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一个关于天体的恐怖故事,不得不说,快憋死了

  [复制链接]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0-7-2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联通/鄞州畅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回复 58# poweru235

陨石不一定都含有高浓度的铱,但一般都含有与当地的地层不同的元素。

更主要的是,因为陨石/彗星撞击,地层的生物痕迹会出现明显的断层或改变。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徐1982 发表于 2010-7-2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葫芦岛 电信
中国的水污染不容乐观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hhbb 发表于 2010-7-2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联通
学习了,长知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phenix 发表于 2010-7-2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绥化 联通
2。太湖平均水深只有2米,没有深坑
符合密度小于1的彗星撞击形成,没有陨击的深坑。太湖湖底土壤坚实,鲜有水生植物。


3。太湖湖底为陆相黄土壤,基本没有淤泥
符合彗星高速高压向下,在陆地的平原丘陵地貌上侵切成湖,而并非淤积成湖,非漫长时间形成。

高速高压、密度小于1会是什么物质的何种形态?进入大气层后能否产生有效的“撞击”?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nngs 发表于 2010-7-2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弗吉尼亚州–劳登县–阿什本 Verizon_Online有限公司
楼主顶楼"... 要么将之(太湖答案)公布于众,昭雪天下" 楼主的签名档"还原太湖的真相"

而楼主在他帖子中表现出来的
1. 科学严谨程度   -- 没有
2. 到爱好者论坛来实现这些目的? --- MK的典型做法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nngs 发表于 2010-7-2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弗吉尼亚州–劳登县–阿什本 Verizon_Online有限公司


建议你去意见版去投诉, 不要在这里浪费版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qq06030050 发表于 2010-7-2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电信
学习一下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yxl_0000 发表于 2010-7-3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衡阳 中移铁通
nngs 斑竹的语言有严重的BI 视性,不太有风度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yuzhouship 发表于 2010-7-3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陕西–西安 教育网/西安交通大学西1舍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bearcat 发表于 2010-7-3 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科罗拉多州–布鲁姆菲尔德–布卢姆菲尔德 Level3
本帖最后由 bearcat 于 2010-7-3 02:06 编辑

楼上是nngs的悲哀。
人家好心好意帮助大家擦亮眼睛、判断真伪,却被你如此评价。

正因为缺少这样的强势评论和有效管理,才会有诸如20楼、45楼、47楼、67楼等被误导的大众。
为了若干风度,而以很多人受误导作为代价,孰轻孰重?


不知道楼主是谁的马甲,挑选了新版规刚刚生效的时候,专门注册上来发表民科观点。
不知道他是为了看g版的笑话,还是为了借新版规的东风在此招摇一番,总之是居心叵测。


容天下难容之事,是理;笑世上可笑之人,是情。
论理,帖子不必删;论情,该骂直须骂。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Europa 发表于 2010-7-3 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 东方有线
关于那段长周期彗星之说,实在荒谬。
看完LZ的描述,觉得这个彗星就像个大铲子,平平铲去地表约两米厚的一片地皮——好神奇的彗星啊,囧。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nngs 发表于 2010-7-3 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华盛顿州–金–西雅图
本帖最后由 nngs 于 2010-7-3 02:34 编辑
nngs是牧夫的悲哀
yuzhouship 发表于 2010-7-3 01:29



我一直是来牧夫的MK的悲哀,所以MK们一直都这么看我。现在我知道你也这么看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nngs 发表于 2010-7-3 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华盛顿州–金–西雅图
本帖最后由 nngs 于 2010-7-3 04:08 编辑
LZ的学历我不知道 斑竹的学历我也不关心 我只知道LZ发这个帖子是用心去写的,是思考过的,我们应该尊重LZ, ...
qq838256018 发表于 2010-7-2 17:19


那些推翻相对论/建立新宇宙学/攻克歌德巴赫猜想的MK们,每一个都是是用心写的,他们到这里来,你得尊重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和他摆事实讲道理(做好盖10000楼也说服不了他们的心理准备),同时看着这里很多的网友加进来说,“高人,学习了” “长见识了”

这才是“牧夫的悲哀”呢!

