,不异少壮”(《宋书·沈庆之列传》)。

  一次,太子妃向孝武帝进献金镂匕箸及杅杓,孝武帝便赏赐给沈庆之,对他说:“卿辛勤匪殊,欢宴宜等,且觞酌之赐,宜以大夫为先也”(《宋书·沈庆之列传》)。

  沈庆之手不知书,眼不识字。孝武帝宴请众臣,令群臣赋诗,沈庆之无奈,便说:“臣不知书,请口授师伯”(《宋书·沈庆之列传》)。孝武帝让颜师伯执笔,沈庆之便说:“微命值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岗。辞荣此圣世,何愧张子房”(《宋书·沈庆之列传》)。孝武帝很高兴,在座的人也都称其辞意之美。

  大明八年(464年)闰五月,孝武帝去世,遗诏:“太宰义恭解尚书令,加中书监;以骠骑将军、南兖州刺史柳元景领尚书令,入居城内。事无巨细,悉关二公,大事与始兴公沈庆之参决;若有军旅,悉委庆之;尚书中事,委仆射颜师伯;外临所统,委领军将军王玄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九》)。沈庆之虽年近八十,但仍受此重任,可见在当时,沈庆之的军事才能是无人能比的。

  同日,太子刘子业即皇帝位,是为前废帝。加沈庆之几杖,给三望车一辆。沈庆之每次朝贺,“常乘猪鼻无宪车,左右从者不过三五人。骑马履行园田,政一人视马而已。每农桑剧月,或时无人,遇之者不知三公也”(《宋书·沈庆之列传》)。等到给他加三望车,他对人说:“我每游履田园,有人时与马成三,无人则与马成二。今乘此车,安所之乎”(《宋书·沈庆之列传》)。赐给他几杖,他也推辞不受。

  柳元景和颜师伯去拜访沈庆之,正值沈庆之在田园里耕作,柳颜二人鸣笳列卒满道,而沈只与一位随从并行,见了柳、颜二人的阵势,悄然变了脸色,对他俩说:“夫贫贱不可居,富贵亦难守。吾与诸公并出贫贱,因时际会,荣贵至此,唯当共思损挹之事。老子八十之年,目见成败者已多,诸君炫此车服,欲何为乎”(《南史·沈庆之列传》)!于是低头插杖而耘,不再回头看他俩一眼。柳颜二人听了十分惭愧,赶紧让众侍从回去,自己也脱下华服和他一起干活,沈庆之这才和二人相对为欢。

  沈庆之以前并不被乡里人所看重,等到他富贵发达之后,以前看不起他的那些人都膝行而前。沈庆之感慨道:“故是昔时沈公”(《南史·沈庆之列传》)。当时有几十个以劫掠为生的强盗,为当地人所患。沈庆之便假称置酒摆宴,把他们召集来,全部杀掉,从此民心安定,全境喜悦。

  前废帝即位之初,抚慰众臣,表现温和,朝内渐发乱事,泰始元年(465年)七月,前废帝杀了戴法兴后便不再敛气吞声,凶相渐露。柳元景等无不震慑,各不自安。八月,柳元景便与颜师伯等人密谋废帝,立刘义恭。日夜聚谋,但犹豫不决。柳元景便将此事告诉了沈庆之,沈庆之与刘义恭的关系一般。颜师伯当时专断朝事,对沈庆之向来不以为然,曾对令史说:“沈公,爪牙耳,安得预政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沈庆之对颜师伯极为不满,所以向前废帝告发了此事。

  是月,前废帝亲自率羽林兵杀刘义恭及其四子。另遣人杀柳元景,其八子、六弟及诸侄也都被杀。颜师伯及其六子也于同日被杀。前废帝改元景和。不久,以沈庆之为侍中、太尉,沈庆之固辞不受。封次子中书郎沈文季建安县侯,食邑千户。少子沈文耀,十几岁年纪,善于骑马射箭,废帝很喜欢他,也封为永阳县侯,食邑千户。

