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于丹:把《论语》炖成鸡汤的女人(第2页更新!)

[复制链接]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3-5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2007-3-6 0:04:44  红网
最近以来,“学术超女”于丹遭遇了冰火两重天,她的新书《庄子心得》3日在北京首发,当天就售出1.5万册。但是同时,反对她的声音也很强烈,近日,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大学的10名博士联名,称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3月5日《北京娱乐信报》)
  
  受众人追捧的于丹,在其新书《于丹〈庄子〉心得》签售活动中,有人表演了一个小插曲,此人白T恤上赫然写着:“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记者问此人在做什么,此人回答:“批判。”这样看来,面对于丹,孔子没着急,庄子也没生气,是此人很着急且又很生气。很着急很生气的还不止于此人,近日,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大学的10名博士联名,称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
  
  为何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人们从这句话里看到了两层意思,一是有些人对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持有不同意见。二是这些他们反对的还不仅仅是于丹,还有“于丹之流”,“之流”会不会还包括易中天、刘心武等,不得而知。
  
  近年来,《百家讲坛》请一些专家学者,讲历史,说名著,受到了受众的欢迎和好评,于是由《百家讲坛》热,继而掀起了于丹热、易中天热、刘心武热,他们在《百家讲坛》上的讲课内容印制成书后,继而又掀起了购书热。事实求是地说,这些人的讲课,对于传播历史知识,传播经典起了很好的作用。
  
  为什么有些人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呢?据记者采访得知,他们认为,于丹所讲的《论语》和《庄子》,都只是借了古典文本的壳,但实际上很像速成教材,不仅偏离了文本本身,也给人造成了误导。若真像这些同志所说,恐怕也应抱着有话好好说的态度,指出于丹的“心得”哪些地方偏离了文本本身。只要你说的对,相信公众会接受你的“心得”,相信于丹会感谢你的纠正,大可不必“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
  
  话又说回来了,《论语》作为一部传世经典,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对于《论语》的解读或体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悟。于丹的讲课,只是她的学习心得而已。心得,其实就是感悟。我们应该允许于丹去感悟,既使感悟的与他人不同,抑或说感悟的与原著有所偏差(一些同志认为)也无大碍。不赞称者还可著书立说,对于丹的感悟予以纠正。
  
  至于说于丹对《论语》和《庄子》的感悟很像速成教材,又有什么不好呢?说句实在话,百姓之所以喜欢由《百家讲坛》演变而来的于丹的书,包括易中天、刘心武的书,就是因为这些书具有速成教材之功效,是一种快餐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快餐文化是一种市场需求,因为当今生活的节奏如此之快,工作压力如此之大,大多数老百姓既使想了解历史、读点经典,也没有多少闲暇时间。
  
  在文化产业化、市场化的今天,快餐文化也有热点、也有卖点,于丹对《论语》和《庄子》的感悟,符合眼下社会上兴起的“国学热”,自然也就成了图书市场的热点、卖点,由此给印刷业、图书营销商、作者本人带来相应的功利,是市场经济的正常反映。作者可以淡薄名利,但作者的著作给作者带来效益时,也不是坏事,因为贫困并不一定就是好事。
  
  笔者倒是十分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们从学院里走出来,走到《百家讲坛》上,多做一些普及历史知识和经典文化知识的工作,这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面对日益兴起的“国学热”,孔子没着急,庄子也没生气,于丹,你大胆地往前走!
[稿源:红网]
[作者:杨金溪]
[编辑:潇湘行]


[ 本帖最后由 meteorobs 于 2007-3-21 23:14 编辑 ]
3279112.jpg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3-5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我今晚八点左右还在收看天津四套《鲁豫有约》节目对于丹的专访,收益颇深。。。没想到到
今天刚上网就看到了这样的消息,感觉真是“吃西瓜吐出一堆”嫉客“(本人原创词语)出来,什么籽都有啊。。” ::0023::

“鼓籽瘪籽全都有啊。。”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只有同时拥有“鼓籽”和“瘪籽”的西瓜才能称的上是一个完整的西瓜。“只拥有鼓籽的西瓜虽然诱人,但是它很可能不是真实的,就算存在,也非天地造化。。”::0023::

[ 本帖最后由 meteorobs 于 2007-3-5 23:14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vincent 发表于 2007-3-5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朝阳区 联通
于丹最大的贡献在于让大家有兴趣重读典籍,但她的解读的确误人子弟,是借古人的皮讲自己的事,虽然很多人认同,但那不是原著的意思。

现在很多人怕麻烦不去读《论语》和《庄子》,而选择这种21秒钟读懂论语的快餐文化,貌似重新捡起了古典文化,实际是欲速不达。

读书不仅要读字、读句,还要读背后的人。

建议有兴趣的人读读杨伯竣的《论语释译》,没于丹这么吸引人,但那是原文的意思。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3-5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我在昨天中午收看了央视新闻频道的 [人物新周刊],本期节目的嘉宾是北师大二附中的历史老师纪连海,在这期节目中纪老师对于事业和教育的看法给我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下面引用其中一段对话,我觉得,这段话可以从某个新角度解答楼上同好对于电视讲史是否会误人子弟的担忧...

