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创: 纪念九一八, 关于那段百余年的历史

[复制链接]
australiaway 发表于 2006-9-18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中电飞华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部分事件引用了一些文献记载

九一八又到, 中华民族的国耻日. 最近在看”探索发现”去年做的一个”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专集片, 随便侃侃.

现在爱国的人很多, 理智的和不理智的. 近年来, 全国反日情绪高涨, 网路上活跃着一批人, 看见和”日本”挂钩的, 甭管什么事, 逮住就批, 一副对日本帝国主义咬牙切齿的打扮. 是否”愤青”, 很难下结论, 但我更倾向于“恨从心生” ----- 通过对历史的了解, 让爱国变地更加理智.

时间倒退至1840年,回到晚清时代 – 中华民族从那时起经历了长达1个多世纪被列强瓜分的历史. 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让中华民族逐步陷入近乎灭族的绝境. 但在任何时刻, 都会出现民族英雄, 也许这正是我们永远没有被击垮的原因.

就抗击倭人来说, 晚清最值得让人铭记的英雄(至少我认为)当属沈葆桢.
在左宗棠的力荐下,1866年沈葆桢由江西巡抚调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可谓近代中国海军摇篮,制造出了杨威巡洋舰等众多大型军舰,培养海军人才无数
1874年,倭人(小日本)驶军舰来犯我台湾,杀人抢货.沈葆桢授命带舰队痛击倭人,并留守台湾1年15天,为日后建立繁荣台湾打下了牢固基础
1879年,沈葆桢辞世,弥留之际再三叮嘱:倭人不可小视. 并督促清政府抓紧购买军舰,壮大海军.同时建议与台实行信息互通(后按其指示建立了海下电缆)
然而,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耻辱的一页还是到来了:
1894年,倭人带庞大海军来犯我海疆,清政府惨败,赔款白银两亿三千万两,割让台湾,彭湖!!

倭人借助清政府的巨额赔款,大大推动了明治维新,国力迅速增强,以至在二战中带给中国更大的伤痛与灾难!
 楼主| australiaway 发表于 2006-9-18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中电飞华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随后的40年, 国内革命运动四起, 军阀混战, 直到二战到来. 小日本此时已通过明治维新变成名副其实的强国, 而中国却在动荡的岁月里耗费了太多国力, 一场更大的浩劫似乎不可避免.

1931年9月18日晚, 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扶持傀儡溥仪, 实际占领统治了东北沦陷区. 可以说, 二战中, 倭人真正侵略中国要从九一八算起. 六年后的七七事变则是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1937年七七事变后, 中国全面进入抗战. 这里要说说当时的中央政府国民党和蒋介石. 国民党和蒋介石一度以来被中国人民称作”反动派”, 绝对是反面形象. 至少到80年代,我的记忆中还是这样. 这也许主要是因为3年内战和后来共产党的一些宣传起了主导作用..客观地说, 国民党在抗战期间的作用, 还是处于一个相对主导的地位. 毕竟与日寇抗争的大批正规部队是国民党的, 阵亡士兵(可以豪不犹豫地说, 是为国捐躯的英雄烈士)也比当时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多很多, 损失也很大. 近年来, 国民党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已大大改善, 这个形象说的是历史形象, 在历史中的国民党形象. 人们客观地认识到, 当时的国民党为抗日战争做出了极大的牺牲.

但是也有一些涉及到共产党和国民党在那一时期相互比较的比较”过”的认识, 我很反对. 至于是什么样的观点和认识, 不必点开说. 国民党在抗战期间的巨大贡献和牺牲不可否认, 但通观历史, 蒋介石为保全实力在抗日问题上的反复, 是个不争的事实. 国难当头, 当1937年年底,小日本先后攻陷上海和南京, 并在南京犯下滔天罪行时, 蒋介石虽然没有被汪精卫的”和解卖国”思想左右, 但其在后来的一些保守消极抗战思想, 很不能让人接受. 换句话说, 汪精卫是一个恬不知耻的,没有一丁点民族意识的卖国贼, 而蒋介石作为当时中国合法政权领导人,消极抗战的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在出卖民族. 直到1941年12月9日, 美国对日宣战后的一天(12月7日是珍珠港事件), 当时的中央政府才正式宣布对日作战, 此时已距九一八事变10年, 南京大屠杀4年之久!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消极让盟军美国都十分恼火, 甚至宣称不管是什么党领导的什么部队, 谁能出兵积极抗日,, 就给谁武器和物资装备, 搞地国民党政府十分狼狈.

