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牛顿的时空观

[复制链接]
youweidong1967 发表于 2012-8-18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枣庄 移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本帖最后由 youweidong1967 于 2012-10-12 23:11 编辑

运动的物体是放在,不动还是变动的时空中分析好?

   无论从科学史还是整个人类文明史来看,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都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在科学的历史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经典力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人类掌握的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宇宙论和科学理论体系,其影响所及遍布经典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在其后的300年时间里一再取得丰硕成果。  
        牛顿在建立经典力学理论体系过程中,发现一切物体在运动中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不变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构建经典力学理论体系中一些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因此,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开篇,就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提出一系列定义,为后面的运用奠定逻辑基础,这些逻辑基础包括:物质的量、运动的量、外力、向心力、时间、空间等的定义。
        然后从这些基本的定义开始,再给出几条推理规则(运动定律),经过一系列的推演和演算,得出一些普适的结论,再把这些结论应用到实际与实验或观测数据相对照。
        关于时间,他写道:绝对的、真实的和数学的时间,由其特性决定,自身均匀地流逝,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又名延续;相对的、表观的和通常的时间是可感知和外在的(不论是精确的或者是不均匀的)对运动之延续的量度,它常被以代替真实时间,如一小时、一天、一月、一年。
        (虽然,时间在永不停歇的在流逝,但是,时间的流逝是均匀的,而不是一会儿快一会儿慢的,不是在一个地方快,而在另一个地方又变慢的。即时间的基本单位,的度量标准一旦被人们确定下来,就是永恒不变的。)
        关于空间,牛顿写道:绝对空间,就其自身特性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处处均匀,永不移动。相对空间是一些可以在绝对空间中运动的结构,或是绝对空间的量度,我们通过它与物体的相对位置感知它;它一般被当作不可移动的空间。
        牛顿把运动的物体放在不可移动、变动的空间中去分析,从而保证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的确定性、可预测性、统一性。
        例如,通过观察记录不同时刻,某一行星在不动的三维坐标参考系中的各具体坐标值,我们可以了解行星在该三维坐标中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建立行星在该三维坐标中的运动方程和轨迹方程。
        而我们一旦建立了该行星的运动方程和轨迹方程,那么该行星在这之前任意时刻的三维坐标值都是确定的(确定性)。该行星在这之后任意时刻在该三维坐标中的位置都是可预测的(可预测性)。
        那么,如果我们把运动的物体放在变动的时空中分析,还能不能保证理论体系的确定性、可预测性、统一性?
        那么,运动的物体,是放在不可移动、变动的空间中分析好?还是放在变动的时空中分析好?

