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历史上的今天

[复制链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8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91年——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总统在明斯克签订协议,宣布成立独联体以取代苏联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8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发生特大火灾
因为一声“让领导先走”的命令。796名来自全市15所中小学的师生(每所学校组织最漂亮的40多名学生歌舞队)全部陷入火海之中,323人死亡,132人烧伤致残。死者中有288人是天真美丽可爱的中小学生。在场的有40多名教师,有36位遇难,绝大部分为掩护学生而殉职。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8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95年
澳门国际机场启用庆典隆重举行
1995年12月8日,澳门国际机场建成启用庆典澳门隆重举行。中国国家副主席荣毅仁、葡萄牙总统苏亚雷斯等出席庆典,并为机场启用剪彩。荣毅仁副主席和苏亚雷斯总统在庆典上先后讲话,对机场落成表示热烈祝贺。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8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97年
长二丙改进型火箭首次发射铱星成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1997年12月8日下午三时十六分四十九点五秒,我国自行研制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地将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制造的两颗铱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承揽铱星发射合同的首次商业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四十九次发射。用于发射的『长二丙』改进型火箭,全长约四十米,箭体最大直径三点三五米,起飞质量为二百一十三吨。火箭飞行约五十分钟后,分配器变轨成功,先后将两颗铱星释放在近地点六百二十九公里、远地点六百三十二公里、倾角为八十六点三度的近地圆轨道。 铱星系统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设计的全球卫星个人通信系统,由六十六颗卫星组成,在距地球高度为七百公里左右的轨道上,依六个运行面布放,实现低轨小型卫星通信。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于一九九三年四月签订了发射合同。这次发射之后,最近几年还将进行十次发射,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把另外组网和补网的二十颗铱星送入轨道。美国德尔它和俄罗斯质子号火箭也分别承揽了铱星系统的发射。这次发射,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执行国际商业发射。经过三十年建设,这个中心已具备发射各种型号的极地轨道卫星的能力,曾成功地将两颗『风云一号』卫星送入太空。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8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2004年——南美洲12个国家签署宣言,宣布南美洲国家联盟的前身南美洲国家共同体成立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8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2008年——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代表团团长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始举行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9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历史上的今天12.9

1882年
中国清代数学家李善兰逝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善兰(1811.1.22~1882.12.9)中国清代数学家、天文学家、力学家、植物学家。原名心兰,字竟芳,号秋纫,别号壬叔.浙江海宁人。清嘉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811年1月22日)生;光绪八年十月二十九日(1882年12月9日)卒于北京。自幼喜好数学,后以诸生应试杭州 ,得元代著名数学家李冶撰《测圆海镜》,据以钻研 ,造诣日深 。道光间 ,陆续撰成《四元解》、《麟德术解》、《弧矢启秘》、《万圆阐幽》及《对数探源》等,声名大起。咸丰初,旅居上海,1852~1859年在上海墨海书馆与英国汉学家伟烈亚力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后9卷 , 完成明末徐光启、利玛窦未竟之业 。又与伟烈亚力、艾约瑟等合译《代微积拾级》、《重学》、《谈天》等多种西方数学及自然科学书籍。咸同之际,先后入江苏巡抚徐有壬、两江总督曾国藩幕,以精于数学,深得倚重。同治七年(1868),经巡抚郭嵩昭举荐,入京任同文馆算学总教习,历授户部郎中、总理衙门章京等职,加官三品衔。他以《测圆海镜》为基本教材,培养人才甚多。他学通古今,融中西数学于一堂。1860年起参与洋务运动中的科技活动。1868年起任北京同文馆天文算学总教习,直至逝世。主要著作都汇集在《则古昔斋算学》内,13种24卷,其中对尖锥求积术的探讨,已初具积分思想,对三角函数与对数的幂级数展开式、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等题解的研究,皆达到中国传统数学的很高水平。继梅文鼎之后,成为清代数学史上的又一杰出代表。他一生翻译西方科技书籍甚多,将近代科学最主要的几门知识从天文学到植物细胞学的最新成果介绍传入中国,对促进近代科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9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447年——中国明朝皇帝明宪宗出生
编辑词条 明宪宗目录[隐藏]
【明宪宗简介】 【一个贵妃:万娘娘】 【两个宦官:汪直与梁芳】 【三桩弊政:西厂、皇庄、传奉官】 【成化朝亮点】 【明宪宗逝世】 【朱见深个人小档案】 【朱见深子女】  



[编辑本段]
【明宪宗简介】  明宪宗朱见深(公元1447年—公元1487年),原名朱见浚,明朝第八位皇帝,在位23年(公元1465-公元1487),年号成化,父亲明英宗朱祁镇,母亲周贵妃,叔父明代宗朱祁钰,死后葬于明十三陵茂陵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简称纯皇帝),庙号宪宗。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在东厂之外增设西厂。

  明宪宗朱见深,初名朱见浚。在他3岁的时候,父亲英宗朱祁镇在与蒙古瓦剌部的交战中被俘。他的叔父明代宗朱祁钰登极皇位。他被立为太子。但是,当他的叔父逐渐牢固地控制了政权之后,就改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而废除了他的太子身份,改封为沂王。在他11岁时,父亲朱祁镇重新成了皇帝,他又成为了太子。这一年,他改名朱见深。天顺八年(1464年),18岁的朱见深继承了父亲的皇位,开始了他23年的统治,年号成化。他不像他父亲那样富有激情,喜欢冒险。他的性格安静、谨慎、宽和,信任大臣。他性格中最仁厚的一面,表现在他对他的叔父代宗的态度上。成化三年(1467年),一个名叫黎淳的官员请求追查当初废除他太子之事,宪宗批答说:“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所以,清朝人修《明史》,说他“恢恢然有人君之度”。终成化一朝,除了南方广西的瑶族叛乱、荆襄郧阳山区的流民以外,政局基本上比较平稳。所以,明朝人称成化、弘治为太平盛世。其实,正如历史学家孟森所言,成化时期朝政极其秽乱。只是因为祖宗积下的财富甚多,还不至于扰民,所以尚能称作太平。

  据说,朱见深说话有严重的口吃,明人陆容《菽园杂记》记载说,宪宗每次上朝,如果准许大臣所奏之事,只说一个“是”字,以免出丑。因此影响了与大臣面对面地交流,也使他不愿意上朝理政。这样,很多事情需要通过身边宠幸的人传达旨意,也使他们有了干预朝政的可能。具体而言,成化一朝朝政的混乱,多半是因为宪宗对贵妃万氏、宦官汪直和梁芳的宠信所致;而朱见深所倡行之皇庄传奉官西厂,亦是极大的弊政。
[编辑本段]
【一个贵妃:万娘娘】  天顺八年(1464年)七月二十日,朱见深大婚。所谓大婚,就是专指皇帝的婚娶。朱见深当时婚娶的吴氏,是由父亲朱 万贵妃像
祁镇选定的。据称,由英宗朱祁镇选定而育于别宫的女子有三名,即吴氏、王氏和柏氏。皇帝的婚事,自然是隆重的。但是,仅仅还不到一个月,吴皇后就被废。取而代之的是王氏,即后来的孝贞皇后。吴氏被废背后的缘由,一直为人所猜疑。一种说法是太监牛玉专恣,讨厌太监牛玉的人想借机夺去他的权柄,故挑动皇帝废后。皇帝自己的说法是吴皇后“举动轻佻,礼度率略”,且可能在册立时牛玉有舞弊的嫌疑。

  然而,吴氏虽被废,但“舞弊”的牛玉却只是发配到南京的孝陵去种菜。迂腐的官员以为牛玉真是犯有欺君之罪,于是纷纷上疏说对牛玉的惩罚太轻。结果,朱见深将上疏的官员王徽、王渊、朱宽、李翱、李钧贬到边远的州去做专管刑狱的判官。因此,“牛玉舞弊”的说法其实是不成立的。真正的原因是吴皇后得罪了皇帝宠爱的万氏。

  万氏(1430年—1487年),小名贞儿,本是宪宗的祖母孙太后宫中的一名宫女,诸城人,4岁就选入宫中,长大后选往东宫服侍朱见深。万氏比朱见深年长17岁。朱见深18岁即位以前,就与万氏关系暧昧。有趣的是,宪宗朱见深一辈子对万氏都非常宠幸。成化一朝的内宫,基本上是万氏主宰着,进而影响了外廷的政治。

  一、宠冠六宫。

  万氏为人机警,身材丰满,很会迎合皇帝的心意。据说每次皇帝游幸的时候,她总是穿着戎装,骑着马为前驱,或佩刀侍立左右。相比六宫粉黛的柔姿弱态,身着戎装的万氏自然给朱见深一种新鲜感。也许,这是万氏邀宠于朱见深的关键。不过,皇后吴氏初立时,大概是恨朱见深与万氏的暧昧关系,竟敢以后宫之主的身份杖责万氏。皇帝获悉此事,便毫不犹豫地废了吴皇后。继立的王皇后,自然从中吸取了教训,对万氏的态度比较友善,不大理会万氏的横行霸道。王皇后的明哲保身态度,以及皇帝对万氏的宠幸,使万氏成为成化朝后宫真正的主人。特别是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万氏生下了皇帝的第一个儿子。朱见深非常高兴,派人四处祭祀山川,封万氏为贵妃。但是,万贵妃所生的皇子不久便死了。

  此后万氏再也没有怀孕。万氏虽然不能怀孕,但是皇帝却还是很喜欢她。俗话说,皇帝不急太监急。皇帝多年来没有儿子,让外廷的大臣们也着急。大臣们也许都听说是万贵妃在作梗,就上疏请皇帝“溥恩泽”,也就是请求皇帝多宠幸宫中其他的嫔妃。

  成化四年(1468年)秋,出现了几次彗星。在古代,彗星的出现意味着不祥。于是,大学士彭时、尚书姚夔也上疏请求皇帝要扩大宠幸的范围,以广后嗣。皇帝表面上同意,但行动中仍然专幸万氏。所以,万氏在宫中越发地骄横起来。太监中谁违背了她的意思,就立即被赶出宫去。宫中的妇女一旦谁与皇帝发生关系并且怀孕的话,就千方百计命人进药汤,使其堕胎。贤妃柏氏生下一子,即悼恭太子,也为万氏所害。后来的明孝宗,若不是宫中的宫女、太监、废后吴氏、周太后的百般保全,恐怕也遭了万贵妃的毒手。但是,即使这样,宪宗朱见深对于万氏一直非常有感情。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万氏暴病身亡。宪宗非常伤感,哀叹说:“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辍朝七天,谥万氏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

  二、结纳外廷。

  万贵妃的骄横,不但影响了成化一朝的内宫的生活,而且还间接地影响到外廷。一些士大夫,不顾颜面,乐意与万贵妃及其家人相结纳。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大学士万安。万安,字循吉,眉州人,正统十三年进士。万安此人虽无学问,做大学士期间只知道依从皇帝,被人称作“万岁阁老”。

  “阁老”是明人对内阁大学士的称呼。“万岁阁老”的名称有个来历。成化七年(1471年),已经入阁两年的万安与另外两名大学士彭时商辂(lù)一同去面见皇帝议事。彭时和商辂向皇帝提出,京官的俸薪不宜削减。皇帝同意了。万安在旁边,立即叩头高呼万岁,弄得彭时、商辂也只得同时趴下高呼万岁,之后退出。这么一次精心安排的议政会议,大学士们本来是想要解决很多问题的,却因为万安这一声“万岁”,遂告流产(按明朝惯例,大臣呼“万岁”即是奏事完毕)。而且,从此宪宗基本上不再召见大臣。此后,大学士尹直想得到宪宗的召见直接面谈朝政问题,万安便劝阻道:“当初彭公请皇上召见,一句话不对劲,就立即叩头称万岁,让人笑话呀!我们每件朝政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让太监们选择给皇上,比当面议政好得多呀!”

