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此处的盖赛格林家族,不只指古典盖赛格林,而泛指所有以次镜(secondary mirror)将焦点反射至主镜后方的系统(这种焦点位置统称盖赛格林焦点)。
盖赛格林系统的主镜都是凹面镜,用以汇聚星光,次镜理论上可以是凸面镜也可以是凹面镜。具凹面次镜的盖赛格林是Gregory式(Gregorian),
这种型式的盖赛格林镜筒过长,几乎只能在书上看到,以下我们只讨论市面上可以找到的,具有凸面次镜的盖赛格林。具有凸面次镜的盖赛格林家族有四名主要成员
(见表一),其共同特性是像场中心的成像是完美的,与牛顿镜一样,没有任何像差。但在像场中心以外的地方,他们有各种程度不同的像差,如图一所绘,也有相
当严重的像面弯曲。这些像差特性以及制作难易度,使他们各适用于不同的天文观测,以下我简单介绍他们的特性。
盖赛格林系统 | 主镜形状(皆为凹面) | 次镜形状(皆为凸面) | Classic Cassegrain | 抛物面 | 双曲面 | Ritchey-Chretien | 双曲面 | 双曲面 | Dall-Kirkham | 椭球面(prolate,注一) | 球面 | Pressman-Camichel | 球面 | 椭球面(oblate,注一) |
表一:四种主要盖赛格林系统 古典盖赛格林
(Classic Cassegrain)
古典盖赛格林是业余市场上最常见的盖赛格林家族成员,因为高度非球面的次镜,其价格高于同口径的牛顿式,焦比一般在8甚至12以
上,最常用于行星等高倍率观测,或是小型天体如系外银河之类的直焦摄影。古典盖赛格林最大的离轴像差是彗形像差,其程度与同焦比的牛顿镜相近。古典盖赛格
林也有相当可观的像面弯曲,较牛顿镜严重许多(例如图一中所示)。大体上,如果可以购得专用的彗差与像场修正镜,古典盖赛格林在星野摄影上的适用性是与牛
顿镜类似的。但在实用上,因为古典盖赛格林的焦比太大,将其应用于星野摄影的人并不多。
Dall-Kirkham D-K式的离轴像差是比古典盖赛格林更严重的彗形像差(见图一),即使是大焦比的D-K式,可用像场依然极小。它最大的好处是,次镜是极易制作的球面镜,椭球面的主镜虽是非球面,制作难度还是比其它非球面低。虽然它有严重的彗差,但在像场中心的成像仍是完美的,再加上易于以较低成本制成大口径,它很适合不需要大像场的行星观测。如果各位真要以D-K式进行星野摄影,千万别忘了同时购置彗差修正镜,以得到较大的可用像场。目前市面上唯一(就我所知)的D-K式产品是高桥制作所的Mewlon系列。 Pressman-Camichel P-C式的彗差极严重(见图一),完全不可能用于星野摄影。其唯一好处是主镜为球面,制作非常容易,椭球面的次镜制作难度也不似其它非球面困难。不过,这些制作上的好处全都被其严重的彗差给打败,别说市场上看不到P-C式的产品,连文献上也不常讨论。 Ritchey-Chretien R-C式是盖赛格林家族中的“贵”公子,它的主镜与次镜都是制作难度最高、高度非球面的双曲面。与其它盖赛格林家族成员一样,它在光轴上的成像是完美的,不只如此,R-C在离轴成像上也完全没有彗差,唯一的像差只有像散与像面弯曲(其像面弯曲却是盖赛格林家族中最严重的)。R-C没有彗差,离轴星像因像散而呈圆形(见图一),至少不是恶形恶状的三角型。这几个优点加起来,使得R-C式尽管制作难度最高,却极受专业天文学家的欢迎,很多近代大型天文望远镜(包括太空望远镜),都是R-C式设计,以对天文学的贡献来看,R-C的地位可以超越古典盖赛格林。就这个角度来说,R-C才是盖赛格林家族的代表成员。
因为R-C的
离轴星像是良好的圆形,而不是丑陋的怪三角型,加上没有彗差,可用像场比其它家族成员还大,这使它也极适于业余天文摄影。它的圆形离轴星像及像面弯曲,很