如果,我们把变动、运动的物体放在变动、运动的时空中分析,那么,只有纯粹的、没有不变静止的片面分析方法,会导致我们测量的数据总是在变动,具有不确定性。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中所说: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因为有长,所以才会有短,没有长,世上那来的短。由于有长,我们才能判断短,由于有短,我们才能认识长。
        事物内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本身就自在地包含着各种各样矛盾关系。而事物内部的这些对立统一的矛盾二面是相伴而生、相互依赖的。即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面,看不到事物的另一面。或者是在完全否定一面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去认识事物的另一面,这种单一的思维模式往往会导致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
        事物内部的这些对立统一的矛盾二面是相互补充、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因此,要了解事物变化的一面,需从它的对立面不变上去把握。要了解,需在它的对立面的层面上去认识。即把运动的物体放在不可移动、变动的空间中分析。
        牛顿在原理中写道:一个物体在一首航行中的船上运动,如果地球也在运动,那么,物体的真正绝对运动部分来自地球在不动空间中的真实运动,部分来自船在地球上的运动,以及该物体相对船的运动。
        牛顿尝试着通过某一绝对不动的物体作为参考,来理解物体的绝对运动。或者说通过某一绝对不动的物体,来建立不可移动、变动的绝对空间。但是,放眼宇宙,由于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所有物质都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不停的运动,我们找不到一个绝对静止的参照物。
        这也意味着,1在我们世界中的物体不能确定绝对空间。2物体的真正绝对运动,不能由看起来是静止的物体直接把握,要认识真正的绝对运动,确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不过我们却可以由事物的位置极其到我们视为不动的物体的距离定义出所有处所,再根据物体由某一处所移向另一处所,测出相对于这些处所的所有运动。这样,我们就以(相对处所和相对运动)取代(绝对处所和绝对运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没有任何不便。(摘自:《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但是,以相对运动取代绝对运动,会产生追光疑难这一逻辑悖论--经典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定律的冲突。而追光疑难又引出了爱因斯坦对牛顿时空观的怀疑,并对牛顿时空观中同时性的绝对观念进行了彻底改造。
        那么,我们是否能够真正的了解物体的绝对运动?
        绝对运动是通过某一绝对不动的物体去了解?还是通过一个永恒不动的绝对空间去理解?
        宇宙中是否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动的绝对空间?
        我们为什么要建立一个永恒不动的绝对空间?建立一个永恒不动的绝对空间的依据是什么?它又该如何建立?
        在永恒不动的绝对空间中,还存在追光疑难吗?它还能解决其它什么问题?
从宇宙空间角度分析,整个宇宙空间中除了绝对运动的物质之外,就是正处于光速传播状态的各种各样的场,也可以说,物质产生的各种光速传播状态的场,充满了物质所占据的空间之外的所有空间。整个宇宙空间被绝对运动的物质和正处于传播状态场所充满。
放眼望去,没有一样东西不在动,不在变。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动的、变的东西通通删掉,看看宇宙中还会剩下什么东西时。
我们就会发现,还会剩下了一个无边无际的、绝对空虚的宇宙空间。
该宇宙空间由于空无一物、绝对空虚不是物质,所以它永远不会动,永远不会变。我们把该空间称为不可移动、变动的绝对空间绝对空间,就其自身特性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处处均匀,永不移动。
绝对空间由于无边无际、空无一物不是物质,所以才无限无形、无大小、体积和质量。但是,它却为有形的宇宙万物提供了存在的处所、运动的处所,任何有形、有大小体积的物质不能将其塞满。
绝对空间由于无边无际、空无一物不是物质,所以才不会对物质的运动变化产生任何的影响。(能够对物质运动、变化产生影响的是:物质相互之间自然产生的,通过各种场传递的场力。)反过来说,由于绝对空间不是物质,所以运动、变化的物质也不能对绝对空间产生任何的影响。
绝对空间由于无边无际,所以不存在一个宇宙中心,我们指向那,那里就是宇宙的中心。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各具体问题的研究需要,人为的设定一个绝对空间的三维坐标中心。
例如我们规定2000110时,太阳球心此刻所在位置为绝对空间的坐标原点,太阳指向北极星的方向为Y轴正方向。根据三维坐标的规定,如果我们确定了坐标原点和Y轴方向,那么X轴、Z轴方向也就会被同时确定下来。而且,从坐标原点出发,无论是沿X轴还是沿Y轴、Z轴或者是任意一个方向,都是11米的、连续的、均匀的向外无限延伸的。即物质的存在不能打断它的连续性,物质的运动、变化不能破坏它的均匀性。
而我们一旦建立起这一绝对空间三维坐标系,那么,它就是真实存在和不能更改的。尽管下一秒,太阳的球心已经离开了坐标原点,但是坐标原点一旦被确定下来后就不再改变。那怕是某一时刻坐标原点处已空无一物,但是绝对空间坐标原点一旦被我们确定下来,它就是真实存在的,它即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任何改变,也不会随着物体的移动而发生改变。
如果,我们建立了这一绝对空间三维坐标系,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所有绝对运动的物质放到这个绝对不动、绝对不变的三维坐标系中分析,把所有正处于传播状态场(磁场、电场、电磁波、光波)放到这个绝对不动、绝对不变的三维坐标系中分析。通过场了解物质间的力,再通过力进一步了解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上面文章摘自(原创)《都是电子惹的祸》
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可下载这本书



