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从艺术“爱国主义”的偏见中抽身出来吧(更新!)

[复制链接]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3-28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http://blog.sina.com.cn/u/53e839d2010008qs

“《苹果》侮辱中国人”了吗?
盛大林

在南京召开的一次电影、电视剧创作座谈会上,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炮轰”了《三峡好人》《苹果》等热门电影。张宏森激动地说:“《苹果》在柏林电影节上空手而归是必然的”。他说:“作为艺术表达,这样的故事(指剧情)可以宽容。但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应该容许这个电影对时代有侮辱性描写,《苹果》中失实的描述,就连德国方面的评审专家也看不下去!”“连西方人都了解中国并没有电影中表现的那样不堪!”张宏森透露:“被删了5次的《苹果》,最终放映时竟以拷贝放映不出来为由,还是放映了原来的未删节版。”据称,目前国家广电总局正考虑如何处理《苹果》。(据3月25日《现代快报》)
《苹果》侮辱了这个时代,侮辱了中国人?影片还没有在国内公映,广大观众还难以作出具体的评价。不过,我实在不相信,一部电影能有那么大的“功效”,以至于能把数亿中国人乃至一个时代都侮辱了。
据说《苹果》讲述的是一对民工夫妻的故事:女的被老板“强奸”了,男的就借此向老板索要2万元;就在双方为钱争执不下的时候,发现女的怀孕了,男的因此再次加码——孩子加强奸,总共12万元。这确实是一件“丑陋”的事儿。但剧中的这几个角色能代表“中国人”吗?他们能反映中国现在这个“时代”吗?一部100分钟左右的电影,容量极其有限,它至多只能反映某些群体的生活状态抑或某个时代的一个侧面。如果谁仅仅根据一部电影就对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的状况作出判断,那也太幼稚了。
张宏森最不能容忍的应该是被他们删去却又在柏林放映的那些内容。此前的报道说:“一个配角的戏,是一个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的小女孩,后来做了妓女,这条线被整个拿掉。他们认为一个乡下的女孩,应该很正直,怎么能堕落呢?戏里有一段是她喝醉了,说:‘北京这么大,怎么就容不下我?’这句话都让他们觉得不是很舒服。”这大概就是所谓“失实的描述”。且不说艺术本来就允许虚构,即使对照真实的生活,很多打工妹沦为妓女难道不是事实吗?乡下的女孩都“很正直”、都不会“堕落”吗?“北京这么大,怎么就容不下我?”发出这种感叹的人难道会少吗?难道我们的艺术作品只能展现盛世繁华而不能描写底层辛酸吗?
张宏森援引了柏林电影节一位评审的话:“我到过北京,觉得中国人并不是像电影中描写的那样啊!”我相信那位评审的感受是发自内心的,但他在北京呆过多长时间?接触过多少中国人?对中国又了解多少?我们当然不是非要让外国人看到中国的“丑陋”不可,但也不能为了维护个别外国友人的片面感觉而丧失面对真实的勇气。
当然,最让张宏森恼火的可能还是未删节本被放映。但我实在不知道,这样的管制有什么道理。在国内公映讲求舆论导向,倒也有情可原;在国外的电影节上,放映一下原本,有何不可呢?
文艺评论,见仁见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张宏森当然可以持有不同的看法。但作为一名审查官,如果以自己一人的标准为标准,不能容忍任何“另类”的艺术表现方式,那还谈什么“百花齐放”?文艺创作还能有什么活力可言?《苹果》的导演李玉听到一审的意见后,“马上就哭了”——这哭声中,饱含了多少无奈啊!

[ 本帖最后由 meteorobs 于 2007-3-29 19:22 编辑 ]
53e839d202000001.jpg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3-28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相关背景:广电总局官员炮轰电影《苹果》侮辱中国人

2007-03-25 02:50:56 来源: 新华网(北京)

  核心提示:昨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炮轰《苹果》、《三峡好人》等几部热门电影。其中认为《苹果》里民工妻子被老板强奸,民工借此向老板勒索的剧情侮辱了中国人。并指《三峡好人》导演贾樟柯没有一颗关怀的心。

