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金鲁之争是个伪命题 金庸和鲁迅绝非冰与火(图)

[复制链接]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8-20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河东区 电信/超越神话网吧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牧夫(请注明天文爱好者,否则无法通过审核,请勿使用gmail/outlook/aol/icloud邮箱注册)

×
http://www.enorth.com.cn  2007-08-17 16:37

新闻背景
 
 8月16日《竞报》报道:近日,金庸武侠名著《天龙八部》、《雪山飞狐》等的节选片段出现在了课改后的北京语文泛读备选篇目中。与此同时,在各地的课改中,鲁迅、朱自清等名家的作品数量逐渐减少。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甚至发出了“金庸取代鲁迅”的担忧。
 
 究竟要换什么“血”?   -辛木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笔者一直密切关注着北京语文课本的“换血”。
 
 语文教材作为人文学科,在编著的时候首先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编著理念,北京语文教材的编著理念,给人的感觉只有两个字:求新。用编委会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比北京此前通用的‘人教版’教材还要新。”
 
 本来,编著教材求新不是缺点,但需要有其他理念相互支持才行。倘若把求新作为唯一的理念贯穿在教材“大换血”上,仅仅是为了求新而求新,那这种标新立异就难免变成了剑走偏锋。就拿公众普遍质疑的《雪山飞狐》取代《阿Q正传》来说吧,北京教材编委去掉《阿Q正传》,好像没有拿出什么令人信服的理由,倒是《雪山飞狐》的选入颇具戏剧性—— 67岁的北京版语文教材主编顾德希亲自推荐了《雪山飞狐》片段,而编委薛川东介绍说:“顾老师可是金庸的‘粉丝’。”仅仅因为自己是金庸迷,就选入了金庸的作品,就因此而取代了鲁迅的《阿Q正传》,如此“换血”焉能让人心服?
 
 为求新而撤换传统名篇的做法在北京新教材中随处可见,如蒲松龄的《促织》之所以被《聂小倩》替换掉,就是因为《促织》“这篇讲社会官员弊端,虽然也有玄幻情节,但现实主义更浓厚一些”,不像《聂小倩》富有鬼魂意味;至于《孔雀东南飞》被撤换,则是因为这篇作品“表现了对封建家长专制的反抗”,言外之意是说作品的思想意义有些陈旧……
 
 语文教材“大换血”也许可以,但起码应该保证新旧“血液”不能起到排异反应,不能为“换血”而“换血”,如果这样的话,那对于语文教学的改革不啻为一种灾难。如此在求新求异的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材“大换血”,到头来谁能保证不“贫血”?
 
 编后:辛木老师到底和教科书情深意厚哪,说得酣畅痛快,“爱之深恨之切”喷薄而出。
 
 “金庸取代鲁迅”有点可怕   -郑文
 
 人们对“金庸取代鲁迅”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金庸与鲁迅本不可同日而语。鲁迅是中国文学巨匠,谁也不可替代他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著作,不但在当代,而且在以后,都是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学财富和精神营养。
 
 诚然,鲁迅文学作品,思想内涵丰富、语言执著有张力和渗透力,远不如现代快餐式的阅读那样肤浅轻松,但不能因此而将其排斥在学生的阅读视野之外。这起码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缺少对文学应有的敬畏。在这种急功近利的驱使下,我们对传统文学的传承与发扬从何谈起呢?
 
