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于丹:把《论语》炖成鸡汤的女人(第2页更新!)

[复制链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3-12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河东区 电信/超越神话网吧
[百家讲坛]于丹说《论语》_处事的心灵之道(视频)

http://av.rednet.cn/c/2006/12/25/1073497.htm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禁止心跳 发表于 2007-3-12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辽阳 电信
顶了~

支持于丹~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sry 发表于 2007-3-13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教育网出口
我凑个数
不应该让于丹“下课”;而应该让10位博士或他们的代表也“上课”!
最近有北大、清华、等名校的10位博士,

联名对于丹在"百家讲坛"所讲的“心得”,

坚决抵制、要求她“下课”、并向观众“道歉”!

突显出:如何正确认识:学术民主、双百方针的重要性!

一切学术上的是非、正误,只能通过:

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扬学术民主,

大力开展公开、公正、公平的,据实、据理的学术讨论与辩论。

真理是愈辩愈明的,

各种分歧、矛盾、对立的观点,才可能统一、和谐、发展。

于丹讲了她自己的“心得”, 很受欢迎!

有不少人坚决抵制,还有更多的人感到不足,

是很正常的。

这充分说明:不同学术观点,进行充分讨论与辩论的必要性!

不应该让于丹“下课”;而应该让10位博士或他们的代表也“上课”!

"论坛"和"讲坛",都应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重要平台!

都应开展“公开、公正、公平,据实、据理”的讨论和辩论!

应允许、提倡,并提供必要条件,

对有分歧的不同观点,

具体作针锋相对的讨论和辩论!

网上论坛,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百家讲坛”也应为此创造条件!

让有学术歧见的不同观点,都能登坛开讲!

至少对每一讲,都应安排适当的提问、答辩、讨论的时间!

现在"百家讲坛"还没有这么做,

还算不上"百家"讲坛,应该改进!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sry 发表于 2007-3-13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教育网出口
来讲的,就要准备具体回答各种提问和反驳!

来听的人,也要积极提问,认真听取解答和反驳!

不要怕有争论!

更不能阻止别人发言!

哪些博士们不同意于丹所讲的“心得”,

就应该针对她所讲的各项内容,甚至逐字、逐句地,具体指出:

她讲错了什么?!怎么错?!有何危害?!怎样才是正确的!

现在"百家讲坛"还没有给你们登坛开讲的机会,

但是,已可在各有关网站论坛,充分发表你们的观点呀!

真理总会是愈辩愈明的嘛!

否则,签名抵制,又有什么用?!

要求她“下课”、并向观众“道歉”就更没道理!

还会造成学阀垄断、控制,阻止压制群众创新!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3-18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重庆十博士声援于丹
2007-03-17 08:58:00 作者: 来源: 半岛都市报




    据新华社杭州3月16日电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而受到热烈追捧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3月初遭到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几位博士、硕士的联名抵制。最近,这桩震动文化界的“公案”又有新进展:来自重庆几所大学的十位博士在媒体上联名发表了为于丹“维权”的声明。
     3月12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工商大学等几所高校的十位博士联名发表《我们的一些看法——关于“于丹现象”和“抵制事件”》声明书,为于丹维护说话的权利,反对以“扣帽子”的形式逼其“下课”,认为“应该宽容不同文化传播形式的出现”,“学术界在发表观点的时候,应该避免情绪化”。
    声明书说:“于丹对于《论语》和《庄子》的解读,起码促成了众多国民重温经典,对于加强自身修养、完善生活方式是有所裨益的。毕竟,文化与经典的主要功能不应该‘被束之高阁、供人们崇拜’。”他们认为,“观众和读者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有自己的鉴别能力,大众不等于庸众。”
    此前,由中山大学研究古诗词和古文献的博士徐晋如发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六名博士、一名硕士、一名学士联手签名发文,对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讲解《论语》感到非常愤怒。文称,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谬的,并表示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要求于丹立即从百家讲坛下课,并向观众道歉。
    面对一片争议,不少人士选择了比较平和的观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马少华表示,于丹有贡献,十博士的表达也正常。他们的声音都有利于人们产生自己去看一看《论语》和《庄子》,亲身接近两位前贤的冲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郑槟儒说,正是这些争吵声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传统文化也藉此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升温和复苏。  

