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历史上的今天

[复制链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10-1-2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废止农业税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10-1-2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2007年——香港《反吸烟公众卫生修订条例》生效,一切公众场所禁止吸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10-1-2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2007年——国际标准书号(ISBN)由10位制改为13位制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10-1-2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2008年——新版《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10-1-2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施行。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10-1-2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2009年——国务院决定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原在成品油价外征收的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等六项收费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10-1-2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814年——太平天国创始人洪秀全出生(逝于1864年)

洪秀全洪秀全画像概述
洪秀全(1814.1.1—1864.6.1),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区)福源水村。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目录[隐藏]
人物简介
创立太平天国
天京事变
业绩综述
失败原因分析
死因别解

  洪秀全绣像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咸丰三年定都南京,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参见太平军北伐、太平军西征)。咸丰八年,因掌握军政实权的东王杨秀清“威权逼己”,遂密诏(一说无密诏)北王韦昌辉率军返京诛杨。韦又扩大事态,滥杀无辜。洪秀全迫于众怨,只好杀韦,以翼王石达开主政。
  次年,石达开受猜忌负气出走,太平天国濒危。洪秀全重用陈玉成、李秀成诸后起良将,自兼军师,又采取减赋和加强宗教宣传等措施,度过难关。同治二年(1863)冬,天京为清军围困,粮尽援绝。洪秀全拒绝李秀成突围的建议,固守天京。同治三年四月病卒。所著诗文及诏旨、文告等多收入《太平天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及《太平天国史料》等书中。
[编辑本段]创立太平天国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与表亲冯云山、族弟洪仁玕从梁发《劝世良言》中吸取某些基督教义,后来自行洗礼,并在广东花县首创“拜上帝教”。
  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传教。
  1847年,洪秀全和洪仁玕到广州跟随美国美南浸信会传教士罗孝全学习《圣经》,因听洪秀全说曾梦见他自己是上帝的儿
  子,罗孝全拒绝给他施洗。洪秀全离开广州,重返广西桂平,与冯云山会合。7月,洪秀全与冯云山一起制定“十款天条”。
  1848年春天,拜上帝会的领导人之一冯云山被地方团练逮捕,送往广西桂平知县衙门囚禁。洪秀全前往广州欲以“传教自由”为由,找上层关系营救。后冯云山被信徒集资贿赂桂平知县,而得到释放。
  1849年,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结为异姓兄弟。
  1850年9月初,洪秀全发布总动员令,会众立即到金田团营编伍,达两万人。同年11月太平军在蓉村江木桥伏击清军成功。农历十二月,他们在金田村内的韦氏大宗祠,举行拜上帝仪式,并宣布国号为太平天国。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拜上帝会众万人在金田村“恭祝万寿”起义,是为金田起义。洪秀全称天王,建立“太平天国”。同年3月23日,洪秀全封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同年秋季,太平军占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12月在永安封东、西、南、北、翼五王,其他四王皆归东王杨秀清节制。南王冯云山制订了太平天国初期的官制、礼制和军制,又创造了一套独特历法,在太平天国内使用,并且实行公有财产制。
  1852年(咸丰二年)4月5日,太平军自永安突围,5月19日离开广西进入湖南省,5月太平军路经全州时,冯云山被清军炮火击中,6月伤重死亡。8月21日萧朝贵、石达开攻长沙(太平天国第一场硬仗),9月12日萧朝贵在攻城时战死。太平军攻长沙近三个月仍未能成功,撤围北上。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昌,人数增至五十万,3月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在此,随即展开北伐及西征。
  北伐军虽然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军深入,最终在1855年全军覆没。西征军的进展比较顺利,先后攻下安庆、九江、武昌等地。
  1854年西征军在湖南遭遇新建立的湘军抵抗,湘军反攻至九江附近。
  1855年初,翼王石达开大破湘军,复陷武昌。
  太平天国前期,军政大事由军师负责,洪秀全退居幕后少理朝政,大权落在东王杨秀清手上。
  因太平天国首义发生在广西,故有大量壮族人民参加了太平天国起义,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他的母亲是壮族人),北伐主将林凤祥、李开芳等等,皆为壮族人。太平天国第一位烈士、后被追封为嘏王的卢六以及后封的慕王谭绍光、赞王蒙得恩皆为壮人。卢六是太平天国起义前的洪秀全、冯云山最得力的助手,为发动太平天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摘自黄现璠撰《太平天国革命中的壮族子弟》——载于1956年5月10日《光明日报》)
[编辑本段]天京事变
  1856年(咸丰六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向荣在8月9日死后,其死讯不久便传入天京,东王杨秀清见当时太平天国形势大好,另有图谋,假装“天父下凡”迫天王封他为“万岁”。
  北王韦昌辉在这时请求天王诛杀东王,天王不肯。后来陈承瑢向天王告密,谓东王有弑君篡位之企图,天王密诏北王、翼王及燕王秦日纲铲除东王。
  韦昌辉在9月1日到天京,与秦日纲在夜间入城,2日凌晨突袭东王府,杨秀清及其家人被杀,东王部属、他们的家人及其他军民共2万多人亦被杀,史称“天京事变”。
  翼王石达开抵达天京后,责备韦昌辉滥杀,二人不欢而散,石达开当夜逃出城外,韦昌辉其后尽杀翼王府中石达开的家属。
  石达开从安庆起兵,声讨韦昌辉,此时在天京以外的太平军大多支持石达开。洪秀全为平众怒,11月2日将韦昌辉处死,不久又处死秦日纲和陈承瑢。
[编辑本段]业绩综述
  他一生的业绩主要有:
  一、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对动员群众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起了重要的宣传和组织作用﹔其后写的《原道救世训》、《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著作,为太平天囯起义作好了思想舆论准备。经数年努力,洪秀全在杰出的农民领袖冯云山的帮助下,拜上帝会得以迅速发展,为金田起义奠定了基础。
