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问:微生物在农业、工业、畜牧业中有什么用?

[复制链接]
活动星图 发表于 2007-5-29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电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rt 3Q!
xuanyuan14.leo 发表于 2007-5-29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鹏博士宽带
我晓得大豆需要根瘤菌。

酿酒微生物也是必不可少的。

畜牧业。。。一时间想不起来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张瀚 发表于 2007-5-29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畜牧业 - 没听过禽流感吗?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孔方 发表于 2007-5-29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农业上,土壤肥力的产生,无机盐类要依靠微生物对岩石或土壤的分解;有机的腐殖质也是需要微生物来转化。很多植物也与微生物有共生关系,比如固氮根瘤菌。对害虫的防治,也可以采取微生物的生物方法。

工业上,应用最广的是制药行业,利用各种微生物生产抗生素。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工业原料或食品(酒、醋、酱油……)。微生物还在工业废物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净化水质、降解大分子。

畜牧业上,就是防病抗病、生产复合饲料之类。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活动星图 发表于 2007-5-29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电信

谢谢各位

细菌冶金算不算工业的?

禽流感!哈哈 不错啊!有意思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孔方 发表于 2007-5-29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应该算吧~~~细菌、病毒、真菌,有关的都算。

说到真菌,农业里直接养殖的食用菌也应该算微生物吧?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活动星图 发表于 2007-5-29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电信
现在我班就分成两派,一派认为是,另一派认为不是。。。

老师也不给个准确的信。。。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张瀚 发表于 2007-5-29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星图你到底学什么的? 畜牧?农业?
辍学, 职业观星吧!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活动星图 发表于 2007-5-29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电信
谁发工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张瀚 发表于 2007-5-29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工资没戏,星币有商量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活动星图 发表于 2007-5-29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电信
那还是种我的蘑菇比较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万紫千红 发表于 2007-5-29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鹏博士宽带
细菌冶金 MS很前沿啊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xuanyuan14.leo 发表于 2007-5-29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鹏博士宽带
禽流感病毒,好像有论证说不属于微生物吧。

病毒貌似独立的一个生物分支。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孔方 发表于 2007-5-29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病毒是否属于生物,都有争议。但这不妨碍我们利用其接近生物的一面为我们服务。

转个文章过来。
-------------
病毒?它是活的吗?(zt)  

2005-03-22 20:22:15 Tue | 阅读(111)次  


病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然而一般人却不知道,在传统生物学定义下,病毒是没有生命的!现在,科学家要挑战「生命」的概念,让病毒重回生命网络之中。
撰文╱比雅瑞尔(Luis P. Villarreal)翻译/涂可欣

1950年代美国经典电视喜剧「新婚佳人」有一集演到,纽约布鲁克林的公车司机克莱姆登大声向太太艾丽丝解释:「你知道,我了解你有多容易受病毒感染。」半个世纪前,即使像克莱姆登这样的市井小民,对病毒也都有些认识:病毒是一种微小的病原体。然而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并不清楚病毒是什么,即使到了现在,这样的人也不少。




蓝舌病病毒

将近100年来,科学界对病毒认知的共识也一再改变,从最早认为病毒是一种毒物,然后是一种生命形式,接着又改观成一种生物化学物质;到了今日,病毒则被视为介于生命和无生命之间灰色地带的物质:它们没有办法自行复制,但是到了真正的活细胞内又可以繁殖,而且会对宿主的行为造成巨大的影响。在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史中,大部份时期我们都将病毒归类为无生命物质,也造成了一个意外的结果:大多数的学者在研究演化时,都忽略了病毒。不过,现在的科学家终于开始认识病毒在生物历史中的根本角色。


必也正名乎

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病毒这么难以分类,因为每次使用不同的标准来看它们,它们的模样似乎也会跟着有改变。人类最初对病毒产生兴趣,是因为它们与疾病有关,病毒(virus)一词,就是源于拉丁文的毒物。19世纪末,研究者发现某些疾病,像是狂犬病和口蹄疫,是由行为类似细菌、但个体更小的病原体所造成。由于它们显然具有生物特征,而且可在动物体间传播,造成明显的生物效应,因此在当时,病毒被视为生物世界里具有基因的最简单生命型态。