编辑: 解西伟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vovoylx 发表于 2007-3-18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教育网/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教育网
我很是喜欢听她的讲座   支持
我对庄子孔子之类的东西理解不多  但听于丹讲出来到另有一番体会  
感悟到许多  ::0023::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vincent 发表于 2007-3-18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海淀区 联通
于丹的讲座的确肤浅,但通俗易懂,过去的教育把经典要么神话要么妖魔化,于丹至少讲了一个平民化的经典,所以大家喜欢。
不过对于于丹解读《论语》和《庄子》的大部分观点,我非常不认同,个人认为是与时俱进的一种解释方法。现代人的想法贴个先贤的皮,有点挂羊头卖狗肉。
于丹能挑起人民对经典的热情我觉得就非常了不起了,至于曲解的问题,我想大家读了原著会有自己的认识的,大加讨伐其实也没必要,有争论才有进步
我去书店看到于丹的《论语心得》是中华书局出的,感到很惊讶,因为中华书局是国内古籍出版的头把交椅,一般只出古籍原著或者学术性强的书,当时以为中华书局也下海了,后来知道于丹的父亲曾经在那当过领导,就明白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3-19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过去只知苏丹红,不知于丹红


2007年03月14日 15:52:36  来源: 北京晨报  


北京晨报3月14日报道 “过去只知道苏丹红,不知道‘于丹红’。”昨天,一直处于风头浪尖的著名学者于丹做客千龙网,和“当代侠客”司马南针锋相对,对“于丹红”所引发的系列争议一一进行阐释。

于丹火了是否媚雅

问题一:有人戏称,北京排长队有两种现象:一个是排队买元宵,一个是排队买于丹的书。有一些人想用雅的东西包装自己,你的火是否就是一种“媚雅”?

于丹:这些人不一定就是冲着我于丹来的,我觉得他们是冲自己内心对生活的认真而来。

当天签售《论语》是一万两千多册,《庄子》是一万五千多册,排队的人中有80多岁的大爷、大妈。人家要你两个字干什么?人要的是心,他们尊敬孔子和庄子,我能做的也就只能是送一句祝福。排队的人里有我读四中时的语文老师,80多岁了,当场抱着我大哭,第一句说“想死你”,第二告诉我说,教你的外语老师、地理老师去世了,我来看看你!你能说这样的老人心里有什么“媚”?我觉得他们的心很勇敢。开卷有益,何况经典。更多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不一定抱着谄媚的心情追踪什么,更多的人是珍视自己的内心。

草根是否应该远离《论语》

问题二:前几天比较火的还有几个博士联名反对于丹讲《论语》心得,认为《论语》应该是精英文化,被社会上越少的人了解越好,你认同吗?

于丹:经典被越多的人知道好、还是越少的人知道好,这不是我们的问题。当然经典是要被尊敬的,我更愿意经典的纯学理意义被精英掌握,但是经典的外延被越多人了解更好。作为普通的草根,去了解文化中的一种有效的内容,对自己生命有所启迪,能够给他一种温暖的人性的力量,让他在生活里能够少一点距离。比如孔子说自己内心可以坦荡,生活更从容,未尝不是好事。以我的观点,经典可能在普及的意义上还是被大众了解为好。

质疑声众 是否是男权作祟

问题三:质疑于丹的声音多半来自知识界和大学,有人认为可能是部分人不能容忍由一个小女子告诉我们孔夫子、庄子的事,这是否有男权的思想在里面?

于丹:这个心态要问他们。其实在我看来,从经典到今天的做人伦理,人与人的尊重是一道文明的底线,我可以去看他的行为,但是不能评价他的心态就是这么想的。我现在的态度就是“三鞠躬、一握手”,第一鞠躬对热情的观众、读者,因为他们真正在形成一个文化现象和核心。第二鞠躬是对古圣先贤,他们提出的经典能够活在当下,仍然能够让今天的中国人获得一种可以幸福的依据。第三鞠躬,我应该向媒体一鞠躬。所谓“一握手”,是关于争鸣,无论是对学术提出严谨治学建议的,还是提出批评探讨建议的,我都应该握手,我们的文化格局是和而不同的,我们走的路不同。

于丹风格是否是“传销式”

问题四:有人说你心得的谈法特别像所谓“成功学”,甚至说像封闭式传销学习班里传销师的演讲,听得人热血沸腾,你怎么看?

