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糖果”心理学:每天只学5分钟的趣味心理学(连载中)

[复制链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7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糖果”心理学(二十一)

发布日期: 2011-06-16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累积定律:选择决定命运,积累成就人生

丘吉尔曾经说过:“成功的秘诀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世上所有的成功,都产生于不断坚持、坚持、再坚持的漫长努力之中,坚持是一种累积,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于是成功就诞生了。

在中学的时候,我们曾学过荀子的《劝学》,文中有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段话形象地指出了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坚持不懈的道理。这就是累积定律,它告诉我们: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应该在选定一个目标之后,坚持去做这件事,成功就不再遥远。

王永庆被誉为台湾“经营之神”,小时候他因家境贫寒,中途辍学。在打工的过程中,他留心老板经营米店的窍门,自己学着做生意。当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后,他自己开了一家米店。由于当时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经常混有沙粒、小石头。虽然顾客对此见怪不怪,但王永庆却多了一份细心,他每次卖米之前,都会把米里的杂物拣干净,就因为这一举动,他的米店生意越来越好。

小小的成功没有让王永庆感到自满,他用心计算每个顾客大米的消耗量,把握顾客买米的时间,当他估计顾客的米差不多吃完了时,就主动将米送到顾客家中。这种细致周到的服务极好地方便了顾客,也打动了顾客,顾客自然非常愿意来他的米店买米。

就这样,王永庆靠着坚持从点滴小事做起,逐渐打开了米店的市场,一步一步走上台湾首富之路。事业壮大后,王永庆没有放弃专注细节的精神,他曾说:“我不仅仅做大的决策,而且更注意点点滴滴的管理,生产力会因此提高。”

有人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细节与小事永远是成就大事的根本,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王永庆的成功就是“积跬步成千里,积小流成江海”的生动写照。小事或者细节,通常容易被人忽略,就是这些不经意的小事和细节,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思想素质。

王永庆在选择了经营米店生意这一目标后,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修成了正果。试想一下,如果王永庆没有明确的目标,三天两天更换目标,即使他很努力,可能也难以成功。就像打猎一样,先要选中猎物,然后再去射击,才有可能满载而归,如果不这样,即使手里拿着机关枪,即使一通扫射,也难有斩获。所以说,想让积累定律发挥作用,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先有选择,先有目标。

选择有对错之分,有明智与愚蠢之别,如果对了,那么接下来的坚持努力就是成功的助推器,成功将会事半功倍,如果选择错误,即使再怎么努力,也难以达到想要的目标,这叫事倍功半。当然,有时候选择错误,不仅仅是无法成功的问题,更严重的是还会把人引向歧途,让人走向堕落的深渊。

有个男孩在学校里偷了同学一支铅笔,当母亲发现他的不良行为后,不但没有批评,反而夸孩子脑子机灵。过了几天,男孩又偷回了一本书,妈妈还是没有指出他的不对,接着,孩子不断偷更大的、更多的东西。

慢慢地,男孩长大了,偷窃已经成了他的一种习惯。有一次,他入室偷窃被抓住,当他被扭送到公安局后,他表示要见自己的母亲,母亲闻讯赶来,泣不成声,但他却显得很平静。当母亲责怪他不学好时,他愤怒了,冲母亲喊道:“我能有今天,都是你的过错,如果我第一次偷铅笔交给你时,你能批评我一顿,我也不会落到今天这种可悲的结局。”

毫无疑问,母亲没有尽到教育孩子的责任,是有过错的。但孩子选择错误,并坚持错误,才是走向堕落的根本原因。正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在做坏事时千万不能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只有这次没有下次,认为反正别人不知道,做了坏事也没关系。因为小错积累起来终将铸成大错。

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善于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并坚持不懈地去做;许多人失败,是因为选择不当,致使努力难以发挥作用;还有一些人之所以堕落,是因为选择错误,“以恶小而为之”。