  景和元年(465年)九月,义阳王、徐州刺史刘昶遣使蘧法生奉表至建康(今南京),请求入朝。前废帝刘子业素来憎恨刘昶,此时诬其谋反。蘧法生惧而逃还彭城(今江苏徐州)。前废帝下诏讨刘昶,内外戒严。宋帝亲率兵渡江,命沈庆之统诸军为前锋进击。刘昶闻讯聚兵造反,并传檄所辖彭城、下邳、东海、淮阳、钟离、马头等诸郡。但诸郡将佐均怀异心,皆不受命,反斩刘昶使。刘昶见大势已去,便乘夜仅带数十骑开北门逃奔北魏。魏帝器重他,让他娶了公主,拜为侍中、征南将军、驸马都尉,封丹阳王。

  起初,沈庆之因告发颜、柳之谋有功,与前废帝关系甚好。后沈庆之数次进言,前废帝很不高兴。沈庆之惧祸,闭门不接宾客。曾经遣范羡至吏部尚书蔡兴宗家,蔡兴宗让范羡告诉沈庆之:“公闭门绝客,以避悠悠请托者耳。如兴宗,非有求于公者也,何为见拒”(《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沈庆之便让范羡去邀请蔡兴宗,蔡兴宗对沈庆之说:“主上比者所行,人伦道尽;率德改行,无可复望。今所忌惮,唯在于公;百姓喁喁,所瞻赖者,亦在公一人而已。公威名素著,天下所服。今举朝遑遑,人怀危怖。指麾之日,谁不响应!如犹豫不断,欲坐观成败,岂推旦暮及祸,四海重责将有所归!仆蒙眷异常,故敢尽言,愿公详思其计。”沈庆之说:“仆诚知今日忧危,不复自保,但尽忠奉国,始终以之,当委任天命耳。加老退私门,兵力顿阙,虽欲为之,事亦无成。”蔡兴宗又说:“当今怀谋思奋者,非欲邀功赏富贵,正求脱朝夕之死耳!殿中将帅,唯听外间消息,若一人唱首,则俯仰可定。况公统戎累朝,旧日部曲,布在宫省,受恩者多,沈修之辈皆公家子弟耳,何患不从!且公门徒、义附,并三吴勇士。殿中将军陆攸之,公之乡人,今入东讨贼,大有铠仗,在青溪未发。公取其器仗以配衣麾下,使陆攸之帅以前驱,仆在尚书中,自当帅百僚按前代故事,更简贤明以奉社稷,天下之事立定矣。又,朝廷诸所施为,民间传言公悉豫之。公今不决,当有先公起事者,公亦不免附从之祸。闻车驾屡幸贵第,酣醉淹留;又闻屏左右,独入阁内;此万世一时,不可失也!”沈庆之说:“感君至言。然此大事,非仆所能行;事至,固当抱忠以没耳”(《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

  时青州刺史沈文秀,是沈庆之侄,率部下出屯白下,也对沈庆之说:“主上狂暴如此,祸乱不久,而一门受其宠任,万物皆谓与之同心。且若人爱憎无常,猜忍特甚,不测之祸,进退难免。今因此众力,图之易于反掌。机会难值,不可失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言之再三,以至流涕,但沈庆之始终不同意。

  十一月壬辰(即公元465年12月6日),前废帝诛杀何迈,知沈庆之肯定进言,于是下令关闭清溪诸桥不让他过来。沈庆之知道此事,果然赶来,但无法通过只好作罢回家。是日,前废帝于是派沈庆之从子沈攸之送药赐死沉庆之,沈庆之不肯饮,沈攸之以被掩杀沈庆之,时年八十。

  年初,沈庆之曾做过一个梦,梦见有人拿著两匹绢送给他,对他说:“此绢足度 。”沈庆之醒后对人说:“老子今年不免。两匹,八十尺也。足度,无盈余矣”(《宋书·沈庆之列传》)。

  沈庆之死后,前废帝称其病故,对其赏赐十分丰厚,追赠为侍中,太尉如故,给鸾辂辒辌车,前后羽葆、鼓吹,谥忠武公。沈庆之还未下葬,前废帝便被废,湘东王刘彧即皇帝位,追赠沈庆之侍中、司空,谥襄公。泰始七年(471年)改封苍梧郡公。沈庆之的群从姻戚,由于他在朝中的位高功大而被重用委以贵职的多达几十人。

