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后心发冷 于 2010-5-9 18:03 编辑
一般来说,对于拱极天区的目标,通常导星修正不像南天或天赤道区域那么频繁,但是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容易忽略。
比如这张照片:摄于5月7日的密云石塘路,
EQ3D,土掉渣导星系统 文光80F6两片ED CANON EOS1000D AT平场镜
从拍摄来讲,曝光时间已经完全足够了,但是出现了左侧比右侧大得多的场旋,就其原因,就是导星视场横向偏移,不慎选在了右下角外的区域上,大约3度,这样的角度放在在天赤道位置和南天区域还不是很严重,因为横向偏移在这些区域上,并不会导致大的纬度差异,只是经度有点不同罢了,拍摄视场和导星视场的位移线速度是基本一致的,而在靠近天极区域(不论是南天还是北天),导星镜的横向偏移带来的就是纬度差异了,这会导致位移线速度完全不同,在长时间拍摄时候,会带来明显的局部场旋,这个是不同于一般的拉线的。
所以,希望拍摄的朋友们严格记住这个教训:
尽量做到拍摄视场和导星视场基本重合,尽量不使用偏移较多的导星角度,以免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类似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