新华网3月25日电 继日前吴天明公开炮轰第五代导演该“退休”之后,昨天在南京召开的江苏省现实题材电影、电视剧创作座谈会上,又上演了“炮轰”一幕。“炮轰”主角是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炮轰”对象直指《苹果》、《三峡好人》等几部热门影片。而刚刚在亚洲电影大奖上斩获最佳导演奖的贾樟柯,被指“没有一颗关怀的心”。
《三峡好人》注定没人看
虽然在国际频频获奖,但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票房很不理想。贾樟柯还一度抱怨张艺谋及其《黄金甲》“占道”,导致《三峡好人》受冷遇。而作为贾樟柯的好朋友,张宏森却没有念及一点情面:“我不否认这是一部好片,为什么票房失败?不是因为它和《黄金甲》档期撞在一起了,就算最近单独放《三峡好人》,还是没什么人去看。”
张宏森说,“我们年轻导演总是高高在上,始终对表现对象冷眼观看,这令电影慈悲心缺乏。我跟贾樟柯也探讨过,就认为他的电影虽然反映底层人民,却令自己和他们割裂,因此让人感觉非常冰冷。”而这也是第六代导演的一个“通病”:就是爱把影片表述的对象和自己脱离开来,“不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影片中,而是以旁观者的角度过于客观的描述。这种自然主义的描写极其容易变成绝对写实主义,他们忽略了戏剧性,拍出来的作品就显得特别冰冷,太单调,不温暖,色彩也不够饱和,这样很难感染观众的。”张宏森说:“我提醒过贾樟柯,他要攀新高度,就必须关怀他人。”
《苹果》必然拿不了奖
张宏森激动地说:“佟大为、范冰冰演的《苹果》在柏林电影节上空手而归是必然的”。他表示,很不喜欢《苹果》的剧情。它讲述了一对民工夫妻,女的被老板强奸了,男的就利用时机向老板索要2万元;就在双方为钱争执不下的时候,女的怀孕了,男的更因此加码:孩子加强奸,总共12万元。“作为艺术表达,这样的故事可以宽容。但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应该容许这个电影对时代有侮辱性描写,《苹果》中失实的描述,就连德国方面的评审专家也看不下去!”张宏森表示,后来他曾与柏林电影节的评审有过交谈,评审不解地说:“我到过北京,觉得中国人并不是像电影中描写的那样啊!”“《苹果》就是想利用少数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拿奖,可他们没想到,连西方人都了解中国并没有电影中表现的那样不堪!”可奇怪的是,被删了5次的《苹果》,最终放映时竟以拷贝放映不出来为由,还是放映了原来的未删节版。不过即使这样,他们也没能讨到喝彩声。据透露,目前国家广电总局正考虑如何处理《苹果》。 (新华社/现代快报)

资料图:电影《苹果》剧照
2007032502495481da2.jpg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3-28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电信

媒体海洋中对于此事罕见的支持声音来自于红辣椒评论

《苹果》价小 国家形象事大

2007-3-27 0:17:39  红网

 继日前吴天明公开炮轰第五代导演该“退休”之后,3月24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在南京召开的一个影视剧创作座谈会上“炮轰”影片《苹果》侮辱中国人。张宏森激动地说:“佟大为、范冰冰演的《苹果》在柏林电影节上空手而归是必然的”。他表示很不喜欢《苹果》的剧情,认为“作为艺术表达,这样的故事可以宽容。但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应该容许这个电影对时代有侮辱性描写,《苹果》中失实的描述,就连德国方面的评审专家也看不下去!”(见3月25日《现代快报》)
  
  在《苹果》中,范冰冰扮演刘苹果,她和佟大为扮演的安坤是一对进城打工的夫妻,由于生活拮据经常吵架,刘苹果和洗脚城老板(梁家辉扮演)之间一次偶然发生的“强奸”事件,让这两个家庭爆发了一连串戏剧性的故事。男主人公安坤利用时机向老板索要2万元;就在双方为钱争执不下的时候,刘苹果的怀孕了,安坤则因此加码:孩子加强奸,总共12万元。据该剧导演李玉“抱怨”,这部被视为“付出惨痛代价删改50次忍痛昂首柏林”的《苹果》,在电影局审查时还删掉了“一个配角的戏”,也就是一个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的小女孩,后来做了妓女的戏。
  
  由于我还没有机会在第一时间看到这部电影,所以对于电影的具体细节不敢忘加评论,但是,从导演李玉的“抱怨”、电影局官员的“炮轰”、故事情节和有关媒体的报道来看,这部“第六代导演”的《苹果》在宏观上多少存在着这样的特点:小人物灰色生存主题,视觉刺激上激情戏,以及强调“客观写实”和“零度介入”的“绝对写实主义”表现手法。据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评价,“《苹果》就是想利用少数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拿奖,可他们没想到,连西方人都了解中国并没有电影中表现的那样不堪!”一位柏林电影节的评审认为:“我到过北京,觉得中国人并不是像电影中描写的那样啊!”而且,《苹果》遭到电影局官员“炮轰”的原因还有一条,可算是“变相抗检”,在“最终放映时竟以(删节后的——笔者注)拷贝放映不出来为由,还是放映了原来的未删节版”。
  
  如果这一切来自国外评委的指责和电影局官员的“炮轰”都没有言过其实的话,那么不管导演李玉的个人表达心理和“走向世界”的获国际大奖的欲望多么强烈,她作为一个电影人都不应该放弃自己对塑造国家形象所承担的责任。多少年来,从张艺谋夺得第一个“熊”奖以来,一些导演争相拿丑化中国人形象,拿我们的“民族劣根性”等妖魔化手法去博得国际评委们的“青睐”,虽然一些导演屡屡在国际大奖上“大显身手”,“风光无限”,但与其个人品牌形象在国际上迅速“窜红”升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人的形象和国家民族形象的“无形资产”的极大贬值。他们个人的收益和快乐建立在国家和民族的痛苦与损失之上。如果说《老井》、《红高粱》和《秋菊打官司》等影片在国际上给中国人营造的“镜像”还是“土”、“穷”、“傻”、“憨”等落后保守,更多表现为外在的负面形象的话,那么,《苹果》中中国人的丑陋更多地深入到了心灵的层面。想想看,不管是那个靠直接出卖肉体在城市里换取生存的农村女孩,还是因为利用一次被称作“强奸”的事件来敲诈老板,用金钱来换取心理补偿打工夫妻,他们都已经在心灵里扭曲了、堕落了。这样一些极端的事例在生活中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是不真实的,但是,如果导演采取的是“冷静旁观”式的“写实”,或者干脆就是一种追求感官刺激和心理猎奇式的渲染,那么,影片在国际上给我们营造的可能就是“龌龊”、“肮脏”、“丑陋”的整体中国人形象。
  