都是电子惹的祸.pdf

780.45 KB, 下载次数: 622

从磁性角度看世界

评分

参与人数 1牧夫币 +10 收起 理由
公爵M16 + 10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mileszhou 发表于 2012-8-18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李灼 发表于 2012-8-18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联通
任何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只牛顿是,爱因斯坦也是,前人都是我们登高的脚踏台阶。但是我们又要不停的去向前看,不停的去深入未知,不能总试图回头从先人的典籍中找真知。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gliese581 发表于 2012-8-19 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上海–长宁区 电信/普陀区电信

牛顿力学至今依然是一切力学的基础,相对论效应实际也只是对牛顿力学的补充和修正,而不是完全推翻

点评

但是,“尺缩钟慢”的首次提出却是为了修补理论中出现的裂缝。它值得我们去理性思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1-6 19:50
完全赞同。不过,这种补充和修正是在一些及其深刻的,最基础的概念,或理论架构上的改变。例如,狭义相对论对时间概念的修正,广义相对论对时空概念的修正,都是及其深刻和根本性的。更有意思的是,这么深刻的改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8-19 07:42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mileszhou 发表于 2012-8-19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fcfox 发表于 2012-8-19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ouweidong1967 发表于 2012-10-7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枣庄–台儿庄区 电信
        从磁性角度去认识大自然
       
        我们发现电和磁有许多相似之处:带电体周围有电场,磁体周围也有磁场。同种电荷相斥,同名磁极也相斥。异种电荷相吸,异名磁极也相吸。变化的电场能激发磁场,变化的磁场也能激发电场。但是,实际上,磁和电这对佳偶也并非是完全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不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都有所反映。在宏观上,从地球、月球、行星到恒星、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不可胜数的天体以及辽阔无垠的星际空间,都具有磁场,磁场对天体的起源、结构和演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可是电场在宇宙空间几乎无声无息,对丰富多彩的天文学似乎毫无建树。而从微观上看:磁和电这对佳偶仍存在着不对称性,例如;我们可以用磁来制约电,却不能用电来制约磁。
        从宏观、微观上分析;物质的磁性比电性更具有普遍性,是更为本质的东西。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磁生电的角度去认识电现象,从磁性角度去认识大自然?

点评

认识深刻!角度新颖!为什么有些物质存在磁性?是否磁性也能改变时空?谁能解答,也许就是第二个爱因斯坦了。  发表于 2012-10-9 17:26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公爵M16 发表于 2012-10-8 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何志义 发表于 2012-10-8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平凉 电信
赞同。在一定范围内,牛顿力学是极精确的,至今依然是一切力学的基础,相对论效应实际也只是对牛顿力学的补充和修正,而不是完全推翻。用牛顿力学计算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和实际观测出现的偏差、光行差的发现及光线在强引力场中的弯曲,广义相对论对此作了较好的补充和修正。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公爵M16 发表于 2012-10-13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ouweidong1967 发表于 2012-10-13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枣庄–台儿庄区 电信
涡旋说
现代大量科学试验表明:原子具有磁矩和自旋运动。而宇宙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这也表示所有的物体对外都会产生一个,由该物体内部所有原子共同构成的叠加磁场。
        现在,当我们站在北斗星上往下俯瞰地球时,就会发现地球是逆时针方向自转的,地球由于自转运动自然产生了一个逆时针方向的涡旋磁场。如果我们再观察一下太阳,发现太阳同样是以逆时针方向自转的,同样会产生一个逆时针方向的涡旋磁场。由于太阳的质量占到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100以上,其产生的涡旋总场在太阳系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各行星在太阳涡旋总场的作用下,将会自然产生围绕太阳中心的逆时针周转、自转运动。或者说,各行星通过周转、自转运动以保持与太阳涡旋总场间的平衡。
        由此我们得出:行星现有的运动是在太阳涡旋总场作用下的自然结果,它不是超自然的第一推动力(上帝之手)推动的结果。

