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科学新闻和科学大事简评——..

[复制链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7-1-17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平凉 电信
太空后院的“怪兽”:银河系近邻星系内发现超大质量黑洞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7年1月11日消息,黑洞通常都会隐匿在大量的气体和尘埃物质背后,因而能够躲开绝大部分望远镜的观察。但是当它们贪婪地吞噬周围气体尘埃物质时,就会暴露自己的行踪,因为这一过程会释放大量高能X射线,而这将会被美国宇航局的“核区光谱望远镜阵列”(NuSTAR)观测到。近期,这台空间望远镜设备便在临近的星系NGC 1448、IC 3639中探测到两个被大量气体包裹的超大质量黑洞。
  英国杜伦大学研究生安迪•安努尔(Ady Annuar)在近日召开的美国天文学会会议上做了相关学术报告。他表示:“这些黑洞距离银河系相对比较近,但我们一直没有发现它们,直到现在。它们就像躲在你床底下的怪物。”
  这两个黑洞都是所谓“活动星系核”的中央驱动引擎,这种活动星系核是一类亮度极高的奇异天体,包括类星体和耀变体等等。
  活动星系核极其明亮,因为其中心位置的超级黑洞正在大量吞噬气体和尘埃物质,而这一过程会产生极强的辐射,并且几乎覆盖整个光谱:从低频的无线电波段一直到高频的X射线波段。然而,绝大部分的活动星系核据信都是被一层厚厚的气体和尘埃包围的,无法被外界观测到。另外,不同的活动星系核也会有不同的方位朝向,比如此次NuSTAR观测的两个星系核均是侧向面朝地球。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会看到它最明亮的核心,而只能看到被周围气体物质反射出来的少量X射线辐射。
    
研究人员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新技术望远镜对NGC 1448进行光学波段精密成像,试图判断这个星系核心的黑洞的具体位置。隐藏在星系内部的黑洞位置难以锁定,因为在靠近星系核心的位置恒星非常密集。

评价:
黑洞并不像躲在你床底下的怪物。他们只是星系或者恒星系中心一个瞬时存在的空间范围。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你休想看到黑洞,因为它真的就在天体的中心。严格地说,黑洞只是旋涡中心天体中心的空洞。就像台风的风眼。在赤道面上,物质被吸进中心,沿着黑洞壁喷向两极。两极出现高温物质粒子喷发就是旋涡喷发现象。天文学家们寻找黑洞,当然很困难。那些描述黑洞的模型以及数学公式只是想象而已,离实际情况相差千里。
至于说由于在靠近星系核心的位置恒星非常密集,因而难以锁定隐藏在星系内部的黑洞位置。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即使没有一颗恒星系,天文学家们也只能猜测哪里有一个黑洞,根本看不到、找不到黑洞。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7-1-20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平凉 电信
天文学家:双子星相撞诞生新星体 2020年肉眼或可观测

中日报网1月10日电(沈洋)公元三世纪初,中华大地三国分立,遥远的宇宙中一个双星系统中的两个星体彼此相撞,发生了剧烈爆炸;1800年之后,这次爆炸产生的强烈光线在“走过”漫长的距离后,终于将在2022年到达地球,与人类“相见”。
美国卡尔文学院的拉里•莫尔纳教授预测,在2022年前后,人类将能用肉眼观测到一对双子星合并引发爆炸的现象。
这对双子星距地球约1800光年,相撞爆炸后则会形成一个新的星体,从地球上看,我们的夜空中将出现一颗明亮的红新星。即将形成的红新星位于天鹅座,到那时,其燃烧的亮度将会较合并前的双子星增加一万倍,持续半年,成为天空中最明亮的星星之一。此后两到三年间,它就会逐渐变暗,最终恢复其正常的亮度。
评价:能够预测约1800光年外的双子星相撞爆炸然后形成一颗明亮的红新星,已经是一个奇迹。说明当代天文学家已经很厉害了。除了祝贺他们之外,我还有一点疑问:既然叫双子星,说明它们彼此绕转,即使撞到一起,也会很快分开,不可能像牛抵头一样直直地撞过去,然后合二而一。那颗明亮的红新星其实就是双子星之间的空间大喷发。也就是说,双子星相当于一个旋涡系统,双子星绕着共同的中心旋转。如果双子星距离旋涡中心很近,就会有一些物质被旋进旋涡中心,加速后从两极喷发出去,形成一颗明亮的红新星。大喷发结束后,又露出了双子星的真容。

点评

我很奇怪怎么知道发生了相撞?光到2020年才能看到啊!有什么比光还快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6 10:44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7-1-22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平凉 电信
意想不到!天文学家:快速射电暴来自矮星系

中国日报网2017年1月5日电(严玉洁)快速射电暴是一种持续时间只有几毫秒但却能释放巨大能量的无线电波爆发事件,自2007年首次被澳大利亚帕克斯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发现以来,便引起了天文界广泛关注。据《今日美国报》1月5日报道,天文学家目前已经确定了快速射电暴的寄主星系。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家沙米•查特吉说:“我们现在获悉,这种特殊的爆发事件来自距离地球超过30亿光年的矮星系。”矮星系的质量不到人类所在的银河系的1%,极其不引人注目。
尽管快速射电暴的来源之谜已经解开,但是目前还无法确定它到底是什么。天文学家认为,它可能是外太空的混杂物,从中子星到超大质量的黑洞,一切皆有可能。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学教授维多利亚•卡斯皮说:“要解开快速射电暴之谜,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确定其寄主星系标志着向解开谜团迈出了一大步。”
评论:快速射电暴的来源之一是距离地球超过30亿光年的矮星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但还会有其它来源。之所以持续时间只有几毫秒但却能释放巨大能量的无线电波主要是因为距离遥远,释放的其它成分都在传播的路上被吸收掉了,传过来的肯定是最强的那一点点。要解开快速射电暴之谜,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不转变思想,不相信旋涡理论,解开谜团也只是幻想而已。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7-1-24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平凉 电信
宇宙奇观!天文学家最新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星系
2017-01-05  在宇宙中,星系通常以盘状的形式存在,其中的恒星要么沿着悬臂分布(比如我们的银河系),要么分散成一个椭圆区域。这些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典型星系。

