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意思還是在於別太計較那1/4或1/40波長的糾纏,一顆眼睛看得出的particle少說也10um以上,在一般乾淨的室內環境,每立方尺空氣中0.5um的顆粒要到百萬個,5um顆粒會有5000個,10um的顆粒少說也有上百個,這些顆粒長時間吸附,累積在鏡面上,這時去計較多少多少波長是無濟於事的,但有一點的確很重要,單位面積內的平整度,這影響到眼觀的清析度,但眼睛能看清多大的東西?
就同反射鏡的中間反射片大大的阻擋在中間(像不像一顆特大的顆粒擋在折射鏡的中心),但經眼球及系統的離焦淡化及欺騙眼睛而使眼睛得到平均化的亮度,就像在折射鏡片中間貼一張黑紙一樣,這在反射鏡是必然的,但不見誰會在折射鏡上做這動作,但良好的平整度卻能讓眼睛看得舒服(舒服與清析是兩回事),然這時又要端詳一下多大單位面積上的多少平整度眼睛是可接受的,所以在光學件達到一定的精度,也就可以接受了,我認為在1/8波長(RMS)可讓小小的眼睛快樂的觀察,而1/4(PV)可讓大大底片攝影不產生變型,再高的精度在一般環境中的污染,已沒什麼太大的用意,當然在太空的無塵環境是另一回事.唯大面積的相等程度的污染並不會太大的破壞(比如精度由1/40波長降到1/6波長叫不是太大的破壞),在不是很好的環境,以及邊裝配邊測精度的狀況下,要將1/40波長的精度降到1/6僅須吹灰之力,但較差的1/8波長降到1/6波長,也是相同的吹灰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