  二、从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前夕,洪秀全领导了这场农民战争的全过程,历时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先后攻占600多座城市,给了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
  三、两次建立领导核心。前期,在永安建制分封诸王,使太平天囯初具规模,加强了领导力量,提高了太平军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基础﹔后期,在“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上,洪秀全选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主持军事,任命族弟洪仁玕提理天朝政务,形成了一个新的领导班子,使太平天国能继续坚持斗争。
  四、颁布革命纲领。前期,1853年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改变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社会的措施。其内容表现了农民反封建的要求和解决土地问题的强烈愿望。纲领内容的完备性和深刻性,使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历代农民革命所能达到的最高思想境界。
  1859年颁布了洪仁玕为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写的《资政新篇》一书。这是后期太平天囯的重要政纲,说明他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上,较同时代的地主统治阶级思想开明,眼界开阔。
  事实上,《资政新篇》从来没有在太平天国的管辖区域实施过,太平天国也没有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政权建设,他们实行的是军事奴隶制度,不代表任何历史进步力量,而是具备邪教组织的所有特征。
  这本书是洪仁轩为了显示自己的政治权威,平息自己无功而受封为‘干王’引发的诸多将士的愤怒,以自己的香港经历为蓝本,写出了近似于游记的书。在太平天国后期,洪仁轩从来没有取得过领导地位,他仅仅是洪秀全的政治傀儡,他的美好愿望被太平天国的现实击碎。
[编辑本段]失败原因分析
  太平天囯运动,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与他的巨大贡献分不开的。乃至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愿作洪秀全第二,即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太平天囯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之下失败的。但作为太平天囯运动的最高领导人,洪秀全的严重错误也是不可忽视的。洪秀全的错误主要在于:
  一、定都天京后,封建意识与日俱增,等级观念、享乐思想尤其突出。洪秀全在天王府深居简出,严重脱离将士群众。在太平天囯革命政权向一个新的封建王朝政权蜕变的过程中,洪秀全起了特别恶劣的带头作用。思想作风上的质变,使其愈往后,则更多地像一个封建帝王。天京内讧就是领导集团内部这种封建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太平天囯后期,为防大权旁落,洪秀全一反前期用人路线而“用人唯亲”,形成一个排斥异姓的洪氏集团,使得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给太平天囯内部带来致命危机。石达开是太平军最优秀的统帅,所部又是太平军精锐。他德才兼备,深得全体军民拥戴,天京内讧之后,他是唯一能团结群众辅佐洪秀全重振国势的人选。然而,洪秀全猜忌他,用安、福二王挟制和排挤他。因此,石达开出走,致使太平天囯出现分裂局面。其后,陈玉成、李秀成打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京围一解,洪秀全立刻大封王爵,根本不问才德、功劳,亲戚、广东同乡或捐有钱粮者,都可以封王。封王人数竟达到2700人以上。造成后期天国朝政混乱、吏治败坏、军事削弱的局面。
  三、洪秀全晚年,不仅思想狭隘保守,而且陷入了宗教迷信的可悲泥潭。
  1864年3月,天京合围后,城内断粮。洪秀全带头吃“甜露”(草团)充饥。残酷的斗争和饥饿使太平天囯领袖洪秀全卧病不起。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南京。
[编辑本段]死因别解
  另一说法:洪秀全死于自杀。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大多数人认为洪秀全死于自杀。
  李秀成是后期太平天囯的主要将领,洪秀全去世时,他在天京主持天京保卫战,对天王府的情况当有较确切的了解。曾国藩刊刻的《李秀成自述》中,言及洪秀全之死:“天王(洪秀全)斯时焦急,日日烦躁,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其后半部分中说:“天王之自杀,更令全局混乱。”太平天囯的对手、湘军首领曾国藩在同年六月二十三日(7.26)的奏稿中说:“首逆洪秀全实系本年五月间,官军猛攻时,服毒而死。”同年七月初七日又奏称:“有伪宫婢者,系道州黄姓女子,即手埋逆尸者也,臣亲加讯问,据供,洪秀全生前,经年不见臣僚,四月二十七日因官军急攻,服毒身死,秘不发丧。而城里群贼,城外官兵,宣传已遍,十余日始行宣布。”根据上述资料,大多史家认为洪秀全系“服毒自杀”。郭廷以说洪秀全之死,“以服毒说为近真”;简又文在《太平天国全史》中指出,洪秀全自杀是“事实”;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根据《李秀成自述》内容,认为洪秀全“四月十九日(天历,即1864.6.1)服毒逝世”。但当时的学者对洪秀全自杀说,已有一定程度的怀疑。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10-1-2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863年——现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皮埃尔·德·顾拜旦出生(逝于1937年)。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10-1-2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864年中国画家、篆刻家齐白石出生(逝于1957 年)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10-1-2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本帖最后由 东方红1号 于 2010-1-2 00:23 编辑

 1904年——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出生(逝于1958年)

编辑词条 程砚秋目录[隐藏]
人物概述
家族成员
艺术经历
任职情况
演出剧目
艺术特色
主要著作
艺术影响
程派名家
活动年表
程砚秋寓所 人物概述
家族成员
艺术经历
任职情况
演出剧目
艺术特色
主要著作
艺术影响
程派名家活动年表程砚秋寓所  

程砚秋
[编辑本段]人物概述
  程砚秋(1904-1958),男,京剧旦角,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程砚秋原名承麟,满族。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出生:1904年1月1日,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十一月十四日,酉时;幼年家道中落,六岁投荣蝶仙门下,练武功,向荣春亮习武生。一年后向名武生教师丁永利学戏,后因扮相秀丽,改从陈桐云习花旦,后发现嗓音极佳,改学青衣,师从陈啸云。程砚秋童年基本功训练异常艰苦,他以惊人的毅力接受了这些训练,熬过了他惨痛的童年。十一岁登台演出,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崭露头角,行内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园(原东安市场内),与赵桐珊、刘鸿声、孙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朱砂痣》等戏。