总而言之,任何成功、失败、堕落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需要累积,堕落也是在积累中衍生的。因此,我们要慎重对待选择,在选择后努力坚持。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7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糖果心理学(二十二)

发布日期: 2011-06-17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重复定律:成功就是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好

有人说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其实也怕“重复”二字,如果你重复做一件事情,你不成功都难。既然是重复,就有一个等待的过程,如果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那么你只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重复定律是指任何的行为和思维,只要你不断地重复就会得到不断的加强。在你的潜意识中,只要你能够不断地重复做一些事情,它们都会变成一种习惯,进入你的潜意识,最后变成事实。有个成语叫“熟能生巧”,这里的“巧”就是不断重复练习的结果。

古代有个擅长射术的人叫陈尧咨,当时他的射术是无与伦比的,他凭借这个特长名扬四海,他自然而然变得扬扬得意、自傲自夸。

有一次,陈尧咨在园圃里射箭,有个卖酱油的老头刚好路过,就放下担子,站在一旁看他射箭。当老头看见陈尧咨射出十箭能中八九支时,他只是不屑一顾地微微摇头。

陈尧咨见状,非常不服气,便问:“你也会射箭吗?我的箭术难道不精湛吗?”老头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陈尧咨很不高兴地说:“你怎么能轻视我的箭术呢?!”

老头说:“凭我多年倒酱油的经验我就知道,你的射术也不过是不断练习的结果。”说着老头把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个铜钱放在葫芦口上,然后盛了一勺酱油,站着把酱油倒进葫芦。酱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竟然没有沾湿铜钱,看着陈尧咨惊愕的样子,老头说:“我这点手艺也没什么奥秘,只是熟能生巧罢了。”

对于没有目标的人来说,重复是一件厌烦的事情。对于有目标的人来说,重复是一种享受,因为每次重复,都在提高,都在为实现飞跃做准备。在不断重复中,我们可以获得经验,在不断重复中,我们的人生会发生蜕变。经过不断的重复,我们就能破茧成蝶,我们的人生将会得到升华。

列文虎克是个门卫,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放大镜有非常神奇的功能——可以看清小东西,于是对放大镜产生了好奇,当他到了商店,发现放大镜价格昂贵时,他只好扫兴而归。后来他从别人那里得知,镜片的制作过程并不神秘,只是需要仔细和耐心,于是他决心自己打磨镜片。

经过不断打磨和改进,列文虎克终于磨制出小小的透镜。但由于镜片太小了,他就做了一个架子,把这块小小的透镜镶在上边,这样看东西就比较方便了。后来,他反复琢磨,又在透镜的下边装上一块铜板,上面钻了一个小孔,使光线从小孔射进来照亮所观察的东西。这就是列文虎克制造的第一架显微镜,它的放大能力竟超过了当时世界上所有的显微镜。

在这次成功的激励下,列文虎克继续改进自己的显微镜,又不断打磨镜片。几年以后,列文虎克制造了越来越多的显微镜,他的技术越来越完美,以至于制造出的显微镜能把细小的东西放大到两三百倍。

列文虎克打磨镜片,一干就是60年,他的成功很好地表现了重复定律。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们善于使用“熟能生巧”和“勤能补拙”这两种武器,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不那么聪明。

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不擅言辞,诺贝尔并非天才儿童,陈景润小时候非常木讷,但他们同样可以通过勤奋取得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实效的重复是不利于成功的。在重复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改进重复的方法。这样的重复才会有助于我们成功实现目标。

曾国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可是他小时候学习天赋不高,他之所以学识渊博,完全靠勤奋。有一天,曾国藩在家里读书,有一篇文章他不知道重复读了多少遍,也记不住,于是他只好继续朗读那篇文章。

