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谈谈研究生的培养——陆埮

[复制链接]
rjxie 发表于 2003-11-25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联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谈谈研究生的培养


                                      陆埮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2(4).-8-12

   我从1957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以来,大部分时间是在大学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1978年起任教于南京大学天文系:我培养研究生,实际始于1982年。

   十余年来,我培养出8名博士,另外还有1名也将要毕业。8名并不算多,但在我们这

个领域,已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这8名博士都活跃在国际天文学界。他们经常出国访问、

交流、合作、出席国际学术会议等。但是,他们全部立足于国内工作,在祖国的天文学

岗位上挑起了重担,成为了骨干力量:其中2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名成为中

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6人已成为教授(或研究员),另一人刚毕业不足2年,也已成为

副研究员;5人已成为博士生导师;1人任国家天文台副台长;1人承担国家重大项目"LA

MOST"(大天区多目标光谱巡天望远镜)并任常务副总经理,6人承担"973"(国家重点基础

研究专项经费)项目;4人进入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3人成为首席研究员;3人枝选为中

国天文学会理事,1人为副理事长;1人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下面将就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1) 事业心

   培养学生是每个教师的基本职责。作为理科大学里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应该把培养

一支能打硬仗的科研队伍作为自己的职责。应该让学生知道,攻读博士学位就意味着将

来要在祖国的科学事业上桃大粱。

   树立事业心非常重要。基础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以扩充和深

化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发现新的现象,揭示新的规律为奋斗目标。它对于科学技术的

发展有着根本的重要性。

   从经济效益来说,从衣食住行的直接需要来说。基础科学的作用是长远的而不是立

杆见影的。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一般地说,没有明显的直接经济效益。然而,这是一

个祟高的、受人尊敬的事业。今天之所以有这么多的高科技产品.使我们得以享受现代化

的生活,确实应该感谢历史上那些从事基础研究的先驱人物。将来的高科技发展,必然

也要仰仗我们今天的基础科学研究。显然,这个工作需要很强的事业心,要求人全身心

地投入工作。为祖国的强大、为科学事业的发展而刻苦奋斗的决心是事业成功的最终保

证。事业心并不是抽象的。事业心意味着认识到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对它发生浓厚的

兴趣,甚至着迷,才会不为各种诱惑所动而顽强地干下去。其实,基础科学确实是一门耐

人寻味、使人着迷的学问,只要深钻进去,你一定会喜欢它的。我们的研究生大多非常

了解这种意义。

   (2)创新意识

   研究基础科学可以完善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积累和充实人类对自然所掌握的数据库,

为技术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基础科学研究做后盾,技术发展就会缺乏源泉,

数据库就会枯竭。另一方面,基础科学本身就代表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基础科

学研究就在于从已知范围向未知范围的扩展,这本身就意味着需要创新。不仅范围要扩

大、深度要增加,而且方法和途径也经常需要更新。因此,基础科学研究不仅横向不断

扩展范围,纵向不断增加深度,而且还需要创造新的方法和技术,因而经常会取得一些

意想不到的重要的副产品。今天发展十分迅速、应用不可限量的"WWW英特网"并不是在通

讯技术研究中发展起来,而是在粒子物理的基础研究中应运而生的。如此重要故高新技

术就诞生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由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首先研究出来。道理很简单:

因为基础科学是探索自然界新规律的,人们的目标总是要去开辟未知领域,常规的办法

和技术往往是不够用的,这就必然要求发展新技术、新办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基础科

学研究的深厚底于,技术也不可能扎实地、持久地发展下去。

   基础科学比起技术研究来创新意识更强。我们不妨比较一下技术、实验和理论研究

三个方面。当你完成了一项研究,加果这项研究国外已经有了,那么,在技术领域仍有

意义,这叫"填补国内空白";在实验研究领域,也可能有一定意义,可叫"证实"或"检验";

如果在理论研究领域,就只能叫"抄袭",一点意义也没有了!因此,创新意识在我们的培

养工作中是特别强调的。实际上,从教育的意义上来说,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也十分