  1917年他因嗓子倒仓,暂不演出,继续深造。他学习绘画、书法、舞拳练剑、观摩电影艺术,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1922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轰动,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观众欣喜若狂,艺术也逐步趋于成熟。从1925年到1938年,程砚秋步入他风华正茂的黄金时期和“程派”艺术的成熟期,此时程砚秋已经集创作、演出、导演三者于一身,成为较具实力的艺术家。他同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面对广大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满腔义愤,编创了许多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等剧目。在反封建、反军阀内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等不同时期引起观众强烈共鸣,表达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反对压迫、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这一时期后他着力于悲剧的表演,继《青霜剑》、《窦娥冤》之后又有《碧玉簪》、《梅妃》及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悲剧作品的上演,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形象,他从此也以擅演悲剧著称。当然,程砚秋也不是光全演悲剧,《锁麟囊》就是他另一类型的代表作。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后成为“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 程砚秋注重借鉴兄弟姊妹艺术,融合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是众多艺术大师中较为突出的一位。他在大胆革新的前提下,于建国初期编演了他最后一出新戏《英台抗婚》,这出戏无论从唱腔、唱词、舞台表演及美术设计方面都对传统京剧艺术程式做了较大的突破及创新,得到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又为他拍摄了电影艺术片《荒山泪》,为保留更多的程腔和水袖,影片增加了很多新唱段(吴祖光改编),并摄下了他结合剧情创作的二百多种水袖表演形式。195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请他和杨宝森合录了《武家坡》一剧。
  晚年的程砚秋致力于教学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的工作。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由周恩来总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party。程砚秋将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不仅对京剧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重大的影响。学习程派并较有成就的演员有:陈丽芳、章遏云、新艳秋、赵荣琛、侯玉兰、王吟秋、李世济、李蔷华等。
  1958年3月9日,他因心脏突发性梗塞,仅几分钟便失去了生命,年仅54岁。论著有《程砚秋文集》。
[编辑本段]家族成员
  先祖姓李,祖籍吉林通化、临江一带,壮年入伍,身入八旗汉军旗,隶属正黄旗,随多尔衮入关,多有战功,战死疆场。据陈叔通考证,程家祖传牒文显示,程的五世祖当过清朝中期的相国。父亲荣寿,世袭将军之爵,是地道的八旗子弟。母亲托氏。
  经梅兰芳与其原配夫人王明华介绍,程砚秋娶果素瑛为妻。生有三子一女,长子程永光,次子程永源,幼子程永江,女儿程慧贞。均未入梨园行。
[编辑本段]艺术经历
  幼年家到中落,六岁投荣蝶仙门下,练武功,向荣春亮习武生。一年后向名武生教师丁永利学戏,后因扮相秀丽,改从陈桐云习花旦,后发现嗓音极佳,改学青衣,师从陈啸云。程砚秋童年基本功训练异常艰苦,他以惊人的毅力接受了这些训练,熬过了他惨痛的童年。十一岁登台,十二岁开始营业性演出。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崭露头角,行内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园(原东安市场内),与赵桐珊、刘鸿声、孙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朱砂痣》等戏。
  1917年他因嗓子倒仓,暂不演出,继续深造。变声后,得到诗人罗瘿公的帮助,先从阎岚秋(九阵风)、乔蕙兰、谢昆泉、张云卿等名家学把子、身段和演唱。他又拜梅兰芳为师,更受王瑶卿的教导和点拨,并在罗瘿公的指导下,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和绘画、书法、舞拳练剑、电影等多种艺术,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人称“程派”。后与高庆奎、余叔岩等人合作,声誉日隆。不久自己组班,在京、沪等地演出,在观众中产生深刻的印象。1927年和1931年曾两度被评选为“四大名旦”之一。
  1922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轰动,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观众欣喜若狂,艺术也逐步趋于成熟。从1925年到1938年,程砚秋步入他风华正茂的黄金时期和“程派”艺术的成熟期,此时程砚秋已经集创作、演出、导演三者于一身,成为较具实力的艺术家。他同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面对广大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满腔义愤,编创了许多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等剧目。在反封建、反军阀内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等不同时期引起观众强烈共鸣,表达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反对压迫、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这一时期后他着力于悲剧的表演,继《青霜剑》、《窦娥冤》之后又有《碧玉簪》、《梅妃》及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悲剧作品的上演,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形象,他从此也以擅演悲剧著称。当然,程砚秋也不是光全演悲剧,《锁麟囊》就是他另一类型的代表作。他在大胆革新的前提下,于建国初期编演了他最后一出新戏《英台抗婚》,这出戏无论从唱腔、唱词、舞台表演及美术设计方面都对传统京剧艺术程式做了较大的突破及创新,得到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又为他拍摄了电影艺术片《荒山泪》,为保留更多的程腔和水袖,影片增加了很多新唱段(吴祖光改编),并摄下了他结合剧情创作的二百多种水袖表演形式。195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请他和杨宝森合录了《武家坡》一剧。晚年的程砚秋致力于教学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的工作。1958年3月9日,他的心脏病又因突发性梗塞加剧,仅几分钟便夺去了这位艺术大师的生命,年仅54岁。
[编辑本段]任职情况
  程砚秋曾经担任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旦行教师。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由周恩来总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party。
[编辑本段]演出剧目