  点评:“沈庆之以武毅之姿,属殷忧之日,驱驰戎旅,所在见推。其戡难定功,盖亦宋之方、召。及勤王之业克举,台鼎之位已隆,年致悬车,宦成名立,而卒至颠覆,倚伏岂易知也。诸子才气,并有高风,将门有将,斯言得矣”(《南史·沈庆之列传》)。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6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892年——德国电器之父,西门子公司创办人维尔纳·冯·西门子逝世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6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05年——陈天华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出色的宣传家逝世
  陈天华(1875~1905),原名显宿,汉族,汉民族英雄。革命家,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出色的宣传家。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新化人,清新化县知方团(今荣华乡)人。母早逝,父为塾师,幼从父识读,因家境贫寒,乃营小卖以补济,然坚持好学不辍。常向人借阅史籍之类书籍,尤喜读传奇小说,亦爱民间说唱弹词。

  光绪二十一年(1895),陈天华随父迁居县城,仍以提篮叫卖为生。后经族人周济,入资江书院读书,刻苦博览二十四史。二十四年,考人新化实学堂,深受维新思想影响,倡办不缠足会,成为变法运动的拥护者。二十六年春,考入省城岳麓书院,成绩名列前茅。其时,莅湘某令识其才,欲以女妻之,陈效法汉时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乃婉言谢绝,说:“国不安,吾不娶”(直至蹈海报国之时,终身未娶)。次年转入求实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初,入省城师范馆。是年春,获官费留学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不久,逢沙俄企图侵占东北三省,引发拒俄运动,祖国正处主权沦丧境况,陈破手血书寄示湖南各学堂。湖南巡抚赵尔巽亦为感动,亲临各学堂宣读,并刊登于官报,还饬令各府、州、县开设武备讲习所,使湖南全省拒俄运动士气更加高涨。陈天华在日本积极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还“日作书报以警世”。同年,先后撰写《猛回头》和《警世钟》两书,以血泪之声,深刻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清廷卖国投降的种种罪行,风行于世,影响甚大。次年初,回到长沙,参与组织华兴会,与黄兴等密谋准备长沙起义,事泄未成,又被迫流亡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此时,陈结识孙中山。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陈天华为重要发起人之一,在书记部工作 ,任会章起草员,又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编辑,发表《最近政见之评决》、《中国革命史论》,《狮子吼》等政论和作品,引起强烈反响。十一月八日(1905年12月4日),陈天华在东京参加了抗议日本government《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的斗争,十一日写绝命书,决心以死来激励国人“共讲爱国”。十二日,在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尽,以死报国,时年三十岁。次年闰四月初一,其灵柩经黄兴、禹之谟倡议筹办运回长沙,各界不顾官方阻挠,决定公葬于岳麓山。初七(5月29日)举行葬仪,长沙全城各校师生纷纷参加,送葬队伍达数万人,绵延十余里,凄凄哀歌,湘江为之悲鸣,麓山为之低垂。送葬队伍由朱张渡、小西门两处渡河,“适值夏日,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望之,全山为之缟素”。军警站立一旁,亦为之感动,不加干涉。

  陈天华的文章,旨在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痛斥清朝government是“洋人朝廷”。认为“革命者救世救人之圣药也”,力主拿起武器,号召“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仇人方罢手”。在《猛回头》、《警世钟》里,大声疾呼“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雪国耻,驱外族,复我冠裳”;高呼“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杀那投降洋鬼子的二毛子”,“推翻‘洋人的朝廷’清government”,“建立民主共和国”。其遗著编为《陈天华集》。

  

母早逝,父亲陈善是乡村塾师。陈天华少年时因家境贫寒,曾辍学在乡间做小贩,喜爱小说唱词,常仿其文体作通俗小说或山歌小调。后入资江书院学习。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热心新学的邹沅帆等在新化创办求实学堂,陈天华入该学堂后,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后又曾到省城的岳麓书院求学。1903年春,以官费生被送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不久,拒俄事件发生,他积极投入这个爱国运动,加入了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后回国准备策动武装起义。他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部浅近通俗的宣传作品。这两部书以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革命勇气,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已迫在眉睫,指出清朝government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号召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起来,实行排满,“杀那洋鬼子”,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不久,在湖南长沙参与发起秘密革命团体华兴会,并到江西策动军队起义。1904年春,再到日本,入法政大学。8月,冒险回国,准备参加华兴会发动的长沙起义。因事泄失败,又去日本。1905年6月,与宋教仁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