    然而,亚瑟•霍格在1950年发现了一种罕见的星系——环星系(霍格天体)。长久以来,天文学家对霍格天体都倍感兴趣,它有着鲜明的特征——外围环绕着一圈年轻而明亮的恒星,中心则以古老而暗淡的恒星作为内核。在目前发现的所有星系中,霍格天体所占的比例还不到0.1%,异常罕见。

   霍格天体
  PGC 1000714,距离地球约3.59亿光年,在它内核的外围竟然环绕着两圈恒星环,这是天文学家前所未见的。其外环的蓝色恒星的年龄约1.3亿年,而内核的红色恒星的年龄则要古老得多,约55亿年。

   天文学家惊讶的发现,原来在外环和内核之间还分布着一圈红色恒星环。显然,内环的年龄也要比外环古老得多。天文学家认为这两圈恒星环表明PGC 1000714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恒星形成期。
天文学家还是首次发现如此奇特的星系,对于PGC 1000714的形成目前没人能给出答案。据推测PGC 1000714的外环可能形成于附近一个被撕裂的星系的气体。
评论:
霍格天体PGC 1000714确实是一种罕见的星系——环星系,即外围环绕着一圈年轻而明亮的恒星,中心则以古老而暗淡的恒星作为内核,外环和内核之间还分布着一圈红色恒星环。对于PGC 1000714的形成目前没人能给出答案。我试着回答一下如何?
不管是什么星系,我认为都是在大旋涡中形成的。银河系是一个大旋涡。椭圆星系也是一个大旋涡,只是看不到旋涡的迹象了。环星系也是一个大旋涡,但旋臂收缩了,旋紧了。内核里古老而暗淡的恒星已经核聚变完毕,但又无法脱离星系,也没有能力夺取邻居的物质。即使偶尔得到一点轻元素也无济于事。离中心远一点的地方,旋涡力相对较弱,恒星系还有核聚变的能力,但也是烈士暮年。在更边远的地方,恒星系核聚变能力较弱,依然闪着蓝光。这种环星系一般自转速度大,中心黑洞直径大,经常喷发高能粒子。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7-1-26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平凉 电信
大量生命元素分布在银河系。
腾讯太空讯 2017年1月11日,据科学新闻网站报道,目前,“SDSS/APOGEE项目”天文学家宣称,大量“生命元素”广泛分布在银河系。研究报告负责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詹尼弗-约翰逊(Jennifer Johnson)博士称,这是一项非常令人感兴趣的研究,我们能够在银河系数十万颗恒星中发现大量人体的生命元素。
这将使我们发现银河系中何时和何地实现生命元素进化,富含这些生命元素的区域是一种临时性星系宜居区域。研究报告合著作者、美国范德堡大学乔纳森-伯德(Jonathan Bird)博士强调称,这些勘测数据有助于我们理解星系进化,更多的银河纱模拟构成实验或将揭晓该星系的构成成分,同时我们需要更多复杂数据进行比对。
研究报告合著作者、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斯特恩-哈塞尔奎斯特(Sten Hasselquist)说:“这是我们首次能够研究银河系元素分布状况,我们测量的这些元素包括构成人体质量97%的原子。”
这项最新研究报告是基于15多万颗恒星的勘测分析,对于每一颗恒星,它包含着20多种化学元素。结果显示,这些数据包含所有CHNOPS元素——碳、氢、氮、氧、磷和硫,这些都是地球所有生命的构成元素。
最新绘制的银河系“生命元素地图”将帮助天文学家更好地理解银河系历史和构成,但同时这些生命元素清晰地表明人类与宇宙元素的关联性。正如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所说:“我们是由恒星物质构成的。”
构成人体的多数原子有时形成于恒星内部远古时期,这些原子历经长途旅行,来自于远古恒星。虽然人类身体质量65%是氧,但是太空所有元素氧含量不足1%。
恒星的主要成分是氢,但像氧气等少量较重元素可在恒星光谱中探测到,基于这项最新研究,研究人员发现银河系内部存在着更多较重元素。
评论:
“SDSS/APOGEE项目”天文学家宣称大量“生命元素”广泛分布在银河系。再次说明生命元素多得是。能不能形成生命,关键在于后天的环境。地球上之所以出现了生命,那是天时地利。首先地球上也充满生命元素,并且太阳系的生命元素更丰富,不需要外来的,就已经足够。那种彗星带来生命种子和水的说法根本不值一驳。看看今天这条消息就够了。其次,地球得天独厚,温度适宜生物生存,雨水充沛,还有大量的出露在地表的石油天然气。再次,太阳送来温暖的阳光。结果一个个小旋涡旋聚起来,形成生命的大螺旋。于是,生命出现了。
但是,基于15多万颗恒星的勘测分析,就匆忙得出结论:每一颗恒星包含着20多种化学元素,就过于草率了。我们的太阳里就含有90多种元素。太阳风里都含有许多重元素。太阳核心里还有多少元素,我们是无法测知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7-2-1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平凉 电信
日本金星探测器“拂晓”首次观测到“弓状”云层
   

  据日媒报道,2017年01月16日,日本立教大学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发表研究成果称,日本金星探测器“拂晓”观测到金星的长约1万公里弓状结构云层。据称,这是“拂晓”自2015年12月进入金星轨道后发现的首个科学成果。
  覆盖于金星表面的云层非常厚,大气层的上层又有风速高达每秒100米的 “超级气旋”,存在诸多构造之谜。
  研究团队通过可探知云层温度的红外摄像机进行了观测。发现了金星大气层中由北半球纵贯至南半球,全长约1万公里、宽约数百公里的弓状结构。
  弓状云层由温度高于周围云层和温度低于周围云层的两部分组成。尽管金星大气整体高速运动,但观测发现弓状云层连续4日基本都停留在同一位置。
研究金星表面地形发现,弓形结构中心的下方正是被称为“阿佛洛狄忒陆”的高地。地球上,大气越过山脉时会发生气流涟漪向上移动的现象。研究团队推测,金星大气中弓状结构的形成可能出于同一原理。

