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民间科学的伟大胜利!(也许是精神胜利?)

[复制链接]
Starling 发表于 2007-5-18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湖南–长沙–雨花区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不知各位有没有听说过《破解科学统一之谜》这本书及其作者王习加?
我初中的时候买过这本书,以后有机会我把它的封面贴上来。
这本书气势很宏大,一上来就直切世界本原的关键问题。感觉书中就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然后衍生至建立在物理学上的这个世界:不但讨论的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还讨论了生物、文化、政治、历史的最根本的规律性的问题。书中的数学推导不多,但限于我当时的知识储备,我也只能看懂很少的几个公式。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对E=mc^2的推导,他用最基本的动能公式E=0.5mv^2,然后用作图法得出E=mc^2的结论。
我现在在外地上学,那本书在家里,而且原先我也没怎么细细读过,所以具体内容我也记不清了。在那本书的前言中,作者介绍了他构思大统一理论的艰辛历程,他在湖南师范大学读数学系时开始思考这些宏大的问题,并声称几度用脑过度而住进医院。作者也并不讳言,他希望能在学术界扔下一颗原子弹(大致是这样写的)。作者也坦言,在请学术大家写序言时,他们也受到某些忠告,如专注某一个小问题做研究,不要搞这么大的课题等等。事实上,就某种程度而言,这本书的出版确实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作者最先以《统一论》在海天出版社出版,然后以《破解科学统一之谜》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没错!就是那个《时间简史》、第一推动丛书的大陆唯一出版机构),并且在湖南科技版中还有袁隆平院士、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朱亚宗(好像是数学教授)教授的推荐语。
从书后给出的官方网站(以前好像是omychina.net独立域名,现在这个域名主页由生物医药网托管)http://www.swyy.net/bbs/t1/(现在这个网站的很多三级文章链接似乎都打不开了)我们可以看到“统一论”的光辉历程:
1983年,王习加在湖南师大数学系三年级时开始思考宇宙连续统问题。
1990年4月,王习加在《科学与管理》发表《科学的贫困与出路》,正式提出大统一科学理论构想。
1992年12月,王习加、吴建勋所著《统一论》一书由海天出版社出版,标志着大统一科学理论的问世。
1992年12月23日,《湖南日报》发表题为《勇闯爱因斯坦研究未果的统一场领域》的报道。
1993年4月12日,《光明日报》报道王习加、吴建勋签名售书。
1993年11月,《科技潮》发表王习加、吴建勋署名文章《统一论——破译宇宙奥秘》,并配发编者按。
1994年1月,《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统一论——破译宇宙奥秘》一文。
1994年4月,统一论获湖南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
1994年4月,《记者写天下》发表《他们会轰动世界吗?》。
1994年7月,《统一论》获七省市图书评选二等奖。
1999年1月,王习加《场的统一模型及其验证》被评为1998年度长沙市优秀学术论文。
1999年下半年,网上“统一论论坛”建立,迄今为止访问者已达数万人。
2000年4月28日,《破解科学统一之谜》脱稿。
袁隆平为《破解科学统一之谜》一书题词:探索宇宙奥秘 追求科学真理
可能是主页托管商的原因,这些条目的文章链接现在已经打不开了。
就现在看来,作者创立的科学统一理论并没有取得、严格地说是远没有取得他所预期的学术效应。但直至今日,用百度、Google搜索一下“破解科学统一之谜”、“王习加”仍能得出不少链接。其中不乏权威媒体的介绍,还有一些作者本人在论坛上的宣传与论战,还可看到一两篇社科论文引用其作为参考书目。而作者王习加本人现在是长沙地区的一名公务员。