  7月,孙中山到日本,主张联合各革命团体,组织中国同盟会,陈天华积极赞成。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他任秘书,并被推为会章起草人之一。《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后,他在《民报》上先后发表不少文章和政治小说《狮子吼》。同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歧视并限制中国留学生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留日学生发动了抵制这个规则的强大运动。为了激励人心,陈天华在12月7日留下《绝命书》万余字,次日投海自杀。著作辑为《陈天华集》。

  陈天华的死,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1906年的春天,当陈天华的灵柩运回上海后,中国公学为他和另一位投黄浦江自尽的同盟会员姚宏业举行了一次公葬的会议,到会千余人,会上宣读了姚宏业的遗书和陈天华的绝命辞,大家痛哭流涕,会议决定将陈姚灵柩一起送回家乡湖南,举行公葬。


陈天华自杀的原因
  ,长期以来有这样几种说法:

    1、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

    2、当时的《朝日新闻》攻击中国人缺乏团结力,说中国留学生是“放纵卑劣”的一群。天华以死相争。

    3、以死报国,反对空谈救国。天华曾谈及自己能为国做的无非两件事,“其一作书报以警世,其二则遇可死之机会而死之”,只要能达到救国的目的,就愿意以身相殉。

    以上原因,我觉得都有道理。但是,如果仅仅是这些理由,并不足以使天华之死成为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成为这个国家至今还在流血的很难愈合的伤口。那么,促使陈天华以命相殉的最大的理由到底是什么?

    一语蔽之,是中国人——他的同胞,促使了天华之死。

    

   


陈天华死前所处的历史背景
    背景一: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被列强瓜分、凌辱、被排除在世界主流话语权之外的三流国家,国家将亡是一个悬在无数觉醒的中国青年心中的首要命题。这些热血青年的背后,是三亿多留着辫子的人群——这是怎样的人群呢?余世存先生曾在他的《破碎》一文中这样描述这群人:

    “中国人民,像抛洒在东方大陆上的无数种子,生根、发芽,他们在关中大地治河,在北方边陲的群山之巅筑建万里长城,在五岭蛮荒之地开辟草莱。他们跟传统文明的其他国家的人民一样,以自我牺牲的劳作和牛马一样的苦役为上流社会效劳……他们像蚂蚁、像芽虫、像蜜蜂,机械地活着,悲惨地死去。他们就像生物学上毫无质量可言的生物群,他们只能以数量保种取胜,以供文明不断地盘剥、杀戮。

    这是我们东土大陆的奇观,自古及今,它都算人类世界最庞大的基因种群,但这个种群却以最卑微的姿态生活。它的个体成员要么加入上流的吃人宴席,要么被吃,要么离群索居,或者成为化外之民,一经化外,它的个体成员就为夷为狄。就是说,它的个体成员从未成为自己,成为文明的人格。这个种群,中国人民,似乎是为了一种奇特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

    请记住这个大背景,它对我们理解天华之死的意义有着重要启示:国家,是三流的弱国;组成这个国家的人民,是卑微的劳力、埋头的牛马和只能以在同类被杀中寻点乐趣的看客,数千年的专制使人们在做奴隶和做奴隶而不得的交替中渐渐忘记了做人,忘记了爱恨情仇,忘记了身体里到底流淌的是什么东西。

    背景二:

  直接促使天华之死的,是以下一系列事件。

    1、当时清朝government为了挽回国衰民穷的颓势,派出了大量青年留学美国、欧洲和日本学习先进技术,其中以留学日本最多。对清朝government的未来,美国当时驻上海领事馆领事曾指出有两条路:一条是改革,美国可以为之培养出一大批审时度势的改革家;另一条是革命,日本正在为颠覆清朝培养暴力革命家。

    2、正是为了扑灭在日本留学生中越来越高涨的暴力推翻清朝government的革命火焰,1905年11月2日,清朝government勾结日本government文部省发表了一个严格管束中国留学生的规则,就是《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这个规则有很多内容,主要有三条,第一是中国留学生一定要在清朝government驻日公使和日本学堂登记,留学生的活动、到哪里去都得要登记;第二通信要登记,给国内给朋友写信都必须登记;第三不准住到别的地方去,只能住在留学生学校的宿舍。