  程砚秋的演出剧目非常丰富,传统戏有《武家坡》、《贺后骂殿》、《三击掌》、《玉堂春》、《汾河湾》等侧重唱功的青衣戏,也有《游龙戏凤》、《虹霓关》、《弓砚缘》等侧重于表演念白和武功的花旦、刀马旦戏。他的昆曲戏《闹学》、《游园惊梦》、《思凡》等也极具功力。由于罗瘿公、金仲荪、翁偶虹等人辅佐,他编演了《红拂传》、《花舫缘》、《鸳鸯冢》、《青霜剑》、《春闺梦》、《荒山泪》、《文姬归汉》、《锁麟囊》、《女儿心》、《亡蜀鉴》、《碧玉簪》、《马昭仪》、《玉镜台》、《赚文娟》、《聂隐娘》、《梅妃》、《沈云英》、《孔雀屏》、《玉狮坠》、《龙马姻缘》、《梨花记》、《风流棒》、《勘情记》、《陈丽卿》等一批新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还改编了《窦娥冤》,编演了《英台抗婚》。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程派的唱腔别具一格。他严守音韵规律,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要求达到“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他的表演非常细致深刻,讲究舞台表现形式的完整与美感,同时注重贴近生活的真实。
  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后成为“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 程砚秋注重借鉴兄弟姊妹艺术,融合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是众多艺术大师中较为突出的一位。
[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收在《程砚秋文集》中的《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四功五法”》、《谈戏曲演唱》、《创腔经验谈》、《谈窦娥冤》等文章,对指导创作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编辑本段]艺术影响
  程砚秋将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不仅对京剧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重大的影响。
[编辑本段]程派名家
  学习程派并较有成就的演员有:荀令香、陈丽芳、章遏云、新艳秋、赵荣琛、侯玉兰、王吟秋、李世济、李蔷华等。
[编辑本段]活动年表
  1918年4月30日,农历戊午年三月二十日:程艳秋商量出师
  1921年,农历辛酉年:时慧宝与程艳秋合作演出
  1922年1月28日,农历壬戌年正月初一日:程艳秋组和声社
  1922年3月12日,农历壬戌年二月十四日:程艳秋首演《龙马姻缘》
  1922年7月,农历壬戌年:程艳秋首次赴天津演出
  1922年7月2日,农历壬戌年闰五月初八日:程艳秋首演《梨花计》
  1922年7月8日,农历壬戌年闰五月十四日:程艳秋首演全本《芦花河》
  1922年10月,农历壬戌年:程艳秋首次赴上海演出
  1922年11月,农历壬戌年:程艳秋首次赴杭州演出
  1923年,农历癸亥年:天津李士伟家堂会
  1923年2月25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初十日,12时:1923年春节黎元洪总统府堂会第三天
  1923年3月10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廿三日:程艳秋首演《红拂传》
  1923年4月26日,农历癸亥年三月十一日:程艳秋结婚
  1923年5月12日,农历癸亥年三月廿七日:程艳秋首演《花舫缘》
  1923年6月9日,农历癸亥年四月廿五日:程艳秋首演《花筵赚》
  1923年7月14日,农历癸亥年六月初一日:程艳秋首演《鸳鸯冢》
  1923年8月18日,农历癸亥年七月初六日:程艳秋首演《风流棒》
  1923年9月18日,农历癸亥年八月初八日:程艳秋二次赴上海演出
  1924年2月19日,农历甲子年正月十五日:程艳秋首演《孔雀屏》
  1924年3月,农历甲子年:和声社赴东北演出
  1924年4月5日,农历甲子年三月初二日:程艳秋首演《赚文娟》
  1924年4月13日,农历甲子年三月初十日:程艳秋首演《金锁记》
  1924年5月3日,农历甲子年三月三十日:程艳秋首演《玉狮坠》
  1924年6月28日,农历甲子年五月廿七日:程艳秋首演《青霜剑》
  1924年8月8日,农历甲子年七月初八日:程艳秋组鸣盛社
  1924年8月20日,农历甲子年七月二十日:鸣盛社在三庆园打泡
  1924年12月14日,农历甲子年十一月十八日:程艳秋首演《碧玉簪》
  1925年3月,农历乙丑年:程艳秋二次赴天津演出
  1925年3月,农历乙丑年:鸣盛社赴东北演出
  1925年3月3日,农历乙丑年二月初九日:鸣盛社为张作霖五十寿诞演堂会戏
  1925年4月18日,农历乙丑年三月廿六日:程艳秋首演《聂隐娘》
  1925年4月29日,农历乙丑年四月初七日:张宗昌为母祝寿堂会
  1925年5月,农历乙丑年:程艳秋三次赴上海演出
  1925年7月,农历乙丑年:中国红十字会天津分会举办救济陕甘两省难民义务戏
  1925年8月20日,农历乙丑年七月初二日:鸣盛社改为鸣和社
  1925年12月12日,农历乙丑年十月廿七日:程艳秋首演《文姬归汉》
  1926年1月29日,农历乙丑年十二月十六日:程艳秋首演头二本《福寿镜》
  1926年1月30日,农历乙丑年十二月十七日:程艳秋首演三四本《福寿镜》
  1926年5月29日,农历丙寅年四月十八日:程艳秋首演《沈云英》
  1926年9月,农历丙寅年:程艳秋四次赴上海演出
  1927年1月15日,农历丙寅年十二月十二日:程艳秋首演《斟情记》
  1927年4月30日,农历丁卯年三月廿九日:程艳秋首演《朱痕记》
  1927年7月23日,农历丁卯年六月廿五日:《顺天时报》举办的“五大名伶新剧夺魁”结果揭晓
  1928年1月13日,农历丁卯年十二月廿一日:1928年1月13日第一舞台演出
  1928年9月20日,农历戊辰年八月初七日:程艳秋首演《梅妃》
  1928年12月3日,农历戊辰年十月廿二日:程艳秋首次赴武汉演出
  1928年12月14日,农历戊辰年十一月初三日:程艳秋为鄂北工赈会义演
  1929年2月21日,农历己巳年正月十二日:程艳秋二次赴武汉演出
  1929年3月23日,农历己巳年二月十二日:程艳秋二次赴武汉演出结束北返
  1929年4月,农历己巳年:1929年第一舞台夜戏山西赈灾会募款义演
  1930年3月,农历庚午年:程艳秋首次重组鸣和社
  1930年3月31日,农历庚午年三月初二日,晚:1930年3月31日华乐园演出
  1930年4月,农历庚午年:鸣和社赴东北演出
  1930年4月22日,农历庚午年三月廿四日:鸣和社特约王少楼同台
  1930年5月19日,农历庚午年四月廿一日:程艳秋首演全本《柳迎春》
  1930年9月25日,农历庚午年八月初四日:程艳秋五次赴上海演出
  1930年11月8日,农历庚午年九月十八日:程艳秋首演《陈丽卿》
  1930年11月13日,农历庚午年九月廿三日:鸣和社首次赴南京演出
  1931年,农历辛未年:四大名旦合灌唱片《四五花洞》
  1931年1月26日,农历庚午年十二月初八日:程艳秋首演《荒山泪》
  1931年6月9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四日,15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一天
  1931年6月10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五日,12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二天
  1931年6月11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六日,12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三天
  1931年8月,农历辛未年:程艳秋首演《春闺梦》
  1932年1月1日,农历辛未年十一月廿四日:程艳秋改名并收荀令香为徒
  1932年1月13日,农历辛未年十二月初六日:程砚秋离北平赴法国考察戏剧
  1932年1月28日,农历辛未年十二月廿一日:程砚秋一行抵达法国巴黎
  1933年5月,农历癸酉年:程砚秋二次重组鸣和社
  1933年10月,农历癸酉年:鸣和社二次赴南京演出
  1934年10月26日,农历甲戌年九月十九日:陈丽芳拜程砚秋为师
  1935年,农历乙亥年:鸣和社赴长沙、开封演出
  1935年4月3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初一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
  1935年4月11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初九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第一天
  1935年4月12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初十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第二天