于丹:我没有见过这样的培训班,但你可以去师大问我的学生,我教书十几年了,教学风格十几年如一日,一个教师的风格不是能随便改变的。一个人一旦形成什么状态,很难自己给自己冠一个头衔,我只考虑“传道、授业、解惑”,跟学生用心交流,用自己的感受跟他人进行交流就够了。所以我把这个方式就带过来了。

《百家讲坛》是否存在造星泡沫

问题五:有人认为应该批评《百家讲坛》,是它在造星,而且如果《百家讲坛》运作的方式不改,还会源源不断地有人被造出来。

于丹:我自己认为,《百家讲坛》从诞生到目前,它的使命不是在造星。《百家讲坛》是做什么?其实就是在电视平台上,请学者跟老百姓用聊天的方式完成传播,就是把经典的东西给稀释了,加上传播的策略,以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起的作用是导读,并不希望大家停留于此。目前这种现象有一种放大的泡沫成分,但它所留下的大家能记住的东西,即使有指责,也是功大于过。
作者: 赵王月   编辑: 陈国平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3-19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人文学科存在的意义ZZ

http://blog.sina.com.cn/yizhongtian

请大家注意一下黑体字部分:

土等民有道理 刘和平别着急
前段时间一直躲起来写《品三国》(下),年也没过,也没能给大家拜年,实在抱歉!趁这两天还能喘口气,先向大家问个好,陪个不是。

昨天在贴吧潜水,看到土等民兄弟的一个帖子,说的是曹操为什么会向孙权提出要杀张昭。这也是许多人一直想不通的一个问题,而土等民的解释十分在理,令人信服。实际上,由于年代久远,陈寿作史又惜墨如金,许多事情语焉不详,历史真相其实已被尘封,疑团反倒很多,很需要后人破译解释。可惜学界也是述者多,作者少,因此土等民对张昭一案的解释就难能可贵。我建议他将此类心得都写出来,正式出版,必将有益于史学的研究。至少,我是会去买一本,认真拜读的。

顺便也向土兄弟提个建议,就是希望我们能够达成一个共识:自己有道理,不等于别人没道理。人文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在自然科学领域,真理只有一个。日心说成立,地心说就得退出历史舞台。人文学科则不一样,比如性善说和性恶说就可以并存。事实上,在人文学科领域,往往是争论的双方都有道理,却又互相冲突。但正是在这种各自有理的相互冲突中,我们的思想得到了磨砺,我们的智慧得到了启迪。这就是人文学科存在的意义。

因此,我主张,在人文学科领域,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但不能强求别人同意。每个人都可以对别人的作品和观点提出批评,但不能强迫别人接受,强迫别人改正,更不能强迫别人在第一时间回应。就算是犯罪嫌疑人,也有权保持沉默么!何况学术讨论原本就可能各自有理,完全可以平等对话嘛!比如土等民对我的批评,就有一些观点很有道理;漆翔冰对土等民的批评,我看也有一些观点很有道理。怎么就不能心平气和地求同存异呢?比方说“以人为本”的问题,漆翔冰认为我引用权威说法,即便错了也错不在引用者。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连权威说法的引用也要追究,学术研究将在事实上变成不可能。但我也愿意赞同土等民的批评,由我自己来承担责任。道理也很简单:消费者如果买了不合格产品,他们是只能找商家,不能找厂家的(按:本文发表后,有网友指出:依照《消法》,消费者也可以找厂家。所以前面的话,又算我一处硬伤。特此保留,以示警戒)。

所以,争论有好处,但要有一个好态度,那就是互相学习。我在土等民那里学到了很多,也希望土等民在漆翔冰那里学到一些,比如学学他的现代感和逻辑性。我曾改《攻心联》云:“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书非好辩;不审势,即褒贬皆误,后来治学要深思。”愿以此与大家共勉。

其实对于批评,回应太快也未必是好事。比如最近媒体上热炒的所谓“刘和平回应易中天”,我看了就好笑。因为我根本就没看过他的《大明王朝》,也从来就没批评过他,哪来的“回应”?我说嘉靖、海瑞的那些话,都是好几年前写的,早就发表了,并无针对性,与刘和平先生何干?无非媒体要无事生非罢了。这样的“当”,我看以后还是少“上”为好。

[ 本帖最后由 meteorobs 于 2007-3-19 23:40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天上冰雪 发表于 2007-3-20 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原帖由 addwater 于 2007-3-6 08:51 发表
没人会踢一条死狗!!

