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出不了爱因斯坦是偶然还是必然(转贴)

[复制链接]
boomerang 发表于 2007-6-15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济南–历下区 联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作者:萍者

  50年前的4月18日,科学巨匠、物理“至尊”爱因斯坦溘然长逝。50年后的
这一天,科学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追思这位伟人:一个城市接一个城市,一
个建筑物接一个建筑物亮灯光,使光环绕地球旅行一周。这项活动就是“物理
照亮世界”光接力活动。渴望民族复兴的中国,自然成为这次活动的重要参与
国。据报道,中国有10万人参加这次活动,其中大
多数是青少年和学生。据说这是为了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物理学的发展,激发
他们对科学的热爱,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但我在想,就算爱因斯坦的纪念活动挑起了年轻人对物理学的兴趣,这种
兴趣又能走多远?我甚至在想,假如爱因斯坦出生在当今的中国,而不是百多
年前的德国,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

  爱因斯坦喜欢动脑筋,常常与老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不合拍,再加上语言
能力发育迟缓,上课发言时,总是显得很迟钝,这使得老师们非常生气,并常
常被喝令出去,常常要在走廊里站上一两个小时。他的这些表现,在我们今天
的很多学校,足以使他被降到差班。而且,我们今天的教育,用的是统一的教
材,进行的是统一的考试,爱因斯坦上课老是思考自己的问题,又怎能参加各
种各样的考试? 

  就算出生在中国的爱因斯坦勉勉强强能考进大学,也未必能攻读物理学。
因为,他的父母可能逼着他去学更能挣钱的学科。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当
今物理学在公众中的影响明显削弱。过去,是最好的学生在学物理,现在即使
是很有物理天赋的学生也都奔计算机、经济、法律等实用学科去了。物理学已
从大学招生的热门专业变成冷门专业。杭州外国语学校理科实验班,去年高考
没有一人投报物理,其中包括在全国物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学生。1998年,
浙江大学近代物理研究中心招硕士研究生,4个招生名额仅有3人报名,其中除
了一个是中学物理教师外,另外2个还是从机械专业和计算机专业调剂过来的。

  

  即使出生在中国的爱因斯坦如愿读了物理学,并且博士毕业,继续在高校
进行其物理学研究,目前各高校对研究人员的考核制度也会将其旷世才华轻易
地葬送掉。据了解,现在各高校对教师一般都实行工作业绩量化考核制度,即
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在相应的刊物上发表相应数量的论文,承担相应数
量的科研项目,拿回多少万元的科研经费等。重数量轻质量的考核,让科研人
员疲于奔命、忙于应付,同时也助长了科研工作的浮躁风气,为学术腐败的蔓
延推波助澜。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有些科研人员只好“拿起一块板来,寻找最
薄的部位,在容易钻孔的地方,钻上许多孔”,由此造成的科研人员急功近
利、急于求成,成为我国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一大障碍。

  基础研究的特点是,周期长,出成果慢。对于物理学研究来说,没有5年10
年的“冷板凳”,要想出成果,特别是出原创性的成果谈何容易?即使在获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100多位物理学家当中,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自然》、
《科学》、《物理评论》等世界学术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的怀尔斯教授7年不出1篇论文,但他仍然受到学校的宽容和尊重,最终证明了
费马大定理并因此获得菲尔兹特别奖。

  说到底,爱因斯坦终究不是出生在中国。那么,中国出不了爱因斯坦,是
偶然还是必然呢?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他从来就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的目的,“不管
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
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现在,许多人都为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
逐、竞争。但是也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
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诚哉斯言。