  一句话,竟然把当初自己演出的丑剧全部归过于彭时,可真算是“不学有术”。他最无耻的杰作,恐怕是在给宪宗的奏疏中大谈房中术。后来,孝宗在宫中见到这些奏疏,文末署名“臣安进”,于是派太监怀恩向万安问罪:“这可是一个大臣做得出来的?”万安却一点羞辱的感觉也没有,只一个劲地叩头,连辞职的场面话都不愿说,脸皮可真厚,所以当时的人讥讽万安,说他“面如千层铁甲,心似九曲黄河”。

  作为一个政客,万安肯定觉得自己最成功之处就是结交上了万贵妃。本来,眉州在今四川的眉山县,诸城则在今山东的诸城县,两地相距甚远。然而,万安却费尽心机与万贵妃联宗,摇身一变成了万贵妃的侄辈。万贵妃则因为出身贫寒,正希望有一个士大夫来撑撑门面。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成为同宗。更耐人寻味的是,万贵妃的弟弟锦衣卫指挥万通的妻子王氏,竟然有一个送给别人抚养的妹子成了万安的小老婆!此后,万安利用万通妻子王氏出入宫廷的便利,探听宫中虚实,并依靠着万贵妃的影响力一直安稳地做他的大学士。

  只是,不曾令万贵妃想到的是:她死后不久,孝宗即位,有人上疏要查办曾经与万贵妃交结的人,万安就赶紧申辩说:“我和万贵妃早就不来往了。”其实,也许正是万安的无能与软弱,才使万贵妃的影响力没有过度地在外廷扩散。不过,万安只是一个油滑的小人,而不是一个十恶的坏蛋。他做大学士时还做过一件好事,就是顺应当时的情势请求宪宗废除了西厂。

  三、图谋易储。

  成化一朝的储位,是在成化十一年(1475年)就确立了的。这一年的十一月,年仅6岁的朱祐樘被立为太子。之前的六月,太子的生母纪氏已经去世了。纪氏是不是姓纪,也有疑问。据谈迁《国榷》记载,纪氏“广西贺县人,中军都督福斌女……弘治初内庭言本出李氏,入宫时误为纪,故遂称纪氏”。按这种说法,纪氏真实的姓是李,父亲名李福斌。不过,这些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都只是弘治初的说法。弘治初,孝宗朱祐樘出于对生母的怀念,曾经四处寻找纪氏的族人。利之所在,众之所趋,谣言也因此四起。然而,号称严谨的《明史》既然仍然主张朱祐樘的生母姓纪,我们姑且也认作是纪氏。

  纪氏很小的时候就入宫,据说,成化初年(1465年—1466年)的大藤峡之战,government军队俘获了许多瑶族的子女。其中面貌姣好的女子就送进宫中做了宫女。纪氏正是瑶族土官的女儿。纪氏聪慧,而且知书达礼,在宫中负责内库的事务。后来,纪氏与宪宗的一次邂逅,就怀上了朱祐樘。之后的事情,就与许多的宫中阴谋版本类似,得宠的万贵妃千方百计企图加害纪氏,而宫中善良的太监如张敏、怀恩以及被废的吴后、宫女们则尽力保全。据说孝宗刚生下来的时候,头顶有一寸左右没有头发,说是药汤对胎儿的损伤所致,显然还是遭了万贵妃的毒手,只不过真命天子命不该绝罢了。朱祐樘在皇宫的一个偏僻之所(安乐堂)生活了6年,一直不敢公开露面,甚至连胎发都不敢剪。

  在朱祐樘之前,宪宗已经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万贵妃所生,早就死了。另一个是柏妃所生,却被万贵妃害了。因此,当宪宗朱见深从太监张敏那里获知朱祐樘的消息之后,非常高兴。几个月之后,就立为太子。但是,万贵妃却深怀怨恨。据说万贵妃在宪宗认子之后,日夜哭泣说:“奴才们竟敢欺骗我!”接着,纪氏就死了。死的原因据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的一个老太监说是自缢的。太监张敏也因为害怕万贵妃的报复而吞金自杀了。明眼人也许都知道,万贵妃自然容不得这个孩子。于是,宪宗的生母周太后对宪宗说:“你还是把孩子交给我照看吧!”从此,朱祐樘就一直生活在祖母的仁寿宫中。有一天,万贵妃说要请皇太子过去吃东西。周太后就对孙儿说:“孙儿你去那里不要吃东西。”朱祐樘到万贵妃那里,万贵妃给他食物,朱祐樘就说:“吃饱了。”万贵妃就说:“那喝点汤吧!”朱祐樘说:“怕有毒。”万贵妃非常生气地说:“这小孩子才几岁,长大了还不吃了我?”一气竟生起病来。

  这件事,自然对万贵妃深有影响。废储的事,也许从此就埋下了伏笔。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宪宗发现内库里的金银都花光了,就对当时的大太监梁芳、韦兴说:“靡费帑藏,实由汝二人!”接着,皇帝又说:“我不追究你们,后人会责怪你们的。”两个人听后非常担心,就撺掇万贵妃把她也不满意的朱祐樘废了,改立邵妃的儿子。这一年的三月,宪宗听了万贵妃的谗言,要将朱祐樘废了。太监怀恩苦谏,却被贬到凤阳去守陵了。幸好,泰山连续地震。钦天监的人说应在东宫太子身上。宪宗认为,祐樘是天命的合法继承人,才打消了废储的想法。易储一事虽然没有成功,却在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万贵妃对于成化朝宫中事务的影响,也反映了成化朝宦官的作用。

  按照明朝的制度,只有皇帝和皇后死后才能葬于天寿山陵区,像万贵妃这样的妃子只能葬在西郊的金山。万贵妃很幸运,死在宪宗朱见深的前面。作为皇帝最宠爱的妃子,她被朱见深安葬在十三陵陵区。今天在定陵西南约两公里处的苏山脚下,有一占地约两万平方米的陵园,即是万贵妃墓。墓碑雕云凤纹,中间一“卍”字,既表墓主“万”姓,且寄吉祥之意,真是宠尽于身后!明末的沈德符曾感叹地说:“妇人以纤柔为主,万氏身体肥胖,与纤弱相反,而获异眷,就像杨玉环得宠于唐明皇一般!”
[编辑本段]
【两个宦官:汪直与梁芳】  明代的皇帝实际上从太祖开始,就基本上接受“宦官官僚政治”的思想。有历史学家曾指出,明太祖使用识字的宦官并在宫外的government中委以重任,而《明史》中反复提出的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其实根本不存在。明成祖的时候,宦官执行任务的范围明显更广,例如郑和就是明代历史中最著名的宦官。英宗时王振的专权,首开明代宦官专权的乱局。成化朝则出现了宦官官僚政治进一步发展的情况,而且宦官专权与特务政治进一步结合,特务组织成为宦官专权的利器。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一位都察院的官员上疏,抱怨宦官的数目已经突破了一万人,成为巨大的财政负担。当然,宦官所带来的财政负担对于朝廷和士大夫的威胁是次要的,真正对士大夫构成威胁的是宦官的乱政。

  成化一朝专权的宦官,基本上都是依靠万贵妃而起家的。汪直、梁芳、钱能、覃勤、韦兴等人,都是万贵妃的私臣。他们总是借万贵妃修建寺庙的名义,在外面大敛民财,一面贡献给万贵妃,一面自己揣进腰包。当然,其中专权而能乱朝政的,当是汪直梁芳

  一、汪直。

  与宪宗的妃子、孝宗朱祐樘的生母纪氏一样,汪直的入宫也是成化初年大藤峡一战的副产品。他也是瑶族人。在明代历史中,汪直可能是继英宗朝王振之后又一个著名的专权者。他的生活,可以分为三期。早期是侍奉万贵妃的小太监,在昭和宫里当差,慢慢地升为御马监太监,做了一个管御马、进贡马骡的七品内官。中期是成化十三年(1477年)至成化十八年(1482年),期间汪直的身份是提督西厂。这是他权势最盛的6年。晚期是成化十七年宪宗将汪直闲置在边陲,然后再把他放到了南京的御马监这一段时间。实际上,汪直干预政治,也就是提督西厂的6年。

  关于西厂,我们稍后再谈。这里先谈汪直的为人。据《明史》说,汪直的主要特点就是“为人便黠”。“便”通“辩”, 成化年间的“奉天诰命”
也就是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意思。“黠”是狡猾的意思。单“便黠”二字,就可见汪直的性格。《明史》对汪直性格的描述还有一点,即“年少喜兵”。他最喜欢做的事情,除了做特务之外,大约就是领兵打仗了。当然,太监在军队中的职务一般就是监军了。他曾经领着京城十二团营的军队远征过。团营是景帝时期开始创建的京城精锐部队,能控制这样一支军队,足以说明汪直的威势了。不过,也许正是喜欢领兵的毛病,使他远离了皇帝,也远离了他赖以专权的依托。成化十七年(1481年),远征的汪直请求班师。对汪直越来越不感兴趣的宪宗叫他继续去宣府御敌,过不久又让他去大同巡边,却把军队全部撤了回来。之后,汪直就再也没有回到皇帝的身边,而是直接发配到南京御马监去了。

  其实,汪直的性格,还有很多层面,例如,他的骄横。据《皇明世说新语》说,汪直每到一个府、县,当地的官员都得跪着迎接,竭其所能地招待他,一旦有什么不周的地方,汪直就会这样问:“尔头上纱帽谁家的?”有一次,汪直的问话得到一个很诙谐的答案。一个县令说:“某纱帽用白银三钱,在铁匠胡同买的。”这一次,汪直大笑,也没有责怪那名县令。从这件事看来,汪直并不是一个无赖,起码还是懂得一些情趣的。汪直性格中的优点,人们知道得太少。也许是因为汪直是一个宦官,所以人们不愿意提他的优点吧。

  据说,汪直曾经到江南,听说绍兴杨继宗是个品行很高的官员,就前往拜会。汪直看了杨继宗后,说:“人们都说杨继宗,却不料长得这么丑陋。”杨继宗冷冷地回答说:“我虽丑陋,却还不至于损伤父母给我的身体。”汪直没有吭声。杨继宗这句话,意在讥刺汪直是一个阉过的太监。后来,宪宗问汪直:“朝觐官中谁最贤明?”汪直回答说:“天下不爱钱者,唯杨继宗一人耳!”此可见汪直之大度。

  汪直专权的利器是西厂。我们可以开句玩笑,汪直专权的利器还有“两钺”(钺,古代兵器)。不过,这个玩笑的制作者是宪宗身边的一个小丑。古时宫廷中常蓄养一些俳优,专供皇帝娱乐,所表演的节目都是自己创作的,其中有些还讥刺时事,类似现代的小品。宪宗身边就有一个名叫“阿丑”的小太监。有一次阿丑奉命为宪宗表演。阿丑就表演一个喝醉酒的小太监撒酒疯。小太监喝醉了酒,正撒着酒疯,旁边人告诉他说:“皇上来了。”小太监根本不理睬。旁边人又说:“汪太监来了。”小太监立即避走,边走边说:“今人但知汪太监也。”

  接着,他又扮演汪直,操着两柄“钺”来到皇帝身边,说:“我带兵全仗此两钺。”旁人就问:“你的钺是什么钺呀?”阿丑说:“王越、陈钺。”宪宗听了这样的笑话,自然是开怀一笑,但笑过之后呢,自然不能不有所省悟。因为,所谓王越、陈钺,实际上不过是交结汪直的两个大臣。

  王越,字世昌,直隶浚县人,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他虽然是一名文臣,但却很能打仗,甚有才略,从成化初年起就在河套地区与抵御蒙古鞑靼部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后缘韦瑛而结识汪直,成为汪直的莫逆之交。王越与汪直的关系,被后人视为其品格上的污点。《明史》虽肯定“边臣未有如越者”,也惋惜他“躁于进取,依附攀缘”。陈钺,字廷盛,直隶献县人,天顺元年(1457年)进士。与王越一样,陈钺也是一个负责边疆防卫的大臣。王越负责的是西北河套一带的防务,而陈钺则负责东北辽东一带的防务。他做辽东巡抚的时候,汪直巡边至辽东。他欢迎的场面非常大,自己匍匐迎接不算,酒席也办得很丰盛,并且重贿汪直的左右随从人员。