 笔者本不是一个武侠迷,很少涉猎金庸的作品。武侠小说被称之为“成年人的童话”。也就是说,武侠小说的阅读群体当属成年人。尽管武侠小说宣扬的是有情有义的道理,但毕竟是休闲通俗文学类,其中荒诞怪离以及武功盖世等的描写,容易让一些行为辨别能力不强的学生走火入魔,甚至模仿拉帮结派走向犯罪道路。
 
 编后:对于“80”前出生的人来讲,鲁迅几乎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灯塔,所以郑先生的痛心恐怕代表了很多过来人的忧虑。
 
 可怕的是“粉丝”编委会   -朱少华
 
 在这次教材改变中,其编委会也传出了一个可怕的信息,那就是绝大部门编委成员都是“金庸迷”,也就是俗称的金庸的“粉丝”,编委之一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是金庸的铁杆粉丝。而这次力主把金庸武侠小说推上教材的67岁的北京版语文教材主编顾德希,更是金庸迷。
 
 大量的金庸迷组成的语文教材编委会,作为“粉丝”,他们对心中的偶像有一种崇拜和敬仰之情是必然的,并极有可能带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从这次语文教材的改变就能很明显地看到这一点。
 
 现在将语文教材这样改并不可怕,但是如果用“粉丝”的“观念”来对待语文教材的改革那就太可怕了,今天是一群金庸迷担纲语文教材编委,就把金庸的作品放进去,把别人的作品挤出去,明天会不会又出现一群鲁迅迷,把《阿Q正传》再搬回来?说一句不客气的话,如果编委成员是一群芙蓉姐姐的“粉丝”,那会不会还会指导学生大练“S”造型?
 
 编后:金庸迷把持改编大权“挺金驱鲁”,就凭这一点,“金粉”们恐怕跳进黄河也说不清了,瓜田提鞋、李下整帽,结果授人以柄,课改公信恐怕只能如股市飘绿了!
 
 金庸进课本 鲁迅很高兴   -周稀银

  课本改革的呼声日盛,在保持传统还是与时俱进上总有人将二者视为“仇家”,对当代青少年需要什么、适合什么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鲁迅的文章“独霸”课本这么多年,想必不是先生的初衷吧!如果他在天有灵,也会对这种迷信和盲从感到生气的。
  
一味地将语文课本当作历史教材,甚至还过度贴上政治的标签,正是对文明的不尊重,也是对文学的一知半解。不是鲁迅的文字过时了,而是在课改中我们需要一种让文章走下神坛的勇气。将鲁迅的文章撤下来,不是对其的否定,而是形势需要而已,何况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教辅书继续给其留足位置。金庸的文章虽然少了政治意义,但却散发出一种随风而作的人文之光。

  金庸进课本,鲁迅很高兴。反对守旧正是先生的主旨,而我们在教改方面又是多么需要更多真正领悟先生文章内涵的革故鼎新。金庸入课本只是选择的出口之一,引入更多的符合时代特点、能够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方式和方法,才是我们课本改革的最大收获。最为关键的不是我们选谁的文章替代鲁迅的文章,而是我们要目中有人,这个人即是广大的青少年学生,他们的喜怒哀乐应该在课改中得到充分体现。
 
 编后:在给伟大的鲁迅“祛魅”同时,是否更该问问语文课本的读者——中学生的意见?哪有唱戏的自娱自乐不问观众喜好的道理啊!

  编写权垄断是争议之源   -盛翔
 
 在我看来,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倒是:为何一套语文课本的变化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原因或许正在于,编定的教材无论好与坏,一经审定就将是不可更改的,孩子们就得伴随这套课本成长,而任何一套教材的编写都必然掺杂了编者的个人偏好和自我价值观。归根结底,因为教材编写权是垄断的,学校、老师和学生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利,教材成为一种必须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公众只能无条件遵守。
 
 《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第三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编写符合中小学教学改革需要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特别是适合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教材。但实际上,教材编写资质几乎全是被教育主管部门下属的教研机构和出版机构垄断。因此,教材编写权的垄断让每一次课本变化都备受关注,因为文章的去留可能预示着垄断权背后的种种深层次导向。这其实是不正常的,学校和学生应该拥有选择教材的权利,而不是只能被动接受“大人本位”的“指定教材”。教育家杜威认为,把早已准备好了的课本强加给儿童,是违反儿童天性的——不能选择的指定教材显然是一种“强加”。在教材编写权的垄断下,儿童自由天性的禁锢、种种猜想的冒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编后:“信息垄断”会导致疑窦丛生非议四起,教材垄断也是如此,垄断不改革,所谓金庸鲁迅之争其实不过是个伪问题罢了。

