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名教授带青年教师:一个被中断的传统

[复制链接]
ssry 发表于 2007-4-2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教育网出口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1月25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透露,对于目前受到关注的青年教师教学质量问题,将有重大的政策调整,即除继续贯彻名教授上讲台的原则外,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原则上今后不再主讲基础课或专业主干课,要先跟着名教授、名教师学习讲课、做辅导及教学方法,成长到一定时期后再上讲台。教育部将很快出台《关于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的意见》来支持这个项目。

    对此,记者采访了几位青年教师和名教授,有趣的是,他们的意见截然不同,名教授认为这个要求相当有必要,青年教师则认为,这个规定在实际中不可行。既接受过名教授教诲、也聆听过青年教师讲授的学生们,意见也不尽相同。
 楼主| ssry 发表于 2007-4-2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教育网出口
年轻教师和名教授看法不同

    春节刚过,山东某大学经济学院的徐燕(化名)老师便忙着准备下学期的课程了。徐燕在新学期将主讲“经济法”课程,此时,她任大学教师仅仅半年时间,而她第一次上讲台的任务也是经济学院的一门专业课——“西方经济学”。

    回顾半年的教学生涯,徐燕感慨良多。从刚刚走出校门、习惯了在讲台下面听课的学生,到站在讲台上面对一百多学生的大班级的大学教师,她的状态由惶恐、不适到从容、自信。

    开始上讲台时,徐燕比较紧张,想请学校的一些名教授带一下,但约了几个人都没约到,因为他们太忙了,几乎没有时间上本科生的课程。徐燕于是旁听了几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课程,学习了一些讲课的方法,同时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老教师们虽然知识丰富、讲课条理性强,却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如何将枯燥的经济学原理让学生感兴趣、愿意学,成为徐燕不断思考的问题。结合自己上学期间的体会,徐燕自己摸索了一套教学方法,每讲一个经济学原理,她都将其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联系起来,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同时,她从网站上、报纸上关注日常新闻,运用相关知识对我国的经济走势进行分析、预测。一学期下来,她的学生们都养成了读课外书、看经济类报刊的习惯,同学间时常为一个重大的经济走势争论不已。

    徐燕经常收到学生发来的不留名短信,表达对她上课的欣赏,比如,“听徐老师讲课留下的印象很深”,“一周中最盼望的就是徐老师的课程”,“听徐老师的课程才知道了经济学这门课程是多么有价值”等等。学生们唯一提出的意见就是徐老师讲课语速有些快,以后可以放慢一些。

    学生的反馈给了徐燕更多的动力,但她也有一个担心,就是再过十几年,当她对教学非常熟悉,成为一位教授后,她是否还可以像现在这样富有激情地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是否还有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她的专业知识会不会陈旧等等。徐燕也曾听不少老教师谈起,随着教学经验的增长,课堂教学渐渐成为一种比较乏味的重复性劳动。

  对于教育部的这种提法,徐燕认为,不能以教学时间长短来判断青年教师是否可以上讲台主讲基础课或专业主干课,而应以能力和责任心来确定。青年教师更容易和学生沟通,自己当学生时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讨厌什么样的老师,相同的背景更容易理解学生心理。名教授上课未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她认为,一所高校招聘教师,在进行招聘的时候就应该有一个评定,此外就是让他试着带几次课,让学生来评判,学生接受了就应该可以上讲台了。

[ 本帖最后由 ssry 于 2007-4-2 21:36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sry 发表于 2007-4-2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教育网出口
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青年教师都与徐燕持同样的观点。而知名教授们则不约而同地认为这个规定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资深教授沈祖炎从事钢结构领域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工作50余年,曾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他认为,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种呆板的工作。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的一种锻炼,虽然知识水平达到教师的资格了,但不一定能讲出来。能把深奥的东西讲得深入浅出,让学生听懂,是要经过自己的提炼与锻炼的。

    沈祖炎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上讲台时的尴尬。讲课前他花了很长时间备课、练习板书,设想学生会在课堂上有怎样的问题,本以为准备得很充分了,但到真正上了讲台才发现,课堂效果和自己预想的不太一样,直到下课,自己准备的一节课的内容才讲了一半。从此他得出结论,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sry 发表于 2007-4-2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教育网出口
一个被中断的传统

    实际上,刚刚毕业的大学教师,先不主讲专业课,而是跟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是大学的一个传统。当时大学里的年轻教师们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只是“文革”后这个传统才被中断。

    沈祖炎刚刚做教师时就有名教师指点。当时,他们这些青年教师听名教师讲两遍课,其间负责给学生答疑、批改作业、出试卷等,通过这个过程获取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比如什么是学生容易懂的、什么是不容易懂的,解答学生提问,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

    沈祖炎的经验是,听名教师讲课,自己做学生的时候和做教师的时候感受是不一样的。做教师后,会从另外的角度去听,对教学内容的选取、编排,自己的表达学生是否能听懂等等都会去关注。正是这样的关注为他今后提高教学水平、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打下了基础。

    沈祖炎认为,基础课或主干课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重要的课程让没有经验的青年教师去上,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青年教师开始只能从答疑、辅导、改作业、改试卷这些方面积累经验。上课需要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本芙1960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工艺系后留校任教,也是从做辅导教师开始。当时名教授负责讲课,青年教师做辅导。一位名教授带1~2名青年教师。主讲教师在讲完课之后不负责答疑,而是由辅导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学生的问题也不完全是书本上、课堂上的,可能有些其他的问题,因此辅导教师必须在很好地消化主讲老师讲课的基础上多看书、多学习,这对年轻教师锻炼、深化自己的知识都很有好处。一学期下来,主讲教师的讲课方法、讲课态度以及他的板书等等技巧,青年教师们都可以学到。

    胡本芙介绍,名教授在带青年教师时,会有意识地培养青年教师,有时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青年教师几章几节的课程,让他试着到讲台上讲一讲课,体验一下课堂的气氛,主讲教师在下面听。青年教师上完课后,学生有什么意见、主讲教师自己的意见,都会反馈给青年教师。胡本芙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实际上这也是一个老经验。”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sry 发表于 2007-4-2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教育网出口
理论上可行,实际行不通?