病毒存在于生命和无生命物质的边界上。

到了1935年,病毒被降级为惰性化学物质。美国纽约市洛克斐勒大学(当时还是洛克斐勒研究所)的史坦利(Wendell M. Stanley)和同事,首次将病毒(烟草镶嵌病毒)颗粒结晶出来,他们看到病毒是由复杂的生物化学物质组成,但是却缺乏表现生命的生物化学活性:执行代谢功能的重要系统。史坦利因这项研究,获得了194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不是生理医学奖)。

史坦利和其它人的进一步研究,确立了病毒的结构:在核酸分子(DNA或RNA)外,包裹着蛋白质构成的外壳,其上的某些蛋白质可能还与感染有关。这种描述让病毒听起来比较像是化学组件,而不像生物。然而当病毒进入细胞后(细胞受感染后即称为宿主),就变得生龙活虎。病毒会脱去外壳,让基因裸露,诱导细胞的复制机具生产病毒的DNA或RNA,并根据病毒核酸上的指令制造更多病毒蛋白质。这些新出炉的病毒零件在组装后,瞧!就变出了更多的病毒,去感染其它细胞。

这些行为,让许多科学家认为病毒生存于化学和生命的边域。法国斯特拉斯堡第一大学的病毒学家范雷建莫特尔(Marc H. V. van Regenmortel)和美国疾病防制中心的梅伊(Brian W.J. Mahy),最近提出一种较诗意的说法来形容病毒对宿主细胞的依赖性,他们说病毒过着一种「借贷的生活」。有趣的是,即使生物学家长久以来都把病毒看成装着化学物质的盒子,他们却利用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活性,研究核酸是如何携带蛋白质编码:事实上,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就是靠着病毒取得的。




艾滋病毒

分子生物学家继续把细胞内大部份的基本组成制成结晶,并且已习惯把细胞组件(例如核糖体、粒线体、细胞膜、DNA和蛋白质)看成只是一些化学机具,或者是机具所使用或制造的东西。大多数分子生物学家,或许是因为接触了多种执行生命活性物质的复杂化学结构,让他们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思考:究竟病毒有没有生命。对他们来说,探究这问题可能就像思考细胞内的个别组件有没有生命一样。这种短视的观点,让他们只注意到病毒如何强占细胞或造成疾病,至于本文稍后将讨论的更宏观的问题:病毒对地球上的生命历史有何贡献,则大多没有答案,甚至无人闻问。


死也?活哉?

病毒有没有生命,我的学生时常问到这看似简单的问题,然而这些年来我们都无法找到一个简单的回答,可能是因为它引发了另一个根本的议题:究竟如何界定「生命」?我们很难为生命找到一个精确的科学定义,但多数观察者都同意,生命除了要有繁殖能力外,还必须包括一些特质,举例来说,活体是一种状态,会受到出生和死亡的限制。一般还认为生物也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生化自主性,能够进行代谢作用,制造分子和能量来维续这个有机体。在大部份对生命的定义里,这种程度的自主性都是最根本的条件。

然而病毒的生命,在生物分子的层面上几乎都需要仰赖他人,也就是说,合成核酸、合成蛋白质、分子的加工处理和运输,以及其它所有让病毒能够繁殖和传播的生化作用,都得靠宿主细胞提供所需的原料和能量。有人可能因此认为,尽管这些活性均来自病毒的指令,但病毒只不过是无生命的寄生体,利用着有生命的代谢系统。但是在「确定有生命」和「没有生命」之间,或许存在着一个灰色地带。

岩石没有生命;一个具有代谢活性、但缺乏遗传物质和繁殖潜力的囊袋,也是没有生命的。细菌则是生物,虽然它是单细胞,但它能够生产能量和分子来维续自己,并且具有繁殖能力。那么种子呢?一粒种子可能不被认为具有生命,然而它们却有发展成为生命的潜能,却也有可能遭到损毁。从这点来看,病毒比较像种子,而和活细胞差异较大。它们具有特定的潜力,这些能力也可能受到摧毁,但它们无法获得更独立的生命状态。