当时有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他读完书去睡觉了再进屋偷点东西,可是他等了很久,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最终他失去了耐心,充满怒气地跳出来对曾国藩说:“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他把曾国藩读的那篇文章背诵了一遍,便扬长而去。这个贼很聪明,可是却不好好利用自己的才能,而比他天赋差的曾国藩却通过努力,做出了一番大事业。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伟大的成功源于辛勤的付出和不断重复的练习。一滴汗水,一分收获,日积月累,由少到多,奇迹就会被你创造出来。当我们看到别人充满智慧、拥有了不起的才能或取得很大的成就时,无须羡慕太多,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重复自己选定的事情,同样能取得成功。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7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糖果”心理学(二十三)

发布日期: 2011-06-18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羊群效应:不用大脑去思考,只知跟着别人跑

当一个信息从别人嘴里发出来时,信与不信,取决于我们。我们既不能完全不信,也不能完全相信,我们该做的是先要用自己的大脑去甄别这个信息的真假,再决定信与不信、信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有正确的对策。否则,如果只知道跟着别人跑,那么常常只会吃别人的残羹冷炙,甚至会被别人带入误区。

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这就是羊群效应,又叫从众心理,是指人们经常容易受到多数人的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指投资者在交易中存在学习和模仿的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的一种跟随现象。

羊群是一种没有组织性的群体,平时在一起喜欢盲目地左冲右撞。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

他把一根木棍放在一群羊的面前,第一只羊从棍子上面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羊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拿开,后面的羊走到这里时,仍然像前面几只羊那样向上跳一下。尽管已经没有了拦路的棍子,但是羊群盲目从众,因此会做出同样的行为。

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继而让人陷入骗局和假象,遭遇失败。除了羊有盲从的表现,还有一种奇怪的虫子也喜欢盲从,这种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虫子喜欢排列成一个队伍行走。走在最前面的虫子负责把握方向,后面的虫子只管跟从。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 亨利·法布尔曾做过这样一个有关实验:

法布尔诱使领头的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爬行,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变成了无始无终的“圈”,每个毛毛虫都是队伍的头或尾。毛毛虫不停地爬,这一爬就是几天几夜,饥饿劳累使它们从花盆上掉下来。其实只要有一只毛毛虫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花盆边上的松叶。

动物是如此盲目,人就真的高明很多吗?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从众的最重要因素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而不是意见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说服力,因为很多人都赞同,一定有道理,因此,很少有人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独特的观点。

歌德说过:“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正是人性存在这种心理,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同一行为或同一件事情中去,即使这件事情或这样的行为并不合理,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做。

“啪”的一声,推销员把一沓厚厚的文件放在某公司老板的豪华办公桌上。老板翻了几页,看了看,发现同行的许多公司都跟这位推销员达成了合作协议,当他准备继续翻看时,推销员说话了,“老板,还用看吗?这全是你们行业的企业与我们公司签订的合作订单,你看要不要和我们合作啊?”

“怎么合作啊?”老板忙问。

“合作半年5万,合作一年8万!”推销员不紧不慢地说。

老板稍作思考,说道:“那我签全年的。”

销售员从公文包里掏出合同文书,说:“你只要在这里签字就行了,你的企业名称我已经填好了。”

“这里?好,你可以去财务处拿现金了!”老板把签好的合同书递给推销员。就这样,一笔生意成交了。

为什么这笔生意这么轻松就做成了呢?道理很简单,关键是利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因为同行都在做,你不做的话,就会有压力。生活中,如果你的左邻右舍都买了同一产品,你会不会有些羡慕,你会不会有购买的欲望呢?这时候外界的形势会产生一种压力,促使你做出从众的举动。

心理学家认为:“凑热闹和随波逐流是人性的弱点。”必要的时候,可以利用人性的这个弱点来实现劝服目的。例如,推销员在推销商品的时候,经常会对客户说:“你的邻居都买了该产品,你也买吧,没错的。”或者说:“很多顾客反映这个产品不错,你也可以试一试。”这样,人们购买该产品的概率就会大增。

