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zh.wikipedia.org/zh-cn/%E7%A9%80%E7%A5%9E%E6%98%9F 谷神星是在火星和木星中间的小行星带内最大的天体[12],古柏带中包含着更大的天体,包括冥王星和它的卫星凯伦、创神星和厄耳枯斯,而属于黄道离散天体的阋神星是所有小天体中最大的[46]。 谷神星的质量可以分析它施加在其它更小的小行星上的影响力得知,但是不同的研究者得到的结果都稍有不同[47]。在2008年的三次最精确测量的平均值是9.4×1020 千克[7][47]。谷神星的质量大约占了太阳系内小行星总质量3.0 ± 0.2×1021 千克的三分之一[48],而这总共大约是月球质量的4%。谷神星的大小和质量足以让它的型状接近球形[6],也就是说,他接近于流体静力平衡。而其它的小行星智神星[49]、婚神星[50]和健神星[51],外形都是不规则的。 [编辑] 内部的结构康奈尔大学的彼得·汤马斯提出谷神星有分异的内部[6],因为对一颗未分异的天体来说它的扁率是太低了。这表示它他有一个被含冰的地函包覆的岩石核心[6]。厚约100千米的地函(占谷神星质量的23-28%,和约50%的体积)[52])包含2亿立方千米的水,这比地球上的淡水总量还要多[53],此一结果得到凯克望远镜在2002的观测和演化模型的支持[7][20]。同样的,在它的表面上也留下了一些历史的痕迹(距离太阳是如此的远,削弱了太阳辐射的影响力,使在形成的过程中纳入了一些低熔点的成分),指出谷神星的内部有挥发性物质[7]。 另一方面,谷神星的形状和大小或许可以解释它内部的多孔性和是只有部分的分异或是完全未分异。只有一层冰存在于岩石的基础上,在重力上是不稳定的。如果有任何的岩石矿床陷入一层分异的冰中,将形成盐类的沉积,而这些岩类是检测不出来的。因此谷神星可能没有一个很大的冰壳,取而代之的是多水的成分和低密度的小行星。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也许不足以造成分异[54]。
谷神星,正式名称为小行星1,是在太阳系内已知最小的,并且是唯一位于主带的一颗矮行星。它在1801年1月1日被朱塞普·皮亚齐发现[17],有长达半世纪之久的时间被称为第8颗行星。它的名称源自刻瑞斯,是掌管植物生长、收获和慈爱的罗马神。 谷神星直径大约950千米(590英里),是小行星带中最大和最重的天体,它的质量占了小行星带总质量的三分之一(32%) [18][19]。最近的观测显示它外表呈现球状,不同于其他较小且重力较低而呈现现不规则形状的小行星[11]。谷神星的表面可能是各种水冰,像是碳酸盐岩和黏土等水合矿物的混合物[12]。谷神星也出现了分化,有岩石化的核心和以冰为主的地函[6],表面有许多在液态水的海洋下形成的海湾[20][21]。
表面谷神星的表面成分大致上和C-型小行星相似[12],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别。谷神星的红外线光谱显示水合矿物是无所不在的,这显示在内部存在着大量的水。其它可能存在表面的成分还有铁含量丰富的黏土(弹性绿泥石)和碳酸盐矿物(白云石和菱铁矿),它们都是碳质球粒陨石中常见的矿物[12]。碳酸盐和粘土的光谱特征在其他C-型小行星里通常都不会出现[12]。有时,谷神星会被分类为G-型小行星 [55]。 相对来说,谷神星的表面是温暖的,在1991年5月5日它面向太阳一面的最高温度曾经在测量中被估计出有235K(约-38°C)[16]。考虑到当时的日心距离,估计在近日点的最大值大约是239 K[原创研究?]。
图示显示出谷神星内部可能的结构。
谷神星的表面只有少数的特征被确实的观测到。哈勃空间望远镜在1995年拍摄的高解析紫外线影像显示在表面有一个暗斑,被昵称为“皮亚齐”,以尊崇谷神星的发现者[55],这被认为是一个坑洞。之后,使用凯克望远镜的调适光学观察了完整的自转,并获得更高解析的近红外线影像,显示有一些明亮和黑暗的表面特征会随着这颗矮行星的自转一起运动[7][56]。有两个形状是圆形的暗斑被假设是坑穴,而其中的一个被观测到在中央有明亮的区域,而另一个被确认就是“皮亚齐”[7][56]。更多的特征出现在2003年和2004年由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完整自转照片上,显示有11个可以分辨的表面特征,但是目前还不清楚它们的本质[11][57]。这些特征中的一个可以对应到较早之前观测到的“皮亚齐”[11]。 这些最后的观测还确定了谷神星的北极指向天龙座的方向,在赤经 19 时24 分(291°),赤纬 +59°。这意味着谷神星的转轴倾角非常小,大约只有3°[6][11]。
起源和演化谷神星可能是尚存的原行星(萌芽期的行星),于45.7亿年前在小行星带中形成[63]。虽然大多数内太阳系的原行星包括所有(月球-火星大小的天体)不是和其他的元行星合并成为类地行星,就是被木星弹射到太阳系外[63],谷神星相信是留存下来较为完整的[20] (另一颗可能是原行星的是灶神星,它的体积更小,并在固化后曾遭受重大的撞击,损失它自身~1%的质量[64]),一个替代的理论则认为谷神星形成于古柏带,烧后才迁移到小行星带[65]。 谷神星的地质演化取决于形成期间和之后可用的热源:来自微星吸积的摩擦力、各种不同放射性元素的可能包括短半衰期的元素(像是26Al)。这些被认为已足以使谷神星在形成后不久分异为岩石的核心和冰的地函[11][20]。这种过程可能导制表面被水火山和地质构造重塑,消除了古老的地质容貌[20]。由于它比较小,谷神星会比较快的冷却而有效的阻止导致早期地质结构重整的过程[20][21]。任何在表面上的冰都会逐渐升华,留下各种的水合矿物,像是黏土和碳酸盐 [12]。 今天,谷神星似乎是一颗地质处于非活跃状态的天体,表面可能只受到撞击的影响[11]。大量的水冰存在于其组成内[6],使得谷神星内部可能有一层液态水的存在[20][21],这个假设的层或许可以称为海洋[12]。如果有一层液态水存在,相信他会藉于古体的核心和冰地函之间,就像在理论上存在于欧罗巴的海洋一样 [20]。海洋的存在更诱可能将溶质(即盐、氨、硫酸或其它的防冻剂等成分)溶解在其水[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