另一种思考生命的方式是,它们是一些无生命物质集合体产生的新属性。生命和意识都是具有新属性的复杂系统的例子,它们各自都需要相当程度的复杂度或交互作用,来达到一种特殊的状态;一个神经细胞或甚至一套神经网络并不具有意识,它需要整个脑的复杂度。然而即使是一个完整的人脑,也有可能具备活性却无法形成意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脑死」。相似的情况,细胞或病毒的基因或蛋白质本身并不算有生命,去核细胞的状态就像脑死,缺乏了最关键的复杂度,而病毒也未能达到关键复杂度。所以生物体虽然是由和病毒一样的基本建材所构成,但生命本身却是个新产生的复杂状态。如果从这个观点着手,病毒虽然不算完整的生命体,却超越了无生命物质:它们已经来到生命的边缘。




T4噬菌体

事实上,就在2004年10月,法国科学家宣布了一项发现,再次显示有一些病毒距离生命有多近。马赛地中海大学的哈乌(Didier Raoult)和他的同事,完成了已知最大病毒「拟菌病毒」(mimivirus)的基因组定序工作。这种病毒在1992年发现,体积约与小型细菌相当,会感染阿米巴原虫。定序分析显示,这种病毒拥有众多原本认为只存在于细胞生物的基因,有些基因与病毒蛋白质的制造有关,可能可以让拟菌病毒更容易驱策宿主细胞的复制系统。如同该研究小组在《科学》期刊中指出,拟菌病毒复杂的遗传组成,「挑战了病毒和寄生性细胞生物的分界。」


对演化的冲击

病毒该不该归类为生命的争议,很自然地引发了另一个问题:思考病毒有没有生命,会不会更像是个哲学问题、一个生动热烈的修辞争议,却没有什么实质的重要性?我认为这个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科学家对这问题的态度,会影响他们对演化机制的看法。

病毒有它们自己古老的演化史,可以一直追溯至细胞生命起源之时。举例来说,有些病毒的修补酵素,可以切除并重新合成损坏的DNA、修复自由基所造成的破坏等,这种能力是特定的病毒所独有,而且可能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几乎都没有改变。

尽管如此,大部份演化生物学家在研究演化的时候,仍抱持着因病毒没有生命、所以无需严肃考虑的想法。他们在看待病毒时,也认为病毒的形成是宿主基因不知怎地逃脱出来、然后获得蛋白质外壳。在这观点下,病毒是落跑的宿主基因退化而成的寄生体,而将病毒摒除在生命的网络之外,病毒对物种起源和生命维续的重要贡献,则受到漠视。(事实上,在厚达1205页的2002年版《演化百科全书》中,仅有4页是有关病毒的。)

当然,演化生物学家并不否定病毒在演化中扮演着一些角色,但当研究者把病毒当做无生物看待时,他们也将病毒归类在等同于气候变化之类的外在影响之中。这类外力会选择遗传控制的各式性状,让那些面对外来挑战时最能生存茁壮的个体,也能够成功繁衍,将它们的基因传给下一代。

但是病毒却能直接与生物交换遗传讯息,也就是说它们是处在生命网络之内。可能最让大部份医师、还有大部份演化生物学家惊讶的是,大部份已知的病毒都不是病原体,而是宿存而无害的。它们长期寄居在细胞内,维持蛰伏状态,或以缓慢而稳定的速度利用细胞的复制工具繁殖自己。这些病毒发展出许多灵巧的办法,来躲避宿主免疫系统的侦查,几乎在免疫防线的每一步,病毒都能想出改变和控制的办法。

再者,一个病毒的基因组(整段DNA或RNA)可以永久寄居在宿主内,将病毒基因加入宿主的遗传世系,最后成为宿主基因组的重要组成。相较于只能单纯选择缓慢遗传变异的外力,病毒的影响无疑更快更直接。而且病毒庞大的数量,再加上它们快速复制和突变的速率,让它们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遗传创造者:病毒经常「发明」新基因。而源自病毒的独特基因可能会到处流传,进入其它生物并造成演化上的改变。

转自《科学美国人》繁体中文版
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像于钱,外圆内方。
Canon EOS 450D+18-55IS+Sigma 18-200DC     Philips 840K
BOSMA 2031000+TQ5      StarSky 80600+EQ4    BOSMA 7*50  自制10寸F6牛反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4 19:54 , Processed in 0.090811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