垃圾几楼就可以看清楚了。但你要垃圾自己明白道理清理自己,等太阳从西边出来吧

楼主到底是来讨论问题的,还是来宣扬垃圾的,他的顶楼中的几个特征句就清楚了
“公布于众,昭雪天下” “还原太湖的真相”
这些文字注定了MK的垃圾特征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nngs 发表于 2010-7-3 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华盛顿州–金–西雅图
本帖最后由 nngs 于 2010-7-3 08:20 编辑

关于太湖陨石冲击成因的学术文章,我只找到两篇: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h0jw1n5l59211248/
Erkang Wang, Yuqiu Wan, Shijin Xu
(这篇我读了一下,只是提出了一些证据,做了一些大胆的推理而已,远没有到让人信服的程度)

王鹤年、谢志东、钱汉东, 在2009年第4期《高校地质学报》(该杂志在国内的影响因子很小,0.624, 国内地质杂志排第16位)发表的文章,这篇没读到原始文章(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xdzxb200904001.aspx )。但网络上查,都是铺天盖地地说这篇(有望)揭开了太湖成因的谜底云云(有一种被强烈炒作的感觉)。大致过程是几个陨石爱好者发现了疑似陨石,找专家们鉴定,专家们去实地考察,后来就有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似乎(从媒体报道猜测的, 如 http://xiaobao.nju.edu.cn/showarticle.php?articleid=11596)认为这个陨石撞击是在近一万年内发生的(这是个最让人震撼的内容),如果是真的,应该整个世界的地质界都要震惊才对,一万年内的陨石撞击形成大湖(直径超过50公里),太难得了,全世界的专家都应该到太湖去考察,而不是把这个研究放在国内地质排名第16的杂志上默默无闻(被媒体瞎炒)。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 这种研究实在经不起在大学术杂志上发表前的严格推敲,只好先随便发了再说.

评分

参与人数 1牧夫币 +12 收起 理由
gohomeman1 + 12 希望大家都学习这种严谨的研究态度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nngs 发表于 2010-7-3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华盛顿州–金–西雅图
本帖最后由 nngs 于 2010-7-3 08:02 编辑

一个2米深的(部分)湖底淤泥里发现了疑似陨石撞击的喷射物, 那意味着什么?可以推理是那个地点可能有陨石撞击事件。但能否是整个太湖(尺度大于50公里的范围)都是这个陨石撞出来的呢?当然不行,要想证明这个陨石砸出了整个太湖,你得搜集远远超出现在的证据才可能说服别人。1万年前砸出50公里的湖,得多大的陨石来砸,陨石着地点在哪里?着地点方圆多少范围内的地质情况(所有早于一万年的地质情况被摧毁才可以)是否调查透了呢?砸出50公里的湖,那溅射物绝不会只停留在太湖附近(看看月亮上的环行山的辐射纹),方圆几百公里都是才make sense。 考虑到这个事件才1万年,那中国的几千年文明史上一定会有关于太湖方圆几百公里都是溅射物的一些记录痕迹。而不是到现在才在湖底淤泥里挖到几块而已。所以说,如果那几个教授说一万年前有陨石砸到了太湖里的某个地方,并给了些陨石溅射的证据,那没什么太多可挑剔的。但如果就凭太湖底小范围的一些疑似溅射物就得出结论说整个太湖就是陨石砸出来的。give me a break,就是侦探小说也太仓促些了吧