  
  
  
  
  科学家们设想这可能是某种穿越大气层的重力波,就像池塘中水的涟漪。田口真教授说:“当重力波在大气中传播,空气分子会在垂直方向上发生震动,这是空气浮力和金星重力两者之间相互平衡的结果。当空气粒子向上运动时,由于绝热冷却,其温度会下降。我们在金星云层顶部所观察到的这种弓形图案,我们认为正是这种温度调节机制的产物。”
  但是至于为何在金星大气高速转动的情况下这一弓形图案仍然能够几乎保持静止这一点则仍然困扰着科学家们。
目前科学家们高度怀疑金星表面高耸的山脉可能是背后元凶。田口真教授表示:“我们迄今已经发现超过15个这类弓形图案,几乎每一个的正下方都恰好与金星表面的高山分布相吻合。尽管两者的原理机制很不相同,但这种固定不动的热结构图案仍然不断让我联想到浅水河流中由于水面下方存在不为所见的暗礁而在高速流动的河水表面上产生固定于一个地点的水流漩涡扰动。”

评论:
金星的长约1万公里的弓状结构云层是气态恒星系、行星系表面的一种常见现象。地球上也有这种现象,只是与金星的弓状结构云层方向刚好相反。地球海洋有南北两个西风漂流带和一个赤道逆流。两边的向东流,中间的向西流,形成一个纵贯南北的弓形。大气也是这样,两侧西风带和赤道东风带形成一个纵贯南北的弓形。形成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不是与高山有关,而是与赤道有关。不管怎么说,轮子都比轴的直径大,赤道都比极轴要高。当然赤道部位的阻力要比其它地方和两极的大,因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基本上是一样的。于是赤道逆流、赤道东风出现了。金星的自转方向与地球相反,当然,弓状结构云层的方向也相反了。金星的南北西风带好像不平行,应该与它的圆球度有关。不 知道网友们能不能理解我的解释。
至于金星的弓状结构云层似乎静止不动,其实应该是观察角度问题。
其实,赤道逆流、赤道东风都是相对而言的。在地球系旋涡向东旋转的系统里,应该是西风漂流、西风的落后的一部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7-2-6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平凉 电信
击穿银河系的超音速“子弹”现身:极有可能是“流浪黑洞”
2017年01月19日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对位于银河系圆盘部位、距太阳约1万光年的超新星残骸W44进行了观测,发现其分子云中有一团与超新星残骸的膨胀运动大为不同的小型超高速气体成分,直径约2亿光年,速度约每秒120公里,被称为“子弹”,以与银河系自转相反的方向和速度运行,速度幅值比星际空间音速高出两位数值。
  研究人员利用日本ASTE望远镜和一台45米电波望远镜对“子弹”进行了电波分光分析,发现它极有可能是5000年至8000年之前活跃着的黑洞所致。他们推断,“子弹”的质量为7.5个太阳质量,运动能量为1048尔格(erg),从其膨胀速度和规模计算出年龄约为5000年至8000年。研究小组无法用至今为止所认知的任何种类的天体来说明这一数值。
  理论研究认为,银河系中浮游着1亿个至10亿个黑洞,但目前观测到的可能的黑洞仅60个左右,即银河系中大部分黑洞是没有伴星的单独“流浪黑洞”。从“子弹”的庞大运动能量和空间结构、速度以及现在所处方向未见有天体等情况判断,“子弹”是当时发生的局部现象的驱动源,极有可能是活跃的黑洞。此次的发现是迄今为止极少观测到的没有伴星的“流浪黑洞”。
  该研究也预示了一种发现“流浪黑洞”的方法,用此方法也许会发现银河系中无数同种天体的端倪。
评论:
天文学家们又有了新发现,看到了银河系中心的子弹。这个子弹是“流浪黑洞”吗?我说,未必。“流浪黑洞”,顾名思义,是没有宿主的黑洞。宇宙中有这种黑洞吗?有。只是很少,一般在大星系的之间没有恒星系天体的地方。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的“子弹”处于银河系中心,显然不是“流浪黑洞”。这个“子弹”只是银河系中心喷发出来的高温高速物质。看起来,运行方向与银河系自转方向相反,但只是视角不同。实际上应该是向两极方向螺旋运动。以后“子弹”还会落回银盘的。
另外,“子弹”不是当时发生的局部现象的驱动源,也没有可能是活跃的黑洞。只是一次大喷发而已。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7-2-8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平凉 电信
三北防护林挡住风吹雾霾?专家:树不背这“锅”
2017年01月19日  