从众能获得心理上的安慰,获得一种安全感,让你不必担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必担心“出头的椽子先烂”,让你知道,即使错了,也不是你一个人错。可是,有时候我们还是要问问自己,这件事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一定要和别人一样呢?多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做适合自己的选择才是明智的。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7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糖果”心理学(二十四)

发布日期: 2011-06-19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权威效应:追求心理安全,迷信权威人物

当一个人的头上戴着“专家”“学者”“博士”“教授”等桂冠时,他们说出的话往往很有影响力,因为这些桂冠会在无形中给别人一种暗示:这个人很有学识、很有思想、很有远见,一个有学识、有思想、有远见的人说的话,谁能不信呢?然而,一个人说的话值不值得相信,不在于他的名号,而在于话的本身是否有道理。

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么他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容易被人相信是正确的,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下面这个故事很好地表现了人们对权威的迷信。

麦哲伦是著名的航海家,他在西班牙国王卡罗尔罗斯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环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从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驳斥了长久以来“天圆地方”的观念。麦哲伦为什么能得到国王的赞助呢?原来麦哲伦请了著名地理学家路易·帕雷伊洛和自己一块儿去劝说国王。

当时受哥伦布航海成功的影响,很多骗子觉得有机可乘,就打着航海的招牌,来骗取皇室的信任,从而骗取金钱,因此国王对航海家持怀疑态度,不敢相信他们。但和麦哲伦同行的帕雷伊洛却是享有盛名的人物,是人们公认的地理学界的权威,国王非常尊重他,非常信任他。

帕雷伊洛把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必要性和各种好处告诉国王,国王深信不疑,欣然接受,答应支持麦哲伦的航海计划。

事实上,当麦哲伦结束环球航行之后,发现帕雷伊洛对世界地理的某些认识并不完全正确,有些认识甚至是错误的,他得出的某些计算结果也与事实有偏差。不过,这一切都不重要,因为国王认为专家的观点不会错。

可见,在劝说他人支持自己的观点和行动时,如果能恰当地利用权威效应,不仅可以节省很多精力,还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刘勰是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的著作《文心雕龙》刚问世的时候无人重视,他便请当时的大文学家沈约审阅,但是沈约不予理睬。后来,刘勰装扮成卖书人,将作品赠送给沈约。沈约阅读他的作品后,高度评价了他的著作,于是《文心雕龙》的影响力大增,后来成为中国文学评论的经典名著。这本书能够成为经典名著,“权威效应”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权威效应的产生,首先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是认为权威人物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是对的,可以避免自己犯错,从而使自己具备安全感,保险系数就高;其次,每个人都有一种“赞许心理”,即人们认为和社会规范及权威人物的要求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可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事实上,权威人士说的话不一定是对的,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甚了解的方面,总有出错的时候,权威人物也不例外。因此,对待权威人士的言论,我们不可盲目相信,而要善于独立思考,理智辨别,如果你发现权威人士的言论有误时,不妨拿出勇气去挑战。如果最后是你错了,那也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你是对的,你将让人刮目相看,甚至可能因此改变人生。

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中,小泽征尔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在指挥中,他敏锐地发现了不Hexie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错了,就停下来,指挥大家重新演奏,但发现还是不对。

这时,小泽征尔肯定地认为问题出在乐谱上。可是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表示,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小泽征尔再三考虑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话音刚落,全体评委席立即起立,对小泽征尔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可以说,这是在考验一个指挥家的自信和勇气。

小泽征尔坚信自己的判断力,拿出了挑战权威的勇气,结果他成功了。事实上,明智的权威人士、善于虚心学习的专家,当他们的观点被证明有错时,他们不但不会打压提出正确观点的人,反而会更加赏识他,因此,当你确信别人的观点有误时,不必心存顾虑,而要鼓起勇气指出来。