稿源: 搜狐 编辑: 赵晶


[ 本帖最后由 meteorobs 于 2007-8-20 19:17 编辑 ]

漫画/王启峰

漫画/王启峰
生活精彩在于想象力丰富和善于调整心态。幸福来自于深切感触、简单享受、自由思考以及被需要    ——地球历公元2006年2月10日上午11:55分。by  meteorobs
——————————
生命不熄, 观星不止!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8-20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河东区 电信/超越神话网吧

《阿Q正传》何以被“踢”出课本 ?

2007-8-20 10:44:47 http://guancha.gmw.cn 王多

   某地的高中语文教材把鲁迅先生《阿Q正传》“踢”出了课本,取而代之的是金庸先生的《雪山飞狐》。此外,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替掉《陈焕生进城》,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则替掉《孔雀东南飞》……

   以一个读者的角度,尤其是以一个中学生读者的角度,也许有的人不喜欢读《阿Q正传》。说实话,《阿Q正传》确实太沉重了些,主题非常深刻,深刻得令人倍感压抑。再说句实话,有多少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能够真正读懂《阿Q正传》,能够深刻体悟鲁迅先生着力批判的“国民性”问题?更何况,这种对人性的批判几乎是“打”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不妨再接着说句实话,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阅读《阿Q正传》是否已经成为一件令人痛感十足的事情?

    几年前看过一套丛书,是复旦大学一位博士生导师编著的。在此书的前言中,这位博导坦言: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整整看了两遍鲁迅全集,结果基本上没看懂。总结一个结论,没有深厚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积淀,基本上是看不懂鲁迅的。其实,连鲁迅先生自己也说,一个人没有30岁以上的年龄,是很难看懂自己的作品的。由此看来,别说中学生看不懂,比看不懂危害更大的是由于看不懂而导致的厌烦心态。这恐怕不是教育的本来目标。

   看不懂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鲁迅先生的笔法。鲁迅先生在许多情况下运用了大量“春秋笔法”,行文相对晦涩。而且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已经与过去有了很大差别,这也是鲁迅作品存在不小阅读障碍的主要原因。

    那么《阿Q正传》到底该不该剔除出语文课本呢?我总觉得,看得懂、看不懂是一回事儿,剔不剔除是另一回事儿。我是不大赞成剔除这种做法的。把《阿Q正传》“踢”出课本,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在编选教材者的一些选文思路。有的人讲,这是因为编委会大多是中青年专家的缘故。其实我倒不这么认为。这种选文思路的背后,体现的是当代社会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那就是用娱乐性取代严肃性、用可读性取代思想性。当前社会上有这样一个以轻浮替代沉重、以低俗排挤崇高的倾向。如今这种倾向也开始影响我们的教育。这里并不是说要我们的社会永远沉重,那当然是不合理的,更不现实。但是一个不重视思想的社会,一个不保持沉重的社会,一个把轻浮当宝贝的社会,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这倒是为许多历史实践所证明了的。

   其实,类似《阿Q正传》、《孔雀东南飞》这样的作品,完全可以保留在课本之中。在某些情况下,作品的难读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这个环节加以弥补。一个好的教师,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一个敬业的教师,会通过自己的能力将作品的深义传递给学生的。而现在打着所谓“不符合时代要求”、“离现代较远”等旗号,却真的有些不靠谱。《陈焕生进城》对官僚主义的讽刺,对农民地位的深刻剖析,对农村生活的适度揭露,对城乡二元对立的隐喻性批判,联系我们生活的实际,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这些特点,不知道那些编委们是否意识到?不知道教师们是否能真正把它传授给学生们?