    3、这个规则一出台,就引起了广大留日学生的抗议,但是在该如何具体应对这场斗争的方式上,留学生们出现了严重分歧。一派以秋瑾和宋教仁为代表,主张全体同学罢学回国;一派以汪兆铭和胡汉民为代表,主张忍辱负重留在日本继续求学,两派发生了激烈争吵,甚至到了水火不相融的地步,以至最后留日学生总会的干事们不想承担责任,纷纷辞职不干了。

    4、这种情况让日本报纸很是幸灾乐祸,描述中国留学生是“乌合之众”,1905年12月7号的《朝日新闻》甚至干脆说中国留学生是“放纵卑劣”的一群,挖苦中国人缺乏团结力,而陈天华就是在看了这张报纸后的当夜,连夜手书了一封被后世人称为“绝命辞”的信,第二天就赴海而死。

    毫无疑问,陈天华是在羞愤中死去的。这种羞愤不是针对挖苦轻视中国人的日本人,也不是针对丧权辱国的清朝government,而是针对“求利禄不居责任”的中国留学生和甘当奴隶麻木的祖国同胞。天华之死不是为了抗议任何势力,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轻视生命的英雄,他用自己的生命试图换来两个目的的实现:

   一是告诉人们,特别是几千来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中国民众一件事——在这个世界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二是用自己的死让每一个中国人在羞愤中意识到我们族人的缺陷与陋习,督促、劝戒、警醒国人务必正视这些缺陷与陋习并加以改变。一句话,陈天华因国人之陋而死,他是死给我们自己人看的警世钟 。


1905年12月8日 陈天华蹈海自绝
  

  1905年12月8日,陈天华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杀,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 学生规则》。陈天华决心以一死抗议日本,唤醒同胞。他挥笔写下《绝命书》。12月8日晨,陈天华蹈海,年仅30岁。

  陈天华是湖南省新化县人。1903年赴日本留学,同年4月, 写血书抗议俄国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参加留日中国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队,作《猛回头》、《警世钟》等书。1904年回国,同黄兴、宋教仁在长沙创立华兴会,准备在湖南发动武装起义,事泄逃亡日本。1905年8月,参加组建中国同盟会,任机关报《民报》的撰述员。

  自杀后,留下《绝命书》万余言,鼓励人们“去绝非行,共讲爱国”。有《陈天华集》。1906年7月11日,长沙学生与各界数万人,为陈天华举行公葬。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6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768年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一版出版
  《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又称《大英百科全书》,简称EB),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也是最权威的百科全书,是世界三大百科全书(美国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科利尔百科全书)之一。不列颠百科全书诞生于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Scottish Enlightenment)的氛围中。第一个版本的大英百科在1768年开始编撰,历时三年,于1771年完成共三册的不列颠百科全书。

  在1901年美国出版商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买下EB的版权后,出版与编辑工作逐步转移到美国;现在我们熟知的大英百科全书公司已是总部位于芝加哥的美国公司。1929年,随着第14版的问世,大英百科更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邀集近14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位学者专家参与撰述,大量收录欧洲以外地区的资料,完成全部二十四册的第十四版,确立了它在百科全书界中最崇高、最具权威的地位。


历史
  《大英百科全书》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产物,当地的书商和印刷工人科林·麦克法卡尔(Colin Macfarquhar)和雕刻家安德鲁·贝尔(Andrew Bell)决定以“绅士协会”的名义发表一套工具书。他们聘请了当时28岁的威廉·斯梅利,让他以200英镑为报酬编辑一部三卷、共100章的《大英百科全书》。第一卷是1768年12月出版的,售价六便士。1771年三卷通通完成,共2391页,包括160幅铜板雕刻,全部出售量为3000套。三卷的篇幅差不多,分为A-B、C-L和M-Z。

  