十个人中,如果有七八个人都赞同某一观点,而你本不赞同,但也时常会违心地赞同。事实上,你赞同的不是观点的本身,而是相信群众的判断力,认为随同大流不会显得另类,不会与大家格格不入。可是群众的眼睛也有被蒙蔽的时候,因此我们要擦亮眼睛,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7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糖果心理学(二十五)

发布日期: 2011-06-20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晕轮效应:不要被别人头上的“光环”迷惑

当一个人被冠以“好”的名义时,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印象;如果一个人被冠以“坏”的名义,他就处于消极否定之中,并被认为具有各种不良的品行。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人们喜欢根据个人的好恶来认识判断别人,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在上课之前,凯利来到第一个班,向学生宣布,这节课临时请来了一位研究生来代课。凯利还告诉全班学生,那位研究生是一个热情、勤奋、开朗、务实的人。之后凯利来到第二个班级,告诉全班学生那位研究生是一个冷漠、孤僻、懒惰的人。

那位研究生在两个班都上了课,但是受到两个班学生的欢迎程度大不相同。自从在第一个班上完课,学生对那位研究生一见如故,每次在校园里见到他都会亲切地与之攀谈;自从在第二个班上完课,那个班的学生对那位研究生敬而远之,冷淡回避。

由此可见,之前对那位研究生的介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个介绍就像一面纱巾,盖住了研究生的真面目,让学生只能根据表面上这层光晕来判断他到底是怎样的人。

最早提出并诠释晕轮效应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他认为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往往喜欢从局部出发,然后逐步扩散到整体,就像月亮被光环笼罩了一样,这种认知常常会造成以偏概全的结果,会使人的判断出现偏差。

对于这种心理现象,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桑戴克为其取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其特点即以偏概全,在对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有严重情感倾向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就会发挥明显的作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处于消极否定之中,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歌德曾经说过:“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品行给别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那么在这种好印象的影响下,别人就会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给予较好的评价,就像“爱屋及乌”这个成语所揭示的道理一样。

然而这样往往容易判断失误,就像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曾犯下的错误一样。

娜坦丽有“莫斯科第一美人”之称,她的美貌是大家公认的,普希金就被其美貌深深吸引了。普希金认为,一个漂亮的女人必然有着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但事实并非如此。

尽管普希金通过努力,和娜坦丽走到了一起,可是婚后普希金发现娜坦丽虽然容貌美丽,但是却与他志不同道不合。她对普希金的诗文没有欣赏力,每次普希金为她朗诵自己的诗歌时,她总是不耐烦地捂着耳朵说:“我不想听!不想听!”

娜坦丽喜欢普希金陪她去游玩,去参加晚会、舞会。为了讨得她的欢心,普希金放弃了诗歌创作,还弄得债台高筑。为了她,普希金还和别人决斗而丢掉了性命,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

普希金的故事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警惕晕轮效应,千万不能被别人的某些优点蒙蔽了理性的双眼,要学会冷静地一分为二地看一个人,不能因为一个“爱”字就冲昏头脑,失去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一个推销员去一家大公司做推销,门卫告诉他老板在后院,于是推销员来到后院。见一个中年男士穿着西装革履、戴着墨镜,站在一个花圃前,推销员认为那个人就是老板,于是径直走过去,开门见山地表明了来意,紧接着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产品。可是“老板”没有反应。

推销员正纳闷的时候,看见一个满身泥土的老头从花圃里探出头来,便问道:“老头,你们老板怎么这么冷漠啊?”老头笑着说:“他是我的保镖,有什么事跟我说。”

常言说得好:“知人知面不知心。”在看人识人的时候,不能仅仅根据别人表现出的某些好的方面,就认为他是个好人,如果因为“狼”对你很温柔体贴,就认为它很善良,不会伤害你,不对其有所防备,你早晚会成为“狼”的美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7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糖果”心理学(二十六)

发布日期: 2011-06-21 00:00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二十六、首因效应:以貌取人,容易犯下大错