媒体上说这篇文章居然已经要把太湖的成因给解决了。陨石成因?中国地质界真的这么认为吗?不会这么草率吧?!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wlbx 发表于 2010-7-3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 电信
  建议有志之士百度一下“陨石坑”,这是我找到的,我觉得很有道理。同时希望楼主建立一个太湖撞击坑的模型,计算一下撞出太湖需要多大的陨石。另外我建议楼主再证明一下足以形成太湖的撞击为什么没有产生大的物种灭绝?
  根据对陨石坑现场的实际调查和对主要造岩矿物冲击效应的研究,结合核爆炸和人工冲击模拟试验研究的结果。判定陨石坑的主要标志有:
  ①陨石坑一般为圆形构造。目前对地表数十个陨石坑探测的结果表明,它们多为圆形构造,较古老的坑由于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也有呈椭圆形或腰子形的。
  ②大多数陨石坑都保存有较好的坑唇,即环形山坑缘。它是由抛射物沿坑的边缘堆积而形成的。有一些陨石坑由于形成年代老,坑唇多被侵蚀掉,有时冲击坑本身也被剥蚀,因而不易被识别,但残留的强形变和震裂岩石为一圆形区域这一特点仍可被辨认。
  ③坑底结构较复杂。坑底的岩石在受到巨大陨石轰击后,由于应力释放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回弹,故在一些大的陨石坑底部常出现中央隆起的状况;由于坑底岩石遭到破坏,使人工地震波的反射极不规则;重力法的测定结果表明,陨石坑为重力负异常,而火山喷发为正异常。此外,一个巨大陨石的轰击,有可能触发或控制深部岩浆的侵入,如加拿大著名的镍矿床所在地──萨德伯里构造已被证实为一个复合构造,其深部升上来的含矿岩浆重叠在大的陨石轰击构造之上。陨石轰击,触发深部岩浆上升并溢出地表充填于坑内的现象,在月球表面较常见,在地球表面亦有所见。
  ④常有陨石碎片或铁-镍珠球等残留物存在于冲击产物中。迄今为止,还从未在任何一个地表陨石坑中挖掘出陨石冲击体本身,然而在质量较小的陨石所轰击形成的坑内大都能找到它的残留物。如目前地表已找到陨石碎片的10多个冲击坑的直径都较小,一般只有几十到上百米,最大的亚利桑那陨石坑直径为1200米。质量大的陨石,由于它高速撞击地表后容易爆散和蒸发,极难在坑中找到其残片。如在直径为24公里的里斯坑(爆炸能量大于 10×??(焦耳)中至今仍未找到陨石的残留物。但不久前在坑底岩石的粒间裂隙内发现了铁-铬-镍(含少量硅和钙)的微细粒子及细脉,认为是由气化了的陨石冲击体经凝聚而形成的,这也是识别陨石坑的重要标志。
  ⑤角砾岩和震裂锥的存在大量的角砾岩,大都是杂乱无章地与不同的岩性碎屑混合在一起。这些角砾岩含有大量熔融的或部分熔融的玻璃质击变岩。冲击波通过某些岩石类型时,就产生震裂锥,单个锥体的大小,从小于1厘米到15厘米或更大,顶端稍钝,锥体项角一般为90°,表面有很多沟槽,呈马尾构造,锥体的顶端都有指向该冲击构造中心的趋势。在石灰岩、白云岩、石英岩、片麻岩和页岩等许多岩石类型中都观察到有震裂锥。目前在地表冲击位置上,包括萨德伯里构造、里斯和施泰因海姆盆地、弗林克里克等数十个冲击构造中都发现了震裂锥。现已证明,震裂锥本身已能作为陨石轰击的独特标志。
  ⑥矿物的冲击效应标志。造岩矿物均显示冲击效应。与陨石坑有关的矿物冲击效应为:第一,在非常高的应变率下,矿物发育有特征的微观和亚微观结构,如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的形变、微裂隙、微页理和扭折条带等构造,其中石英的和等多方向的微页理是冲击成因的独特标志。第二,在固态下的相转变,如石英转变为柯石英和超石英,以及转变为继形硅氧玻璃,石墨转变为金刚石等。第三,矿物的热分解、熔融以及出现流动构造,特别是在同一岩石中结晶体的玻璃体并存,如石英、长石已转变为玻璃相,而深色矿物仍保留晶质相。在强冲击情况下,玻璃体内的难熔矿物亦发生分解,如有的坑内钛铁矿、金刚石、铁板钛矿和斜锆石等已熔成液滴状。

评分

参与人数 1牧夫币 +9 收起 理由
gohomeman1 + 9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人与自然 发表于 2010-7-3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中山 电信
楼主所言有道理,支持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aketai 发表于 2010-7-3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0-7-3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联通/鄞州畅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唉,我怎么说楼主呢?
民间研究,对科学有热情、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我是一贯来鼓励和支持的。但是,民间人士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真正的内容其实很难接触到;研究方法也科学性比较差。
请明白,什么是关键的证据,什么是似是而非的证据。科学研究需要铁证,100个可能性,加起来还是0,不能成为铁证的。

我前面说到过,对于关键证据,你一直就不关注(也许你尚未认识到)。nngs是来批评你的,但他能够很快给出三位教授的文章来说事,而楼主你连这么重要的关键证据都无视。所以说,你的“研究”只能是个人的猜想,这些猜想以你现在的认识能力,是无法再前进一步的。

正如nngs所言,既使这些撞击证据是确凿的,也只能说明太湖曾经发生过陨石/彗星撞击事件,至于这个事件与太湖成因之间的直接关系,那还需要极多的证据,这些证据,以楼主一个人之力,基本上就不可能收集到。而且,你也没有研究的客观条件。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由猜想的权利,但要验证自己的猜想,许多证据根本不是个人能够实现的。希望楼主能够先端正自己的研究方法,然后再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比较好。

太湖的成因,现在还在争论中,并无定论。彗星撞击说,从上到下都有人支持,我不能说楼主的猜想就是错误的。不过,你研究的方法确实很有问题。想法对错其实关系不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才是最大的关键。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gohomeman1 发表于 2010-7-3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联通/鄞州畅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本帖将在今晚关闭。请各位不要再攻击nngs。虽然他话说得重些,但他的研究方法值得各位学习。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2-23 09:53 , Processed in 0.11943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