主持人张泉灵:您是一个创造了评书风格说历史的这么一个人,您是否考虑过,这样会影响历史的严谨性?

    纪连海:历史有两种,一种是所谓我们研究者的历史,就是我们专业的历史,另外一种呢,是百姓的历史,其实我相信绝大部分人,仅仅是从历史中学到的一种感悟而已。阿丘:认识一下,提这个问题的人叫李彭洁,对纪老师的回答您满意吗?

观众:谢谢纪老师。
   
纪连海:也谢谢你。

原文及视频地址,欢迎大家有时间的话完整看一遍.
http://news.cctv.com/society/20061023/102714.shtml
1161575068108_3_r.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addwater 发表于 2007-3-6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电信
没人会踢一条死狗!!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楚天空 发表于 2007-3-6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云南–昆明 电信/国际机场
博士都有红眼病吗?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万紫千红 发表于 2007-3-6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电信
研究和普及不是一回事

如同科技成果的“鉴定会”就是“追悼会”一样。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活动星图 发表于 2007-3-6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电信
上星期在西单新华书店,碰到一个于但的拥护者,给我灌输了半个小时......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vincent 发表于 2007-3-6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
这些粉丝到底对于丹还是《论语》感兴趣?!买椟还珠吧。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hlwq 发表于 2007-3-6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滨海新区 联通
论语集中国五千年文化于一体,需要用“心”去读,用一生的经历去理解。
我很喜欢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进器 发表于 2007-3-6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长沙 电信
并不是人人都有心思去读那些古籍,反正于丹又不是教唆大家犯罪。爱看的就看,不爱看的就别看呗!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纪风霞 发表于 2007-3-6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长沙 电信/湖南师范大学
其实就是这样的,最后还是要看自己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Turkish Cats 发表于 2007-3-6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温州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vincent 发表于 2007-3-6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朝阳区 联通
非常不赞同“赋予某某新的时代含义”的说法,古人说的话有他的意思,无论对错意思就是那样了,不能说时代变了,人们的理解不同就改变原意,大家有想法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干嘛拉上古人,无非就是古人的名头响嘛,来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Turkish Cats 发表于 2007-3-6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温州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kxjh 发表于 2007-3-7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电信
众口难调  对社会没有害处就行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心驰无限 发表于 2007-3-7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重庆–江北区 电信
thats  right

[ 本帖最后由 心驰无限 于 2007-3-7 13:18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3-8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在此我想引用一篇余先生的文章...希望大家看后能对本楼话题有一些更深的感悟...

http://blog.sina.com.cn/u/46e94efe010008i9

 余秋雨

  当代文化人的一大责任,就是明确告诉自己的学生和读者,文化必须被取舍,何处应取,何处应舍。



如果哪个文化人把知识说成是越多越好,把不重要的东西说成重要,把简单的问题说成复杂,这或多或少是一种文化欺骗。



在电脑贮存量无限,互联网信息畅通的时代,这一点尤其重要,要不然,不知道会有多少无辜的生命埋没在由文化垃圾堆积成的精神荒原里边。



这也是我去年担任央视“青歌赛”评委的原因。真正看仔细了的朋友会发现,我面对全国观众,在做“文化减法”,而不是“文化加法”。我说,这个不重要的,那个重要;这个已经没有活力,那个还有活力;这个可记住,那个不该记………都是希望广大民众不要被文化垃圾堵塞得喘不过气来。



以一个读书网站的立场来说“文化减法”,看似矛盾,实质在呼唤一种文化良知,我想读者能听懂。
46e94efe02000001.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3-9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于丹现象是“馒头”与“面包”的争议

2007-3-9 0:05:04  红网

近日,据有关媒体报道,3月3日,就在《百家讲坛》主讲人于丹《于丹〈庄子〉心得》一书的签售会现场,一名男子突然脱去外套,里面的白色T恤上赫然出现几个毛笔大字:“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紧跟着第二天,这名男子以网名“世纪婴儿300”在天涯论坛发贴,用图文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在签售会上的“惊人之举”。“于丹有讲的权利,我也有按照自己方式批判的权利。”该帖一出即引来众多网友跟帖热议,其被网友称为“T恤男”。(3月8日新民网)
  