当我们和一个人第一次见面时,由于对他的内心不是很了解,我们只能从他的外在形象上来判断这个人。如果对方的外貌不错,我们往往觉得这个人整体条件不错,内在的品质也应该不错,于是就有了进一步与之交往的想法。这是看人识人的一种途径,但以貌取人容易“看走眼”,应该避免这样看人。

首因效应,又被称为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第一次给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我们与一个人初次会面时,在最先的45秒钟内就能对别人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会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准备了20道题,然后让两个学生都做对2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甲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0道题,让学生乙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0道题,然后把试卷给其他的同学看,让大家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甲和乙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人都认为学生甲更聪明。

这个实验表明:第一印象给人留下的是肯定的心理定式,会使人在后来的了解中多偏向于发掘对方具有的好的品质;如果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式,则会使人在后来的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象令人厌恶的缺点。

心理学家认为,第一印象主要涉及的是性别、年龄、穿着打扮、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

很多人喜欢根据第一印象将他人归类,然后再根据这类人共同的特点对此人加以推论判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不过这种看人识人的方式并不明智。如果一个人给你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你就认为他是好的,如果一个人给你留下了不好的第一印象,你就认为他是不好的,那么就容易犯下大错。

在《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有心效力于东吴,便去拜访孙权。孙权见庞统长得很难看,便对他失去了好感,加之庞统有些傲慢不羁,让孙权觉得更加不悦。最后,孙权把庞统拒之门外,尽管鲁肃对孙权苦言相劝,但也无济于事。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礼节、相貌与他的才能实际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连礼贤下士的孙权都无法避免这种偏见,可见首因效应对一个人看人识人的影响有多大。因此,只有我们走出了首因效应的误区,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他人,才不至于犯“视人才如粪土”的大错。

一天上午,杜飞要去一家大公司参加最后一轮的面试,主考官是公司的老总。但因为出了点事,耽误了时间,直到面试要结束时,杜飞才匆匆赶到公司。主考官正是公司的老总,他瞟了杜飞一眼,见他穿着一件红格子衬衣,满头大汗,头发乱糟糟的,显得非常邋遢,顿时感到非常不悦。

老总看了杜飞的简历,满脸疑惑地问:“你是研究生?”见老总如此表情,杜飞尴尬地点头答道:“是的。”接着,老总提了几个很专业的问题,杜飞都能对答如流,颇有见地。最终,老总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录用杜飞。

第二天,杜飞来公司上班,刚坐下没几分钟,老总就找他谈话。老总对他说:“杜飞,本来我不想录用你的,知道为什么吗?”杜飞显得有些惊讶,赶忙摇头道:“我不知道,您能告诉我吗?”

老总说:“你给我的第一印象真的不敢恭维啊,当时你满头大汗,头发脏乱,衣着不整,特别是你穿的那件红格子衬衫,更是让你显得不伦不类,怎么看你也不像研究生。要不是你在之后的回答中表现出色,我是绝对不会录用你的。”

杜飞听罢,红着脸说明了原因。原来在来公司的路上,他目睹了一场车祸,于是主动协调司机把伤员抬上车,并和另外一个路人把伤者送往医院。从医院里出来,他发现自己的衣服上沾了血迹,于是立即赶回家换衣服,不巧的是衣服昨晚刚洗,还没干,只好把弟弟的衬衣穿起来。因为耽误了时间,所以拼命赶路,来公司才会那么狼狈。

得知具体情况,老总笑着说:“原来是这样啊,难得你有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不过,以后与陌生人第一次见面,千万要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啊,那可关系到对你的第一印象,也关系到公司的形象啊。”杜飞点点头。

杜飞的经历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根据别人的穿戴着装,轻易给人下定论,但同时它也强调了穿戴着装在塑造第一印象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启示我们怎样看人,一方面启示我们如何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宽容的心态看待别人,对自己的形象则要用心去修饰打扮。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11-7-17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感谢太空迷加分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15 23:49 , Processed in 0.053670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