由于第一版相当成功,因此他们决定出版一部更大的第二版。斯梅利拒绝继续编辑,因此麦克法卡尔本人任编辑。第二版共10卷,8595页,从1777年至1784年出版。

  不过1788年至1797年出版的第三版真正达到了百科全书的标准。这一版开始的编辑是麦克法卡尔,麦克法卡尔死后由乔治·格雷戈担任编辑。它共18卷,加上两个补充卷,16,000多页。这一版中也包括格雷戈聘请的专家和学者特别为《大英百科全书》撰写的文章。这一版奠定了《大英百科全书》后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书之一的基础。

  至第10版为止《大英百科全书》的重要文章往往比现代的百科全书长得多,也学术得多。19世纪里《大英百科全书》的文章往往包含着作者最新的成就。

  一般认为法国的《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一般被看作是《大英百科全书》的榜样。不过《大英百科全书》要保守得多。后来的版本往往奉献给正在统治的国王或女王。

  从第四版到第六版中有许多知名的苏格兰和英格兰学者写的文章:威廉·黑兹利特、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沃尔特·司各特等。托马斯·杨在他关于埃及的文章中附加了他翻译的罗塞塔石碑上的埃及象形文。

  1820年代末爱丁堡的布莱克兄弟的出版社收购了《大英百科全书》的权利,他们出版了第七和第八版。第九版也被称为学者版,它是从1875年至1889年出版的,其中包括了众多著名作者写的、非常深奥的学术文章。有人称它为英语百科全书历史上的顶峰。当时有英国人认为该书的权威性“仅次于上帝”。

  1895年布莱克出版社移到伦敦,1901年《大英百科全书》被卖给了《泰晤士报》的报社。第十版共11卷,还包括地图和目录卷,实际上是第九版的一个补充版。从1897年至1922年美国人胡帕(Horace Everett Hooper)任主编。从1909年的第11版开始剑桥大学帮助编辑出版。

  从1910年至1911年出版的第11版基本上被重写,它被看作是《大英百科全书》的经典版,同时它也反映了其新出版商的新的目标。为了吸收读者和促进销售量这一版的文章即保存了其学术严谨,也提高了其可阅读性,它的文章不像过去那么长,但是依然非常彻底。这个版本现在已经被纳入公有领域。这个版本也是第一个所有卷同时出版的版本,而不是一卷继一卷出版的。其所有内容可以在这里观赏。

  此后《大英百科全书》的出版权和商标被卖给了喜尔斯百货商店并移到了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第12和13版均以三卷补充卷的形式出版,它们必须与第11版一起使用。1929年出版的第14版又一次显示了《大英百科全书》的变化。它的卷数减少,文章更短了,来让更多用户得以使用它作为工具书。但也有人批评它删除了其中不利于天主教教会的内容[1]。

  1941年喜尔斯百货商店将其权利赠送给了芝加哥大学。威廉·班顿从1943年开始任主编,一直到他1973年逝世,此后他妻子到1974年逝世任主编。

  1996年1月瑞士亿万富翁雅各布·萨弗瑞买下了《大英百科全书》的权利。


国际中文版
  在中国,1980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合作,并在1986年出版了中文版的10卷本《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Concis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1990年增补了第11卷。1994年4月又推出了全新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ition.共20卷,收入条目81600条,图片15300幅,4350余万字。


电子网络版问世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电子出版核心媒体发展上面也不落人后。在1989年出版第一个多媒体百科Compton’s Multimedia Encyclopedia。1994年公司推出大英百科全球网络版(Britannica Online),成为网络上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如今,虽然出版的媒介已改变,但大英百科全书的使命仍与1768年创立时一样:成为全球参考书、教育与学习的领导者!

  不列颠百科全书,历经两百多年修订、再版的发展与完善,已形成英文印刷版装订32卷,电子版本和在线版本也已推出。1994年正式发布的《大英百科全书网络版》(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 ),网络版除包括印本内容外,还包括最新的修改和大量印本中没有的文章,可检索词条达到98,000个。收录了322幅手绘线条图、9,811幅照片、193 幅国旗、337幅地图、204 段动画影像、714张表格等丰富内容。


知识分布
  生命科学

  古生物、生物与生物学、藻类植物无脊椎动物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爬虫类与两生类、解剖、解剖与生理、医学环境、农林渔牧、食品、人物小传