银河系的总涡旋磁场与近代哲学家笛卡尔的漩涡说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有人评价说笛卡尔学说的最大成就和最大失败都集中体现在它的宇宙论中。笛卡尔的漩涡说最大成就在于,它首次提出了一个不诉诸神力的宇宙动力学模型,用自然的语言描述了宇宙的和谐秩序。但是,笛卡尔在建立这一宇宙动力学模型时,引入了一种宇宙不存在的物质“以太”。设想宇宙中充满以太,太阳的转动在以太中形成宇宙涡旋,涡旋运动带动各个行星运动,从而有我们所见到的天象奇观。

现在如果我们把笛卡尔的漩涡说中的物质“以太”换成物质自然产生的非物质“涡漩磁场”,所有行星、恒星的运动,是物质在“涡漩磁场力”相互作用下的自然运动,也许我们就能够更好的理解笛卡尔大师的漩涡说。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ouweidong1967 发表于 2012-10-22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枣庄–台儿庄区 电信
        “以太”
        在考虑太阳如何带动行星旋转时,笛卡尔认为,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来传递,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宇宙空间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宇宙空间必定被某一种很稀薄的物质所充满,天体或其他物体间的作用就靠它作媒介传递,笛卡儿借用古希腊的哲学名词,叫它为“以太”。
   以太(Ether)是一个历史上的名词,它的涵义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在古希腊,“以太”指的是青天或上层大气。在宇宙学中,有时又用以太来表示占据天体空间的物质。17世纪笛卡儿最先将“以太”引入科学,并赋予它某种力学性质。“以太”虽然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觉,但却能传递力的作用。
        自从笛卡儿引入传递力的媒介物质“以太”后,“以太”又在很大程度上作为光波的荷载物同光的波动学说相联系。光的波动说是由胡克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光是一种波。惠更斯作了进一步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直到20世纪初),人们对波的理解是某种媒介物质的力学振动。这种媒介物质就称为波的荷载物,如空气就是声波的荷载物。
        由于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因此惠更斯提出,荷载光波的媒介物质就是以太,它应该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通常的物质之中。
        以太除了作为光的媒介以外,法拉第认为电磁的相互作用也是通过一种叫做“以太”的特殊物质而传递的,当时的“以太”假说认为,物质之间没有绝对的真空,空间到处充满一种特殊的物质——以太,它具有一系列奇特的性质,在其中可以激发各种非常复杂的物理过程,包括传递电磁作用。麦克斯韦创立他的电磁理论时就直接援用了法拉第的观点,在他看来,电磁波就是“以太”中的一种弹性横波。后来,赫兹用实验方法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光的电磁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波的性质,这样“以太”不仅在电磁学中取得了地位,而且同光也统一了起来。
        牛顿虽然不同意胡克的光波动学说,但他也像笛卡儿一样反对超距作用,并承认“以太”的存在。在他看来,“以太”不一定是单一的物质,因而能传递各种作用,如产生电、磁和引力等不同的现象。
        “以太”理论成了物理学中极为灿烂的一颗明星。人们设想自然界中所有的力和作用全都靠“以太”传递。引力靠“以太”传播自不必说,法拉第的电磁力也离不开它,麦克斯韦证明光也是一种电磁波,当然光的传播也就离不开它了。更重要的是,“以太”的存在正好说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有了这么一个绝对静止的“以太”才会有地球、太阳等一切相对于它的运动,要不那些星球的运动拿什么来参照?
        也可以说,物理学发展到十九世纪末的时候,物理理论已经离不开“以太”这种物质了,“以太”成了物理学家们最温柔的保姆,成了他们可以信赖的上帝。当时“以太”与“原子”并列,被看成是宇宙的基本构成要素。