明显,只有这样才能人才辈出。

   (3)思考与能力

   培养学生,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能力。要把培养他们的自学能

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要让他们一开始就知道。读研究生是从学习

到创造的一个极重要的过渡阶段。除了必要的课程教学以外。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出

问题、多参与前沿的讨论活动。如果说大学生做题基本上还是做老师出的已知答案的题,

那么,研究生就得准备着去做自己出的还没有人知道答案的题。这里不仅要强调题目的

创新性、它的答案还没有人知道,而且,强调要学着自己去寻找这样的题目。这一点对

于攻读理科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理科专业的奋斗目标是要去探索新的

自然规律。就是说,不仅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之所在。

即使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对每个具体问题来说,还得准备着自己去创造。导师在这里

起着组织引导、把握方向的作用,切不可抱着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是极有

活力、极有创见的。

   (4)直觉与判断

   我们非常强调培养判断能力。掌握定性和半定量的物理直觉功夫,是培养判断能力

的一个关键。就是说,遇到一个问题,首先要凭物理直觉,作出定性的或半定量的估算,

然后对问题作出一个大体的判断。这是一个训练有素的物理学家所必须具备的,也是每

个研究生首先要学习的。大家知道,原子物理的开拓者玻尔(N.Bohr),他的数学功底很

好。但是,他的学生常常戏称他只用"大于、等于和小于",可见玻尔的定性和半定量的

物理直觉功夫已熟练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这个功夫掌握了,也就有了很好的独立科研

能力。一般地说,学生开始想的大多是意义不大或者意义虽大却做不到的题目,经过反

复训练,逐渐地就能在意义和现实两个方面都考虑到,成果就开始涌现,能力得到很好

锻炼,兴趣也培养出来了,而兴趣往往是持续后劲的源泉。在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导师

的指导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保证"初战必胜"。就是说,要引导、判断、把

关,使写成的第一篇文章能顺利获得通过。初试的成功对后来的影响至关重要。

   与工程技术不同,基础研究是探索性很强的,很难预先规定一个明确目标,有更大

的灵活性,因而更需要思想活跃.积极进取,大胆提出各种各样的新想法。诺贝尔奖获

得者玻特(W.Bothe)曾经说过:如果在-百个想法中能有二三个得以实现。那就是很大的

成就了。

   (5)历史与前沿

   要培养能挑大梁、能打硬仗的科技人才,应该让学生了解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那

里有许多经验教训和聪明才智,那里有许多绝妙高论和远见卓识。学习前人怎样抓住问

题的关键,又以怎样的毅力去解决问题。特别要欣赏那些里程碑性质的成就,欣赏他们

怎样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又怎样采用巧妙的方法来解决它们。当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

史学家在撰写他们的著作时,往往过多地收集了成功的方面而略去了许多失败的事实。

事实上,失败也是极有意义的史实,我们也应当十分重视。热力学的三大定律其实就是

三大失败的总结: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第一定律);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第二定律);

绝对零度不能达到(第三定律)。只要是真正的结果,实在的结果,成功与失败都是有价

值的。

    同时也应尽早让学生接触科学的前沿阵地,去看看前沿阵地上有些什么"碉堡",去

探索攻克这些碉堡的:方法和途径。在交流和研讨前沿资料的时候。也要借鉴科学史的

经验和教训,分析关键之所在,从中提炼出课题、方法并组织实施。

   (6)聪明与毅力

   在我年轻的时候,总以为对于科学事业而言,聪明是最重要的。科学家的传记作家

也往往都强调说他们从小就很聪明。的确,聪明意味着反应快,思想敏捷,容易接受新

思想。这些对于科学事业是十分有利的。但是,聪明人并不等于是天生的科学家。传记

作家也往往是由果推因过分强调了聪明。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聪明人也有聪明

人的问题。正因为聪明,反应灵敏,也就容易受外来的影响,摇摆不定,坚定性比较弱,

有时甚至还会怀疑到事业本身的价值。聪明人好比灵敏度特别高的仪器,它的抗干扰能

力会弱一些。实际上,这是一对自然的矛盾。对于这一点,教学上切切不能忽视。说聪

明人可以放松教育,那是教学上的大忌。经验证明,无论聪明的或是不那么聪明的甚至

是笨的,都应该很好地教育引导,使他们真正地建立牢固的事业心。特别是在当今各种

思潮冲击下,能热衷于事业而毫不动摇,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我说这些,是想说明,