[ 本帖最后由 boomerang 于 2007-6-15 10:42 编辑 ]
张瀚 发表于 2007-6-15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中电飞华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快出了,只要大家都坚持买飞鹤奶粉~~~~~~~~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孔方 发表于 2007-6-15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现代科学才在中国生根几年啊?在这种环境下说出爱因斯坦,奢侈了些。老老实实当200年学生吧。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JIANGjiang123 发表于 2007-6-15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德阳 联通
那个飞鹤奶粉的广告做的最 BS
200年内爱因斯坦是不可能出了,多出些廉价劳动力还是可以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vincent 发表于 2007-6-15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
就现在这个教育制度,出爱因斯坦的几率和中国男足得世界杯冠军一样!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quasar 发表于 2007-6-15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出不了爱因斯坦,但出了无穷多自称比爱因斯坦还伟大的人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JIANGjiang123 发表于 2007-6-15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德阳 联通

回复 #5 vincent 的帖子

同意!
教育不改变,科技就不会发达,国民素质就不会提高,经济就更不可能超越别的国家了!

[ 本帖最后由 JIANGjiang123 于 2007-6-15 12:11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愚石 发表于 2007-6-15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联通
急功近利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为生活所迫也是重要原因。
现在的孩子考学,绝大多数会投奔容易就业的热门专业,这也无可厚非,毕竟生存高于事业。
如果中国能够出现很多的中产阶级家庭,或者人们没有生活的压力,孩子没有就业的压力,就会大大增加投奔自己爱好的人数。物理就会不再冷门。

我儿子在读物理,他们班里有好几个同学都是调剂进来的,看来物理确实是冷门专业。常言说得好,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说不定过几年物理会再度热起来。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geoh 发表于 2007-6-15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电信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un2100 发表于 2007-6-15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珠海–香洲区 电信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社会,一个只要没做工就会饿死的社会,一个惟利是图的社会,一个宁花数十万摆一桌也不愿为社会福利/科学研究捐一个铜板的为富不仁的社会,是出不了爱因斯坦的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寻找拉玛 发表于 2007-6-15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钦州–灵山县 电信
中国的爱因斯坦因为生在农村,家庭困难勉强上完小学就出外务工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逍遥天行者 发表于 2007-6-15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 联通/BGP大带宽业务机柜段
我和爱因斯坦差不多  上课想自己的事        不过本人一直向爱因斯坦学习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孔方 发表于 2007-6-15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原帖由 温暖如茶 于 2007-6-15 13:44 发表

嘿嘿,这个世界是不会有天才滴!每个人都是在后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就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而言,欧洲社会和我们现在差不多---同样唯利是图、残酷剥削,看看资本论就知道了----关键还在于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同,这才是问题的关 ...


即便是十九世纪末,人家也搞了2、300年现代科学了!对科学和文明的信仰要深入骨髓,没有几百年办不到,是非父子相继、口耳相传耳濡目染而无法达到的。一个不识字的老农可能培养出几个大学生,但一万个不识字的老农恐怕也只能培养出这几个大学生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愚石 发表于 2007-6-15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联通
除了经济原因,中国很难出爱因斯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文化背景。
中国文化的一个倾向是唯古唯书,引经据典。在科学上也受这种文化的影响。比如在中医(这本来应该是科学问题)问题上,就明显地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

爱因斯坦这样的大家所创立的学科是非常基础的科学,是前人没有走到的地方,甚至,在他的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里,好像一篇参考文献都没有。唯古唯书,引经据典是没有可能做出这样的成果的。

这种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重视知识积累,轻视开放思维。一旦出现与现有知识相悖的观点,容易受到群殴。当然,质疑新的观点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但是往往会受到诛心攻击和科学以外的攻击。我有时会怀疑,如果爱因斯坦的论文首先投的是中国的期刊,能否发表怕是不好说。

杨振宁谈到过周易对中国科学的影响,我还是比较赞成他的观点的。文化传统对科学的影响不可小视。

[ 本帖最后由 愚石 于 2007-6-15 16:00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孔方 发表于 2007-6-15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原帖由 温暖如茶 于 2007-6-15 16:28 发表
至于“对科学和文明的信仰要深入骨髓,没有几百年办不到,是非父子相继、口耳相传耳濡目染而无法达到的”-----这是扯蛋!爱因斯坦对科学的研究跟“父子相继、口耳相传”毫无关系----就拿咱们对星空的热爱和向往来说也不是“父子相继、口耳相传”呀