   借助“以太”的帮忙,人们确实解释、说明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解决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大自然是否真的像人们想象、猜测、假设的那样,客观存在这种物质哪?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ouweidong1967 发表于 2012-11-3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枣庄–台儿庄区 电信
        为了解释力的超距作用,为了说明光、电、磁的超距作用,人们引入了“也太”作为中间媒介来传递这些超距作用。但是,在分析“也太”到底是如何传递这些超距作用时,人们却遇到了困难。
         当时,一方面,为了说明物体在“以太”中运动丝毫不受阻力,必须假定“以太”比任何气体还要轻得多和稀薄得多。但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电磁波是横波,并以极大速度传播,又必须假定“以太”能产生比任何固体都大的切变应力。因此,这就要人为赋予“以太”极其矛盾的机械属性,这是不可思议的。
        另一方面,固体中激发出横波的同时也伴随着产生纵波,但是在“以太”中产生电磁波的同时却丝毫没有发现“以太”纵波。这又太不可思议了。
       
        十九世纪末,人们深刻地研究了“以太”和物体运动的关系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光行差现象的观测结果来看,地球是从“以太”中穿行而丝毫不带动“以太”的。这也表示“也太”是静止不动的。而“也太”的静止不动正好用来说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如果,“也太”是静止不动的,那么当地球以30公里/秒的速度在静止的以太中穿行时,在地球上就能感受到“以太风”的存在。就象在汽车前进时,头伸出窗外有风一样。为了证明“也太”的存在,迈克尔逊——莫雷精心设计了一个精密度达到四亿分之一的仪器。

图 1-1
        图1-1是迈克耳孙-莫雷实验仪器的示意图。从光源S射出的一束单色光,经半透明膜G的透射和反射分解为互相垂直的两束光,这两束光各自经历一定长度(l1和l2)的路径后分别被平面反射镜M1和M2反射回半透明膜G,再次经反射和透射合成为一束光并到达望远镜O, 在望远镜O中可以观察到两束光的干涉条纹。如果两束光的相位差发生变化,望远镜中会观察到干涉条纹的移动。实验时先让一条光路沿地球运动的方向,同时观察干涉条纹,然后缓慢将干涉仪旋转90°,使另一条光路沿着地球运动的方向,这时应该观察到干涉条纹的移动。
         但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结果却使当时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惊奇,因为在实验误差范围内竟然完全没有发现条纹移动。
        迈克尔逊——莫雷试验的零结果,结论只可能有两个:要么是地球根本就没有动,要么以太这东西根本就不存在。但是,天体运动经哥白尼发现到牛顿最后证明是决不能怀疑的。相比之下倒是以太说还有一点漏洞,看来宇宙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以太。迈克尔逊本想以精确的实验为以太的存在提供证据,不想结果适得其反,却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太。一个小小的实验却戳破了人们想像中的宇宙。
        迈克尔逊——莫雷试验的零结果一宣布立即在物理学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本来万里无云的蓝天上突然出现了一朵乌云。因为以太一旦被否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也意味着以静止的“也太”作为参考的“绝对空间”是不存在的。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将要发生动摇。已经伴随人们过了两个世纪,指导物理学家作出无数发现的牛顿力学现在突然失灵了,经典物理学家金碧辉煌的大厦突然出现了裂缝。
        当理论出现裂缝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用各种办法去修补这个裂缝。当时的各国物理学家们纷纷提出各种假设、猜想来挽救以太,总希望迈克尔逊的实验能有另一种解释。其中一个影响深远的猜想是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的“尺缩钟慢”。
        洛伦兹猜想:迈克尔逊——莫雷试验观察不到干涉条纹的移动,也许是“尺缩钟慢”的缘故吧?
        那么,“尺缩钟慢”到底能不能挽救“以太”?
        我们只有依靠静止的“也太”,才能说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吗?
        我们只有依靠“也太”,才能说明力的超距作用吗?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ouweidong1967 发表于 2012-11-3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枣庄–台儿庄区 电信
        1为了挽救“以太”,假设“尺缩钟慢”是一回事。但是,“尺缩钟慢”到底能不能挽救“以太”却是另一回事。
        2为了说明力的超距作用,引入“也太”是一回事。但是,超距作用是否非得通过“也太”去说明却是另一回事。
         3认为光是由发光物体振动引起的一种,必须依靠“也太”传递振动的机械波是一回事。但是,光究竟是不是发光物体振动引起的机械波却是另一回事。
        4用静止的“也太”,说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是一回事。但是,实验能不能证明“也太”的存在却是另一回事。
    5认为“以太”与“原子”并列,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是一回事。但是,能不能确实、可靠、清晰、明白的描述“也太”却是另一回事。
   6理论需要通过“也太”解决一些理论问题、说明一些自然现象是一回事。但是,大自然是否真的像人们想象、猜测、假设的那样,客观存在“也太”这种物质却是另一件事。
       