  自然科学

  物理化学天文数学地球科学、矿物与燃料、度量、人物小传

  社会科学

  人类学考古学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法律心理组织机构、人物小传

  工程技术

  通讯交通、电子与计算机、太空科技、军事科技工程、机械与工具、人物小传

  历史

  古代史、美洲史、欧洲史、亚洲史、大洋洲史、非洲史、中国与台湾地区史、史学与历史事件、人物小传

  地理

  地理区国家、行政区及其它、城市与乡镇、中国与台湾地区、地形山脉、水系与湖泊、海洋岛屿、公园与保护区、探险、人物小传

  哲学宗教

  哲学观念与流派、宗教、圣经玄学经籍、人物小传

  人文艺术

  建筑、绘画与书法、雕塑摄影工艺艺术流派语言、文学与创作、寓言与神话、音乐舞蹈戏剧大众传播、机构文化、人物小传

  运动与休闲娱乐

  运动游戏、休闲娱乐、民俗与节日、人物小传


竞争
  今天《大英百科全书》最大的竞争者是网路上的资讯。许多人更喜欢使用搜索引擎如Google、雅虎、百度等来搜索他们需要的资讯,不过这样的资讯往往是零乱的,而《大英百科全书》则可以从一个来源提供众多组织严谨的信息。

  其它网路上的竞争者包括维基百科。大英百科全书与维基百科之间质量上的比较很困难。2005年12月14日《自然》对两个百科全书间41篇科学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并认为维基百科含有162个错误,大英百科全书含有123个错误。大英百科全书指责《自然》的比较犯了严重错误,首先它说属于大英百科全书的文章不全部取自大英百科全书。其中两篇文章取自大英百科全书的年书,而不是大英百科全书本身,另两篇取自《康普顿百科全书》。另有一篇来源不明。此外有些是大英百科全书中数篇文章结合在一起的内容。有些被《自然》说成是错误的实际上并非是内容错误(比如拼写错误)。《自然》坚持它的比较结果,否认这个比较有错。

  与其它印刷版的百科全书的比较也很困难。比如1994年Kenneth Kister的一个比较认为《大英百科全书》位于大多数其它百科全书之上,但不如《大美百科全书》、《世界图书百科全书》和《康普顿百科全书》。


目前版本
  大英百科全书的目前版本有四千多名作者,其中包括著名的学者如米尔顿·弗里德曼、米高·E·德巴基、卡尔·萨根等。在莫迪默·阿德勒的指导下目前1974年首版的第15版不像过去那样按照字母排列,而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部一卷的结构性的目录。第二部分是一部12卷的比较短的文章(大多数一至五段)。第三部分是一部17卷的长文章,这些长文章的长度可以从数页达300多页。短文章中包括许多指向长文章或其它短文章的注释。长文章包括国家、科学学科等等,提供详细的信息。它们往往分许多章节,这些章节本身就足以在其它百科全书中构成独立的文章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得知识系统化,阐明各个内容之间的关系。1985年又增加了两卷目录。至今为止出版的印刷版是这个第15版的不断更新。在过去三年中46%的内容被更新。2007年出版的更新版是目前最新的。

  2008年的DVD版包括5,674万多词,101,230篇文章,其中包括73,148篇大英百科全书的文章,以及《大英学生百科全书》15,738篇文章、《大英基本百科全书》2,523篇文章,和1993~2006年鉴以及过去版本的文章。DVD中还包括辅助内容如地图、录像、录音、动画和网上链接等。它还提供词典等工具。 台湾远流出版社目前有售2007版本的CD-ROM。

  网上版目前有15.2万多篇文章,它每月不断更新,还包括链向《纽约时报》、英国广播公司的新文章的外部链接。订阅费为每年34.95美元。学校和图书馆获得特惠价,而这也是大英百科全书的重要顾客。