下面说说我对“民科”某些方面的看法。吃不吃皇粮、拿不拿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赞助的经费只是民科与非民科之间区别的表象;就纯粹做理学研究而言,自己进行却也不妨(以前的理学研究就是一张纸一支笔,我们现在的条件还是好很多了,有廉价的高性能的计算机与网络)。可能实验物理需要天文数字的经费,但就像费马,自己进行不了高深的推证,但至少提出猜想总可以吧?其关键在于,做研究一定要有理有据,就算是猜想也要由基本的线索出发,而不应一开始就上马声称可以探析宇宙、社会本原的问题,因为这类宏大的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是无法证真亦无法证伪的问题。就像迷信与科学的区别,迷信永远坚称自己能解释一切问题,而科学一贯都承认自己有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
其次,我对当下横跨基础教育体系的“奥赛”,以及初中高中的理科教育颇有些想法。就像四六级、考研主要考单词的辨析,而托福、GRE主要考单词的认知一样,我觉得这种单词辨析其实并不利于词汇量的拓展。相反,通过国外英语考试大量词汇量的认知性积累,我们就可以大量扩充自己的阅读量,从而在阅读中慢慢体会到单词的区别,这也不失为辨析单词的一条终南捷径。反观基础教育中的“奥赛”,我觉得很多题目都太强调技巧,甚至近乎“奇技淫巧”了,这些技巧除非你看到、学到,否则几乎不可能自己想出。我记得有篇文章说,南开大学附中的同学拿奥赛题问著名数学家(我买的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迎接2000数学年”丛书上有他的题词,具体叫什么名字我忘记了),这位数学家当下说他不会做。我就觉得我们的基础理科教育要强调“知性教育”,要更多地扩大知识面、更多地强调具有普适性的一般的历史源流、思想方法。可喜的是,我高考的那年,已经是使用新教材的第二届学生了,数学书里都引入了导数的知识,我们老师也强调对一般方法的训练,称这是高考的趋势。
由于我现在学的是工科,我有点觉得初中高中的理科学习方法不是很受用。就工科学生而言,我觉得初中高中的理科知识是让我们接近世界本原的最好机会。我初中学物理时,正值《时间简史》热销,然后也受《科幻世界》杂志天马行空的影响,一道本可以套公式的题目总喜欢钻得很深,甚至觉得发现一条很小的规律、发表一篇能让后人引用的论文(不管这种引用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都是为人类知识宝库增砖添瓦的永恒不朽的工作——比“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高明多了——因为政治、社会都是暂时的,而物理规律却是永恒的。我甚至产生过为物理学奉献终身的想法,尽管我的贡献可能最终只是几篇微不足道的论文,但这也是永恒的东西啊——多年以后,就可能有人在论文后把我的名字参上一笔,而我也为人类永恒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不管这贡献有多么小)。这些想法我一直延续到了高中。高中的题目我都不满足于套用公式,而是近乎强迫症似地格物致知、悟物穷理。事实上,就纯粹应试而言,这浪费了我很多时间。大学里面学工科,我试图还像初高中一样,把所有公式、定理的来源、推导思路至少在自己已有的知识范围内完全弄清楚。事实上在我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电磁学时也是这样坚持下来了,但在其他基础课及专业课上这几近不可能了。感觉工科的东西学久了,就更多地考虑市场等上层的东西了,再也找不到学物理时那种“朝闻道,夕死可以”的激情了。
所以说,我怀疑,工科知识、技术活干多了,就诞生了那么多的“农民飞机制造家”、“农民发明家”、“民间发明大王“;而那些痴情于破解宇宙之谜的,肯定先前物理课学到了一定境界,或者是物理科普书籍、”科学未解之谜“看到走火入魔自己就开始有所想法。马克思不是还称培根为现代实验科学的鼻祖么,他把皇家学院从纯粹思辨式的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主张暂时搁置那些大而化之的问题,先用实证方法发展经世济用的科学再说,而这正促进了近代科学的飞速发展。所以,那些自以为可以逻辑自洽、建立起一套完备严密的逻辑体系大厦,却又无法证真亦无法证伪的所谓”科学“其实就是阻碍科学发展的伪科学。
pangxn 发表于 2007-5-18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濮阳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4 16:02 , Processed in 0.08813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