  所以,有的时候,问题并不全出在作品身上,也有我们“自身”的不少责任。

   所以,有的时候,鲁迅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我们却主动拉开了与鲁迅的距离。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孔方 发表于 2007-8-20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联通
有潜力成为民族脊梁的人,不用教科书鼓动,自然而然会去找鲁迅来读一读。

没这潜力的人,用教科书填鸭也得不到应有的效果,不去读也造不成什么损失。

所以,换与不换只与语言文字有关,与精神、信念无关。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eteorobs 发表于 2007-8-20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河东区 电信/超越神话网吧

日本人“拜师”周杰伦与金庸进教材

2007-8-20 11:11:41 http://guancha.gmw.cn 刘先进

   近年来,全球掀起学习中文热潮,日本一家出版社看准商机,将流行歌曲包装成教学书籍,由“歌神”张学友压阵,并用周杰伦做封面。入选这套教材的中文流行歌曲包括张学友的《我真的受伤了》、陈奕迅的《K歌之王》、周杰伦的《发如雪》和张韶涵的《口袋的天空》等,书中附有图片,并详细介绍了每首歌的背景。(据《北京娱乐信报》8月17日报道)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前几天,金庸的《雪山飞狐》进入了北京语文泛读备选篇目。同时,包括鲁迅、朱自清的一些作品在内,开始在各种版本的语文课本中淡出。这一变化再次引发有关“金庸能否入教材”的争论,甚至有人担忧“金庸要取代鲁迅”。

   日本人“拜师”周杰伦,看起来国人都很高兴,“全球劲刮中国风”又找到了扎实的注脚,可同是通俗文化代表的金庸作品只是进了语文泛读备选篇目,却引起了大争论,这对比实在是太明显了,笔者以为从这对比中,国人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周杰伦为何能进日本教材,原因是商家为了迎合中国热,吸引粉丝的眼球,赚得大把的银子,可这出版社有什么权利决定谁进教材?原因是日本教材的编写具有自主性,是多元化的竞争,而中国实行的高度行政垄断的教材出版发行体制——教育行政部门垄断编审,教育出版社垄断出版,新华书店垄断发行,在这种情况下,教材改革的自身动力不足,反正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改多改少都不怕。于是,教材老在改,可感觉长得都一个样,比如内容严重偏食,风格单一,过于呆板、严肃,说教味太浓,鲁迅的文章过多,梁实秋等其他风格的作品很少收录。

   日本人把周杰伦“召进”汉语教科书告诉我们,教材编写的理念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多元的内容可以使教材的内涵更加丰富,学生接触的内容多,眼界就更加开阔,思考范围就越广,创新也会在知识的“厚积”中得到“薄发”,营养不良的困境也容易得到摆脱。高雅我们要,流行通俗的内容也不拒绝。教材承担着教授人们更快、更自如的使用语言工具的责任,也能帮人们确立审美观、价值观,流行通俗文化贴近人们的生活,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材的功能。

   比如周杰伦、张学友等人的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具有散文的特点,这个时候,学习汉语将不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在传唱中,我们可以陶醉于优雅的音乐,更能享受汉语组合的独特魅力,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日本人“拜师”周杰伦向我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教材在竞争的市场中,原来可以这样编写,将流行文化融入教材中,寓教于乐,各取所得,商家赚得利益,而消费者听了歌,还学了汉语。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DirectX2 发表于 2007-8-20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电信
看来中国必修教材要有场改革风要刮拉
究竟是好是坏得由时间检验拉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花楹 发表于 2007-8-20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滨海新区 联通
鲁迅在当前还不及金庸?可悲......
回复 顶~ 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APP下載|手机版|爱牧夫天文淘宝店|牧夫天文网 ( 公安备案号21021102000967 )|网站地图|辽ICP备19018387号

GMT+8, 2025-5-11 00:09 , Processed in 0.043468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