        这问题、那问题,这回事、那回事,表面看来头绪繁杂,剪不断、理还乱,其实归根到底也就一回事,即大自然是否真的像人们想象、猜测、假设的那样,客观存在“也太”这种物质!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所说:“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
        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物质,由于它即不会在空虚中突然无中生有的凭空产生,也不会由存在突然消失与无。因此,无论我们是否观察到它,无论我们是否思考到它,他一直在世界的某一确定地方客观存在者,它不可能不存在或无缘无故的突然消失。
        例如,一块木炭在火中燃烧,这块木炭会燃烧消失,但是,构成这块木炭的各原子却不会随着木炭的燃烧而消失,它们依然存在者。
        同样,“不存在者不在,它不可能存在。”
        那些来自于人们想象、猜测、假设的,大自然中并不存在的物质,无论人们出于多么美好的愿望,无论理论多么需要它,无论通过它解释、说明的自然现象有多么美妙,它们永远不可能存在。
        “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在,它不可能存在。”即:“在就在,不在就不在!”。
        (注:为了避免与其他客观存在发生冲突,这里的“在”特指那些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
       
        “在就在,不在就不在!”。那些大自然中并不存在的所谓物质,首先是人们出于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一些理论问题的原因,由人引入的。这些引入的东西由人来“命名”,由人赋予其各种特殊属性和功能。
        表面上看,关于“在”与“不在”的问题,要由人做出判断、选择。其实,“在”与“不在”的最终判断、选择结果,早就由大自然决定了。因为,那些大自然中根本不存在的,那些为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人为引入的所谓物质,在大自然的实践中总是会露出其“不在”的尾巴,并最终被人们所抛弃。
        “在”与“不在”不是由人来决定的,我们谁说了都不算,而只有大自然说了算。大自然才是检验、判断“在”与“不在”的依据。即“在”与“不在”的最终判断、选择结果,早就由大自然决定了,它们不是由人决定的。
  “在”总是有其“存在的依据”,“不在”总是有其“不在的理由”。
  “在”总是会表现出“在的现象”,“不在”总是会表现出“不在的现象”。