  其实,当时巴结汪直的大臣又何止“二钺”。据说汪直巡边时,负责边疆防务的巡抚都御史们往往出城二三百里迎接,“望尘跪伏”。汪直住下来后,官员们则“小帽曳衫,唯走唯诺,叩头半跪,一似仆隶”。有一次,尚书尹旻(mín)请王越将他介绍给汪直,私下问王越说:“见到汪直后,要跪吗?”王越说:“哪里有六部尚书还朝别人下跪的?”尹旻不放心,派人侦察王越见汪直的情景,发现王越竟是跪在汪直的床下说事的。后来,尹旻与王越去见汪直,一见到就立即跪下参见。出来时,王越怪尹旻不听他的话。尹旻说了一句很有趣的话:“我见别人是跪的,我不才,只不过是学别人罢了。”此一事,足见汪直之气势,亦可以看出当日士大夫之无耻。

  成化十四年(1478年),竟还有一个名叫杨福的江西人伪称汪直,纠集一班无赖扮演校尉,从芜湖一路招摇撞骗至福州,吓得沿途官吏屏息听命。汪直本人,后来也逃过了惩罚,寿终正寝。在明代专权的宦官中,他可能算是最幸运的一个。

  二、梁芳。

  梁芳在成化一朝,虽然不如汪直那般有权势,但却在另一个方面破坏了朝廷的正常秩序。汪直的权势,是笼罩于成化一朝政治、军事领域,而梁芳的恶劣,则主要是在经济上的挥霍与靡费钱财及任用佞幸小人。也许可以这样说,汪直爱权,而梁芳爱钱。梁芳知道,要得宠于宪宗,最好能得到万贵妃的信任。所以,梁芳与其亲信韦兴,不断地将珍珠、奇货、宝物贡献给万贵妃。然后,又利用为皇宫采办宫中奢侈品的借口出京,在地方大肆搜刮。据说,在梁芳的挥霍下,内库中前几朝累年积蓄下来的七窖金子都花光了。

  所以,从成化一朝的历史来看,其挥霍程度也是很惊人的。之所以没有出现像明代后期那样的赤字,正如学者孟森说,只不过是“前数代之遗泽,一朝不易枯竭耳”!梁芳为了弄到更多的钱,甚至开始卖官鬻爵起来。像李孜省、僧继晓这样的佞幸之徒,都是梁芳荐进的。李孜省最初是江西布政司的吏员,由于贪赃被削职为民,却因为学习过五雷法这样的方术,而受宪宗宠幸。僧继晓据说知道“秘术”。他靠着梁芳的引荐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僧继晓的母亲是一个娼妓,继晓竟然请求皇帝旌表他的母亲,而皇帝也下令不需要审核,直接就为他的母亲立起了牌坊。甚至,皇帝还经常将宫中的宫女赐给继晓,供其淫乐。终成化一朝,梁芳始终得宠于宪宗。只是孝宗即位以后,梁芳才被谪居于南京,不久下狱。
[编辑本段]
【三桩弊政:西厂、皇庄、传奉官】  成化一朝中,弊政甚多,其中为害较大而且对明代后来的历史发生重大影响的,莫过于西厂、皇庄和传奉官三事。西厂作为典型的特务机构,人们多少有些了解。但是,皇庄与传奉官,人们也许还比较陌生。但是,从一个王朝的整体看来,西厂充其量不过是东厂的克隆罢了,而皇庄与传奉官,却在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两个层面开了恶劣的先例。

  一、西厂。

  孟森说,东厂和西厂“为明代独有之弊政”。与东厂一样,西厂也是一个特务组织,始立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 明宪宗像
立的地点就在西城灵济宫前面的一家灰厂内。宪宗为什么要在东厂之外再设立西厂呢?据说是宪宗觉得要知道外面的事情,单有一个东厂远远不够。

  事情还得从成化十二年(1476年)说起。这一年的七月,京师捕获“妖人”。有的说法说妖人名叫“李子龙”,借助宫内太监鲍石、郑忠的帮助进入内府,登万岁山观望,图谋不轨。

  总之,妖人抓住后,皇帝派太监汪直在灰厂审讯此事,随后就干脆在灰厂新立了一个特务机关即西厂,由汪直提督厂事。汪直是很有点特务才能的,据说他能够化装成平民百姓往来于京城之间,“布衣小帽,时乘驴或骡,往来京城内外,人皆不之疑”。京城内外,大政小事、方言巷语,他都能一一向皇帝汇报。西厂正式成立后,汪直借用锦衣卫中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他的特务网络,据说“自诸王府、边镇及南北河道,所在校尉罗列”。西厂的特务人数,在当时比东厂要多出一倍。东厂的太监尚铭,也不得不俯首听命于汪直。

  因此,西厂气焰非常嚣张,成立的当年就连兴大狱,逮捕了郎中武清、乐章、太医院院判蒋宗武、行人张廷纲、浙江布政使刘福、左通政方贤。明代各省的左、右布政使是从二品,品秩相当高。然而西厂却可以不经皇帝同意就擅自抄捕。

  这种情形让当时的大学士商辂、兵部尚书项忠忍无可忍。商辂向宪宗建议,撤销西厂,主要的理由就是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其疏还有这么几句话,可以让我们想见当时西厂对正常的政治秩序的破坏:“自直用事,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孟森曾说东厂、西厂这样的特务机关只是凌蔑贵显有力之家,尚未至得罪百姓。可是,《明史》中就提及汪直的西厂对于民间打架斗殴、鸡狗之类的小事,也处以极重的刑罚。

  看来,商辂所说的“庶民不安于业”并非夸张。当然,皇帝有自己的看法。宪宗接到商辂的奏疏,说:“用一个宦官,哪里就至于这样呀?”但终于拗不过商辂的坚持,加上兵部尚书项忠也上书请求撤销西厂,因此,成化十三年(1477年)五月,西厂撤销,汪直回御马监办事。

  但是,同年六月,商辂和项忠就先后被罢免,西厂又恢复了。这一恢复,就一直到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失宠以后撤销为止。总共计来,西厂在成化朝的历史上存在了五年零几个月。

  成化朝的西厂,一方面是扩大了明代特务的职能与侦察范围,侦察的地点不限于都城、地方,而遍及南北边腹各地,这是此前的东厂所没有的;另一方面,宪宗之设西厂,无疑加强了皇帝对于特务组织的偏爱心理。后来的武宗,也就是宪宗的孙子,就效仿他祖父的做法,非但重建西厂,又增设了内行厂。特务组织的存在,使原本属于厮役之流的旗尉,得以肆意凌辱大臣,也算是明代的创举了。

  二、皇庄。

  《菽园杂记》里对皇庄有一段记载,大意是说,前代虽然有汤沐邑、脂粉田之类赐给公主、王侯的庄田,但还情有可原,然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为什么还要设皇庄作为自己的私产呢?从这一点来看,明代皇帝对于钱财的追逐,显然有一种变态的心理。从明代中期设立皇庄,到明代后期派太监充矿监、税监,目的都是为皇室搜集更多的钱财来满足宫中奢侈的生活。

  “皇庄”之名,始于宪宗朱见深。天顺八年,朱见深没收宦官曹吉祥在顺义的田地,设为“皇庄”。但是,明代皇庄的出现,可能更早。例如,仁宗朱高炽就曾有仁寿宫庄、清宁未央宫庄,英宗朱祁镇为诸子设立东宫、德王、秀王庄田。而朱见深的做法,无疑使皇庄的设立名正言顺,从而使皇室搜括土地的风气进入一个高潮。不过,皇庄并不单是皇帝一个人的庄田,而是包括皇帝本身、后妃、皇太子及在京诸王的庄田,也就是说,是皇帝及其妻、子的庄田。因此,皇子若分封后离京去了封地,在封地取得的田地,就不算是皇庄了。

  皇庄的设立,其实是开了明代土地兼并的先河。朱见深的皇庄,很快就遍布顺义、宝坻、丰润、新城、雄县等处。到他的儿子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的时候,在京畿内的皇庄有五处,面积达12800顷。他的孙子武宗朱厚燳即位一个月内就在大兴县设皇庄7所,并陆续发展到昌平、真定、保定等地,10年内使皇庄的面积达到37595顷零46亩。上行下效,皇帝既然带头兼并土地,藩王、勋戚、宦官也纷纷请求皇帝赐给土地,于是有所谓的王田、官庄。据说,到弘治十五年(1502年),全国官田的面积达到民田的七分之一。

  土地兼并无疑激化了社会矛盾。例如,在京城附近的皇庄设置,就直接导致了正德年间河北霸县的刘六、刘七起义。而且,在皇庄内,土地所有权与司法权、行政权相结合。皇庄的管理非常混乱。一般的皇庄,都是派宦官去掌管的。宦官带着一旗校,再豢养着一帮无赖,“占土地,敛财物,污妇女”,无所不为。由皇庄引发的社会问题,得到一些官僚士大夫的注意。所以,嘉靖初年曾在表面废止皇庄,改称官地,但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因此,宪宗设置皇庄的做法,无疑在与民争富,是在毁坏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

  三、传奉官。

  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即位不到一月的朱见深下了一道诏令,授予一位名叫姚旺的工人为文思院副使。《明史》对 宪宗行乐图
此的简要记载是:“二月庚子,始以内批授官。”这便是“传奉官”之始。“传奉官”是当时人们称呼那些不经吏部,不经选拔、廷推和部议等选官过程,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很明显,这违反了正常的手续,却只是为了满足皇帝或者后宫中某个妃嫔或宦官的愿望。这一举措对制度的破坏,带来了三个后果:

  第一,从此,皇帝视官爵为私物。只要皇帝喜欢,他可以随意地任用官员,从而破坏皇帝与官僚士大夫之间的平衡。宪宗自己,也往往一传旨就授官百数十人。对于士大夫们来说,官爵原是“天下公器”,皇帝这样的行为,无疑将官爵变成了“人主私器”。

  第二,传奉官既然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也就说明其中大部分人是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官职的。对于一个文官government来说,混杂着一大批出身于军人、僧道、工匠、画士、医官的官员,government的文化认同性必然产生问题,government运作中的冲突必然加剧。而传奉官中多数是一些佞幸之人,靠着结交宦官或者行贿的手段取得一官半职,他们的在职也就大大地败坏了吏治。

  第三,既然传奉官由宫中旨意直接传授,而又不需要经过吏部覆核,因此,掌握宫中大权的嫔妃及太监就可以借皇帝之名,大行私利,卖官鬻爵。据说,梁芳取中旨授官,累计达1000人。传奉官的泛滥,引起了许多官员的不满。成化十九年(1483年),御史张稷上疏,谈及传奉官给朝政带来的混乱。张稷说,自有传奉官后,文官中竟有一字不识的,武官中竟有从来没拿过弓箭的,自古以来,有这样的政治吗?因此,官员们纷纷请求淘汰传奉官员。宪宗虽然有时也偶尔淘汰一些传奉官,但是总体上是传授的要比淘汰的多。这种情形,直至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孝宗即位后大力裁汰冗官,才得到一些改变。但是,好景不长。孝宗后来与他的父亲一样,也喜欢通过内旨授官,在弘治十二年(1499年)曾一次传奉匠官张广宁等120人,再传少卿李纶等180余人。由宪宗创造的传奉官本是一个对制度的破坏,也许由于能满足历代皇帝任用私人的愿望,竟成了制度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宪宗一定是想:“既然都是我的臣民,大家机会均等,我说了算吧。”
[编辑本段]
【成化朝亮点】  我们读完前面的三节,自然要以为成化朝是毫无可取之处了。其实不然,这里还要指出成化朝的几个亮点。第一个亮点是成化一朝中对于荆襄流民的安置,第二个亮点是成化朝的文化。

  荆襄流民是元代以来困扰中央government的一个大难题。荆襄流民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郧县地区。该地万山环绕,又处于湖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在元、明时是一个三不管地区。每当灾荒、战乱,这一带常常聚集近百万的流民。成化年间对流民的重视和安置,是因刘通、石龙起义而起。government在镇压了农民起义之后,任命原杰安抚流民,并设置了郧阳府,将流民用户籍的形式固定在当地,又设置了郧阳巡抚,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难题。