好在蒋公在南京沦陷前后,先后多次拒绝了日本人的停战和解条件, 还算有一些民族气概, 否则他的形象会和汪精卫一个下场.

对于那个时期的国民党/蒋介石, 还是需要客观地看待. 国民党为抗日战争做出的巨大牺牲必须铭记, 但蒋介石本人消极抗战的事实也不能因为这个巨大牺牲而熟视无睹.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ustraliaway 发表于 2006-9-18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中电飞华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再说说二战时期的美军. 大家都熟悉的是陈纳德的飞虎队吧? 谈到美国, 近年来, 特别是大使馆被炸和南海撞机事件后, 国内反美情绪也比较高涨. 就连美国发射个航天飞机也有大批国人盼望着能掉下来. 我只想说一些二战期间关于美军的事实, 并无影响反美人士思想的意思, 说实话, 我也自知没这个能力. 当然我更不想去通过历史上的美国为现在的美国做什么辩解, 这纯粹犯不着, 只希望大家能一起客观看待曾经的这段历史. 历史是定格的东西, 是不能改写的.
说到飞虎队, 不能算做美国政府和军队的行为, 因为那时美国并未正式对日宣战. 陈纳德飞虎队的行为算是”志愿”和”对中国人民的友情资助”. 当时的昆明, 饱受日军轰炸骚扰, 驻扎在东南亚的日本飞机时不时对昆明进行”无差别轰炸”, 昆明街头到处是残尸断臂. 1941年,陈纳德在罗斯福政府的暗中支持下,以私人机构名义,重金招募美军飞行员和机械师,以平民身份参战。7月和10月,200多人分两批来华。队员多半是勇敢、渴望冒险、性格不拘的年轻人,由于形式上并非正规军,他们的战术研究和训练反而得以自由挥洒。不久,他们在昆明初试身手,首战便对日本战机予以痛击,此后并连创击落日机的佳绩。唐纳德把自己的空战理论运用到实战中, 即改变传统空战的一对一格斗,变为二对一,多对一, 以期在最短时间迅速击毁敌机. 他的这套理论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31次空战中,志愿飞虎队员以5至20架可用的P-40型战斗机共击毁敌机217架,自己仅损失了14架,5名飞行员牺牲,1名被俘。据说当时日本的王牌飞行员在格斗中飞机自行解体挂掉了, 让日本上下都不能接受. 看来小日本的东西真的不结实, 汽车是, 飞机也是.
了解那段历史的, 肯定都听说过滇缅公路. 这是一条抗战时期中国的大动脉, 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的命脉. 大批外援物资和军队装备从这条当时唯一的通道运送到国内, 支撑着国内抗战所需的各种物资补给.
1942年4月,日本占领缅甸,切断了中国和外部的陆路运输线 - 滇缅公路。战争物资只能通过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的“驼峰航线”进行运输。中美两国军队于当年12月6日开始修建一条新的路陆运输线——利多公路。
   公路全长1079英里,起始于印度东北部的利多镇,绵延465英里到缅甸境内的孟尤与滇缅公路会合,再经过600多英里抵达昆明。筑路工作历时26个月,耗费1.48亿美元。由于公路穿越荒无人烟的热带雨林,气候恶劣,疾病肆虐,美军伤亡惨重,平均每前进一英里都有一名美国士兵死亡。
同时,美国在印度帮助国民政府有组织地训练军人, 据说这批军人除了有最好的日常生活装备外, 吃的也令国内部队羡慕 – 牛肉多地吃不完, 变着花样地吃.

当然,在收复缅甸的战斗中, 中国军队起了决定性作用, 伤亡代价也很大 (约10万人左右). 中国军人和美军象兄弟般并肩作战, 在丛林战中彻底击溃日军王牌18师团(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军部队), 于1944年全面收复缅甸.

最后, 对于小日本, 想说的不多. 从甲午战争到南京大屠杀, 日本欠债太深, 深到找不出任何理由就这么算了. 这种仇恨放在心里吧, 可以埋地深一些, 但永远不要忘记, 并且你有义务告诉你的后代. 强大了的中华民族, 定要找倭人清帐!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29 09:27 , Processed in 0.740061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