     那么,“在”与“不在”又会表现出那些区别哪?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ouweidong1967 发表于 2012-11-3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枣庄–台儿庄区 电信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看法,但不知对不对,所以想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而之所以谈“在”与“不在”这一话题,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如果大自然真的客观存在这些粒子,那么引入这些粒子,确实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大自然。
        如果大自然并不像人们想象、猜测、假设的那样客观存在这些粒子,那么引入这些粒子,会导致我们错误的研究错误的对象······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ouweidong1967 发表于 2012-11-3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枣庄–台儿庄区 电信
        物质与存在形式是分离的,还是不可分离的?
        日常经验告诉我们,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就会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客观存在着。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认为:物质和形式是不可分离的。培根肯定了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霍布斯认为:所谓物体,就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广延的东西,它是一切性质、一切变化的主体。
        笛卡尔进一步把“物质性”与“广延性”等同起来,认为物质的唯一的根本特性或主要属性是广延。即物体是具有长、宽、高三量向性质的广延实体。自然界各种各样的事物只不过是广延性的具体表现而已。
        由此可见,一种观点认为:广延,占有一定的空间、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是物质客观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存在形式。我们所能够理解、把握的也正是这些具体的(非抽象的),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的物质实体。
        正如康德所说:“我们可以在心中把一切感觉的东西拿掉,这时我们还能够设想出空的空间,但是,当我们设想一个对象时,就必须想到空间,不可能把对象设想为不在任何空间存在的东西。”
        即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没有任何物体的绝对空间,但不能设想存在一个没有大小、形状,不占有任何空间的物质实体。
        但是,在人类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又有一些学者根据“各自的理论假设”,将质料和形式相分离,认为存在一些没有任何大小、形状,不占有任何空间的物质实体。或者认为存在一些只具有形式而没有质料的实体。
        如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分析了当时的各有形体的学说后,认为有形体的学说不能完全解释大自然,于是另辟蹊径认为无形体的、抽象的数目才是万物的本原。
        又如,帕拉图从赫拉克利特的“流变论”出发认为:
        我们人类感官所经验到的一切事物都变动不居,处于永恒的生生灭灭的过程中。生灭变动即是从“不存在”(无)到“存在”(有),从“存在”(有)到“不存在”(无),所以一切事物即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而是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介于“有”与“无”之间,我们人类感官所经验到的一切事物都是不真实的。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不真实的世界,因此在相对的、不稳定的、暂时的现象界背后,必然会存在一个作为现象世界变化目标的存在世界(理念世界)。不真实的物质世界通过分有、摹仿理念而获得自己的真实存在。
        理念,希腊原文idea和eidos,最根本的意义是“可见的东西”,即形象、形式。帕拉图把理念规定为事物在变化流转当中永恒不变的本质,是事物的基本形式,是事物的原型。理念实际上就是概念,是对事物的一般抽象,帕拉图却把它变成“单个的存在物”,而且认为“无形体”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就这样,帕拉图将现象与本质原为一体的世界分割为二重,把认识上的二个层次外化、对象化为两个世界,把苏格拉底所寻求的那些普遍本质独立出来,在物质世界之外另设置了一个理念世界。
        帕拉图将“无形体”的理念作为“单个的存在物”。诚如列宁指出的:“一般(规律、概念)是单个存在物,这看来是野蛮的,骇人听闻的(确切些说是幼稚的)。可是现代的唯心主义,康德、黑格尔以及神的观念难倒不正是这样的吗?”
        帕拉图认为“无形体”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不真实的物质世界通过分有、摹仿理念而获得自己的真实存在。亚里士多德对此毫不客气的批判说:“帕拉图正好颠倒了理念和感性事物的真实关系,因为最真实的是第一实体,不是理念而是个别的感性事物。而且,帕拉图理念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把理念和质料相分离。理念或形式离开了质料根本就无法独立自存,没有分离存在的理念。帕拉图的分有不过是一种诗意的比喻,根本就无助于我们说明现象世界的原因。”(摘自:苗力田主编的《西方哲学史新编》)
       
        那么
        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质”和“形式”是分离的,还是不可分离的?
        物质和形式相分离的学说,将会把我们引向何方?
        你能理解、把握一个没有大小、体积、形状,不占有任何空间的物质实体吗?
        你能理解、把握一个0半径的物质实体吗?
        0半径的物质实体到底表示什么?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三叶观天 发表于 2012-11-4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 电信
是伟人,就不容易被否认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ouweidong1967 发表于 2012-11-6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枣庄–台儿庄区 电信
        这里赞成培根的观点认为:物质和形式是不可分离的,并且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具体的。而“物质”和“存在形式”分离与否,它又是“在”与“不在”的一个主要区别。下面,尝试着以它为切入点简要论述“在”与“不在”的一些具体区别。
       