  文化方面,成化一朝有两位著名的学者,胡居仁(1437年—1484年)和陈白沙(1428年—1500年)。在明代,能够从祀孔庙的学者仅有四人,即薛瑄、胡居仁、陈献章和王守仁,而成化朝就占了两位。陈献章就是陈白沙。他字公甫,号石斋,家在广东新会白沙里,所以当时学者尊称他白沙先生。他是明代心学的先驱,诗也写得很好,钱穆称他是明代诗歌的“蜂腰”。他的“静中养出端倪”,最能体现一个学者心平气和、妙悟玄理的雍容。因此,我们看成化朝,非但要看到贵妃,看到宦官、佞幸与弊政,也当看其善政及其辉煌的一面。

  

[编辑本段]
【明宪宗逝世】   茂陵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万贵妃暴亡,谥曰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宪宗皇帝也因悲伤过度于数月后去世,葬于茂陵。他为太子朱祐樘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
[编辑本段]
【朱见深个人小档案】  姓名:朱见深(原名朱见浚)

  出生: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7年)

  卒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享年:41岁

  属相:兔

  在位:23年

  年号成化

  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纯皇帝)

  庙号:宪宗

  父亲:明英宗朱祁镇

  母亲:周贵妃

  初婚:18岁

  配偶:吴皇后,王皇后(王钟英

  子女:14子,5女

  继位人:明孝宗朱祐樘

  最得意:西厂之设

  最失意:景泰朝时由太子降为沂王

  最痛心:万贵妃之死

  最不幸:幼时父亲被俘

  最擅长:传奉授官
[编辑本段]
【朱见深子女】  

  长子 未及命名(夭折):万贵妃生。

  次子 悼恭太子 祐极:柏贤妃生。

  三子 即明孝宗 朱祐樘,纪太后生。

  四子 兴献王 祐杬:邵太后生。追赠为睿宗献皇帝。

  五子 岐惠王 祐棆:邵太后生。

  六子 益端王 祐槟:张德妃生。

  七子 衡恭王 祐楎:张德妃生。

  八子 雍靖王 祐枟:邵太后生。

  九子 寿定王 祐榰:姚安妃生。

  十子 未及命名(夭折):王敬妃生。

  十一 子汝安王 祐梈:张德妃生。

  十二 子泾简王 祐橓:杨恭妃生。

  十三 子荣庄王 祐枢:潘端妃生。

  十四 子申懿王 祐楷:杨恭妃生。

  女

  长女 仁和公主, 王顺妃生

  次女 永康公主

  三女 德清公主

  四女 长泰公主

  五女 仙游公主, 岳静妃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9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00年——英国生物化学家,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出生
  

李约瑟

  李约瑟(Dr.Joseph Needham,1900-1995,全名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英国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史学家。 1994年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

  李约瑟博士是英国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英国学术院院士(FBA)、中国科技史大师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者。他早年以生物化学研究而著称,30—40年代出版了《化学胚胎学》(三卷本)及《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在国际生化界享有盛誉。1937年,在鲁桂珍等三名中国留学生的影响下,皈依于中国古代文明,转而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医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1942年秋,受英国皇家学会之命,前来中国援助战时科学与教育机构,在陪都重庆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结识大批的中国科学家与学者,并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华的四年,李约瑟广泛考察和研究中国历代的文化遗迹与典籍,为他日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了准备。1946年春,李约瑟离任,赴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两年之后,返回剑桥,先后在中国助手王铃博士和鲁桂珍博士的协助下,开始编写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约瑟亲自发起并分别就任英中友好协会会长、英中了解协会会长,先后八次来华考察旅行,大规模地搜集中国科技史资料,实地了解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情况。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他在这部计有三十四分册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李约瑟一生著作等身,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中国在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李约瑟(2003-9-22 )

  我们讨论一个问题,即,在科学技术史上中国文化的地位。只有研究了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制度,才能理解为什么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的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有惊人的发展,而在17世纪初期伽利略时代之后,现代科学在中国却没有发展,或者,可以说,完全没有发展呢。从广义说,我们可以说,在纪元前3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比欧洲的科学技术(除了希腊光辉灿烂的理论建设高潮之外)要进步得多,但是从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科学就开始占领先地位了。确实,到了伽利略时代,可以说科学发明技术本身被发现了,其结果就产生了现代科学的统一世界,科学为全人类所公有,从而消除了中古世纪标志各种科学技术形式的种族烙印我以前已经说过,文艺复兴后欧洲产生的并不是“欧洲的科学”,而是全世界普遍适用的现代科学,所有各文化的男男女女都可以自由。

  虽然这一突破是在欧洲发生,而且只是在欧洲发生的,但这并不能证明欧洲人具德国的神秘主义者常常标榜的所谓“浮士德灵魂”的特殊品质,也不能以此为理由而像某些作家那样坚持要把欧洲文化列为最高级的“世界性文化”。因为欧洲有许多特殊的因素必须考虑进去:欧洲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欧洲封建制度的形式,欧洲的重商主义和工业化建设日益增长的需要,希腊人从先苏格拉底时期以后对欧洲文化历史一贯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所有这一切及其他类似的因素都足以充分解释那个“伽利略奇迹”之谜: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把现代科学在欧洲的产生和成长归之于什么欧洲精神的神秘命运或者欧洲的天赋才智。同时,看到其他民族对于现代科学的建立所作出的伟大贡献,我们更觉得不应该这样说。对于中国本身,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仍然是:为什么在公元8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到18世纪后却阻止了科学的发展呢?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所发生的情况:如,伽利略时代以后现代科学的蓬勃发展,数学证明推理方法的臻于完善,等等;这一些对于东方和西方人民的关系有深的影响。它所产生的后果我们都很清楚。我们知道,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西方的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我们也知道近二三百年来由于西方人在军事上取得统治地位,轻而易举地慑服了其他的文化,造成了这多么恶劣的影响。但是,如果全世界能够防止由于现代学所产生的无穷力量而自行毁灭,那么,我们从现代科学所能获得的利益也是无穷无尽的。(虽然中国过去在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中已经取得了那么多的大成就)为什么现代科学的勃兴发生在欧洲而不发生在东亚的文明中?在这个问题后面,牵涉到有关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我们以前已经提出一些意见,说明为什么中国历史从来没有发生过类似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中国,古希腊城邦的概念是完全不存在的。在西方,商人的利益对于现代科学的勃兴起重大的作用;而在中国,商人的利益是一贯受仰制的。此外,还有思想意识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神圣化的宗族祖先体系;另一方面是人格化的上帝造物主,上帝的理性训示人们认为可以用自己的数学语言勉强地演绎出来。一方面是一切事物内在的“道”使他们自然地达到Hexie;而另一方面则是原子作用和机械推动的理论。现代方式的自然科学的产生似乎需要有一种启发性的自然淳朴的因素,而这种素恰恰是中国天赋的智能中所缺少的。

  就是这个问题首先促使我下决心今后要以比重的力量编纂一部关于中国的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发展的全面和系统的作。后来,我认识到,在这问题后面,还有一个至少是同样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在文艺复兴以前,从纪元前200年到大约公元1400或1450年这一段时期内,中国比欧洲总是要进步得多?还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官僚封建主义能够更好地把科学(可以说,常常是一种客观上似乎并不存在的理论科学)应用于人生事务上,在这方面比希腊的国主义,或者中古世纪的西方封建主义,要高明得多呢?这种情况似乎不大好解释;但我们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来证明,不一定都是在技术的范围之内。我们且不谈那著名的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过去由于弗兰西斯·培根的誉扬已经脍炙人口了。我以前还谈到铸铁技术的发明,把铁熔化而浇铸的方法——在欧洲一直到公元1380年才知道,可是在中国早在纪元前2世纪人们已经习惯用浇铸法制造农具了。当然,我不能在这里详细说明如何浇铸,我想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这是一个特殊的例,说明在很早的年代里中国的技术已经远远超过西方。同样令人惊奇的是,虽然在中国没有欧几里特和阿波罗尼所创立的演绎法几何学,可是早在文艺复兴以前就发明了望远镜上的赤道仪装置和机械钟的却是中国而不是欧洲。机械钟的发尤其使人惊奇,因为中国一向被说成是一个“没有时间观念”的农业社会。

  在这方面,可能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些中古世纪的发明有一些是和中国文化的官僚性质密切联系的。我们可举出地震仪、量雨计和量雪计为例子。在结构严密的官僚体系,那些有高度组织性和远见性的上层知识分子集团,即使是封建性的,也感到有必要及时了解任何地方发生了地震,以便立即给予赈济或者,对于严重的受灾区,还要派遣军队前去。显然,在公元2世纪就是由于这种情况促使张衡制造和使用最早的地震仪。由于同样的原因,量雨计和量雪计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任何地方可能发生水灾,统治集团必须要得到预报。在11和12世纪的一些数学书籍中列示关于量雨计开头的习题,从中我了解这种量雨计使用极为广泛,可能设立在西藏高原附近的西部山麓下,为了了解雨量和雪量是如何形成的。还有一个例子,我和我的合作者最近写了一篇详细的文章,那是关于一次惊人的大地测量:公元723年派遣的一个远征考察队进行了2~3年的实观测,综合观测结果确定了子午线。这一伟大的工作是在皇家天文学家南宫说和杰出的僧人数学家一行的领导下完成的。毫无疑问,这是整个中古世纪中最惊人的一次有组织的大地测量;起自蒙古边境直到印度支那,沿着全长达约2500公里的路线上,设立了9主要的观测站,系统地观测了夏至和冬至的日影长度和极地高度。我不相信在任何其他的中古世纪的文明中有可能设想和进行这样大规模的人组织的大地测量。这确实是值得纪念的,而这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特性也是分不开的。

  今天中国正在发掘这些古代的科学成就,科学史的编纂也在进行之中。对于科学事业现在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因为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使亚洲人民的生活水平赶上世界其他先进国家。但是中国人也开始意识到他们的祖先在科学的发现、观察和发明方面也作出了伟大的成就。他们迫切想知道几个世纪以来被历史的尘土所掩埋了的许多事迹,而这些事迹现代西方的历史家们却是不大愿意揭露出来的。举例说,西方关于幻日现象(大气上层冰结昌体所形成的虚幻的日光、日晕和弧光)是在公元17世纪发现的,而中国的天文学家整整1000之前就已经观察到这种复杂现象,并对每一个组成部分加以描述,给予定名。亚洲的那些失去了历史遗迹的思想家和技术家们如果知道了这样的事实,那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啊!又如,自从瓦特以后所有的蒸汽机以及内烯机中奇妙的连接杆和活塞杆的结构,首先发明的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工程师,也不是里昂纳多·达·芬奇,更不是亚历山大港人,而是公元1300年中国的王祯,在他的冶炼水力鼓风炉中首先使用。如果亚洲的思想家和技术家们知道了这一事实,他们能不感到自豪吗?现在甚至在中国儿童的图画书中也有张衡制造地震仪,蔡伦在公元1纪发明造纸,毕升在11世纪发明活字版等的图片和说明。中国的“万向接头”吊架追溯到公元180年的丁缓,“帕斯卡”三角形创始于公元1303年的朱世杰。所有这些成就都已经汉学家们研究证实。所以,西方人必须认识,在中国人看来,科学不是出于基督教传教士的慷慨恩赐,并不是在中国自己的文化里毫无根基的。相反地,科学在中国文化中有光辉灿烂而深厚的根基。这一些中国人现在愈来愈清楚地认识了。如果中国中古世纪的社会当真像有些人宣传的那样一个绝对专制、毫无自由的社会,我们就无法解释几千年来怎么会产生那么多的创造和发明,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在那样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总是处于比欧洲领先的地位。也许是由于社会稳定吧,但是某些大学者们却说成是中古世纪中国文化中典型的“社会性停滞”。这是从何说起呢?