  电影作为一种影响力极大的大众媒介,在国际传播和文化交流中往往被看作一种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工具。一个明显的事例是韩剧在国内的席卷而来,它在影视中总是把韩国人塑造成那种温情脉脉、团结友善、仁义道德、负有责任而又坚韧不拔的正面形象,这种在影视营造的“虚拟镜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国人的“哈韩”情结,这不仅导致了国人对韩国个人形象和国家形象超乎寻常的正面评价,而且带来中国年轻一代对于韩国商品等物质层面的盲目追寻,也带来韩国影视、娱乐等文化产品更大范围的“入侵”。
  
  影视产品营造的“虚拟镜像”事关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的“真实镜像”。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每一个电影人都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在个人名利和某一部电影艺术实验上的得失上,更多地考虑到国家的利益。如此,一部《苹果》即使付出的代价再“惨痛”,都不会觉得怎么值得“抱怨”。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sry 发表于 2007-3-28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教育网出口
算了,我一评论肯定又犯忌了::0023::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littlePig 发表于 2007-3-28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E家宽带
中国“百花齐放”的时候,是“阳谋”!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vovoylx 发表于 2007-3-29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教育网/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教育网
本人愚见  电影也等于是一种交流   还是以多表现有积极意义的好   
虽然艺术我谈不上多懂   但想想啊  如果我们中国一直只能拿这种电影问世 形象会的什么样子
所以大导演们不要拿你们那些所谓越看不懂越高深的东西来作弄人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3-29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河东区 电信/超越神话网吧

从艺术“爱国主义”的偏见中抽身出来吧

2007-03-27 11:14:28 稿件来源: 潇湘晨报

3月24日,在南京召开的江苏省现实题材电影、电视剧创作座谈会上,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炮轰”范冰冰主演的《苹果》“对时代有侮辱性描写”、“《苹果》就是想利用少数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拿奖”。(3月25日《现代快报》)

    张宏森副局长所声称的“侮辱性描写”源于《苹果》的剧情:一对民工夫妻,女的被老板强奸了,男的就利用时机向老板索要2万元;就在双方为钱争执不下的时候,女的怀孕了,男的更因此加码:孩子加强奸,总共12万元。

    我想,最让张副局长耿耿于怀的或许并不是《苹果》剧情如何侮辱了时代,而是因为《苹果》剧组把影片拿到柏林电影节去角逐奖项,在放映的时候,自作主张放映了“未删节版”,让广电总局六次审查的事功付诸流水。

    试想,既然《苹果》剧情如此大逆不道,怎么会通过电影局审查进军柏林的?纵然经过六次删改,剧情总不会有太大变化吧。怎么到了放映阶段,电影局官员才声称“我们不应该容许这个电影对时代有侮辱性描写”?这见证的到底是影片剧情的低劣还是电影局的失职?

    而打“时代”和“中国人”的牌显然也不太高明。上升到“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高度,其言下之意这个“爱国主义”必须是评功摆好的、报喜不报忧的,否则就是“侮辱了时代”。此种艺术逻辑的错误就在于引诱电影工作者们罔顾时代的阴暗面,放弃艺术的规则和操守,彻底沦为国家和时代忠贞不二、选择性失明的“报喜鸟”。这种逻辑与鲁迅先生所说的“溃烂处艳若桃花”的迷狂有何区别?

    艺术自有艺术的规则,电影爱不爱国,是不是侮辱了时代,不是看它的剧情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而是要看它是否还原了时代的真实,是否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否让人们的眼睛看到了更多而不是遮蔽了更多。至于说导演们“利用西方人的偏见拿奖”,我想,电影局现在最该忧虑的不是这些。先从艺术“爱国主义”的“偏见”中抽身出来吧。

(编辑:黄廉德)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Alone狼 发表于 2007-3-29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鹏博士宽带
電影是藝術,藝術不應該和政治挂邊,你就能說 中國不 蘋果?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littlePig 发表于 2007-3-29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E家宽带
按那广电局长的说法,美国拍《越狱》那导演简直是败类。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sry 发表于 2007-3-30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教育网出口

回复 #6 vovoylx 的帖子

一直认为四川的农民出来打工既受到了老板的剥削,有时又要忍受别人的欺辱!
看了帖子才知道原来四川的农民之所以出来打工,是因为受到了剥削和欺辱被逼无奈才出来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4 15:56 , Processed in 0.11215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