聪明的不一定都能成为有成就的科学家,不很聪明的也不见得一定不能成为有成就的科

学家。这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业心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

有一段传神的描写:"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
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说的就是这类意思。事实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
斯坦年轻时就并不显得那么聪明。爱因斯坦毕业的时候,据说他的父亲曾就爱因斯坦的

就业问题去征求过学校的意见,学校竟说:他做什么都可以,反正不会有什么成就。年

轻时并不显得聪明,后来却成为了最伟大的科学家.这个"爱因斯坦现象"实在是史学界

和教育界的重大研究课题。这个例子也说明,对于那些看起来并不那么聪明的学生,同

样要热情地培养他们。当然,聪明人有更大的优越性,只要不放松教育,鼓励他们的成

就,坚定他们的事业心,他们的成才是极有希望的。

   (7)基础与科研

   前苏联流传着培养理论物理研究生的两个学派,一个是朗道(L.D.Landsu)学派,一

个是塔姆(I.E.Tamm)学派,朗道和塔姆都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前者要求学生首先读

通朗道和列夫希芝编的一套相当完整的理论物理教程,然后才允许开始做科研。由于这

套教程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学术界常戏称它为朗道势垒。"势垒"好比是一座山,学生

得先穿透这个势垒,才允许开始做科研工作。后者则采用边研究边学习的办法。这两个

学派均为苏联培养了一批杰出入才。但我比较倾向于后者,这决不意味着不重视基本知

识。事实上,在科研开始之前是必须要有相当基础的,只是认为不必在学完那么完整的

理论物理之后才开始做科研。许多知识还得在科研工作中继续学习。在我们的实践中,

这个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我比较倾向于后者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可以较早些建立导师

和学生的科研集体,这个集体对于培养科研人才非常有效。

   (8)跨学科与跨专业

   培养人才往往需要考虑广与专、博与精的问题。在我的博士生中,一半以上在本科

阶段不是学天文的;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也有近一半不是学天文的。但是,他们在攻

读博士学位期间,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在工作中,仍然很成功。

由此可见,在人才培养中,学历不是培养的障碍,改行也不会成为问题,跨学科的知识

甚至还可以起有益的作用。不妨回忆一下,我们现在所从事的研究内容可以说几乎郁是

我们自己当初设有学过的。研究生阶段,持别是博士生阶段,是这个历程的有指导的压

缩,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从原有基础进到科研的前沿。其实,这里重要的是事业心,

是兴趣,是基本功,是自学能力。这些都是要大力培养的。当然,一定的基础还是必要

的。对于天体物理专业来说,有比较好的物理基础,或者至少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还