  1935年4月13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十一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第三天
  1935年4月22日,农历乙亥年三月二十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最后一天
  1935年10月28日,农历乙亥年十月初二日:程砚秋首演《亡蜀鉴》
  1936年,农历丙子年:谭富英在胜利公司灌制九张唱片
  1936年4月,农历丙子年:鸣和社首次入川演出
  1936年9月,农历丙子年:胜利公司1936年莅平灌片欢宴会举行
  1937年2月4日,农历丙子年十二月廿三日:吴泰勋为其母五旬寿诞举办堂会戏
  1937年3月,农历丁丑年:程砚秋六次赴上海演出
  1937年4月9日,农历丁丑年二月廿八日:程砚秋在上海首演《费宫人》
  1937年4月21日,农历丁丑年三月十一日:程砚秋组秋声社
  1937年6月4日,农历丁丑年四月廿六日:程砚秋在北京首演《费宫人》
  1937年12月31日,农历丁丑年十一月廿九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成立
  1938年,农历戊寅年:徐润生拜程砚秋为师
  1938年2月16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十七日:杨小楼接三
  1938年2月27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廿八日:杨小楼送圣仪式
  1938年9月14日,农历戊寅年闰七月廿一日:北京伶界救济黄河水灾义务戏
  1938年10月,农历戊寅年:程砚秋七次赴上海演出
  1939年,农历己卯年:迟世恭加入秋声社
  1939年,农历己卯年:袁世海加入秋声社
  1939年,农历己卯年:刘连荣加入秋声社
  1939年3月,农历己卯年:于世文加入秋声社
  1939年5月,农历己卯年:林秋雯加入秋声社
  1939年10月,农历己卯年:魏莲芳加入秋声社
  1939年10月8日,农历己卯年八月廿六日:刘迎秋拜程砚秋为师
  1939年11月,农历己卯年:赵炳啸拜金少山为师
  1940年1月22日,农历己卯年十二月十四日:新民会贫民救济义务戏
  1940年2月,农历庚辰年:陈少霖加入秋声社
  1940年4月29日,农历庚辰年三月廿二日:程砚秋在上海首演《锁麟囊》
  1940年8月16日,农历庚辰年七月十三日:程砚秋在北京首演《锁麟囊》
  1941年,农历辛巳年:敌伪警宪以刺刀镪水毁坏秋声社戏箱
  1941年9月,农历辛巳年: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
  1941年10月1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一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一天
  1941年10月2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二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天
  1941年10月3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三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天
  1941年10月4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四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天
  1941年10月5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五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五天
  1941年10月6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六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六天
  1941年10月7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七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七天
  1941年10月8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八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八天
  1941年10月9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九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九天
  1941年10月10日,农历辛巳年八月二十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天
  1941年10月11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一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一天
  1941年10月12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二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二天
  1941年10月14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四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四天
  1941年10月15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五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五天
  1941年10月16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六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六天
  1941年10月18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八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八天
  1941年10月19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九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九天
  1941年10月26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初七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六天
  1941年10月27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初八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七天
  1941年10月29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初十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九天
  1941年10月31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十二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一天
  1941年11月2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十四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三天
  1941年11月4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十六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五天