  我完全能够理解这名男子的逆反心理,因为俗话说,爱一个人可以只需要有一个理由,而恨一个人则有着一千,甚至一万个理由。从他的一系列言行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于丹是没有什么好感的,因此,有一些躁动与情绪失控也实属正常,情有可原。
  
  其实,不管是易中天的《品三国》还是于丹的《庄子心得》,在我看来,都只不过是学术传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并不存在对与错、是与非的区分,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社会里,答案是丰富多采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选择与表达的权利。正如你可以选择早上吃“馒头”,我可以选择啃“面包”,即便是同样选择吃“面包”,也是存在着个体差异。倘若说只是因为选择的差异便对别人说三道四,横加指责,我以为是盲目的,也是不负责任的。你有你的权利,我有我的选择,互不干涉,各自独立,人与人之间应当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毕竟一花独秀不是春。
  
  于丹不过是选择了一种符合大众的传播方式,至于如此上纲上线,给她扣上高帽子吗?那些自以为是的专家与教授们难道不该好好反思一下?高高在上永远只是一潭死水,于丹现象只不过是“馒头”与“面包”的选择差异,你可以不同意于丹的观点和讲课方式,但应捍卫她说话的权利,没必要过于激动,“馒头”与“面包”的选择永远没有对错。
[稿源:红网]
[作者:黄海涛]
[编辑:潇湘行]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3-9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联通
批评于丹当比于丹更高明

2007-3-7 0:09:01  红网

讲授《论语》的于丹目前面临着一喜一悲。中山大学、清华大学等10名博士日前在网上联合发帖,表示要“将反对于丹进行到底”,并称要“于丹下课”、“《百家讲坛》道歉”。同时,也有一个好消息传来——在刚刚出炉的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中,于丹列为98位。(3月6日《北京晨报》)
  
  帖子言辞激烈。其中有“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谬的”;“于丹这样一个古汉语知识连初中文化水平都达不到的‘影视学博士’,仅仅靠耍嘴皮子就可以获得社会荣誉”;“我们希望,《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等语句。
  
  于丹是在易中天之后崛起的,易中天被人称为“学术超男”,她被称为“学术超女”、“女易中天”。她是通过在《百家讲坛》讲《论语》而红起来的,现在在接着讲庄子。她的讲稿标题都后缀以“心得”,以表明她不是讲解经典,而只是讲读经典的心得体会。可以想象,作为“百家讲坛”策划人的她事先对可能引来的批评就有准备。于丹讲的《论语》,笔者只是看看停停,且看的时候就觉得她的一些讲法过于电视化,不严密。为此我还买了她的《论语心得》来看,结果发现书与讲稿同样不严密。在《庄子心得》开讲之后,我看过一次,觉得她理解论语还勉强,而理解庄子还差得很远,就不再看了。因此,现在有人出来批评她,在我的估计之中。
  
  不过,作为批评她的人既然是公开挑战,笔者以为还应该多武装一下自己,她既然是“学术超女”,你就不能采取对付“娱乐超女”的办法,不应是这种网络式的叫骂,而应是带学术味的探讨,你既然说她的古汉语知识连初中水平都达不到,你就得举出她初中水平不到的例子来,不能让人去估计她既然是影视学博士,她的古汉语水平就一定不到初中水平。
  
  目前影响最大的媒体还是电视,而中国影响最大的电视媒体是央视。可以说,如果没有央视的《百家讲坛》,全国人民肯定不知道什么易中天、阎崇年、纪连海、于丹……也没有那么多人关心三国、明清历史和孔子庄子,现在炒出了学术超男、超女,引来了争论,就是央视所期待的效果。只是,电视这种媒体也有一个规律,炒起来热得快,冷得也快,就如曾经让湖南卫视风光无限的超女,第一届热得烫人,第二届就冷下来了,估计还有没有第三届都难说。
  
  我历来喜爱孔子、老子、庄子,对于于丹我是以平常心对待的。看一看,行就坐着看下去,觉得味道不对就马上关了电视去干别的,至于那些联名发帖的博士表示要“将反对于丹进行到底”,显然太把于丹当一回事了,于丹固然没有理解孔子庄子,这些博士显然也没有理解孔子庄子的精神。
  
  报道称于丹目前面临一喜一悲,其实应是二喜而无悲的。她作为一个电视策划人,一定估计到了这种批评,甚至这正是她追求的效果。她终于等来了批评!
[稿源:红网]
[作者:谢国芳]
[编辑:潇湘行]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4 22:26 , Processed in 0.12484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