是很重要的。

   (9)机遇与准备

   人的一生中,机遇非常多。谁能把握住机遇?谁就能成功。但是,机遇只给那些有准

备的人。因为机遇是时间性的,如果你没有准备,机遇来了也只能拱手让给别人。所以,

谁的准备充足.谁就容易抓住机遇,成功的机会就越多。培养学生也就在于使他们有充足

的准备,去面对经常会出现的机遇。对于科研工作而言,所谓准备即指有足够的基础知

识和科研能力。所谓"打硬仗"就是要把握住机遇并且有能力把它拿下来。

   在攻读学位的研究生阶段,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种实战性的训练,这里其实已经

括了抓住机遇、把握方向、提出课题和实际解决在内。虽然这是一个有指导的科研,却

是一个指导性逐渐减少、独立性逐渐增多的过程,是培养独立工作和实战能力的极为重

要的阶段。

    有一种人只肯学将来用得着的东西,认为将来未必能用得着的东西今天去学就是浪

费时问,因而不愿意做打基础的事。这种人貌似聪明,其实是必败无疑的,因为他们对于

将来会遇到的极大多数的机遇都没有一点适应能力。他们还认为,搞科学太苦了,要及时

玩才快乐。其实,一个劲地玩并不愉快,而到头来一想什么也没有,才是苦不堪言。实际

上,热衷于科学,其本身就是其乐无穷的。

  (10)我不是严师

   我不是严师.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又是非常良好的朋

友关系。其实,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有很大的不同。不同层次,传授知识相

培养创新能力的比重是不同的。所谓严,通常总是指严格地按明确的目标、明确的样子

去做。对于传授知识而言,确实有个明确的目标、明确的样子,因而可以用严格要求的

办法去做。但是,对于博士生,培养其创新能力将上升到最重要的高度。科学研究在于

不断地向未知领域探索,这里,创新意识极为重要,当然,科学是严肃的,其严肃性主

要在于必须经受严格的实验或观测的检验。这里的"严",不是通过教学去实现,而是通

过学生的创新能力去实现。所以,我主张对于研究生的培养,特别是对于博士生的培养,

不是以"严师"的方式,而是以更为平等、更为宽松的方式去实现。

   然而,特别重要的是,为了实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自己必须有丰富

的科研经验.而且必须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因为创新意识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

而且要有来自国际学术前沿从事科研的直接经验。

 (11)导师与学生

   我非常欣赏玻尔培养学生的作风。大家知道,玻尔曾经培养了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

者、许多大物理学家也多以成为玻尔的学生而自傲。据说,有一次玻尔访问前苏联,在

他做完学术报告后,有人间,为什么年轻人都喜欢跟随他学。他回答说,因为他不怕在

年轻人面前承认自已是傻瓜。当时翻译竞将它译成为不怕说年轻人是傻瓜,弄得轰堂大

笑。据说卡皮查(P.L. Kapitza,也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当场站起来说:看起来似乎

是一字之差,其实反映了两个学派的根本思想的不同。这个传闻很说明玻尔与他的学生
之间的极好关系。

   从事科研得有个集体,导师和学生就构成一个集体(研究小组)。学生与导师成为亲

密朋友,使这个科研集体非常和谐与美妙。在研究生阶段更是如此。这个集体的良好气

氛使它成为一个教学和科研的有效培养基地。在这个集体内,互相切磋,讨论研究。通

力合作,同时也有共享成果的喜悦,事实也证明,学生中经常会有一些非常巧妙的想法,

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发展。年轻人是很有创造力的。在这个集体中已经培养出了许多学生,

他们确实已在各自的工作单位担负起了重任,他们的成绩非常显著。

   我们这个小组每星期至少活动一次(约3小时)。活动的内容大体上包括:介绍前沿、

交流心得、汇报进度、讨论课题以及重点文献的研读。这里,我们经常强调两件事情:

①要出自己的想法,出新思想;②要注意战略性、根本性问题。这是促进思维、启发创

新的重要途径。这个集体是非常融洽的,大家相互了解、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各种各

样的学术问题都在小组活动中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促进。这种方法很有成效。

   1983年起,每年元旦我的研究生均要到我家来包饺子吃。大家自己动手,一边包饺

子,一边说话交流,热热闹闹,高高兴兴。现在大家相聚,还时时会提起这个"饺子派
对"。这个活动使相互关系更加密切,导师和学生成为很好的朋友。

  (12)团结与合作

   在研究生培养中,我们非常强调团结与合作的精神。在我们研究小组的活动中,也

非常注意这个问题。经常有各种交叉合作,效果也很好。的确,科学研究不仅需要独立

思考,也需要通力合作。在现代条件下,不少项目均要许多人合作完成。特别是-些所谓

的"大科学"项目,比如,1993年发表于国际刊物Physics Letters上的测定中性Z粒子性

质的文章,作者名单就占了将近3页(近40个单位,近450个作者)!因此,团结互助,通力

合作是研究者必要的品德,也是打好硬仗所必需的。

   简言之,要培养在科学研究上能打硬仗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学术上要过得硬,

要站得高、看得远、有思想、能实干,而且品德上要高尚.作风上要正派,要有坚定的

事业心。

(陆埮,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南京,210093)