  我没有任何意图想贬低现在的中国government在共产party的领导下对于改善中国“老百性”的命运所取得的惊人成就。同时,任何一个西方人要想真正理解现代中国government所做的工作,他也必须要懂得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的某些特征;而恰恰在一方面,西方人的知识却贫乏得可怜。确实,中国自己的学者有时为了论证新生的中国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往往会贬低了自己过去的历史,低估了几千年来哲学和艺术方面的伟大成就。这种情况只能说是自暴自弃吧!事实上,世界上其他各国都需要满怀虚心地向中国学习,不向现代的中国学习,也要向历史上的中国学习,因为从中国人智慧和经验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医治现代病症的良药,以及推进今后全人类哲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编辑本段]
李约瑟与中国科技史研究
  李

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1900-1995)是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著名专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文学院院士,英中友谊协会会长。李约瑟博士主编的七卷本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从1954年开始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被认为是是二十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是欧洲人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

  李约瑟博士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而又系统地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展示了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科技方面的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

  李约瑟博士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巨大成就享誉国际学术界,1968年在巴黎第12届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上被授予乔治·萨顿奖章,1974-1977年当选为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的科学史分会主席。

  李约瑟博士的治学方法可概括为六个方面:兼收并蓄古文献、图片与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中西比较研究,内史与外史研究相结合,国际大协作。

  一 兼收并蓄古文献、图片与考古资料

  李约瑟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搜集有关资料,做卡片索引,建立庞大的资料存储和检索系统,兼收并蓄古文献、图片与考古资料。

  李约瑟在37岁以前对中国一无所知。他自己说:“我和中国或东亚之间,并无家庭方面的联系,也无传教活动的联系。”当时,他是英国剑桥大学一位有前途的生物化学家兼胚胎学家,在冈维尔—凯厄斯学院(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 )德里克·高兰·霍普金斯爵士(Sir 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的生物化学实验室工作。

  1936年,三位年轻的中国学生鲁桂珍、王应睐和沈诗章来到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李约瑟与他们朝夕相处,开始从身边的中国同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科学文化背景、中国语言文字传统。这些成绩优异、聪明机智的中国学生使他发现在地球的另一边,中国的古代文明有些与西方相似,中国人不象某些西方人所说的属于“不开发人”之列。李约瑟开始对中国产生浓厚兴趣,从37岁起决定学习中文,以便阅读中国原著。他每周抽出时间,单独跟著名汉学家夏伦教授(Gustave Haloun)学习汉语。他读的第一部中国原著是《管子》。扎实的古汉语知识,为李约瑟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约瑟着手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时,现代计算机尚未开始利用,因此,他特别重视编排卡片索引。他根据学科范围,编辑资料文件夹、照片资料夹、附属文件夹,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资料存储和检索系统。由于这是第一次用西方语言写成的多卷本著作,因此每卷必须列出庞大的各种参考书目,他还特意编排了参考书目卡片索引,以备长期查证。此外,还编有其它专门卡片索引,如中国技术术语卡片索引,还有一个包括古代数千名中国科学家、工程师和医生的人名索引。这些资料,后来构成了李约瑟研究所东亚科学史图书馆的馆藏。

  李约瑟博士重视对中国古文献资料的全面搜集和考证。他除了参考各个学科历代相传的重要图书外,还从有关词典学文献中发现许多重要资料,从历朝历代的正史中搜集天文、历法和声学方面的资料,并参考数以千记在科学、技术和医学方面有成就的人物传记资料。他非常重视对古文献资料的考证。李约瑟说:“我们总有这样一个经验,每当开始写新的一章时,我们就面临术语混乱的局面。过去存在这么多的曲解和误译,这么多以假乱真的传说,这么多写错的日期和误解。再则,还有表示某一专门学科或技术术语方面的困难,即所谓必要的行话。在现代科学的西方语言中有,在古代及中世纪科学的汉语中也有。在某些情况下,技术术语是相当难办的,例如在中国医学方面,翻译问题几乎是无法解决的。”

  李约瑟博士善于利用第二手资料,即从已经出版的各个专门学科史的著作中寻找利用文献资料的捷径,如参考已经出版的数学史、天文学史、昆虫学史和医学史著作。

  李约瑟博士还强调参考非中文文献,主张在做出结论前,还应该考虑非中文文献。这些文献不仅包括日文、朝鲜文、越南文及东亚其他文字的文献,而且包括梵文、乌尔都文、波斯文以及阿拉伯文、希腊文、拉丁文和欧洲后起语言的文献。为了掌握全部上述文字,常常需要参考译本。

  李约瑟博士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不仅仅限于文字证据。他认为,无论是刻在墓石上和庙宇里的各种图象和图片,还是绘在墙壁上的壁画,或插在书中的木版画插图或其他复制品等,都是重要的研究资料。考古学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图象。他曾经与王铃根据图象实物提出一个论点:船尾舵一定是三国时期(公元三世纪)或更早时期的一项发明。后来,他与鲁桂珍在广州发现了一只从汉墓出土的装有船尾舵的明器船,从而纠正了原先的论点。另一个例子是:敦煌石窟中有一幅画,现在保藏在法国巴黎基迈博物馆(Musee Guimet A Paris)。画中,佛在打坐,群魔正在打扰他,有的全副武装。其中一个魔鬼头上饰有3条蛇,手中握着一个火焰发射筒,火焰向前直喷。这是喷火枪的最早图片。他据此得出结论,喷火枪不比投射炸药包的火炮早,但肯定早于火箭。

  二 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

  李约瑟博士研究中国科技史的第二个方法是:注重实地考察,实际感受传统工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理解中国古籍中描述的科学技术,而且与中国学者广泛交流,获得启发。

  李约瑟博士作为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和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于重庆,1943年

  他说:“为了研究生活传统问题,很有必要在中国长大,或在中国居住一段时间;否则,就难以真正懂得书中的许多东西。一个人必须受过专门训练才能自己去搞真空蒸馏,或是去完成滴定。一个人必须乘坐中国船去航行,才能真正了解头篷帆。同样必须熟悉中国小小的豆腐厂和酱油厂,才能知道如何制作豆腐和酱油。”

  1942年,李约瑟接受英国government派遣,作为皇家科学院代表,前往中国援助受日军封锁的中国科学家。李约瑟最初任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后负责筹建“中英科学合作馆”(Sino-British Science Cooperation Office),为中国科学家、工程师和医生提供援助,包括提供科学文献、仪器、化学试剂,传递科学信息和沟通中国与外国(尤其英美)之间的科学交流。在中国工作期间,李约瑟实地考察了大半个中国,东到福建,西至敦煌的千佛洞,并结识了中国各行各业的学者,开阔了眼界。这些学者有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工程学家、医学家、天文学家、史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经济学家、思想史家、社会学家。他们同他讨论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科学发展和社会经济等一系列学术问题。他们告诉他读什么书、买什么书和每门学科史中的关键问题。李约瑟逐渐积累了足够数量的中国典籍。

  李约瑟考察了中国的科学现状,并对中国古代科学文明有所了解。他认为,中国人一点也不亚于希腊、罗马时代的欧洲人,在许多领域甚至远在欧洲人之上。有些成就是从中国传到西方,中国古代科学是世界科学的一部分。他后来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中阐述的各种基本思想差不多在这时已经形成。四年援华任务结束后,他想到今后唯一要做的紧迫工作是,撰写一部西方从未有过的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历史著作。

  三 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

  李约瑟博士研究中国科技史的第三个方法是:注重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最典型的例子是在英国皇家军备研制局配制了一些火药,以检验中国古文献中记载的火药配方。

  李约瑟通过对整个火药史的研究,得出结论:火药中硝的成分是逐渐增加的,很可能最初硝、硫、炭的比例相等,或硝的比例还少一些,越到后来,火药的威力越强,燃烧速度越来越快,最后硝的成分逐渐上升到百分之七十五或八十。这是理论上的最佳数量。为了论证这一点,他与他的合作者说服英国皇家军备研制局专门配制了一些火药,含硝量由百分之二十到九十不等。有一天,他们去研制局所在地肯特郡的海思戴德堡(Fort Healthstead of Kent),把这些火药逐个点燃来进行观察。

  李约瑟设法把历史文献记载中的火药不同成分整理出来,用图表进行比较观察。从《武经总要》、《火龙经》及十四、十五世纪以前中国更早的古籍记载中发现,硝、硫、炭的成分平衡点散在表上各处,表明当时还在进行各种不同配方的试验,后来的配方也围绕在硝的成分为百分之七十五左右。从早期阿拉伯及欧洲记载中,发现这种平衡点一律集中在硝的成分为百分之七十五的中心附近,似乎阿拉伯人和欧洲人一开始就知道该怎样配制最佳的火药了。火药是由中国传入西方的,在火药知识传入欧洲的同时,基本配方的知识也同时传入了欧洲。

  四 中西比较研究科技成就

  李约瑟博士研究中国科技史的第四个方法是:站在世界科学史、比较科学史和中外科学交流史的高度,把中国科学文明置于世界史中应有的地位,从而纠正了西方过去对中国科学文化的各种错误看法、误解和严重低估。他所做的中西对比重要发现如下:

  [1] 解高次方程的霍纳法是法国数学家霍纳(W.G. Horner,1786-1837)于1819年建立的,但是宋代数学家秦九韶在1247年提出的方法实际上与霍纳法一致,却早于霍纳572年。

  [2] 当西方人争论谁在1615年左右最先发现太阳黑子时,中国早在公元前18年以来便系统记录了太阳黑子,比欧洲早了1500年。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1600年间,中国有90项超新星记录,其中1054超新星是近代射电天文学家感兴趣的蟹状星云的残迹,而西方过去对此闻所未闻。中国早在公元前1361年就有日食记录,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1600年间有581项彗星记载,公元前467年记到哈雷慧星。

  [3] 近代科学革命的关键仪器就是时钟,而其灵魂是擒纵装置,过去认为是十四世纪欧洲人的发明。中国在723年僧一行已制出这种装置,1090年苏颂在开封研制的水运仪象台构造中便有机械钟。这种中国时钟由英国人坎布里奇(John Cambridge)复原后,每小时误差仅在20秒以内。

  [4] 当西方人对磁极性一无所知时,中国人已在关心磁偏角及磁感应性了。在英国人尼坎姆(Alexander Neckam,1157-1217)于1190年在欧洲首次提到磁极性和磁感应之前,沈括(1031-1217)已于1080年对磁针作了描述并指出磁偏角。欧洲人知道磁偏角是在十五世纪。指南针知识是在十二世纪通过西辽经陆路传到西方的。

  [5] 西方人在十三世纪以前还不知道硝石为何物,而中国早在850年的《真元妙道要略》就记载以硝石、硫黄和木炭制成火药混合物,1044年的《武经总要》更给出最早的军用火药配方。

  [6] 1380年前,欧洲人还无法制造出一小块铸铁,而中国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已在工业规模上生产铸铁了,到公元一世纪中国人已是铸铁大师,欧洲人相比之下落后了1500年。他还根据考古资料,将中国古代的冶炼炉与后来西方的冶炼炉作了对比,得出结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长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7] 在植物学方面,明代朱橚于1406年刊行的《救荒本草》列举可供救荒食用的野生植物414种,对其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和处理方法都作了说明,并附有精美的植物插图。欧洲直到十八世纪布雷安特(Charles Bryant)才开始注意到野生植物的食用价值,比中国晚400年。西方第一部印刷的植物图出现于1475年德国人康拉德(Conrad)的《自然志》中,但比《救荒本草》晚了69年。

  [8] 中世纪中国从人尿中提制性激素,是一项最大的生物化学成就。西方认为尿为污秽之物,直到1927年阿什海姆(S. Aschheim)和宗德克(B. Zondek)才从尿中获得性激素。在中国,叶梦得(1077-1148)在《云水录》中已描述了从尿液中提制性激素的方法。

  [9] 近代医学科学中最伟大、最有益于人类的一个学科——免疫学,产生于人类为预防天花而进行的种痘实践中。葛洪于300年最早记载了这种疾病,在1000年已经发明天花预防接种,1500年中医已公开著书介绍这种疗法。这时欧洲人对此一无所知,许多患者因此失去生命。中国种痘法西传后,1700年经土耳其传到英国(1722年,英国驻土耳其伊斯兰堡朝廷大使夫人沃尔斯莱·蒙塔古夫人-Madam Mary Wolseley Montagu-让自己的孩子们全种上痘,并把种痘术带回英国,在欧洲广为宣传)。十九世纪初,爱德华·真纳(Edward Jenner,1749-1823)发现了牛痘苗可安全预防天花。