版本历史
  第1版 1768年–1771年 3卷 威廉·斯梅利

  第2版 1777年–1784年 10卷 詹姆斯·提特勒

  第3版 1788年–1797年 补充卷1801年 18卷 + 2补充卷 科林·麦克法卡尔和乔治·格雷戈

  第4版 1801年–1809年 20卷 詹姆斯·米拉

  第5版 1815年 20卷 詹姆斯·米拉和托马斯·波纳

  第6版 1820年–1823年 补充卷1815年–1824年 20卷 + 6补充卷 1查尔斯·麦克莱伦和麦克维·奈皮尔

  第7版 1830年–1842年 21卷 麦克维·奈皮尔

  第8版 1853年–1860年 22卷 托马斯·斯图亚特·特莱尔

  第9版 1875年–1889年 25卷 托马斯·斯宾瑟·拜恩斯

  第10版 1902年–1903年 第9版 + 11卷补充 唐纳德·沃莱斯等

  第11版 1910年–1911年 29卷 休·奇斯霍尔姆

  第12版 1921年–1922年 第11版 + 3卷补充 休·奇斯霍尔姆

  第13版 1926年 第11版 + 3卷补充 詹姆斯·路易斯·加尔温

  第14版 1929年–1973年 24卷 詹姆斯·路易斯·加尔温等

  第15版 1974年–1984年 30卷 莫迪默·阿德勒等

  第15版 1985年– 32卷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6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839年——林则徐奉道光帝令,宣布停止中英贸易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6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877年
发明大王爱迪生展出了他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
   1877年12月6日,爱迪生发明了一种录音装置。可以将声波变换成金属针的震动,然后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腊管的锡箔上。当针再一次沿着刻录的轨迹行进时,便可以重新发出留下的声音。这个装置录下爱迪生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玛丽抱着羊羔,羊羔的毛象雪一样白”。总共8秒钟的声音成为世界录音史上的第一声。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6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本帖最后由 东方红1号 于 2009-12-6 20:13 编辑

1905年
探险家阿蒙森探明地球磁极
 1905年12月6日,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他沿被称为“西北通道”的美洲北极海岸,从大西洋航行进入太平洋,进行了历时3年的冒险航行。阿蒙森和他的伙伴乘坐的是47吨单桅帆船“佳阿-号。许多人认为船太小,难免会出事。他们于1903年6月1日离开挪威。结果船被冰封住将近两年。在他探险的过程中,阿蒙森在威廉王岛上探出北磁极的位置,并发现英国探险家约翰-罗斯约在60年前第一个测定的这一磁极位置有所移动。
地磁极.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6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38年
周恩来同蒋介石商谈两party合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38年12月6日,周恩来蒋介石会谈。蒋对中共中央关于国共关系问题的意见表示,跨party不赞成,中共既行三民主义,最好合成一个组织;如果此点可谈,蒋将约毛泽东面谈;如全体做不到,可否以一部分中共party员加入国民party而不跨party。周恩来答:中共实行三民主义,不仅因为这是抗战的出路,而且因为这是达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国民party员则不都如此想,所以国共终究是两个party。跨party我们不强求,如认为时机未到,可采用他法。加入国民party,退出共产party,这是不可能和做不到的。数人退出共产party而加入国民party,不仅失节失信仰,而且于国家有害无益。蒋表示:如果考虑合并事不可能,就不必约毛泽东到西安会谈。12日,周恩来、董必武等将6日会谈情况电告中共中央:蒋介石拒绝了我party提出的处理国共两party合作关系的跨party办法,坚持取消共产party,将国共两party合并为一个大party。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6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41年
苏联军队的反攻
     苏联军队开始在莫斯科全线转入反攻,使莫斯科战役发生了重大转机。苏军在这次反攻中给予德国法西斯沉重打击,歼灭德军50个师,粉碎了希特勒拿下莫斯科的计划。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6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38年——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访问法国

 1938年——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访问法国,两国外长在巴黎签署了互不侵犯和和平解决纠纷协定,又称《法德宣言》。德国签订这个协定,是为了在欧洲进行大规模战争争取一些时间。1940年5月,德国背弃宣言入侵法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6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41年——苏联军队开始在莫斯科全线转入反攻
  1941年——苏联军队开始在莫斯科全线转入反攻,使莫斯科战役发生了重大转机。苏军在这次反攻中给予德国法西斯沉重打击,歼灭德军50个师,粉碎了希特勒拿下莫斯科的计划。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6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50年12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解放平壤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6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57年——首都一千多名科学干部下乡劳动锻炼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6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66年——第一届亚洲新运会结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6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72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最后一次发射在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中心开始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1-3 01:17 , Processed in 0.064490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