陆埮教授简历

    陆埮,1932年生于江苏,1957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78年调入南京大学
天文学系工作。连续当选为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在粒子物理、理论物理、

天体物理等研究领域成果卓著,至今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30余篇,在国际
上被他人引用约350篇次。八十年代开始带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建立了一个研究
小组,研究高能天体物理。1984年,首次研究奇异物质和奇异星的动力学行为,提示其

极高的体粘滞性。1994年,首次提出脉冲星辐射的"代参数"概念。1997年国际上刚发现

伽玛暴的余辉不久,就研究了余辉物理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了既适用于极端相对论,

又适用于非相对论的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揭示了一些伽玛暴的星风环境和致密

环境,有力地支持了伽玛暴起源于大质量恒星塌缩的观点;研究了喷流状态下的伽玛暴

余辉的光变规律,指出其光变曲线的变陡拐折不发生于火球膨胀的极端相对论时期、而

应发生于转向非相对论时期;并对伽玛暴提出了可以避免"重子污染"的能源机制等。同

时,他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由他带领的科研队伍在国际上已有相当高的显示度,

并在国内获两项教育部1等奖。

   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
吾牵友肠人情暖,心系宇宙天地宽!QQ:22427993
MSN:xrj5@hotmail.com
Email:postmaster@astronomy.com.cn
愿结交天下朋友,欢迎随时联系我。
宝瓶座 发表于 2003-12-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广元 电信
拜托!不要甲乙丙丁一大篇。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tarsnail 发表于 2003-12-1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安徽–合肥–巢湖市 电信
不!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M31 发表于 2003-12-1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中移铁通

哈哈。。。好贴!

分开放到12个楼里最好,一气看完不感觉累,因为感觉文章不是很长。(合理利用人的错觉)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galaxias 发表于 2003-12-4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陆先生很有见地,好文章!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unzhiyi 发表于 2003-12-4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淄博 联通
不知以后是否能在他的门下学习~~~~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chaos 发表于 2005-4-23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长沙 电信/中南大学
有同感,真的希望能从师于他,如今像这样真正追求真理,不急功近利的大师真是少之又少。
矛盾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flee 发表于 2005-4-23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教育网/吉林大学前卫北区4舍
不知道是不是读完博士总可以有口差不多的饭吃?

好一点的地方,教授收入在7~8万年,差不多吧?高中老师都接近这个价了(宁波) :cry: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littlePig 发表于 2005-4-25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越秀区 电信
创新意识,思考与能力 正在被我们的小学、中学教育扼杀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GLAST 发表于 2005-4-27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清华大学
[quote:96099dfec8="sunzhiyi"]不知以后是否能在他的门下学习~~~~[/quote]
可以到戴子高老师门下读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mac81 发表于 2005-5-17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教育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网
很在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leepyhorror 发表于 2005-5-18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电信
陆埮 是我见过最好的老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madaha 发表于 2005-5-20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电信/网络行动2网吧(长兴电子城南3号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lastest 发表于 2005-6-1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教育网/天津大学教育网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艾欧里亚 发表于 2005-6-1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国内教育两个字---浮躁

整个社会都浮躁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望天 发表于 2005-6-2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通辽 中移铁通
社会上浮躁的风气自然会蔓延到学校。

这是个好贴,没读研究生的也可以得到启迪。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fine 发表于 2005-6-2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安徽–合肥 联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通

Re: 戴子高:追逐星空中最强的光线

哈哈,戴老师正在我隔壁屋呢
明天有他一个讲座

[quote:61c3056fbf="madaha"]【南京金陵晚报报道】他关注的领域是天际的最边缘、他探索的是宇宙的最大能量爆发、他追逐的是世界上最强的一束光线,而所有这些都来自于超新星的毁灭。在见到他之前,一直在猜想,猜想他眼中的宇宙空间,是不是比星球大战还要精彩?哪知在南京大学最高的那座楼——蒙民伟楼的24层,我们如愿以偿地见到他时,他却笑着说,目前他的研究是天体物理学,主要对别人的观测成果实行“拿来主义”,探索宇宙恒星演化的理论秘密,实际上观测星空的事情他做得很少。
办公室里那台望远镜,只是摆摆样子:晚上看月亮,至于白天只能见到对面的宾馆,对于天文研究来说,用处不大。