这跟英语里面与句谚语很像:Flogging a dead horse.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gxyzd1 发表于 2007-3-20 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南昌 电信
原帖由 活动星图 于 2007-3-6 12:19 发表
上星期在西单新华书店,碰到一个于但的拥护者,给我灌输了半个小时......

此人真是诲人不倦呐!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我爱祖祖 发表于 2007-3-20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青岛 联通
言论自由,现在的学者经常会提出一些标新立异的理论,因为我们根本没法考证是否对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kxjh 发表于 2007-3-20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电信
这是个时尚的年代,学问和搞学问的人也不能例外,看不惯不要紧嘛看的多了自然就习惯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Q哥 发表于 2007-3-20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南宁 电信
没想到的是,知识居然也分为专家的和老百姓的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3-21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抵制学术超女缘于我的地盘我作主

2007年03月06日 09:41:25  来源: 江南都市报  

  题由:近日,对“学术超女”于丹的批判没有停过。3日,她在签名售新书时有男子脱衣抗议。次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的10名博士联名,称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甚至要求她从《百家讲坛》中下课,并向电视观众道歉。

  看到“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这个犹如“文革”时代的口号,就叫人有点不舒服。看那架势,这10名博士好像要举起棍子,把于丹彻底地打倒在地,还要踏上一脚,让她永世不得翻身。不过我想,在当今这样的法制社会里,“学术超女”于丹是不会吃这一套的,于丹也不会被他们打倒在地。就是他们呼声再高,要让她从《百家讲坛》中下课,人家电视台也可能不乐意,因为越是有争议的,收视率就越高,这是媒体求之不得的好事,咋会让她下课?再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管得着吗?

  说这些博士对这位“学术超女”举起棍子,并不是信口开河,危言耸听。看看《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文章,称于丹“极度无知,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我们除了嗅到死尸的臭气,何尝掬得一丝传统文化的芬芳?”不一一列举人家错在什么地方,只含糊其辞大骂,这不是打棍子又是什么?一本《庄子心得》就能颠覆传统文化?

  博士们竭力抵制“学术超女”,应该说是缘于“我的地盘我作主”的思想作祟。研究庄子的博士们大概认为庄子是他们注册过的商标,除了他们圈内的人,谁都不能动他们的奶酪。他们都是研究庄子的权威,岂能容于丹这样一个“庄子文盲”来动他们的奶酪?然而,真正激怒这些博士的原因,还是于丹的《庄子心得》受读者观众的极力热捧,而这些研究庄子多年的博士们却是冷冷清清,由此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尤其不能容忍的是,有人竟称于丹是为众人解渴的“文化奶妈”,他们当中有研究庄子一辈子的人,也没人给他们这样高的帽子。

  博士们不妨反思一下,你们讲《论语》和《庄子》时为何连自己的弟子都不愿听?而于丹却能赢得听众,我想是因为她能够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讲,讲得生动有趣。你博士再有水平,却没人听,就无法起到传播的作用。

  耐不住寂寞的博士们签名抵制“学术超女”,说那“奶”有毒。问题是读者不相信这“奶”有毒,人家是一天签售图书就超过1.5万册,有几个研究庄子的博士有如此能耐?

  再说,博士们抵制的理由难以服众。人家于丹是说自己的“心得”,你们博士做的是学术,原本井水不犯河水,凭什么你要以学术的要求去限制人家的思想?于丹向观众展现经典之作的思考和理解,这难道就是遭受批判的理由?可以这样说,一百个人读《论语》和《庄子》就可能有一百种解读和感悟。国学需要传承,多一些传播(解读)方式未尝不可,博士们认为捧着冷猪头肉也是传承正道的话,还要问老百姓喜欢不喜欢,不要总是动辄抵制这个抵制那个——我们需要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庄子并不是你们的专利!

  传统文化如果不发扬光大,不注入新鲜血液,就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也就难以传承下去,事实早已证明了这一点。从“于丹现象”看到了当今百姓心灵深处对于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论的强烈渴求。对“于丹现象”,有人说“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要我说:“孔子很高兴,庄子很赞赏”。因为于丹让更多的人去读《论语》和《庄子》,了解中国经典的精髓。




作者: 洪巧俊   编辑: 陈国平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3-21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走驱魔的路,让于丹们无路可走?