  [10] 中国至迟在公元前200年的汉初,就有了有效的胸带挽具,公元六世纪有了更进步的颈圈挽具。这两种有效的挽具直到公元1000年欧洲才开始出现。西方过去用颈肚带挽具,拉力来自颈部,极易使牲畜窒息。

  五 内史与外史研究相结合

  李约瑟博士研究中国科技史的第五个方法是:内史与外史研究相结合,既注重科学发展的内因,又强调社会、经济因素的外在影响,论证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源。

  李约瑟博士是一位有科学哲学头脑的科学史家。早在三十年代,他不仅是剑桥大学一位有前途的的一流生物化学家,而且对哲学、宗教和伦理学感兴趣,并开始涉足科学技术史。剑桥大学的化学史家帕廷顿(James Riddick Partington,1886-1965)教授对李约瑟博士产生了影响。帕廷顿教授的名著有《应用化学的产生和发展》(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Applied Chemistry)、《希腊火和火药史》(History of Greek Fire and Gunpower)和四卷本《化学史》(A History of Chemistry)。他通过帕廷顿认识了伦敦著名科学史家桑格尔教授(Charles Singer, 1876-1960),经常与其讨论科学史问题。他还读过福斯特(Michael Foster)的《生理学史》(History of Physiology)和丹皮尔-怀特海姆爵士(Sir William Danpier-Whitham)的《科学史》。他还喜欢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1931年在伦敦举行第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苏联学者提早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前,他就已经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史研究方法。1931年在伦敦举行第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苏联学者提出关于科学发展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李约瑟第一次听到有关科学与生产实践、社会经济背景及其他意识形态关系的论点。他开始发表一些科学史方面的文章,并结合自己的专业,于1932年发表《胚胎学史》(History of Embryology),成为这门学科历史的奠基之作。

  在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过程中,他提出了几个基本问题:

  为什么与系统的实验和自然假说的数学化相联系的近代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西方迅速兴起?

  为什么在公元1-15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比西方更为有效并遥遥领先?

  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一直处于原始的经验主义阶段,而没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李约瑟通观全局地研究中西科技史,理清其发展脉络,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和异同点;从科学社会学角度综合分析中西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历史传统、思想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考察中西商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在内史与外史结合研究时,既注重科学发展的内因,又强调社会、经济因素的外在影响。

  他认为,中国与西方在科技方面的差距,主要是由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西方所经历过的封建主义和中国、印度的封建主义,两者是截然不同的。西方经历过的是军事和贵族统治的封建主义,中国所经历过的却是官僚封建主义。西方的军事封建主义貌似强大,事实上中国的官僚封建主义却更强大,更能防止资产阶级夺取政权。西方现代科学的崛起是和两件事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件是改革运动,第二件是资本主义的兴起。资产阶级取得国家领导权,近代科学也就同时崛起。资产阶级在十六、七世纪确实是一股进步的力量,他们确实在发动科学革命方面起到了作用。

  他说:“我们不接受任何先人之见,然而我们承认: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坚持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的重要性。这种方法已经普遍为西方史学家所接受。即使他们发誓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六 国际大合作

  李约瑟博士研究中国科技史的第六个方法是:重视各国学者之间的学术合作,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合作撰写学科史,而且卓有成效。他一再强调:没有一个单独的欧洲人或中国人有足够广泛的知识能在这一非同寻常的事业上取得成功,没有一个人能够单枪匹马地完成这项任务;即使我们自己能活到马士撒拉(Methuselah-《圣经·创世纪》中的族长,活了969岁)或彭祖的岁数,我们也完不成所有应做的工作。从第五卷起,李约瑟无法亲自一一执笔,开始另请专家按照《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体例及指导思想去研究和撰写各分卷分册,最后由他亲自过目审定。

  王铃是李约瑟博士第一个主要合作者。抗日战争时期,李约瑟在傅思年和陶梦和的主持下,在重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结识了当时正在研究火药史的年轻中国学者王铃(号静宁)。1947-1957年,王铃在剑桥与李约瑟合作了九年。

  王铃去澳大利亚后,李约瑟劝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工作了九年的鲁桂珍回剑桥做他的助手,改行成为医药史、医学科学史和生物科学史的专家。

  何丙郁教授在布里斯班格里菲思大学当汉语教授(Griffith University, Brisbane),负责炼丹术历史和早期化学史。

  钱存训过去在北京图书馆工作过,后来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工作,是造纸史和印刷史方面的权威,负责中国造纸史和印刷史卷。

  弗朗赛斯卡·白瑞(Francesca Bray),汉文名白馥兰,曾在马拉西亚住过,亲自种过水稻,知道农时农活安排,专攻中国农业史,负责中国农业史卷。

  德国的狄特·库恩(Dieter Kuhn)负责中国纺织技术史卷。中国纺织技术史是最难写的课题。李约瑟对库恩的合作极为赞赏。他说:“我认识不少工程师,他们都说宁愿退避三舍,也不愿和纺织机械打交道。有趣的是:库恩在开始学汉语和日语以前,早就是合格的纺织工程师了。他搞中国纺织技术史,就把早年所学的知识很好地使用上了。”

  黄兴宗是抗战时期李约瑟在中国的第一批合作者之一,负责植物学史卷。他研究的是植物杀虫剂和生物植保的起源。

  第七卷用来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和医学的社会和经济背景,合作者不少。黄仁宇在美国任教多年,在剖析欧洲资本主义的起因和妨碍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的种种社会条件方面做了出色的研究工作。美国的卜德(Derk Bodde)写过许多有关历代中国文人学士世界观的文章和书。美国人卜鲁(Gregory Blue)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性质,专论欧洲人眼里的中国传统社会。加拿大的卜正民(Timothy Brook)探讨现代中国自己的社会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性质的意见。波兰学者雅诺什·梅里亚斯基(Yarnosch Meliasky)研究中国逻辑史。

  肯尼斯·罗宾逊(Kenneth Robinson)原来在联邦德国汉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工作,负责物理声学方面。

  李约瑟与上述学者合作完成的各卷分册如下:

  李约瑟博士在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剑桥 1949年

  第一卷总论,首先介绍全书总的计划,考察汉语及汉字结构,论述中国地理概况和中国的历史,最后阐述几个世纪的中西科学技术交流, 1954年出版,

  由李约瑟与王铃合作完成。

  第二卷论中国科学思想史和科技发展的思想背景,论述了中国古代哲学各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释家及宋明理学)和科学思想的演变发展,讨论了有关自然的有机论哲学概念和自然法思想的地位,对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给予高度评价,1956年出版,由李约瑟与王铃合作完成。

  第三卷论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和地学,1959年出版,仍由李约瑟与王铃合作完成。

  第四卷论物理学及相关技术,分三个分册。第一分册详细论述了物理学的基础声学、光学和磁学在中国的发展,1962年出版,由李约瑟与肯尼斯·罗宾逊(Kenneth Robinson)执笔。第二分册论述了中国传统机械工程的发展历史,探讨了畜力、水力及风力在机械中的开发与应用,并论述航空的史前时期、水运机械钟在六百年间的发展,1961年出版,由李约瑟与王铃合作完成。第三分册论述中国古代的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建筑、航海和远洋航行技术,1971年出版,由李约瑟与鲁桂珍执笔。

  第五卷论化学及相关科学技术,是全书最大的一卷,共有13个分册。第一分册讲造纸术及印刷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钱存训执笔,1985年出版。第二分册讲炼丹术的起源,讨论中国的长生不老思想,由李约瑟与鲁桂珍执笔,1974年出版。第三分册研究炼丹术(外丹)的发展与早期化学史,从古代的丹砂一直讲到合成胰岛素,由李约瑟、何丙郁与鲁桂珍执笔,1976年出版。第四分册比较研究中西化学仪器的发展、中国炼丹术的理论基础及其在阿拉伯、拜占庭及欧洲的传播,以及对文艺复兴时期斯帕拉塞斯(Paracelsus)药化学学派的影响,由李约瑟、何丙郁、鲁桂珍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席文(Nathan Sivin)执笔,1980年出版。第五分册讲生理炼丹术(内丹)、原始生物化学及中世纪性激素的制备,由李约瑟与鲁桂珍执笔,1984年出版。第六分册讲军事技术,由李约瑟、王铃、果里柯夫斯基(K. Gawlikowski)与叶山(Robin Yates)共同执笔,1994年出版。第七分册研究火药与火器史,由李约瑟、何丙郁、鲁桂珍和王铃共同执笔,1984年出版。第八分册为军事技术的续篇,由耶茨·迪安(Albert Dien)和美国加州大学的罗荣邦执笔。第九分册研究纺织技术,包括纺纱与纺车技术,由德国的库恩执笔,还包括制盐及深钻技术,由李约瑟与罗荣邦执笔。第十分册讨论织造与织机技术,由库恩执笔。第十一分册为有色金属及冶炼,由富兰克林(Ursula Franklin)与贝思朗(John Berthrong)执笔。第十二分册讲钢铁冶炼,由瓦格纳(Donald Wagner)执笔。第十三分册讲陶瓷,由台北屈志仁执笔。

  第六卷是生物科学及相关技术,包括农业和医学。第一分册谈植物学及古代进化思想,由李约瑟与鲁桂珍执笔。第二分册讲农业,讨论了农业区、古农书、大田系统、农具及技术、谷物系统,最后讨论农业变化与社会的关系,由白馥兰女士执笔,1984年出版;针灸分册由李约瑟与鲁桂珍执笔,1979年出版;动物学和医学其他分册正在准备中。

  第七卷分析传统中国文化社会和经济结构,讨论知识分子的世界观、特殊思想体系的作用,刺激或抑制科学发展的各种因素,最后回答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发地产生近代科学。这一卷的合作者有卜德、卜鲁、卜正民等人。

  重识中华文明--解读李约瑟与《中国科学技术史》

  李约瑟和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了西方汉学界。这本书引用大量详实的资料,来证明中国的文明在世界科学技术史当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世界上研究中国科技史最完备、最深刻、最具特色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天与地的科学,在中国来讲是最早被认识和发现以及被重现的。中国人虽然对天文现象有时候不能理解,但是他们把它记下来,留给我们今天一个丰富的天象记录的遗产,发掘这些天象记录,是有现代意义的。而中国古代关于地震、关于一些自然灾害的历史记载也颇有现代价值。

  大哉言数,数理精微

  中国古代的算学,今天叫数学。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里讲到了数学,而且他把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和西方的近代数学相比较,证明中国的同等算法现先于欧洲。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的基础,也是人文科学的基础,还是思维科学的基础。

  以农为本,国脉水系

  中国的农作物种植,从文字记载的确有三千年到五千年的历史。但是从考古发掘可以找到距今七千年至八千年前的一些农作物的遗存,所以中国的农业可以有七千年以上的历史。农业的发展需要很多大的水利工程服务,所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是很伟大的。

  岐黄医术,造福百世

  中医是一种非常伟大的文化的产物,中医中药也是一种文化。中国的医学是仁术,体现了我们中华的文明和文化。在漫长的实践当中,中国的医学展示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在未来的岁月当中,中国医学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宝库,为全人类作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的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不仅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对于这种作用和影响,李约瑟有一段精辟的论断:如果没有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

  中国的二十六项发明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明非常繁多,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把中国一些著名的技术发明由A到Z列到26项。李约瑟说,中国的文献考古证据和图画见证,清楚地向我们显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与发现。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系列科学创始精神、突出的技术成就和关于思考的洞察力。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9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54年——李秀明,中国女演员出生
编辑词条 李秀明
  中国电影女演员。原籍河北大城,公元1954年12月9日(农历甲午年十一月十五日)生于天津。1972年初中毕业后考入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学员班。步入影坛后,李秀明主演影片《年轻的一代》、《春苗》。1976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1981年,因在影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扮演四姑娘许秀云获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和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

  参与影片:

  红楼梦(第六部)(上下集)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PART 6(1989)