  戴子高:

  1993年6月获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理论天体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包括伽玛射线暴、中子星物理、脉冲星辐射和超新星爆发机制等。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2年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4年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和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伽玛暴:来自宇宙边缘的毁灭

  采访戴子高真的是一件困难的事,在我这个记者眼中,他的世界是那么深远而独特。他淡然地叙述中,几乎每个词汇都有些神秘。伽马暴是来自宇宙深处短时间内(一般只有几秒或几十秒)伽马射线突然增强的一种现象。第一次发现它是1973年,距今已有32周年。但在很长时间内,它都处于一种神秘状态,因为我们不知道它究竟离地球有多远。直到1997年,科学家发现伽玛暴的余辉——它可以延续几个月甚至上年的时间,并发现它的距离非常遥远,可以说是在宇宙“边缘”。这次伽玛暴余辉的观察,在戴子高看来是个极其难得的机遇。伽玛暴究竟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怎样去观测它?他希望自己能揭开这个天文谜团的冰山一角。机会终于来了,1999年1月23日,他在国际观测网站上了解到,有个伽玛暴爆发时产生的能量比正常情况高100倍,这是至今为止能量最强的伽玛暴,十分罕见。戴子高心中一动,“也许从这个暴能发现我所希望发现的东西,也许这预示一个重要的突破。”年年都回老家的他在这个春节没有回去,兴奋地留在了学校,他把从国际会议和网站上搜集到的数据代入计算公式中,最后证实了他的想法:指出“标准模型不适用于伽玛射线暴余辉的晚期演化”,并提出了正确的动力学统一模型。这个模型可以用来描述从早期极端相对论到晚期非相对论的整个演化过程。节后两个月他就在提交给美国《天体物理杂志》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致密介质环境的观点,并得到国外X射线卫星贝坡萨克斯(BeppoSAX)和伽利略望远镜等的观测支持。这一观点开辟了研究伽玛暴起源的新途径。戴子高说,当一个恒星的核心向内爆发并形成一个黑洞时,就会有特别猛烈的能量喷流出来,这就是伽玛射线暴,它和黑洞一样,都来自超新星的毁灭,而这些超新星来自宇宙的最边缘,它是目前人们在宇宙中观察到的最强光,它与地球的距离是几百亿光年。

  寻找宇宙膨胀的探针

  伽玛暴是宇宙中最强的一束光线,暗物质目前还算是个‘隐形的世界’,专家认为,暗能量可能构成了宇宙中不可见的部分,能够产生与引力相反的排斥力,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宇宙会出现加速膨胀现象,宇宙的边缘每年都在膨胀,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戴教授将这两者联系起来考虑。“伽玛暴这束最强的光线正好是宇宙边缘的毁灭,而和我们的距离又是几百亿光年那么遥远,换言之,现在我们每次观测到的伽玛暴实际上都来自几百亿年前的过去,记录了几百亿年前星球灭亡时候的证据,伽玛暴实际上可以成为一个寻找宇宙膨胀原因的探针。”直觉告诉戴子高伽玛暴测量宇宙学方向的光辉前景。2004年初,他让学生先期搜集了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准备计算程序,但经过近半年的准备,却又发现计算结果与自己预计的甚远。“这条路看似走不通了,那有没有别的路径可走呢?”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有意义的成果。他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寄给了美国《天体物理杂志》,一个月后被发表了,被审稿人评价是一篇“令天体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都感兴趣的文章”。他们期待将来的观测能检验他们的结论。戴教授坐在电脑屏幕前,一边给我们看有关于伽玛射线暴产生的图片,一边侃侃而谈。他们所走过的路,有艰辛,有汗水,更有收获之后的喜悦和幸福。这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的幸福。[/quote]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henrysting 发表于 2005-6-4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长沙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sry 发表于 2005-7-1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教育网出口
和蔼可亲又不失严谨的老人!
调整大小 P1010075.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6 01:57 , Processed in 0.08890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