        区别一
        凡是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无论人观察与否,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总是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客观存在着。
        凡是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无论它是宏观物质,还是微观物质,它们总是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客观存在着。
        这些“存在形式”包括:1外延(长、宽、高)。2体积。3形状。4质量。5性质。6运动。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说:任何物质,哪怕它小到人感觉不到它,它仍然具有体积、形相、数目、位置、运动和静止等性质。
        虽然,微观的基本粒子已小到人感觉不到它,但是,无论它怎么小,它仍然具有外延、体积和形状。
        虽然,微观的基本粒子已小到人感觉不到它,但是,无论它怎么小,我们仍然可以用一个精确的数值表示它,即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有多长就多长、有多宽就多宽、有多高就多高。体积有多大就多大。是什么形状就什么形状。
        由于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无论是宏观物体还是微观物体,都以确定的外延、体积和形状客观存在着,所以它们才会以直观的形象,确实可靠、清晰明白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被我们的思想所理解、把握。
        而那些“不在”的所谓基本粒子,大多半径为0,质量为0,或以抽象的点表示。我们只闻其名却不知其形状、大小如何。只闻其名却不知其为何物。它们大多以抽象的、模糊不清的、是是而非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也很难被我们理解、把握。
       
        那么
        宏观物质和微观物质是否以“相同的存在形式”客观存在着?
        宏观物质和微观物质是否具有相同的性质?
        宏观物质和微观物质是否遵循相同的自然规律?
        导致宏观与微观截然二分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不在”与“难以理解、把握”之间是否存在着联系?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ouweidong1967 发表于 2012-11-6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枣庄–台儿庄区 电信
        区别二
        大自然中所有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都有确定的外延、体积和形相,占有与之体积大小相同的宇宙空间。虽然,物质总是永不停歇的在运动,但是,在某一具体时刻,一基本粒子运动至什么位置就在什么地方,而绝不会出现该粒子即在这里,又在那里,即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的描述的。
        运动的物体应该放在时间、空间中把握。
        举例来说,我们先把绝对空间看成是一幅不动的、空白的电影屏幕(只不过再稍微把二维扩展成三维,而且是无边无际的电影屏幕)。然后,我们再把有形体的宇宙万物放入这个屏幕中加以直观、形象的演示。我们将会看到,运动的物体,时间与空间是一一对应的。
        即如果我们在某一时刻按下了暂停键,那么,运动的粒子就会停在屏幕中的某一确定位置,该粒子就会有唯一的、确定的三维坐标和该时间相对应。无论我们把时间秒精确到小数点以后多少位,我们总是能够用三个长度来精确的定位粒子的空间位置。
        事实上,我们正是通过连续播放一幅幅静止的画面,来演示物体运动全过程的。一幅幅静止的画面演示出了动的视觉效果。“运动”应当在它的对立面“静止”中找到自己的尺度,离开静止来谈运动,我们就不知道这个运动是什么,运动也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尺度。“运动”与“静止”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反相成、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
        如果,我们不为身边的千变万化、五光十色的形象所迷惑,跳出宇宙之外,冷静的、理性的观察这个世界,我们就会发现,放电影的屏幕只有一个、宇宙空间只有一个,什么这参考系、那参考系,在只有一个的宇宙空间中都会自然统一在一起。
        如果,我们不为身边的千变万化、五光十色的形象所迷惑,跳出宇宙之外,理性的、置身事外的观察这个世界,我们将会看到,宇宙万物在相互之间自然产生的动力作用下,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自然生成、自然运动、自然演化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幅直观可认知的、辩证唯物的、确实可靠的、清晰明白的自然画面。
       
        而那些无形体的所谓基本粒子,由于不在,不占有空间,所以在屏幕上难寻其踪迹,我们只闻其名却不知其在何处,故也测不到、测不准。
        那么
        “不在”与“测不准”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ouweidong1967 发表于 2012-11-6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枣庄–台儿庄区 电信
gliese581 发表于 2012-8-19 06:05
牛顿力学至今依然是一切力学的基础,相对论效应实际也只是对牛顿力学的补充和修正,而不是完全推翻 ...

但是,“尺缩钟慢”的首次提出却是为了修补理论中出现的裂缝。它值得我们去理性思考。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1-27 22:35 , Processed in 0.601850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