  1月15日—17日,又一轮大范围雾霾笼罩华北黄淮等地。连续几天的重污染天气,更让人们期盼冷空气带来大风,吹走雾霾。往往这个时候,“三北”防护林和内蒙古风电场就成了“背锅侠”。
  不过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显示,“三北”防护林不但没有加重雾霾,反而对雾霾有清除作用。这个锅背得真冤。
  基于长期的数值模拟和观测研究,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马建民和其团队科研人员分析得出,与1982年相比,2010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吸附和清除作用增长了60%,对PM2.5的吸附和清除能力增加了30%。马建民介绍,自1999年到2010年间,该工程清除了我国北方约3000万吨的PM2.5,其中清除最多的地区是华北片,清除量达到PM2.5总量的0.9%。
  据马建民介绍,如果按计量单位算,“三北”防护林在1982到2010年期间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吸附和清除达到了110万吨,其中“三北”防护林的华北片区占总清除量的50%左右,“三北”防护林对改善中国北方空气质量意义巨大。
  此前,关于“三北”防护林阻挡了大风,导致京津冀雾霾频发的论调甚嚣尘上。有称“三北”防护林和内蒙古的风电场影响了北京地区的风速,“把北京的大风偷走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朱荣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三北”防护林、风电场与雾霾的形成之间没有对应关系,“真正冷空气来时,这些都阻挡不了大风”。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祥德院士表示,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认为,发展风电对局地风速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的范围非常有限。丹麦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风电场对下游几公里到几十公里范围的地面风速有明显影响,但超过100公里,影响可忽略不计。北京市中心距离内蒙古400多公里,距离张家口约200公里。所以内蒙古和张家口地区的风电不会对北京地区风速产生显著影响。
  防护林带对风场的作用主要是大气边界层以下的近地层影响。而能驱散京津冀区域重污染天气的是大范围冷空气来袭或降水“湿清除”效应。冷空气影响范围垂直方向远远超过边界层或1500米以上的,其水平尺度可达百公里以上,“三北”防护林不可能阻挡冷空气或寒潮,并影响下游大范围区域风场。
  可近几年确实感觉大风越来越少了呀!“从气候条件看,主要是最近几年,冬季冷空气来的不那么频繁了,强度也不够。”朱荣告诉记者,近几年气候资料显示,华北地区、北京的大风日数和年平均风速都有明显下降。尤其是大风日数,与前30年的均值比,可谓是断崖式暴跌。
  朱荣告诉记者,其实风的本质是空气流动,导致空气流动的根源是空气温度和密度的差异。由于陆地和海洋性质不同,冷热变化有差异,冬季陆地冷于海洋,风从亚欧大陆的腹地(西伯利亚)吹向太平洋,所以北京冬季多西北风。由于全球变暖,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暖冬的增多,减小了冬季海洋和欧亚大陆的温差,因此空气的流动也就不如之前快,风速也相对应减小。
  从冬半年强冷空气和寒潮次数的年代变化来看,60—70年代的寒潮和强冷空气相对较多,80年代明显减少,90年代以后又稍有增多;对应风速变化来看,60—70年代北京平均风速较大,80年代明显减小,90年代又有所增大。如此看来,北京的风速变化还是自然因素起了主要作用。除了全球变暖,城市化发展增加了地面附近的摩擦作用,高大的城市群会产生绕流阻力,也使得风速可能会减弱。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称,植树造林增加植被最重要的功能是防沙固沙,延缓荒漠化。植树造林不仅不会造成雾霾,对雾霾的治理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北京林业大学有专门研究,植物叶上吸附雾霾是肯定的。
   评论:
     “三北”防护林是阻挡风沙的。但只是地表附近的风沙。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如果真的阻挡住了高空的大风,善莫大焉,北京人更应该感谢“三北”防护林。可惜,“三北”防护林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充其量只是条防护林。当然,你想给它安上个阻挡住了能够吹散北京雾霾的大风的罪名,也安不上,只能说明你的无知。
    雾霾,古已有之。大风能够飞沙走石,引起雾霾。潮湿天气,容易引起雾霾。大家应该知道。目前,北京、河北的雾霾只是一种天气现象。按照中央气象台的说法,叫不可描述的天气现象。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京畿地区之所以有雾霾,外因是近几年东风压倒了西风。这是大气环流的过错,但也没有办法。地球处于一个大旋涡中心,旋涡力推动着地球向东转动。但近几年这个旋涡力明显小了,西风也弱了,天气变暖了。于是京畿地区的雾霾加重了。内因呢?天时地利人和。京畿地区是平原,地利,风大了起沙尘,风小了拉雾。大北京拉动了投资,工厂多,烟尘多;大北京吸引了人才,人多;大北京权力大,跑部钱进的多,车轮滚滚,红尘滚滚。霾也就多了。京畿与雾霾强相关。不要怨天尤人。治理雾霾,除了大风外,就是下放权力,疏散人员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7-2-10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平凉 电信
3.7亿公里外的这颗小行星价值惊人:能使全球经济崩盘
2017年01月19日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1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NASA近日发现,一颗距地球足有3.7亿公里之遥的由大量铁和镍构成,还包含金、铂、铜等其它稀有金属的小行星灵神星(16 Psyche)或能给我们带来一笔不菲的财富。
  如果能将这颗小行星运回地球,光是上面的铁就价值1×1019美元(约合6.8×1019人民币)。它的价值足以使商品价格受到毁灭性打击,导致总量为73.7万亿美元(约合500万亿人民币)的全球经济彻底崩溃。
    评论:
    小行星灵神星上的大量铁和镍、还有金、铂、铜等其它稀有金属能否导致全球经济彻底崩溃暂且不论,我只想说说它的科学价值。因为它的存在,彻底颠覆了恒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理论。传统的理论认为,太阳并不能够演化出金、铂等其它重金属。金、铂等其它重金属都是在超新星爆炸中形成的。这颗小行星恰恰证明:金、铂等其它重金属与铁和镍是一起形成的,并且牢牢的集聚在一起。地球和太阳都是老太阳爆炸和太阳系旋涡旋聚的结果。这颗小行星也是地球核心的真实写照。试想一下:大量这样的小行星、陨石被一个旋涡旋聚在一起,转啊转啊。会是什么样子。地球的起源也就清楚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7-2-14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平凉 电信
是谁在谋杀星系?科学研究揭秘神秘星系气体剥离机制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7年01月2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  近日,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ICRAR)的科学家们发表的一篇论文称,一种被称作“撞击压力剥离”的现象发生的几率要比原先设想的更高,这种现象会将星系内部的大量气体驱离出去,从而导致星系由于无法再继续产生新的恒星而过早迎来衰亡。这项研究对多达1.1万个星系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其中的气体和尘埃物质——新生恒星形成的“源泉”正在被大规模地驱离星系内部。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ICRAR和斯威本科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托比•布朗(Toby Brown)表示: “当星系穿越较大型的暗物质晕时,星系际空间的超高温等离子体就可能通过一种名为‘撞击压力剥离’的机制将星系内的气体大量驱离出来。你可以将其想象为一把宇宙的扫帚,将星系内部的气体都清扫了出来。”
评论:
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ICRAR)的科学家们观察研究星系的演化是好事情。但星系的真实情况未必就是他们描述的那样。“撞击压力剥离”的现象可能存在,但绝不是普遍现象。“撞击压力剥离”也不可能“将星系内部的大量气体驱离出去,从而导致星系由于无法再继续产生新的恒星而过早迎来衰亡。”说白了,星系不仅能够旋聚物质,形成恒星系,而且能够从中心向两极喷发物质,当然是高温高压高速的气体物质和粒子。看到这种高温高压高速的气体物质和粒子离开星系,并不能说明它们就被剥离了。小小太阳都能旋聚大气而发光,更何况巨大的星系了。怎么可能驱离星系内部的大量气体,导致无法再继续产生新的恒星。”
更何况,星系的温度比星系际空间的温度要高得多。当星系穿越较大型的暗物质晕时,星系际空间的超高温等离子体即使具有‘撞击压力剥离’的机制也难以将星系内的气体大量驱离出来。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7-2-16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平凉 电信
外国学者:晚于预期 水或在地球形成后才出现