  红楼梦(第二部)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PART 2(1988)

  红楼梦(第一部)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PART 1(1988)

  你的微笑 YOUR SMILES(1986)

  山林中头一个女人 THE FIRST WOMAN IN THE FORESTS(1986)

  小铃铛(续集) LITTLE BELL PART 2(1986)

  秋瑾 QIU JIN-A REVOLUTIONARY(1983)

  孔雀公主 PRINCESS PEACOCK(1982)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XU MAO AND HIS DAUGHTERS(1981)

  今夜星光灿烂 THE STARS ARE BRIGHT TONIGHT(1980)

  甜蜜的事业 A SWEET LIFE(1979)

  大河奔流(上下集) THE GREAT RIVER FLOWS ON(1978)

  巨澜 BILLOWS(1978)

  年青的一代 (1976)

  春苗 (1975)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9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42年——印度医生柯棣华逝世
  

柯棣华,原名德瓦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的绍拉普迩村。1936年毕业于印度著名的医学院——格兰特医学院。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声,沉睡的中国觉醒了。中国军民拿起武器,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印度国大party领袖尼赫鲁应中国红军总司令朱德的请求,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去,表示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这一决定,得到了印度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和热烈响应,仅报名参加援华医疗队的医务人员就有700多人。

  1938年6月29日,这一天被孟买的居民命名为“中国日”。柯棣华在这一天申请并加入由他和爱德华、巴苏华等5位医生组成的赴华医疗队。

  1938年9月17日,印度援华医疗队到达中国广州,在广州码头,他们受到了中国群众的热烈欢迎,并受到保卫中国同盟主席宋庆龄的迎接。9月29日,医疗队经长沙辗转来到汉口,被中国红十字会编为第15救护队,先后在汉口、宜昌重庆等地工作。

  

在重庆,医疗队员们为了表达与中国休戚相关的决心,特意请中印文化协会主席谭云山为他们每个人都起了一个中国名字。谭云山提议:在他们每个人名字后面加上“华”字。于是,五位医疗队员都有了他们的中国名字:爱德华、柯棣华、卓克华、木克华、巴苏华。柯棣华的名字就是这时从原名柯棣尼斯改成的。

  早在来中国之前,医疗队就听说八路军国民party不同。因此,他们渴望到共产party领导的敌后战场去。刚到中国时,他们就向前来迎接他们的宋庆龄提出到华北前线工作的请求。到武汉后,他们又向周恩来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在重庆,他们又第3次向董必武提出了去延安的请求。

  1939年1月16日,就在医疗队获得批准,准备奔赴延安的前夕,柯棣华不幸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和其他几位医生劝他回国料理后事,他强忍悲痛说:“我的家庭确实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这里千千万万无辜受难的人民更需要我。在我没有实现我向印度国大party所做的保证——至少在中国工作满一年之前,我决不回印度。”

  1939年11月4日开始,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的同伴们,出入枪林弹雨之中,走遍了晋东南、冀西、冀南、冀中、平西和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数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在战争环境中,他们和抗日军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在沿途施行了50余次手术,诊治了2000余名伤病员。

  当百团大战进入第二阶段,晋察冀军区进行涞水战役时,柯棣华奉军区司令部之命,出发去军区的南线,负责阵地救护工作。在13天的战斗中,他接受了800余名伤病员,其中施行手术的达558人。由于不断地战斗,伤员也就不分昼夜陆续的后送,他3天3夜未曾睡觉,始终以最大的热情,坚守岗位。

  百团大战后,巴苏华大夫奉命返回延安,留在了延安,并于1943年3月取道回国。柯棣华则继续留在白求恩学校和医院工作。

  1941年1月,他“正式参加了八路军”——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仍然兼任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此时,正是抗日根据地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候。也在这一年,柯棣华与卫生学校的教员郭庆兰结婚,后来生有一子,聂荣臻取名柯印华

  柯棣华曾说过:“这里是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你们的学校也以白求恩的光荣的名字命名。我一定要向他一样,献身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事业,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这是他的心声,也是此后一切行动的最好的概括。

  



  1942年7月,柯棣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party。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的癫痫病再一次发作,医护人员虽全力抢救,也未能挽救他的生命。他没有给他热爱的战友们留下一句话,没有给他爱妻娇儿留下一句话;但他全部工作,他的热情,他的献身精神,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前进。

  毛泽东主席为柯棣华写了挽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柯棣华——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国际友人。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3月15日,柯棣华的墓被迁入华北军区烈士陵园。1976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建立了柯棣华纪念馆。

  为了永远纪念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弘扬柯棣华大夫国际主义精神,1992年6月在柯棣华大夫逝世50周年之际,原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政委胡邦忠本着“以柯棣华精神育人,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创立了由中印友协理事郭庆兰女士(柯棣华大夫遗孀)任名誉院长的“石家庄柯棣华医学专修学院”。2004年12月,经河北省教育厅评估认定为河北省重点职业学校。

  石家庄柯棣华医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护士为骨干专业的特色院校。学院成立于1992年5月,当时正值柯棣华大夫逝世50周年,为了永远纪念这位为中国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的国际友人,学校取名为石家庄柯棣华医学院,由柯棣华大夫的夫人郭庆兰女士出任名誉院长。原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政委胡邦忠先生出任院长至今。

  十五年来,在柯棣华国际主义精神的鼓舞和郭庆兰女士的谆谆教导下,全院教职工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教书育人,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连续跨越了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1995年升格为石家庄柯棣华高等医校;第二个台阶,1999年升格为石家庄柯棣华医学专修学院;第三个台阶,制定了以护理为骨干专业的特色发展战略。毕业生连续三年供不应求,学院连年被省市教育厅局评为先进单位。是我国首家申请 ICE8000 国际信用监督体系诚信评级的民办院校,被中国教育联合会授予“中国最具特色的职业学校”,院长胡邦忠在1998年曾被评为“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先进创业者”。学院逐步同国际上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签订了各种联合办学协议,不断加深了国际影响,尤其是柯棣华大夫的亲属和其他印度友好人士每年均到学院访问,已经成为中印友好的纽带。 学院逐步走上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创出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4年12月,经省教育厅专家组评估、教育厅认定,被评为河北省重点职业中专学校。

  学院目前开设两个专业:护理和社区医学。每个专业有大专和中专两个层次。其中护理专业又分为英语护理、中医护理三个学科。学院教职工146人,其中教授级46人,讲师级38人,学校占地面积7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7132人。十五年来的探索使我们明确了办学方向,即不走“规模化”发展途径,而走“精品华、专业化、特色化”的办学方向,着重培育核心竞争力。学院坚持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办学思路,使我院培养的人才19700多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院逐渐形成了一支有凝聚力的管理团队,从年龄上老、中、青相结合,学历层疹上,博士占10%,硕士占20%,大专以上占70%。我们的办学宗旨是:“树天使形象、蕴过硬技能、倾满腔热情、为军民服务”。在新的管理团队领导下,继往开来、再铸辉煌。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9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70年——前苏联飞机设计师、米格飞机之父米高扬逝世
1.米格飞机创始人之一,工程上将  

米高扬(1905~1970)

  Mikoyan,Artiom Ivanovich

  1905年,米高扬出生在阿尔明尼亚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童年时代当过放羊娃,青少年时代,他曾在第比利斯和顿河罗斯托夫求学。1925年,米高扬进入莫斯科“迪纳莫”工厂当车工,不久应征入伍。1931年,米高扬离开连队进入布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 在学院学习时,米高扬和三位同学设计了一种小型体育运动飞机“十月号”。它的重量只有250公斤,最大时速为130公里。“十月号”采用了襟翼、前线缝翼、阻力板等,用来改善起飞着陆性能。这在三十年代初都算是新技术。“十月号”曾获准投产并在社会上赢得了声誉,使这位未来的著名设计师初露锋芒。 毕业后,米高扬到一家航空工厂当军代表,该厂设计室是当时苏联唯一的歼击机研制中心,负责人是著名设计师波里卡尔波夫。1937年,米高扬调到这里工作,正式开始了飞机设计生涯。不久,米高扬一跃而成为这个设计室的第二把手。1938年在波利卡尔波夫飞机设计局工作,次年与M.I.古列维奇合作设计高空高速歼击机,1940年建立独立的米高扬-古列维奇飞机设计局 。他们的第一架飞机命名为米格1,后改型为米格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用作高空截击机。战后利用德国和英国的喷气发动机设计出米格9和米格15歼击机,性能优于其他设计局的歼击机 。

  在这个设计室里有位才华横溢的设计师,名叫格列维奇。米高扬和格列维奇一见如故。后来,这两

位志同道合的设计师合作了几十年。他们的性格通然不同:米高扬血气方刚,精力充沛;格列维奇老成持重,沉着稳健。这是一对理想的伙伴。两人姓氏的字头合起来便是“米格”他们设计的飞机就是世界闻名的“米格”飞机。

  为了实现自己的设计思想,米高扬设计集团夜以继日地干了起来。他们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高空高速歼击机伊-200的设计。这种飞机采用木质机翼和尾翼、焊接的金属机身,并且采用了轰炸机发动机AM-35,这一种大胆尝试使伊-200受益匪浅。与当时同类飞机相比,它在飞行速度、飞行高度和机动性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投产前,伊-200定名为米格-1。

  米格-1设计方案看上去难度较大,然而它是现实的。设计师们充分考虑到了工厂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力量。他们非常重视熟悉工厂情况的工艺员们的意见;因而生产进行得很顺利。生产米格-1时。工厂第一次采用模线样板法。

  1940年4月5日,米格-1试飞。在试飞阶段,米格-1的飞行速度达到了628公里/小时。在一次试飞中,米格-1在7,000米高度飞行速度达到652公里/小时--刷新了苏联当时的飞行速度纪录。但米格-1也表现出了极其明鲜的两重性:它既是苏联飞得最快的飞机,又是问题最多的飞机。设计师们对米格-1进行了反复的大量的修改。例如:在试飞初期,水散热器修改了十八次、滑油散热器更改了十次。尽管如此,散热器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师们索性住在车间里,昼夜围着飞机转,忙碌了 117个昼夜之后,问题事本解决。飞机通过了国家试验,正式投产。不久,设计师们又陆续发现一些问题。这时,工厂已经生产出一批带有“先天不足”的米格-1。

  在米格-1生产过程中,设计师们对它继续进行修改。克服了主要缺陷。经过改进之后的飞机称为米格-3。米格-3可谓米高扬的第一件成功之作。但它的外形与米格-1基本相同,主要性能也没有多大差别。如发动机、翼展(10.2米)、翼面积(17.44平方米)、实用升限(12,000米)等都是相同的。机长(8.25米,米格-1为8.16米)和飞行速度(640公里/小时,米格-1为628公里/小时)也差别不大。只有航程算是有了长足的提高,米格-3为1250公里,而米格-1和伊-200都只有 730公里。

  此外,米格-3还装有自动前缘缝翼,从而改善了操纵性;采用了油箱惰性气体充填系统,从而减少了火警危机;装有气压驱动的收放式起落架和活动式座舱盖。米格-3的武器装备为一挺12.7毫米机枪和两挺7.62毫米

机枪。

  1941年2月8日,由于出色地完成了飞机研制任务,米高扬荣获红旗勋章。但是,由于采用了不成熟的试验型发动机,米格-3仍然未能获得投产。

  1942年,双发的米格-5(DIS)问世,但是由于其竞争者Pe-2此时早已投产,仍旧未能避免夭折的命运。

  成功终于在战争结束后到来,米高杨设计局设计的米格-13(伊-250)型混合动力飞机创造了苏联飞机的速度纪录,其最大平飞速度达到825公里/小时,终于投入了小批量生产, 并且服役到1950年。米格-13也是苏联最后一种装有活塞式发动机的战斗机。

  