2007年03月06日 02:27:00  来源: 信息时报   

  据说现今网上坛子里、MSN上最为火爆的签名档之一,就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与鲁迅先生的原话所透着的洒脱相比,这句戏仿有一种咬牙切齿的狠劲。“北大清华等校十博士联名抵制于丹要其‘下课’,称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北京娱乐信报》3月5日)的新闻,所描述的一群文化经典护卫者与“邪魔外道”誓不两立的决绝形象,与此涵义相当配合。

  如果看官们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那自然是因为去年曾上演过一出“十博士联名呼吁抵制圣诞节”。如果说前者还有那么一点形式上的创新,那么后者不免有拾人牙慧之嫌。中国的某些博士们不以学术研究出名,却以签名反对志不同道不合的某人某事频频“抛头露面”,这是否教育的悲哀,有待教育主管部门的判断,不能以“炒作”一词蔽之。

  “抵制”一词当然展示了一种貌似正义凛然真理在手咄咄逼人的气势,如果说此前以“塞外李锐”等网友发帖对于丹解读论语进行“纠错”属正常的学术探讨,穿上写着“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的白T恤到于丹的签名售书现场进行抗议是行为艺术,那么“抵制”则分明有一种“驱魔”的意味。

  笔者既没听过于先生讲《论语》、《庄子》,也没看过她的书,但以为最公允的立场是在捧或骂于丹之前须得搞清——你是站在学术的角度还是站在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百家讲坛》是“学术研讨会”,还是“故事会”、“评书联播”式的普及讲座?

  于丹以其感性通俗的解说方式让公众体会到经典的魅力,借讲《庄子》等为现代紧张生活中的人提供一点压力缓解剂,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从纯学术研究的观点看,于丹的解读在某些地方确实为迎合公众而偏离了文本。但是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以给博士上课的方式在电视上讲《庄子》,又有多少人关注它呢?我们今天很难找到一种既能吸引公众又能传播高深学术知识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于丹们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总比因噎废食的好。如果因于先生谈论语的个人心得体会有些疏漏甚至常识的错误,就对其全盘否定,这是博士们的“魔障”了。

  博士们认为于丹是“想当然”来解读经典,但他们又何尝不是“想当然”地低估公众的判断力。易中天、于丹他们为什么火、火是谁点起来的?老百姓!博士们的“抵制”,却是建基于以为于丹的走红(掌握话语权)是利用了大众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心态,拿自己一知半解的东西大大的捞了一票。于是要阻止“离经叛道”误人子弟。

  如此急吼吼的为公众驱魔,展示的却是以精英自居为民众作决断的优越感。这种“驱魔”的哲学便是专制的哲学,不允许对经典的别样解读存在,必得向其顶礼膜拜表虔诚,才是正统,便能和于丹这样的“俗人”拉开距离。《庄子》里就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与“子非吾,安知吾知鱼之乐?”的辩诘,博士们难道忘了?

  于丹显然也明白自身的定位和解读经典存在的问题,她在接受采访时曾坦承讲的只是自己在读过论语和庄子后结合生活而得出的感受,不是纯粹的学术。在签名售书现场面对搅局者时,于丹还说了这么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就连麦当劳和肯德基大家还各有所好呢。”这隐约透露了于丹对自己的“心得”的定位标准——满足一种文化快餐的需求。

  于丹在公共媒体的走红,实际上做的是培育市场的工作。她铺了一条暜罗大众连通经典文本的简易公路,各位学者、专家,可以放心大胆地从你们的学术殿堂里出来,把它铺成更宽、更平、更好的大路,干嘛只站在路边指手划脚皱眉瞪眼?如果把经典文本的解读比作一个行业,那么内容为王与渠道制胜可以并行不悖。她提供文化快餐一类的初级产品,博士们等一众专业研究者则提供更精致多样化的套餐。

  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西红柿鸡蛋都可以来,板砖狠点儿也不怕,但在还没有把盘子做大的时候,就对渠道的拓展者大加鞭挞,这实在不是一种分蛋糕的最优选择。




作者:   编辑: 陈国平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3-21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于丹:把《论语》炖成鸡汤的女人的相关专题请见:

http://channel.rednet.cn/news/xw/yudan/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空星夜 发表于 2007-3-22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电信
有争论的地方,就是有前途的地方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4 20:59 , Processed in 0.076325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