  据据外媒报道,《自然》杂志(Nature)上的一篇文章作者近日(2017年01月29日)表示,对同位素的分析显示,水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比我们设想的要晚很多。
  据报道,地球上的水究竟是如何起源的,目前还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根据一种理论的观点,水是地球形成阶段时期由陨石表面的冰层转变而来的。
  德国明斯特大学学者将来自不列颠哥伦比亚塔吉胥湖的陨石中及地球地幔中钌的同位素进行了比较。他们认为,既然陨石是在地球形成阶段降落到地球的,那么应该留下相应的痕迹。
  如果水确实是在这一阶段由陨石带到地球上的,那么地幔中的同位素水平和陨石中的同位素水平应该相同,而事实上却并未发现有任何相似之处。
据这一研究的作者表示,这证明,如果水确实是由陨石带到地球上的,则其来到地球上的时间并不是地球的形成期,而是地幔已经形成后的时期。但并不排除另一种情况,即水最开始其实是宇宙尘埃云层的一部分,而地球则正是由宇宙尘埃所构成的。
评论:地球上的水应该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地球形成时就有,一个是后来陨石带来的。我倾向于前者。因为老太阳大喷发时,太阳系水很多。组成地球的物质里包含的水应该比小小的陨石丰富得多。聚在一起后,当然水就被封闭在地球里了。地幔只是一个加工过程,使同位素更加均匀,使水独立,并且想外运移,聚集在地表。地球的温度适宜了,海洋也就出现了。地幔中的同位素水平和陨石中的同位素水平不会相同,理由就是陨石没有被加工,与水冰没有被加工一样。
科学家们笃信地幔形成在地壳之前。其实,他们错了。虽然地幔物质先于地壳物质落回到地核物质上,但直到地壳物质(也可以叫陨石)也完全落回到地幔物质上,强大的自转力和内外角速度差才逐渐摩擦形成地幔。地幔物质经过高温改造,今非昔比,已经不能简单地与陨石对比了。
还是应该相信另一种情况,“即水最开始其实是宇宙尘埃云层的一部分,而地球则正是由宇宙尘埃所构成的。”有时宇宙尘埃个子很大,像小行星一样。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天天走 发表于 2017-2-16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日本 AT&T环球网络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7-1-20 11:34
天文学家:双子星相撞诞生新星体 2020年肉眼或可观测

中日报网1月10日电(沈洋)公元三世纪初,中华大地三 ...

我很奇怪怎么知道发生了相撞?光到2020年才能看到啊!有什么比光还快吗?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7-2-18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平凉 电信
科学家实验室内模拟木星大气层:拥有极不稳定的气象系统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7年1月2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木星拥有着极不稳定的气象系统,现在,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对这一系统进行了重现。长期以来,天文学家都对木星的大气层十分着迷,那里有着巨大的风暴,有超音速的气流,还有著名的大红斑——太阳系中最大型的风暴。
  对于木星,天文学家一直以来都很困惑的一个问题是:速度超快的气流是否只存在于木星大气层的上层——就像地球的气流一样——还是会进入木星的气态内核?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地球物理学家乔纳森(Jonathan Aurnou)与在法国马赛的研究者合作,在实验室中首次模拟 了木星的风场,发现这些气流很可能在木星可见的大气层中向下延伸了数千公里。这项研究的结果在线发表在近日的《自然-物理学》(Nature Physics)期刊上。
  “我们可以在计算机里做出这些特征,但无法在实验室里重现出来,”乔纳森说,“如果我们对一个系统有了理论上的理解,那我们应该能够做一个类似的模型出来。”乔纳森教授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地球、行星和空间科学的研究,过去十年主要研究的便是涡旋气流的计算机模型。
  乔纳森团队的突破点在于一个新的实验设备。他们用空气轴承制作了一个工作台。这些空气轴承的转速能达到每分钟120转,并且能承受达1吨的重量,这意味着它能带动一大罐液体以高速旋转,模拟木星的快速自转。
  科学家在一个工业用垃圾桶内装了400升水,然后放在工作台上。当容器旋转时,水体与容器壁碰撞,形成一条类似木星弯曲表面的抛物线。“容器转动越快,对木星上大规模的旋转和曲面的模拟效果就越好,”乔纳森说道。
  
  底部注入的湍流经过引导变产生了急速的水流,几分钟之内,水流就变成了6条方向交替变化的同心环。乔纳森说:“这次实验第一次揭示出,木星上类似这样的强气流可以发展成真正的流体。”研究者推测木星上的气流可能延伸很深,因为在实验中可以在水体表面看到急速的水流,而这些水流是由底部注入的湍流所形成的。
  