1946年的4月24日,米格-9喷气战斗机呱呱坠地,正是这种飞机开辟了俄罗斯战斗机的喷气时代,而米格设计局也凭借它一举奠定了在苏联战斗机设计的主导地位。Mig9采用仿制的德国 BMW003 喷气式发动机(苏联编号 RD-20,每台静推力 800 公斤)。作为喷气式战斗机,MiG-9 并不成功,首先平直翼在接近音速时产生激波,使飞行阻力剧增,限制了飞行速度;再者大口径航炮载弹量小,开炮后坐力大,精度差。更要命的是炮口突出在进气口前,每次射击发动机就会大量吞烟导致停车;作战半径小,仅 400 公里——“仅能保卫已方机场的围墙”。MiG-9 共生产了约 1,000 架,服役时间并不长,1952 年 MiG-15 服役时就退役了。

  
前苏联米格15战斗机


  1946年,米高扬设计局又设计了米格-15战斗机,该机型是一种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1947年6月首次试飞,由于第一架原型机制作粗糙,第一次着陆就机毁人亡。第二架原型机重新设计,12月首次试飞成功。1948年6月投入生产,并成为前苏联空军的主力战斗机。据统计,米格-15各型飞机生产总数超过了16500架,是苏联制造数量最大的喷气式飞机。后又向前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大批提供,并成为朝鲜战争中中苏朝方面的主力战斗机。米格-15是米格设计局扬名立万的标志性机型。

  米格型飞机成为苏联航空兵的主力。米格19是苏联第一批生产的超声速歼击机,后来米格21,三倍声速的
Mig21参加过越南战争
米格25和变后掠翼的多用途的米格23相继问世,还研制了 E-66、E-166等试验机,创造了许多世界飞行纪录。米高扬在32年的飞机设计生涯中一直把高速、高空作为主要目标。被授予国家特级飞机设计师称号、工程上将军衔,两次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及多次列宁勋章和国家奖金。

  米格-27是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3C基础上研制的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原称米格-23Б,后改称米格-27。1969年完成设计,1970年8月20日首飞,1971年开始批生产,至80年代后期停产时共生产了1000多架。米格-27采用液压助力机械式操纵系统,座航两侧装有防弹钢板,可以在粗糙的野战机场起降,可以执行对地攻击的空战两种任务,属第2代战斗机。该机曾经出口华约多个国家,印度也于1980年代进口了一定数量的米格-27,并购买了该机的生产许可。

  
Mig29 支点战斗机


  1969年,米高扬设计局设计出了后来闻名世界的Mig-29原型机。

  米格29型战斗机于1969年完成设计,1970年8月20日首飞,1971年开始批生产,至80年代后期停产时共生产了1000多架。第一架米格-29原型机在1977年10月首飞,飞机所有技术验证阶段共用了14架进行测试1980年5月,飞机通过国家验收认证开始量产。西方社会和北约给了它一个绰号“支点”。它的良好的机动性能赢得了大量的赞誉。它爬升速度快,加速度大,探测距离远,并且需要的地面维护工作都比较简单。

  1976年4月22日,编号83-2的二号原型机携带完整的机载系统进行了试飞,它能在担任领空作战任务时指挥其它飞机,并且装备了Zaslon雷达,该雷达能与其它战斗机分享数据。截至目前,俄罗斯共有350多架米格-31战斗机。

  米格-33(Mig-33),实为米格-29M,是在米格-29基础上经全面现代化改进而成的新型多用途歼击机。按照俄罗斯的战斗机划代标准该机被视为从第四代向第五代过渡的“四代半战斗机”。而按照国际通行的战斗机划代标准,则应划为第三代战斗机。米格-33的气动外形与米格-29相比变化不大,但作战效能有大幅度提高。米格-33的首架原型机米格-29M于1986年4月25日首飞,1991年和1995年曾先后两次计划作为俄罗斯首批标准多用途战斗机投入批量生产,但由于资金困难而未能实现。

  米格-35(Mig-35)是在米格-29M/M2和米格-29k/kub技术基础上的发展机型,在俄罗斯的分级中,被列为4.5代战斗机,目前唯一的原型机是利用原先供应米格-29M2的验证机机身经过三次改进而成。米格-35的最大起飞重量较米格-29M2增加了30%,因此被列为中等重量的战斗机,超过了原先的分类标准。目前,俄罗斯正在为该机寻找海外市场,印度和阿尔及利亚为最大的潜在客户,该机预计2009年开始量产。

  
米格AT教练攻击机


  米格-AT是俄罗斯米高杨设计局和法国斯耐克公司等联合研制的高级教练机,由俄罗斯米高杨设计局负责全机的制作与组装、系统整合与后勤支援,另外RSK公司负责销售,斯耐克公司提供发动机,塞克斯塔公司提供航电系统。双方为能共创双赢,俄方出资68%,法方出资32%。俄罗斯空军计划用米格-AT取代现在正在服役的L-29和L-39“信天翁”教练机。米格-AT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设计,1992年法国公司参与合作。1996年3月21日米格-AT原型机进行了首次试飞。目前该机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9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35年
“一二·九”运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北平学生的游行队伍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继续向华北进犯,1935年6、7月间控制察哈尔省,指使汉奸殷汝耕在冀东建立傀儡政权(“冀东防共自治government”)。国民partygovernment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侵略者提出的“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在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party于8月1日发表宣言,号召全国军民抗日救国。12月9日,北平学生“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此前,11月18日,北平各大中学校学生代表即召开联席会议,秘密成立北平学联。选举郭明认为主席。12月6日,公开发表成立宣言,提出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中国华北为核心的9项政治纲领,呼吁停止内战,共赴国难,团结全国各界民众,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斗争。12月9日上午10时30分,北平各大中学校的爱国学生6000余人涌上街头,奔向新华门,向国民government军政部长何应钦请愿。愤怒的学生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打倒汉奸卖国贼!”“立即停止内战!”请愿群众代表向国民government提出6项要求:(1)反对华北自治及其类似组织;(2)反对一切中日间的秘密交涉,立即公布应付目前危机的外交政策;(3)保障人民言论、集会、出版自由;(4)停止内战,立刻准备对外的自卫战争;(5)不得任意逮捕人民;(6)立即释放被捕学生。学生的游行队伍经西单和东长安街时遭到军警木棍、鞭子、水龙、大刀的攻击,百余人受伤,30多人被捕。城外清华、燕京两校学生,因城门关闭未能入城,在凛冽朔风中坚持终日,含泪向围观市民控诉日军在东北的暴行,指责国民party的不抵抗政策。第二大,北平学联决定各校学生举行总罢课,积极酝酿和准备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抗日救亡怒潮,席卷了整个北平城。10日起,杭州、武汉、上海、广州、南京、济南、天津、青岛、南宁、长沙、厦门等地学生、教职员等纷纷集会,发表宣言、通电,举行罢课、游行,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各地爱国人士纷纷成立各界救国会,要求国民party当局停止内战,实现抗日。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9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35年
红军表示与东北抗日联军一致抗日
 1935年12月9日,巴黎《救国时报》刊登朱德、周恩来和红军各军团长及全体指战员致东北抗日联军及全国诸军政领袖、部队官兵、民团弟兄的“快邮代电”。电文说:
  今日东北四千万同胞在日寇蹂躏之下,财产被征发,土地被没收、武装被缴除,粮食被抢夺,学校强行奴化,文化尽被摧残,少壮迫充军役,妇女遭受奸淫,爱国志士固遭屠杀,安分居民亦被敌视。所有中国同胞,无分阶级派系莫不受此惨痛。这种命运又快临到我全国同胞身上,如果我国继续不抵抗,则国破家亡之祸即在目前,我们正式宣言,无论国防government在何种方式之下成立,我们决定竭力维护,无论抗日联军在何种形式之下组成,我们决定首先加入,而且愿意与任何真正抗日的军队亲密合作、不论过去是否有过敌对作战的行动,只要他们实行抗日,我们马上认为是同仇之友军,与他们作兄弟之携手,进行抗日战争。事急势迫,已无犹豫之时,我们提议立即由各方互派代表进行谈判,并且在最短期间内召集全国抗日军人大会,决定组织抗日联军之具体方策。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9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41年
中国government对日、德、意宣战
12月9日1941年
中国government对日、德、意宣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蒋介石终于正式对日宣战

  1941年12月9日,国民government发布文告,正式向日、德、意宣战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展开了全国性抗战,中日之间已完全处于战争状态,但国民government仅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未正式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government对日宣战,于是国民government也正式发布《中国government对日宣战文告》,明确宣布:“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
  自德、意、日在1940年9月签订三国同盟条约后,国民government虽也宣布与德、意两国断绝外交关系,但却并未对德、意宣战。当日,国民government在正式对日宣战的同时,也发表了对德、意宣战的文告,明确宣布:“中国对德意志、意大利两国处于战争状态。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德或中、意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至此,中国与英、美、加、荷、澳、新(西兰)、法等国的联合阵线形成。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9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48年
联合国大会通过《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
 1948年12月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防止及惩办灭绝种族罪公约,1951年1月12日生效。全文共19条。公约规定,蓄意全部或局部消灭某一民族、种族或宗教团体的行为即为灭绝种族罪;这种行为以及预谋或煽动灭绝种族的行为,不论发生于平时或战时,均系国际法上的一种罪行,应予防止并惩治。各缔约国必须制定必要的法令以保证本公约的实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9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49年
云南、西康和平解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卢汉

        1949年12月9日,国民party云南省主席卢汉在昆明宣布起义;国民party西康省主席刘文辉、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潘文华等在雅安联名通电起义。云南西康和平解放。在人民解放军的猛烈攻击下,到12月下旬,国民party胡宗南所部在成都地区被全部消灭。27日,成都解放。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9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58年
黄河三门峡截流工程结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建成后的三门峡水利枢纽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于1958年12月9日截流工程全部结束。该工程是1957年4月13日开工兴建,位于黄河中游河南省陕县和山西省平陆县境内,是根治和开发黄河规划中最大和最重要的一座防洪、发电、灌溉的综合性工程。黄河截流后可造成一个3500平方公里的水库,容水量647亿立方米,灌溉农田4000万亩。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9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59年
中国government抗议印尼反华排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黄镇

        1959年12月9日,印尼最近发生严重危害中国和印尼友好关系的排华活动。12月9日,中国government外交部长陈毅写信给印尼外交部长苏班德里约,严重抗议大规模的反华排华活动,并提出全国解决华侨问题的三点建议: 1.两国government立即交换关于双重国籍问题条约的批准书,同时讨论和规定实施这个条约的办法;2.切实保护自愿保留中国国籍或选择印尼国籍而未获批准的华侨的正当权益;3.对流离失所或不愿继续居印尼的华侨,中国government准备安排他们回国参加建设,希望印尼government分期分批遣送他们归国,并保证他们归国途中的安全。12月24日,陈毅函复苏班德里约,建议双方立即会谈全面解决华侨问题,并立即在北京互换中国印尼关于双重国籍问题条约的批准书。同时,在雅加达成立联合委员会,中国government已任命中国驻印尼大使黄镇为首席代表。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09-12-9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66年
中央发布抓革命、促生产十条规定
  196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十条规定(草案)》。主要内容是:

  一、文化大革命就是为了促进人的思想革命带动生产发展。

  二、由群众选出能够代表自己的文化革命小组、文化革命委员会或文化革命代表会议,让群众在文化大革命中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

  三、八小时工作以外的时间,除了每周一次讨论生产问题以外,都由群众自己商量安排,进行文化大革命。

  四、坚持八小时工作制,遵守劳动纪律,完成生产定额。

  五、保证产品的质量,力求高质量。

  六、由工人群众认真讨论,健全或者改造领导生产的班子。

  七、有问题要在本单位协商解决,必要的时候,工人群众可派少数代表到上级机关反映,特别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派少数代表来京反映,不要大批离开厂矿。

  八、在文化大革命中,不许厂矿领导因为群众提出批评,揭露事实,而实行打击报复,不准因此克扣工资,不许开除。对被打成“反革命”的革命工人,必须平反。

  九、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工人群众在文化革命中有建立革命组织的权利。群众之间、工人组织之间,彼此有意见,要坚持文斗,不要武斗。

  十、各单位工人群众之间、工人群众组织之间,可以在业余时间,在本市进行革命串联。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到厂矿,在工人业余时间进行革命串联。工人也可以派代表到本市学校进行革命串联。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5 01:32 , Processed in 0.084773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