如果不是在抬杠的话,应该看得出我指的是全民族,而非一个两个人。我们这些人对星空的热爱和向往,毋庸置疑。但恐怕全中国也就这有限的一批人了。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朝鲜留学生 发表于 2007-6-15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海淀区 联通
朝鲜为什么出不了爱因斯坦?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寻求答案
我们知道在政治上军事上思想上朝鲜有可以永远辉耀人类史册的两大巨星,但在近现代科技发展上却鲜有大的建树
今天想与各位同好探讨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Starling 发表于 2007-6-15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长沙 电信
长见识,谢谢,谢谢!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望天 发表于 2007-6-16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大庆 大庆油田信息港
原帖由 愚石 于 2007-6-15 15:57 发表
除了经济原因,中国很难出爱因斯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文化背景。
中国文化的一个倾向是唯古唯书,引经据典。在科学上也受这种文化的影响。比如在中医(这本来应该是科学问题)问题上,就明显地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

爱因斯坦这样的大家所创立的学科是非常基础的科学,是前人没有走到的地方,甚至,在他的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里,好像一篇参考文献都没有。唯古唯书,引经据典是没有可能做出这样的成果的。

这种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重视知识积累,轻视开放思维。一旦出现与现有知识相悖的观点,容易受到群殴。当然,质疑新的观点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但是往往会受到诛心攻击和科学以外的攻击。我有时会怀疑,如果爱因斯坦的论文首先投的是中国的期刊,能否发表怕是不好说。

杨振宁谈到过周易对中国科学的影响,我还是比较赞成他的观点的。文化传统对科学的影响不可小视。


为什么中国古代重大全球创新众多?而近代现代中国没有那样重大突破?是文化影响还是周易影响?

为什么?

[ 本帖最后由 望天 于 2007-6-16 14:22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愚石 发表于 2007-6-16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联通
原帖由 望天 于 2007-6-16 14:18 发表


为什么中国古代重大全球创新众多?而近代现代中国没有那样重大突破?是文化影响还是周易影响?

为什么?

中国古代重大全球创新众多?有点自我感觉良好吧。
按照人口平均的话,中国古代重大全球创新并不多吧,几乎是零。我说的是科学领域,不是文化领域。
就是四大发明等,也都是技术范畴,而不是科学范畴。在科学领域,我真地看不出那位可以和爱因斯坦、牛顿、哥白尼。。。。。相比。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望天 发表于 2007-6-16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通辽 中移铁通
原帖由 愚石 于 2007-6-16 17:07 发表

中国古代重大全球创新众多?有点自我感觉良好吧。
你还是看一看科技史吧,可以看李月色博士写的,他不会自夸。四大发明不是中国人自己炫耀出来的。天球仪最早诞生在哪里?算不算学术?


原帖由 愚石 于 2007-6-16 17:07 发表 按照人口平均的话,中国古代重大全球创新并不多吧,几乎是零。我说的是科学领域,不是文化领域。
按人口?你在狡辩~!这里说的是整个中国。


原帖由 愚石 于 2007-6-16 17:07 发表 就是四大发明等,也都是技术范畴,而不是科学范畴。在科学领域,我真地看不出那位可以和爱因斯坦、牛顿、哥白尼。。。。。相比。

按照严格的定义,哥白尼以前的一切都不属于科学,因为科学体系还没诞生。

说现在,国外,只有一个国家诞生了爱因斯坦,以外也没有再诞生爱因斯坦一样的人,难道也是周易文化影响了外国?只有一个国家没受影响么?

[ 本帖最后由 望天 于 2007-6-16 18:33 编辑 ]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5 06:14 , Processed in 0.08810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