    
  “朱诺号第一次飞掠木星时获得的数据显示,由氨气组成的结构延伸超过60英里(约合100公里),直达木星的内部,这对朱诺号科学团队来说是不小的震撼,”乔纳森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者将在这些数据的解释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今年早些时候,NASA公布了一张由朱诺号数据合成的木星全新图像,展现了大红斑以及一系列形似白色鹅蛋的风暴。NASA称,这张图片是由民间科学家Roman Tkachenko利用朱诺号探测器获得的数据制作出来的。图片拍摄时间是2016年12月11日,当时朱诺号正在进行第三次近距离飞掠木星,二者的距离约为458800公里。
  天文学家近期发现,木星的“大红斑”——太阳系中最大的风暴,比地球还大——正在缩小。从新拍摄的图像可以看出,大红斑的面积在继续缩小,而且变得更圆,这一过程可能已经持续了许多年。大红斑的长轴在2014年时的长度要比现在缩短了240公里左右。
大红斑近期的缩小速率似乎变得比以往更快,但这种变化其实是与长期趋势相吻合的。大红斑其实是橙色多于红色,而它那通常颜色较深的核心,如今也变得没以往那么特别。这个巨大的反气旋风暴正受到速度高达150米每秒的大风冲击,变得比以往更“歪”了。
评论:科学家们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正向真相迈进。可喜可贺。
首先他们承认木星处于一个大旋涡中,所以,用旋涡去模拟木星的大气层。这无形中支持了我的旋涡理论。其次,他们只是简单地旋转了一下,还远远不够。他们拍到的图像是地球上的旋涡,是太空旋涡的一半,并且是内部的特征,不是木星表面的,所以,差距很大。
他们还想模拟大红斑。但显然,他们做不出。因为他们没有弄清楚,这个位于南纬23°处的大红斑是旋风,是上升气流,不是下沉气流。之所以中心不动,那是因为中心是旋风的黑洞,可以窥见深处甚至是木星表面风沙的颜色。他们还以为木星是由纯气体组成的,殊不知木星也是固体星球,没有气态内核,只不过气体包裹得过厚而已。至于这个反气旋风暴何以反转,是因为它刚好处于赤道附近。和地球一样,木星在30°左右应该也有两条西风带,西风带以内的低纬度区域就会形成这种反气旋。科学家们的试验和模拟是解决不了西风带问题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7-2-20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平凉 电信
火星存在太阳系最大火山:连续喷发20亿年!
  

  
  英国《每日邮报》2017年02月06日报道,非洲境内发现的一块火星陨石揭晓火星表面火山活跃的重要信息。这块陨石被一支国际科学家小组标签为“非洲西北7635”,是2012年在阿尔及利亚境内发现的,它的重量为196克。
  据介绍,阿尔及利亚境内发现陨石样本是一种叫做“辉熔长石无球粒陨石”的火山岩石,科学家共计发现11种陨石具有类似的化学成分和喷射时间。
研究人员分离研究了这11种陨石,结果显示它们仅形成大约5亿年时间,这意味着它们形成于5亿年前火星表面冷却熔岩层,但是“非洲西北7635”陨石的历史可追溯至24亿年前,从而表明火星表面同一区域存在持续稳定的熔岩流,时间跨度达到20亿年。
评论:
很佩服英国的研究人员。他们的想象力真厉害。火星上的岩石自己成为陨石飞到了地球的阿尔及利亚境内。是谁给了它力量和翅膀。既然火星上的岩石自己能够到达地球,人们为什么还要坐宇宙飞船到月球上去取岩石和土壤。就算“ ‘非洲西北7635’陨石的历史可追溯至24亿年前”,也只能表明火星表面存在持续稳定的熔岩流,怎么能够证明时间跨度达到20亿年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7-2-22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平凉 电信
地球磁场即将反转?磁场护盾削弱,高剂量辐射将照射地球表面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7年02月0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围绕在我们地球周围的磁场就像一个无形的力场,通过使带电粒子偏转散开,保护地球生命免受有害的太阳辐射。不过,这个磁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事实上,在地球的历史中发生过至少数百次的磁场反转——南磁极和北磁极相互易位。那么,下一次磁场反转将在什么时候发生,又会对地球生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磁场在反转过程中并不会消失为零,而可能会变成更微弱和更复杂的形式。磁场强度有可能会减少到目前的十分之一,并且磁极都分布在赤道上,甚至可能同时存在多个南磁极和北磁极。平均而言,地球磁场的反转每隔一百万年才会发生几次。然而,地磁反转之间的间隔非常不规律,有时甚至会达到数千万年时间。
  有时候还会出现短暂且不完整的地磁反转,此时地磁极会远离地理上的两极——甚至可能穿过赤道——然后再回到原来的位置。上一次完全的地磁反转发生在约78万年前,被称为布容尼斯-松山反转(Brunhes-Matuyama reversal)。在大约41000年前还发生了一次短暂的地磁反转,称为拉尚事件(Laschamp event)。该事件持续了将近1000年,其中磁极真正改变的时间大约有250年。
  