  1941年11月7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十九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八天
  1941年11月9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廿一日:程砚秋首演《女儿心》
  1941年11月10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廿二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十一天
  1941年11月13日,农历辛巳年九月廿五日: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十四天
  1942年10月,农历壬午年:程砚秋击退敌伪特务
  1943年5月21日,农历癸未年四月十八日:余叔岩迎三
  1943年6月1日,农历癸未年四月廿九日,10时:余叔岩丧礼举行
  1945年,农历乙酉年:程砚秋认李世济为干女
  1945年8月15日,农历乙酉年七月初八日:程砚秋宣布结束“三闭主义”
  1945年11月2日,农历乙酉年九月廿八日:程砚秋收王吟秋为徒
  1946年,农历丙戌年,秋:秋声社抗战胜利后赴沪演出
  1946年,农历丙戌年,春:程砚秋收赵荣琛为徒
  1947年,农历丁亥年:高盛麟搭秋声社
  1947年1月15日,农历丙戌年十二月廿四日:程砚秋、杨宝森义演《朱痕记》
  1947年3月,农历丁亥年:程砚秋收李丹林为徒
  1948年12月20日,农历戊子年十一月二十日:秋声社为河北大名旅泺同乡会救济难民义务筹款演剧
  1949年,农历己丑年,秋:程砚秋收尚长麟为徒
  1949年1月,农历戊子年:秋声社重组
  1949年3月,农历己丑年:程砚秋赴捷克布拉格参加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949年3月27日,农历己丑年二月廿八日:秋声社应北平军管会邀出演《三击掌》
  1949年7月2日,农历己丑年六月初七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1949年9月,农历己丑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9年11月,农历己丑年:秋声社应赵清泉约入陕
  1949年12月,农历己丑年,中旬:秋声社赴沈阳演剧兼作地方戏曲调查
  1949年12月2日,农历己丑年十月十三日:程砚秋率领秋声社启程首次赴西北调查戏曲
  1950年4月16日,农历庚寅年二月三十日:程砚秋发表《关于地方戏曲的调查计划》
  1950年7月,农历庚寅年:程砚秋二次赴西北调查戏曲
  1951年2月,农历辛卯年:秋声社赴中南及大西南地区演出及调查
  1951年4月3日,农历辛卯年二月廿七日: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
  1952年,农历壬辰年:李世济弃医从艺
  1952年8月,农历壬辰年:秋声社末次赴沪演剧
  1952年11月,农历壬辰年:程砚秋首演《英台抗婚》
  1952年11月14日,农历壬辰年九月廿七日: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结束
  1953年2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成立
  1953年3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首次赴天津
  1953年4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首次赴南京
  1953年5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首次赴上海
  1953年7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首次赴沈阳、哈尔滨
  1953年10月4日,农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
  1954年,农历甲午年,秋:苏联专家干涉中国戏改工作
  1954年4月,农历甲午年:程砚秋剧团赴舟山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4年5月,农历甲午年:梅、程、马、杨竞演上海
  1955年,农历乙未年:程砚秋收江新熔为徒
  1955年,农历乙未年:程砚秋剧团准备排演拍摄《荒山泪》电影
  1955年,农历乙未年,冬:程砚秋赴河北调查戏曲
  1955年,农历甲午年,年初:1955年初怀仁堂京剧演出
  1956年3月,农历丙申年:京剧电影《荒山泪》拍摄完毕
  1957年7月,农历丁酉年:周信芳、梅兰芳、程砚秋等联合倡议戏曲界不演坏戏
  1957年11月,农历丁酉年:程砚秋、杨宝森合录《武家坡》
[编辑本段]程砚秋寓所
  ——什锦花园胡同15号
  王之鸿
  什锦花园胡同属东城区景山地区,是东四北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的第五条胡同。胡同东段曲折,自东向西沟通东四北大街和大佛寺东街,长600余米。明代,胡同西段称“红庙街”,东段称“适景园”,因成国公朱能在此建有私家园林“适景园”而得名,清乾隆时称“石景花园”,宣统时称“什锦花园”,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什锦花园胡同”。
  什锦花园胡同15号,旧时的门牌是什锦花园6号,在胡同东段曲折处小细管胡同南口东侧,现院内为1栋有4个单元门的五层居民楼,院门朝西,为两侧砌有砖垛的随墙大门,已非昔日原貌。
  据程砚秋之子程永江回忆,此院原为旗人邓家宅邸的后花园,经李锡之介绍,程砚秋全家自1935年9月至1938年12月租住于此。程永江在此院虽然只度过从3岁到6岁三年稍多的时光,“但儿时的印象却是鲜明而难忘的”,以至于几十年后还能对院子中的景物做出详细的描绘——“这座花园叠石为山,四周林木葱茏,间立各色石笋,铺有嵌花石子甬路,园中央建一宽敞凉亭,园东一侧太湖石山背后有一蝶仙庙,青苔漫地,阴冷袭人。花园西南部有一座花墙月亮门,把花园和前院隔开。园子东北部建有三面游廊环绕的长方形大院落,房屋均建于高高的石基上,正门都筑有石砌台阶。北正房及东西耳房,为祖母、父母亲和孩子们居住;西厢房专辟为客厅,即著名的‘御箱簃’所在。其北侧为供奉祖师爷的小佛堂;东厢房为堆放戏箱杂物之用;倒座南房一溜3间暂空置。院内正房前面值有6棵高大的西府海棠,青砖墁地,有嵌花石子的十字甬路互通,西南通向花园;院内东南角孤悬一小跨院,为一棵巨大的古槐所占据。绕过北房东夹道是一狭长的后院,向西穿越过一座门道便抵达后花园的北半部,有3间在一架大藤萝掩映下的北房,后充作孩子们的私塾。其东侧筑有花墙月亮门,南北向甬路直通坐东面西的门道,它显然是这所大宅院的后门,现权作‘正门’之用,门内两侧的数间平台屋便成了门房和仆役的往处”。
  程砚秋最初的业师是荣蝶仙,而他租住的院落里又有蝶仙庙。虽此蝶仙非彼蝶仙,然诗家可能衍化出绚丽辞章,而史家只能认作是巧合。
  程砚秋之所以相中什锦花园6号,一方面是因为程砚秋旅欧回国后外事活动与社会公益工作日益增多,东单牌楼附近西观音寺34号的住房已不敷应用;另一方面是因为程砚秋已接手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的董事长,而校址在今嵩祝院北巷,距什锦花园较近。
  程砚秋搬出什锦花园6号却显得无奈。其子程永江说:“从‘九一八’事变以来,父亲的反日爱国态度一直十分鲜明,北平沦陷使他产生了‘孤树临风’的危机感;住在什锦花园与吴佩孚府邸相邻,难免政治方面的干系,特别是‘停演’之后,住在这座大花园里总觉得招惹耳目,于是‘停演’成了迁居的契机之一。”
  程砚秋(1904—1958),京剧表演艺术家,原名艳秋,字玉霜,后改为御霜,满族,北京人。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有《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程砚秋文集》存世。
  程砚秋幼年家贫,到荣蝶仙家当“手把徒弟”,开始了学艺生涯。
  旧时民间戏曲艺人学艺多采用“师徒传承”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大体有四种形式:一曰“设堂授艺”,又称“私寓弟子”;二曰“家塾学艺”;三曰“手把徒弟”,又称“私房徒弟”;四曰“拜师深造”,其中“手把徒弟”学艺最苦。这是因为“设堂授艺”招收的多为梨园世家子弟;“家塾学艺”必是殷实之家,有钱聘请教师;“拜师深造”则是有一定造诣的艺人为了更大的长进和更广的社会认同采取的措施,也有名家为得传人而主动收徒的。如:马长礼唱红之后,杨宝森、马连良均希望收其为徒,经协商马长礼被杨宝森收为徒弟,被马连良认为义子。“杨徒马儿”一时为梨园佳话。而“手把徒弟”则多是家境贫寒的孩子为求谋生之道才投师学艺,因此,入师门之前先要签订相当于“卖身契”的文书,称做“关书大发”。