    到目前为止,尚不存在专门培养大学教师的机构,因此,走上大学教师这个工作岗位的人员如何胜任、怎样评判他们是否胜任这个职业成为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大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年轻学子的使命,责任重大,大学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对大学的教学质量具有很大影响。

    但是在目前我国大学生师比过高、学生数量过多的状况下,让名教授们手把手地教青年教师如何上课,这在实际中是否可行有待验证。

    江西某大学的刘波(化名)老师已经有几年的教学经验,但他介绍,自己硕士毕业就上了主干课。他认为,教育部的这种提法从理论上来说是对的,但是从实践上来说很难实行。

    刘波解释,理论上,目前博士生的培养目标都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并不是做大学教师。博士生课程中几乎没有与教师教学相关的内容。博士生一毕业就上基础课或主干课难免会不适应。

    为什么在实际中不可行呢?刘波说,前几年教育部规定名教授必须上本科生的课,其实从另一方面来想,就是教授都不愿意或者没有时间上本科生的课。那么,如果刚刚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也不能上,谁来上本科生的课呢?特别是在现在这种学校扩招、学生数量膨胀的情况下,这个规定能否有效实行是值得怀疑的。

    在刘波所在的学校里,刚刚取得博士学位的一批青年教师是主干力量,教授们则只是点缀性地上一点本科生的课程。学校里有很多学生很多班级,主要依靠这些博士刚毕业的青年教师。

    刘波说,作为一名教师,确实需要实践性的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得和提升都应该是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的。要当好大学教师,总有那么一段时间要实践。这一步是必须要走的。当然在实践中有名教授的点拨会更好。

    四川某大学的于磊(化名)也是毕业后即主讲基础课,他所在的学校也提倡名教授带青年教师讲课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但是仅仅是一个形式。首先是名教授不好界定,基本上是青年教师跟着老教师们听几次课,经过一段时间,填一张表表明已经过了这个程序就好了。于磊说,这个规定在清华、北大等一流大学也许可以实行,因为那里教授多、知名教授也多,但是在普通的大学里名教授没有几个,恐怕没有那么多精力带青年教师。而且学校招聘进来一批教师,有一两年的时间不让他上讲台讲基础课或者主干课可能是一种浪费。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sry 发表于 2007-4-2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教育网出口
名教授与青年教师各有千秋

    教师讲课的受众群体——学生,却有他们自己的判断标准。记者采访了13名大学生,询问了他们的看法,对于青年教师和名教授上课,他们更喜欢哪个,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和理由。

    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名教授上课的学生共有7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3.8%。喜欢名教授的学生们对比青年教师给出了种种有趣的理由:第一是名教授学术精湛,理论基础扎实;而青年教师的基本功就相对薄弱一些。第二是名教授有丰富的讲课经验,能够从容应对课堂上突发的各种情况;青年教师在讲课时则或多或少的有些紧张。第三是名教授授课方式灵活,善于开展师生互动,语言幽默,很吸引人;青年教师则多依赖于书本授课,讲授方式有些死板。第四是名教授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讲课重点突出,往往把考试内容渗透到讲义之中,有利于学生自学;而青年教师则多是“考点全覆盖”,学生觉得这给他们的复习考试带来了较大压力。第五是对于如工学、医学、法学、管理学之类的“经验型”学科,学生认为名教授有“实战经验”,他们能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当做案例讲给学生;青年教师在这一点上则有很大欠缺。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理由就是,名教授“名气大”,对找工作尤其是考研很有利。

    而喜欢青年教师讲课的学生,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年龄接近,双方之间的代沟会少一些,利于师生交流;二是青年教师多善于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这样不但减少了学生记课堂笔记的负担,又能通过生动有趣的电子教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sry 发表于 2007-4-2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教育网出口
成为一种教学秩序

    徐燕说,博士刚出来跟老教师去学讲课肯定比自己摸索进步快,但要看有没有人带。这个规定意愿是好的,但是如果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制度,就会像空头文件一样,只是一个倾向而已。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晋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谈到,由于我们没有专门培养大学教师的机构,因此让青年教师先跟名教授学习一段时间再上讲台是有必要的,这也表明国家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视、对基础课程的重视。但这个规定的关键是要落到实处。名教授一次带青年教师的数量不能过多,2~3个就可以了。如果数量过多会让名教授负担过重,无法真正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高等教育问题的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谢安邦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刚刚取得博士学位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青年教师们不一定能够上好课,不是他们知识不够,而是他们不知道怎么上课。对他们进行培训,请他们先跟着名教授、名教师学习讲课、做辅导及教学方法是完全正确的,应该形成一种“行规”。

    专家们都认为,对于名教授尚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但是由教授、副教授这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青年教师是一个很好的传统,老教师指导、培养青年教师也是除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外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目前在华东师范大学,有一个新、老教师“1+1结对子”的活动,学校为每位刚进校的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教授或者副教授,双方签订协议,老教师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带领青年教师教学。

    谢安邦说,在1998年之前,整个高校教师的数量在40万左右,今年高校教师数量大约在107万,近几年以每年8万~10万的速度递增,培养新教师对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由于每所高校、每个学科点的情况不一样,在一些师资力量不太强的非重点院校,让新教师集中参加岗前培训、参与网络教学培训都是比较好的方式。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4 15:24 , Processed in 0.310885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