容易透过单一透镜的像场修正镜得到很大的改善,若是使用两枚以上的像场修正镜,甚至可使其像场大到足以涵盖中型底片。目前市面上不管是在美国、日本、还是
欧洲都有厂商生产R-C式望远镜(或其衍伸型)供业余爱好者使用,其焦比在5到10不等,有的有配备多枚式像场修正镜以供中型底片的摄影使用,专供135相机或CCD使用的则没有像场修正镜。这些市售的R-C式因为制作难度高,相对的售价也就极高,此外,R-C也不似牛顿式那样易于自制,这些都使得使用R-C的业余摄星者并不多。
R-C可说是最适于星野摄影的望远镜,其成像之锐利、像场之大,完全可以与折射镜相提并论。但R-C可以用较低价格达到的20cm甚至30cm以上的口径,却不是折射镜能达到的。我认为,除去使用困难的施密特相机,最适于星野摄影的主流天文望远镜非折射镜与R-C莫属,口径15cm以下是折射镜的擅场,20cm以上则是R-C镜的天下。
图一:四种主要盖赛格林系统的像差比较,图中所绘皆为口径20cm、焦比8的系统,且次镜放大率为8/3倍(换句话说,主镜焦比皆为3)。图中的成像都是取弯曲像面上的成像,因此像面弯区的效应在此图中并看不到。四种设计的像面曲率半径(RF)都标在图中,可以看出R-C式的曲率半径最小,意即像面弯曲最严重。图片取自“Telescope Optics - A Comprehensive Manual for Amateur Astronomers”一书。
次镜及像面弯曲
盖赛格林系统的次镜大小会影响望远镜的光学性能,其原理与我在“牛顿式望远镜”一节中介绍的是一样的,过大的次镜会造成可观的光损以及反差下降。不同的是,在牛顿系统上,斜镜的大小一般都不会大到使这些问题过于明显,盖赛格林系统则否。
所有的盖赛格林家族成员都有可观的像面弯曲,其中以R-C最严重,古典盖赛格林次之。而同口径、同焦比(主镜与次镜的总合焦比)、同设计(譬如同是R-C式)的盖赛格林,其像面弯曲程度却又与次镜的配置有关。譬如,主镜焦比3、次镜放大率10/3,以及主镜焦比5、次镜放大率2的系统,同样都有10的
总合焦比,但前者与后者相较,镜筒较短、次镜较小、像面弯曲却较大。较短的镜筒是优点,它利于移动;较小的次镜也是优点,如我前面说的,它减少光损,同时
维持成像的高反差;但较大的像面弯曲却是缺点,微量的像面弯曲或许可藉像场修正镜来消除,过大的像面弯曲却不是我们乐见的。
因此,所有的盖赛格林系统在设计时,都会在次镜的大小与像面弯曲之间做出难以两全的取舍。针对行星观测设计的古典盖赛格林与D-K系统,因为不受像面弯曲的影响(只取像场中极小的一部份),可以尽量使用高放大率的次镜,以缩短镜筒长度同时缩小次镜直径,这有助于得到最高反差的行星影像。
相反的,如果是针对星野摄影设计的R-C系统,因为它是盖赛格林家族中像面弯曲最严重的,为了求取较平坦的像面,又要使总合焦比不要太大以利摄影,种种要求加起来,相当大而低放大率的次镜就是必要之恶了。市面上不少口径30cm以下的小口径R-C,为了能做中型底片的摄影,其次径直镜可以在主径的一半以上。这不只造成相当可观的光损,更会造成反差的下降,使其非但不适于高倍率的行星观测,即使是做星野摄影也可以查觉这样的反差下降。这一点,是考虑使用R-C镜做星野摄影前要铭记于心的。R-C的这个毛病,要到口径在30cm以上才会变得较小。 结论
如果你希望做大口径的星野摄影,买个R-C镜,除了施密特相机外,没有其它主流机种可以与它抗衡。
注一:Dall-Kirkham的主镜与Press-Camichel的次镜都是椭球面,差别在于D-K式的是椭球面光轴恰通过两焦点(此称prolateellipsoid),而P-C式的光轴则自两焦点中央通过而未通过焦点(此称oblateellipsoid)
[ 本帖最后由 xuanyuan14.leo 于 2007-5-25 23:2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