  程砚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3岁时便在天桥东大市浙慈馆票房和丹桂茶园边学戏、边“借台演出”。诗人、剧作家罗瘿公慧眼识珠,在得知程砚秋变嗓仍须为师父赴沪演戏后,毅然借款700银圆为其赎身,使程砚秋提前两年出师。之后,又帮助程砚秋调养嗓子,学习文化,拜谒名师。可谓:培育英才,不遗余力。
  贤哉,罗公!
  程砚秋没有辜负罗瘿公的苦心栽培,在艺术上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与“梅派”创始人梅兰芳、“尚派”创始人尚小云、“荀派”创始人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名震京城,声播海外。
  有人评价:梅派讲究“样”——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尚派讲究“棒”——歌舞并重、昆乱不挡,程派讲究“唱”——深邃曲折、幽咽婉转,荀派讲究“浪”——柔媚活泼、清新流畅。
  程砚秋讲究“唱”,不仅唱腔深邃曲折、幽咽婉转,而且唱词也错落有致、含蓄隽永。20世纪30年代,程砚秋赴欧洲考察西方戏剧以求探索中国戏剧发展之路。归国后与剧作家翁偶虹共同创作了集程派艺术之大成的剧目——《锁麟囊》。为了塑造人物和展示程派艺术的需要,对唱词反复推敲,突破京剧以7个字一句或10个字一句的设计程式,突出长短句,使唱腔抑扬错落、疾徐有致。如:剧中人薛湘灵回忆春秋亭遇雨的一段唱词——“在轿中只觉得天昏地暗,耳边厢,又听得风声断,雨声喧,雷声乱,乐声阑珊,人声呐喊,都道是大雨倾天……轿中人,必定有一腔幽怨,她泪自弹,声续断,似杜鹃,啼别院,巴峡哀猿,动人心弦,好不惨然。”能不令人击节而叹?!
  程砚秋在北平沦陷时期息影舞台,务农隐居,以“停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更有只身痛打数名日本宪兵和伪警察之后脱身的惊人壮举,为世人称道。
  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周恩来曾登门探望程砚秋,虽未遇,程砚秋却感慨万分。他说:“旧社会‘戏子’属下九流,没人看得起,谁想到周总理登门来看我!真是礼贤下士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10-1-2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1932年——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心刚出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olin 发表于 2010-1-2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太疯狂了

您的帖子长度不符合要求。 当前长度: 12 字节系统限制: 16 到 60000 字节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735725028 发表于 2010-1-2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钦州 电信
1号事真多!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10-1-2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历史上的今天1.2

 366年——日耳曼一个部落同盟阿拉曼人越过冰封的莱茵河,入侵罗马帝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10-1-2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1905年——日俄战争:驻守旅顺的俄军向日军投降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10-1-2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1909年——意大利墨西拿发生地震,20万人丧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10-1-2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1909年——清government将袁世凯撤职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10-1-2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1920年——美国禁酒令生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10-1-2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1920年——北洋government颁布第一个废除文言文、采用国语的法令
编辑词条 文言文概述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目录[隐藏]
文言文概述
香港和澳门地区对文言文的定义
文言文结构
当代文言文复兴
文言文的由来
流传广泛的古典名著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
文言文词类与句式

[编辑本段]文言文概述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编辑本段]香港和澳门地区对文言文的定义
  香港、澳门,一般的报章和杂志都是用粤语书写的,他们会把用普通话书写的中国大陆官方书面语(台湾地区称为国语)称为文言文,最近香港推行普通话教育,由于香港学生习惯了用粤语书写的课本,学生们都向老师反映这些文言文很难学,其实他们指的文言文就是中国大陆的普通话或台湾地区的国语。
  详见,香港无线电视翡翠台2008年10月7日6点半新闻报道。
  语常会今个学年开始,分四年资助一百六十间中小学,转用普通话教中文,但今年只有二十多间中学申请,有中学表示,宁愿自费推行,也不申请。
[编辑本段]文言文结构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五)固定结构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⑥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例如:
  ⑦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⑧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 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例如: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例如:
  1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6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例如:
  17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18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
  17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说这个”。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编辑本段]当代文言文复兴
  文言文复兴,是当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热点之一。它的产生与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产生一样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都是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言文复兴从表面看来,是对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文的否定,实质上则是对白话文运动的引伸。白话文的风行,极大地增加了广义文化的受众,但却使传统中国文化的直接受众越来越少,因而,使得中国文化的传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
