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媒体10日报道,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于9日在华盛顿举行一场展览,展出“机遇”号和“勇气”号火星车在执行考察任务期间拍摄的50多幅 照片,展示这颗红色星球的奇异地貌。其中一幅照片展示了“机遇”号在10年前发现的大量圆形物体,好似镶嵌在火星岩上的蓝莓。
10年前,美国宇航局将“机遇”号和“勇气”号送上火星,执行原定为期90天的考察任务。现在,“机遇”号仍在服役。考察期间,两辆火星车拍摄 了数十万幅照片,展示火星的地表景象。“火星蓝莓”是“机遇”号在“小鹰”陨坑发现的,后利用搭载的分光计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科学家此前提出的理论认为这 种圆形物体由简单的化学反应形成,并没有生命体参与形成过程。2013年进行的研究发现微生物在“蓝莓”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就是说,“蓝莓”的 出现不仅意味着古代的火星曾出现水,同时也意味着出现微生物。 史密森尼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展览名为“勇气号和机遇号:10年漫游火星”,于9日在华盛顿拉来大幕。除了“火星蓝莓”外,此次展览还展出火星 陨坑、山脉、沙丘、尘云、陨石、岩石和落日的大幅照片。“机遇”号和“勇气”号项目组成员、博物馆的行星地质学家约翰-格兰特组织了这场展览。 2004年1月,“机遇”号和“勇气”号在火星表面着陆,随后开始考察火山沉积物、平原、陨石和撞击坑。格兰特说:“每一幅照片都讲述了一个有关发现的故事,同时也展示了火星的美丽一面。这些照片让公众透过火星车的‘眼睛’了解这颗奇异的星球。” 考察过程中,“机遇”号和“勇气”号发现了火星曾出现水和适居环境的证据,这是“机遇”号和“勇气”号上演的最重要的发现。此外,两辆火星车也 得出了一系列意外发现。登陆后大概800天,“勇气”号的一个前轮发生故障,停止转动。在此之后,项目组决定让“勇气”号拖着“坏腿”倒着行驶,继续执行 任务。这种行进方式在火星表面挖出一条浅沟,不久后便在浅沟内发现一种白如雪的新物质。研究显示这种物质是一种硅,通常存在于热泉和热液喷口附近,也就是 说存在于适居环境。“火星探索漫游者”任务负责人、美国康奈尔大学天文学教授史蒂文-斯奎耶斯表示:“这是一项惊人发现,也是一项非常幸运的发现。如果我 们不让火星车倒着行进,我们便不会发现这种物质。” 考察过程中,两辆火星车还发现了含有硫酸盐的凝岩和成层的沉积岩,说明火星表面一度出现水。“机遇”号和“勇气”号拍摄的一些全景照展示了红色 的火星地貌,其他一些照片则聚焦火星岩石、土壤以及天空的色彩。在“勇气”号拍摄的落日照中,火星的天空呈蓝色。由于大气中存在红色尘埃,火星天空在白天 时通常呈粉红色。斯奎耶斯表示地球上的情况恰恰相反,日落时天空变成蓝色。 美国宇航局行星科学部门负责人吉姆-格林指出,“机遇”号和“勇气”号极大地加深了科学家对火星的了解,为最终向这颗红色星球派遣宇航员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好奇”号正在火星表面进行考察工作。宇航局希望在将宇航员送上火星前执行更多机器人考察任务。 “蓝莓”是机遇号在“小鹰”陨坑发现的,后利用分光计进行分析。科学家此前的理论认为这种圆形物体由简单的化学反应形成,并没有生命体参与形成过程。2013年研究发现微生物在“蓝莓”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蓝莓”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古代的火星曾出现水,也出现微生物 “勇气”号在距离古谢夫陨石坑大约80公里的赫斯本德山拍摄的火星落日照,天空呈蓝色,景象与地球上的落日非常相似。由于大气中存在红色尘埃,火星天空在白天时通常呈粉红色。落日和黎明照有助于科学家确定火星大气中的尘埃高度 火星子午线平原“耐力”陨坑和“维多利亚”陨坑之间的沙海,火星车留下的车辙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这幅照片由“机遇”号拍摄,当时这辆火星车被陷在“炼狱沙丘”一个多月 一个用于在地球上测试火星探索漫游者的轮子。登陆后大概800天,“勇气”号的一个前轮发生故障,停止转动。在此之后,项目组决定让“勇气”号拖着“坏腿”倒着行驶,继续执行任务。这种行进方式在火星表面挖出一条浅沟,不久后便在浅沟内发现一种白如雪的新物质 上面印有美国国旗图案的金属组件由在纽约世贸中心的废墟中回收的铝制成。这个组件安装在“勇气”号火星车上,充当绳索防护装置和岩石磨损工具,同时也用于悼念2001年“9-11”恐怖袭击的遇难者。“机遇”号火星车也装有相同的组件 康奈尔大学天文学教授史蒂文-斯奎耶斯(右)和美国宇航局行星科学部门主管吉姆-格林,注视着展示火星车车辙的照片 斯奎耶斯和格林正在讨论火星车得出的一些发现。考察过程中,“机遇”号和“勇气”号发现了火星曾出现水和适居环境的证据,这是“机遇”号和“勇气”号上演的最重要的发现。此外,两辆火星车也得出了一系列意外发现 1月7日,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尼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勇气号和机遇号:10年漫游火星”展现场,斯奎耶斯注视着火星车拍摄的照片。此次展览旨在纪念“勇气”号和“机遇”号登陆火星10周年。2004年1月,两辆火星车登上这颗红色星球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26799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