  对于地球生命和人类,地磁反转的直接影响也很难预测,因为在上一次地磁完全反转发生时,人类还没有出现。一些研究试图将地球历史上的地磁反转与生物大灭绝联系起来,暗示一些短期或持续的火山活动可能是由相同的原因导致的。然而,没有证据表明灾难性的火山活动即将来临,如果地磁反转真的很快到来的话,我们更大可能应该只需要应对电磁方面的冲击。
  科学家已经知道,一些动物具有某些形式的磁场感知能力,使它们能够发觉地球磁场的变化。它们还会利用这一能力在长距离迁徙中进行导航。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地磁反转会对这些物种带来怎样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早期人类在拉尚事件中存活了下来,而地球生命经历了地质史上数百次地磁完全反转之后也一直延续至今。
 我们即将迎来的是一次“拖延”的完全反转,地球磁场目前正以每世纪5%的速率减弱,意味着要经过2000年左右才会完全反转。不过,要想确定准确的日期是十分困难的。
地球磁场来源于地核外核中铁镍流体的缓慢流动。与大气层和海洋一样,铁镍流体的活动也是由物理学定律支配的,我们应该能追踪这种活动,从而预测出地核的变化,就像我们通过观测大气和海洋做出天气预报一样。某次地磁反转或许可以和地核中某次特定形式的变动联系起来。在一番激烈的活动之后,地核和磁场又会重新归于平静。
评论:
新浪科技和国外媒体又在杞人忧天了。地球磁场来源于地球行星系的旋涡。不是来源于地核外核中铁镍流体的缓慢流动。火星也有铁镍流体的缓慢流动,但火星没有磁场。行星系的旋涡力推动行星系自转,核与壳之间的速度差产生摩擦生热,原子得失电子,出现磁场。磁场是旋涡力的一种,引力也是旋涡力的一种。只要存在星幔,就有磁场。正是由于旋涡与磁场的正相关,我们的地球才能具有两极极光。当然其它行星系也有。磁场的两极与地球自转的两极可以有偏差,也可以倒转。但只有太阳系磁场具有决定地球磁场方向的能耐。太阳系大磁场倒转了,地球磁场不一定也倒转。我们只发现太阳磁场22年两极倒转一次。但没有使地球磁场倒转。人们还没有发现磁极跑到赤道上去的情况。天王星倒是磁极在赤道上。
由于地球具有磁场,也就是说,地球具有地幔,地壳自然不是铁板一块,各个板块相对自由,于是具有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的自转行为,一个地点形成的岩石带着磁场运动到另外一个地方,磁场方向不协调了。不是倒转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7-2-24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平凉 电信
垂死的恒星:哈勃望远镜捕捉原行星云 橙色光芒耀眼
  中新网2017年2月5日电 美国宇航局(NASA)网站日前发布了葫芦星云(Calabash Nebula)的图像。这个壮观的星云,揭示了一个低质量恒星垂死的过程。
  这张由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图像,显示了这颗恒星从一个红色巨星迅速转变为行星状星云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天体被称作原行星云。在此期间,其外层的气体和灰尘被喷入周围空间。被喷射的物质以相当快的速度向相反方向“飞”出,图中的黄色气体,移动速度接近每小时100万公里。
  天文学家很少能够拍摄到恒星的这一阶段,因为在天文学概念中,它发生在“眨眼之间”。在接下来的一千年中,这个星云预计将演变成一个完全成熟的行星状星云。
这一星云也被称为腐蛋星云,因为它含有大量的硫,当与其他元素结合,闻起来就会像一个烂鸡蛋。但幸运的是,这个星云位于超过5000光年之外的船尾座。
评论:
哈勃太空望远镜又立了新功。“腐蛋星云”确实在不断将气体和尘埃朝相反方向喷入太空。这也有力地证明了我的恒星系旋涡理论。我的恒星系旋涡理论提出:恒星系都是一个个大旋涡。旋涡把涡面上的物质大部分旋聚到中心,形成恒星。在旋涡中心,恒星形成核聚变,向两极喷出核聚变出来的新物质。“腐蛋星云”就是处于喷发过程中的恒星外貌。只是看起来,右后面那一翼喷发更强烈一些。恒星被左翼遮挡住了。多少年之后,喷发结束后,大部分喷发物会落回去,会看到恒星的真容。它还是那个样子,根本不会死亡。所以,葫芦星云不是一个垂死的恒星,而是一个正在喷发的恒星系。我们的太阳也喷发过,之后形成了八大行星系。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7-2-27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平凉 电信
我们可以通过虫洞穿梭时空吗?能实现但可能性很低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7年2月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科幻电影和小说中,虫洞往往被描述成通往其它星系的通道。我们从未在宇宙中真正观测到虫洞,也许它们只存在于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中。但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在合适的条件下,虫洞是可能存在、并发挥应有的作用的。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保罗•萨特博士(Dr. Paul Sutter)指出,即使虫洞确实存在,我们也很难通过虫洞穿梭时空。因为它们的入口位于黑洞的事件边界内部,一旦跨过便有去无回,朝着密度无限高的“奇点”一去不复返,最终粉身碎骨。
  但如果虫洞的确存在、并且你设法从中穿了过去,你就会看到光以相反的方向从宇宙另一端射来。萨特博士指出,虫洞的存在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虫洞入口必须位于事件边界之外,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被奇点吸引过去。其次,虫洞通道必须足够强韧和稳定,才能防止被奇点的巨大引力扯得粉碎。
  有一种物质能够解决上述两点问题:质量为负数的物质。
  萨特博士表示:“由于负质量物质能够以独特的方式使时空发生扭曲,它会使虫洞入口‘膨胀’到事件边界之外,同时使虫洞通道保持稳定。这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有数学计算为根据。”不过,研究人员从未观察到过负质量物质。萨特博士指出,有效的虫洞将违反许多物理法则,因此我们最好先努力解决其它问题。
爱因斯坦的数学计算表明,黑洞可以进一步延伸成虫洞。相关计算还显示,宇宙中可能存在一种叫“白洞”的天体。黑洞有“有去无回的事件边界”,白洞则恰好相反,你无法进入白洞内部,但其中已有的一切物体都能向外逃逸。这些理论计算说明,所有黑洞都与白洞相连,而其中联结不同空间的通道便是虫洞。
评论: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保罗•萨特博士又提出质量为负数的物质。科学家们寻找反物质还没有多大收获,保罗•萨特博士又提出质量为负数的物质。这显然是被虫洞这个概念弄的。虫洞确实存在。每个星系、恒星系甚至行星系都有,只是我们视而不见。在星系中心,有个贯通两极的洞。出露在两极的就是白洞,物质只出不进。从赤道劈开星系,看到的中心洞就是黑洞,物质只进不出。从两极白洞喷出的物质又会落回赤道。有时候,在星系中心看不到物质喷发,但有力的作用,也能称为虫洞。但虫洞是物质运动形成的中心洞,不是天体,也不会独立存在。用数学计算得出的结论不能全部拿来描述宇宙。否则,谬误大焉。一个谎言需要十个谎言来圆场。一个谬误可能引出许多个谬误。质量为负数的物质就是许多个谬误之一。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7-3-1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平凉 电信
天文学家借几何学揭开脉冲星的行为差异之谜
2017-01-30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的观测结果可以揭开脉冲星的谜题
脉冲星是指快速旋转而且高度磁化的中子星,诞生于大质量恒星塌陷引发的超新星爆发。这两颗脉冲星是在50年前通过它们的高度规律的无线电脉冲发现的。脉冲星会喷射出灯塔一样的辐射束,天文学家能够借此探测到它们的存在。
自从脉冲星被发现之后,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数千颗脉冲星,许多都会喷发无线电波和伽马射线。一些脉冲星只有射电脉冲,而其它脉冲星只有伽马射线脉冲。钱德拉天文台已经观测到高能粒子云的X射线喷发,也就是与两种脉冲星相关的脉冲风星云。脉冲风星云的最新天文观测数据或许可以解答无线电脉冲和伽马射线脉冲存在或者缺失的原因。
这四张图片就是钱德拉X射线天问题观测到的两颗脉冲星。左上角的是Geminga,右上角的是B0355+54。照片中蓝色和紫色的区域是与美国宇航局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红外数据相结合形成的。下方的两张插画可以让我们更详细的了解每颗脉冲星风云的结构。
钱德拉天文台在几年时间里总计对Geminga脉冲星进行了接近8天的深入观测,它弧形的尾巴跨越了半个光年而且在它前侧有一个狭窄的结构。钱德拉天文台对第二颗脉冲星进行了5天的观察,这颗脉冲星呈现出帽子形的喷发,而且两个狭窄的尾巴跨越了近5光年。
这两颗脉冲星都非常类似,每秒旋转5次而且年龄都在50万年左右。然而Geminga脉冲星只喷射出伽马射线却没有明亮的无线电喷发,而B0355+54脉冲星却是已知最明亮的射电脉冲星之一,但却没有看到伽马射线喷发。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Geminga脉冲星的狭长尾巴以及B0355+54脉冲星的双尾巴代表着脉冲星旋转极点的狭窄喷气流。两颗脉冲星也有一个来自旋转赤道的喷发球面。当脉冲星以超音速穿过星系时,这些碟形结构和喷气流就会被压碎。
两颗脉冲星的磁极与旋转极点相当接近,与地球的磁场类似。这些刺激无线电脉冲发射的位置,因此天文学家预计无线电束与喷气流指向类似的方向。通过对比,伽马射线喷发主要是沿着旋转赤道出现的,因此与球面相结合。钱德拉天文台拍摄到的这两张照片暴露了这些脉冲星的旋转方向,这就能够帮助我们解答无线电脉冲或者伽马射线脉冲的存在与缺席谜题。
评论:
天文学家们的发现和解释无可厚非。这也验证了我的恒星系两极喷发理论。恒星系处在旋涡中心,不由自主地从赤道平面附近的两极喷发高能物质和射线。800光年外的Geminga脉冲星只有伽马射线喷发并且是沿着旋转赤道出现,而3300光年外的B0355+54脉冲星却只有最明亮的射电脉冲。两颗脉冲星每秒旋转5次。天文学家们的意思是,假设两颗脉冲星喷发能力相当,Geminga脉冲星侧对着地球,我们直接看到了较近的Geminga脉冲星赤道平面附近的两极喷发,这种喷发是最强的。所以,是伽马射线。B0355+54脉冲星几乎正对着地球,我们看不到赤道平面附近的两极喷发,只能看到传过来的射电脉冲。
但是,我有一点疑问:难道距离没有影响吗?难道脉冲星质量没有影响吗?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uanyugang 发表于 2017-3-3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平凉 电信
天文学家声称我们的宇宙因两个宇宙碰撞而生_科技_腾讯网