  正是基于完整、准确地传承中国文化的需要,文言文的复兴才成为历史的必然。文言文复兴不能否定白话文的存在和价值。
  中国大陆的文言文复兴,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萌芽的。文言文复兴的概念,是青年学者刘周在“中国文化复兴的第一步(倡议书)”中明确提出的。2007年《光明日报》“百城赋”的推出,表明了国家对待文言文复兴的态度。文言文复兴的倡议书由一位青年学者提出,表明文言文复兴的发展后劲非常有力。
  当前在网络上,文言文得到了热心网民的推崇和发扬,他们创建了许多以文言文为写作载体的站点,如:“爱文言”、“维基百科文言文版”等等。
  目前,随着大中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逐渐重视与肯定自身传统的中华文化,文言文也更加得到重视,国学热的兴起更是明证。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同时也是全国人大代表的彭富春,就建议应该加强古代汉语教学,并且提出加大文言文在语文课中的比重、文言文应超过白话文的内容、以及设立国家级的古代汉语语言考试等等建议。
[编辑本段]文言文的由来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1919年“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编辑本段]流传广泛的古典名著
  现在流传较为广泛而且有能找得到的古典名著有很多,先在这里给大家列一个表吧
  古诗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古文类:《千家诗》《诗经》《孝经》《易经》《论语》《礼记》《尚书》《春秋》《战国策》《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墨子》《荀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 《大学•中庸》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吕氏春秋》《楚辞》《忍经》《金刚经》
  《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格言联璧》 《百家姓》《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六韬•三略》《百战奇略》《龙文鞭影》《呻吟语》《幽梦影》
  《传习录》《智囊》《曾国藩家书》《世说新语》《对联》《闲趣偶寄》《梦溪笔谈》《随园诗话》《文心雕龙》《笑林广记》
  历史类:《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
  其中《文心雕龙》和《龙文鞭影》是教导后人如何行文下笔的,对古文的研究很有帮助。《对联》和《格言联璧》则更像是古文语法。
[编辑本段]文言文的翻译规律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中学生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雅)。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掌握五种操作方法。
  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光看这一句,似乎可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应是另一条“狼”。“犬”即“像狗似的”,用来修饰“坐”的姿式的。这个例子说明,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句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则使人容易理解了。意译灵活性大,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白,但仅译大意,不及直译平密,对正在培养古文逐步阅读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宜大力提倡。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之,我们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
[编辑本段]文言文词类与句式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酒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牢记其特殊用法。
  (2)根据语言具体环境联系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出虚词的意义。
  (3)注意对文言虚词的积累。
  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1)音同的通假。即借字为本字的声符(也有本字为借字声符的),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的。
  (2)音近的通假。即声符虽不同,但两个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表现为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形式。
  (3)同偏旁的通假字。
  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
  (1)在文中找出通假字。_____通_____,释义:_____。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通假字读音有变化)。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局势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返回
  知识网络
  熟记一些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如习、愠、罔、殆、故、善、间、居、应、及、索、疾、缀、窘、敌、顾、薪、弛、瞑、意、暇、隧、悟、寐、黠、扑朔、迷离、缤纷、阡陌、黄发、垂髫、津、善、会、闻、舒、股、阳、面、惩、许、荷、易、彻、匮、已、加、馨、鸿儒、白丁、丝竹、案牍、蕃、染、濯、妖、亵、君子、径、罔不、象、峨冠、比、类、矫、历历、端、寂、了了、简、缀、安、鸿鹄、素、等、盟、型、辱、骈死、通、执、环、兵革、委、域、发、举、若、恒、过、入、出、巍然、临、名、瞑、芳、秀、时、伛偻、提携、肴、弈、颓然、谪、制、观、备、樯、楫、国、竟、求、庙堂、微、伐、谋、专、加、狱、鼓、驰、辙、轼、克、作、竭、盈、靡、崩、殂、秋、懈、菲薄、臧否、科、简拔、咨、淑、均、远、所以、躬耕、驱驰、零、说、好、旦、旦旦、属、引、或、得、如、还、极、归、语、出、志、光、苟、益、理、教授、学者
  熟记一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之、者、于、其、而、以、然、则、何、焉、所、乃、夫、尔、耳、乎等。
  熟记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熟记一些古今异意现象,如再、或、狱、虽、稍稍、科、爷、妻子、绝境、无论、交通、往往、何苦、可以、开张、牺牲、卑鄙、走、郭、池、去、鄙、捐、汤、烈士等。
  熟记一些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如说、还、汤、齐、止、帖、火、尔、要、坐、反、惠、亡、厝、诎、衡、食、见、邪、材、祗、畔、曾、拂、具、属、徧、阙、曷、以、唱、被、有、强、反、趣、竦、见、陇、章等。
  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介词结构后置、省略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等。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东方红1号 发表于 2010-1-2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1923年——《中国国民partyparty纲》公布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3 17:07 , Processed in 0.112102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