  
  腾讯太空讯 2017-01-11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位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家说,宇宙是由两个三维宇宙碰撞而生。影子膜模型(Ekpyrotic Model)和传统宇宙大爆炸理论相违背。宇宙大爆炸主张宇宙是从奇异点爆炸而来,再往外无限膨胀,也主张宇宙一开始的状态非常热,密度非常大,而正好相反的是影子膜理论主张宇宙一开始的状态冷到极点。
  提出该理论的是普林斯顿大学的Paul Steinhardt,他说:“在宇宙的开始,不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而是极端冷,几乎是真空的。宇宙从大爆炸而来的话,虽然会向外膨胀,但是温度和密度是有限的。影子膜模型也能得到现在的宇宙状态,但是开始却和大爆炸理论完全相反。Steinhardt先生认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是解释不了恒星、星系核大尺度结构的形成的。
  从影子膜理论我们可以得知,宇宙是由两个三维宇宙沿另外一维隐藏的空间碰撞而来。这两个三维宇宙相撞并且“黏”在一起,碰撞动能转移给夸克、电子、光子等,并限制它们做三维运动。因为宇宙温度是有限的,所以大爆炸阶段并不是从一个奇点开始的。这意味着恒星、星系核及所有在宇宙中的东西都是在完美环境中形成的。
评论:
影子膜理论比大爆炸理论更接近真实。时空是空旷的,空无一物;时空是寒冷的,冷到极致,即绝对零度。
我的旋涡理论认为:随着真空能的癌变,出现了一个临界旋涡,就像现在出现台风一样:旋涡外是原来的时空,旋涡里是物质的宇宙。宇宙开始时,温度逐渐增加,当然物质也逐渐增加。旋涡里旋聚出星系、恒星系、行星系。包括我们的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系。
宇宙就这样诞生了。不需要另外一个三维宇宙和碰撞。如果加入另外一个三维宇宙,再进行碰撞和粘连,则仍然没有解决宇宙的诞生问题。是的,宇宙是有相反的两部分。但这相反的两部分是在一个旋涡里同时产生的。为什么非要碰撞呢?当然,这个旋涡与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不完全一样。
宇宙大爆炸只是宇宙演化过程的一段。宇宙大爆炸理论当然解释不了恒星、星系核大尺度结构的形成。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yuanyg420 发表于 2017-3-6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平凉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4-11-22 00:03 , Processed in 0.061696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